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应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近日,市政协广泛组织动员各党派团体、各界别委员,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市委有关精神,联系上海文化建设实际,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讨论。委员们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高度关注和认同,认为发挥文化化人的功能和力量,对于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上海应该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城市品质和塑造高尚人格等方面进行文化创造。
梳理编织上海历史文脉
一些委员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非常丰富,要使其更易于传播和为大众所理解接受,还需努力作出更平实、更贴近群众的概括提炼,让人们听得懂、记得牢、自觉遵循。一些委员建议,面对种种道德失范现象,要把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养作为文化建设重要内容,努力建设成为与现代化程度相适应的高度文明的城市。
“国际大都市不一定必然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委员们提出,在上海文化建设和发展功能定位上,要增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注意发挥海派文化特点,商业文化是上海文化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城市的独特品格和鲜明个性,潜移默化影响市民的言行举止。对此应根据时代要求认真研究。上海作为外来文化、本土文化交汇处与全国文化人才聚集地,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文化“大码头”功能和特点。应比较分析上海解放前30年、建国后前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文化发展历程,将三个“30年”上海文化发展编织成上海文脉,留下宝贵财富。
投入不能“撒胡椒面”
上海应当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委员们认为,文化发展应分类推进,在文化艺术类、公共文化类、文化娱乐类、文化融合制造产业类等四种类型中,政府侧重抓好前两者。对文化艺术类,首先突出其艺术属性,营造经济扶持条件和宽容环境,不一味走市场。对公共文化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养公共文化骨干队伍,如在少年宫、青年宫、群艺馆等设置高素质辅导员,为群众性文化普及提供专家指导等。
委员们提出,文化需要投入,但不是完全依靠财政投入就能产出。要把握好投入和市场收益的关系,不能“撒胡椒面”,既应注重硬件建设,也应注重软件建设。一些委员提出,可设立文化事业发展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本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进一步吸收民间资本参与。
推出“新海派”文化品牌
一些委员提出,推出“新海派”文化品牌,对已形成全国乃至跨国效应的文化品牌给予扶持。有计划地推进上海开埠以来重要历史题材创作,包括革命题材、文化名人题材、近现代工商业题材、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变迁题材等;要推出一批体现中华文化精髓、被世界广泛认同的文化作品。
委员们还提出,要更加重视文化人才培养扶持。为人才成长提供宽松环境,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性才艺展示活动,开展专业评论,为中青年文化人才提供帮助。”“建议探索构建一套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传播能力的作家、导演、经纪人、出版商,形成一批优秀文化团队。”委员们建议,需要多关注正在成长中的文艺人才。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