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上海磁力——透视跨国公司总部集中落“沪”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09/2011 10:28:0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2月8日电 (记者王涛、何欣荣、沈而默) 日前,庞贝捷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等20家跨国企业喜获上海颁发的第21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证书。至此,上海已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347家、外商设立的投资性公司237家、外资研发中心333家。

  当中国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世界更迫切地将目光投向中国,上海无疑正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磁场”的又一个中心:越来越多的财富要素和创新资源,奔向上海。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要在具体工作上下工夫,放宽视野,创造机遇,吸引更多金融服务机构和跨国公司的营销、研发总部等落户上海。

  奔向上海——全球危机下的上海魅力

  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中国,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下难得的一抹亮色。

  “要紧紧抓住当前全球经济金融中心东移继续加快,国际生产要素区域布局重组的重要机遇,使外资工作真正成为促进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促进结构调整的推动力。”上海市市长韩正强调。

  2011年9月21日,通用汽车前瞻技术科研中心一期项目在上海通用汽车中国园区正式落成。按照规划,该中心将致力于进行与应用相关的研究工作,包括提高安全性、节油性、耐久性等。

  上海正在加速推进跨国公司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落户。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被上海视为积极利用外资,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肖贵玉感叹:在各种因素的促成下,今年以来众多国外研发机构涌向上海,已经成为上海工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崭新亮点。

  其实,除了像通用、陶氏化学、联合利华等国际巨头把研发中心设在上海外,一大批金融机构也纷纷入驻上海。

  全球背景之下,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往往不再拘泥于某一个业务部门,而是从关联的角度审视其所在的业务部门和城市。已经在上海设立代表处的瑞士再保险公司,正期待通过上海这个枢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瑞士再保险董事长康浩志说:“上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可以利用枢纽的地位,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体建立更加紧密的网络,创造更多的价值。”

  不仅是跨国公司巨头在向上海“靠拢”,国内的许多金融企业也按捺不住,奔向上海。一些国有大型银行开始着手在沪筹建“第二总部”。

  上海的魅力已经显现:财富500强企业已有78家在沪设立地区总部;有近60家跨国公司在沪设立亚太区总部或亚洲区总部;还有大批境外企业的研发机构在浦东、闵行、杨浦、松江、嘉定、宝山等地扎堆入驻,你追我赶,热气腾腾。

    衔枚而进——创新转型中的上海动力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上海缘何受到外资“大脑”的青睐?

  针对跨国公司亚太地区总部的选址,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列出了最重要的五项因素:靠近客户、市场;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稳定和良好的政治环境;良好的商业环境;良好的税收环境。上海在“靠近客户和市场”方面排名第一。

  “这是一个关键,因为其他标准都可通过投资或政策法则的制定得到满足。”庞巴迪公司董事长布多昂说。

  然而,这项关键优势的取得,并非上苍的赐予,而必须是主动作为、敢于创新。

  “对外开放一直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之一,今天的上海已经迈上了开放的又一新境界。”上海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张道根说。纵观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上海的对外开放跨越了三个历史阶段:包括浦东的开发开放;借中国入世之机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一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务院“两个中心”文件的发布;而上海市委市政府针对时代发展的特征,适时提出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思路,再次使上海在改革开放中获得了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创新转型的驱动下,上海已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亚太地区最大和最有潜力市场的门户。

  “早在1993年,花旗就将中国区总部设在上海。2002年,我们又建立了支持中心——花旗软件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美国前商务部长、花旗集团副董事长古铁雷斯说。这家成立伊始只有25人的花旗上海公司,现在员工数量已激增至1600人。

  除了贴近市场外,在行政管理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上海一直衔枚疾进。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沙海林说,近年来,上海已开通多个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下放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及企业设立审批权限,利用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行先试,推进贸易全程便利化的管理新流程……单是电子政务,“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上就有800多项可直接办理事项,提供1000多种表格下载。

  “上海正抓紧对跨国公司在沪运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的政策进行深入研究,不久将出台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新政策。”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说。

  除了红头文件,具体操作上也是“体贴入微”:比如,为了鼓励更多高质量研发机构入驻,上海日前规定外籍专家学者的就业年限可延长至70岁。在中央支持下推出的相关税制改革试点,更是引起境内外企业的高度关注。上海市财政局局长蒋卓庆表示,上海的许多新探索往往发挥着先行先试和引领的作用,因此在设计上必须更周密、更具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驱动跨国公司总部纷至沓来的“引擎”还有一长串因素:科学发展理念和城市功能的提升,“两个中心”建设带来的高端服务云集和融资渠道畅通……所有这些,聚合成了多点共振效应,综合竞争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创造未来——“国家战略”征程上的上海活力

  “十二五”,对上海而言,是新的征程、新的期待,也是新的未来。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雄表示,在亚太地区争夺设立跨国公司总部的竞争中,上海处于有利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建设上海“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决策。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蓝图,正在一天天化作现实。

  人因城聚,城以才兴。上海金融办主任方星海表示,根据上海金融领域“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到2015年上海市金融人才总量将达到32万人左右;在金融人才使用效能上,人均金融业增加值将达到120万元。上海将逐步建成开放度高、融合度高、集聚度高、贡献度高的国际金融人才高地。

  “上海已经行进在实现‘四个中心’的轨道上。其实,唯一有待讨论的议题是上海如何尽快地、切实地实现其目标。”布多昂说。

  当然,上海也仍存有一些让跨国企业“期待”的事。美国商会发布的2010年-2011年中国商业报告显示,人力资源限制、法规解读不一致、法规不明确成为美国商会会员在上海所面临的前三大挑战。

  “这些挑战既是差距,也同样是机遇。”上海市政府秘书长洪浩说。正是基于对此的清醒认识,上海在体制、机制、法制、税制、管制等方面的改革探索,一刻不辍,在克服挑战中创造机遇。

  “几年来上海进行了14项政策修改,影响到营商环境报告所覆盖的9个领域,使得营商更为容易。”来自国际金融公司的《2011年营商环境报告》称。

  一座城市的魅力,或许正是来自对其魅力本身的期待。市场体系的完善、发展方式的转变、开放程度的提升……上海在活力释放方面仍拥有更多的空间和想象。

  “上海未来能将全球吸引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安联集团董事会主席迈克尔·狄克曼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