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和对策研究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01/2011 00:07:00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
一、高新区发展成就
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莲勃发展,逐步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一)高新区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到2002年底,我省3个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53亿元、同比增长24.4%工业总产值363亿元、实现利税47.9亿元、出口创汇2.3亿美元,人均劳动生产率7.6万元。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到 2002年,技工贸总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增加到42家,其中技工贸总收入超10亿元的9家,江淮、奇瑞汽车、海螺型材、丰原生化、科大讯飞、安科生物等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高新区已经成为带动所在地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芜湖高新区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已占所在芜湖市GDP的22.4%。可以说,高新区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亮点。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高新区)1991年经国务院首批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已形成了以先进制造技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芜湖高新区)自1992年创立以来,从生产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转变为生产电子电器、轿车及零部件、新型建材等,产业层次迅速提高,形成了轿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新型建材等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群。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蚌埠高新区)199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一期建设发展初具规模,高新区各项凯济指标位居全省省级开发区前列,区内逐步形成了以新材料、生物医药、汽车配件、精细化工等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二)高新区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
高新区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效益发展科技产业,对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产业规模方面,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由1996年的5.3%左右提高到13.2%,其中2/3左右是由高新区贡献的;在产业结构方面,高新区通过强化技术创新,产业层次逐步提升,合肥高新区2002年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产品产值,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17.5%;在科技中介服务方面,逐步形成服务体系服务水平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出口创汇方面,2002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达 2.34亿美元,产品出口额占当年总产值的6%以上。同时,高新区企业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和市场经营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传统产业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省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出口创汇结构的优化。
(三)高新区己经成为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科技企业的主要基地
大力发展具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新区的基本任务,也是高新区与其它一般开发区的根本区别。在发展中,高新区始终把健全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围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行了积极探索,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就是在高新区率先兴起的一种转化科技成果,促进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有效形式。目前,全省3个高新区都建立了自己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它们通过提供场地、中介、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吸引了大批科技人员到高新区创新创业,为高新区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合肥高新区已构建了以创业中心、软件园、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民营园创业中心为核心的孵化器体系,拥有孵化场地1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0多家。芜湖创业中心、软件园已建成使用,发展较快。高新区已经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较好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结合难的矛盾,丰富和完善了区域创新体系。
(四)高新区已经成为人才等创新要素聚集的中心
高新区是在国家基本没有后续财政投入的条件下,依靠自身的滚动积累逐步发展起来的,高新区通过不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面向社会多渠道融通发展资源。高新区具备政策改革试验区的若干特点和基本的行政职能,而且精干、高效,具有明显的体制优势。高新区围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技术和资金流向高新区。2002年,高新区共有从业人员11.5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70%以上,一大批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创业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陆续进区入园。现在,高新区依靠比较好的创业环境,已经成为各类创新要素汇聚结合的热土,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载体,成为高层次人才就业并发挥作用的良好舞台。
(五)高新区已成为两个文明共同繁荣的新社区
高新区在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始终把环境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高新区都与所在城市长远发展统筹考虑,坚持在高起点上进行规划和建设,基本实现了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环境优美。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高新区通过坚持不懈地宣传党的创新创业政策,倡导勇于创新、敢冒风险、宽容失败、自强自信、锲而不舍的新型社会文化,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各类企业文化建设方兴未艾。
二、高新区产业发展和体制建设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高新区发展的实践证明,建设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解放生产力,辐射和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
(一)从高新区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分析,还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
我省高新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模式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经过新旧体制的不断碰撞、不断调整而逐步形成的。这种政府委托管理型模式具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即主要决策和管理权都由政府派出的高新区管委会行使,高新区作为当地政府的派出机构。地方政府除了在发展方向、大的政策决策以及任命管委会主要领导方面行使权力外,主要起支持和保障作用。它使高新区管委会权力在前期初创阶段相对集中,有利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提高效率。
在实践中,高新区现已基本形成以下三个管理层次:第一层是当地政府的领导小组。一般由高新区所在市的主要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组成,作为高新区管理与发展的决策层。第二层是管理层,即高新区管委会。管委会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集中了市政府的部分管理职能,负责对高新区各项事务,包括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规划进行组织实施,管理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等。第三层是经营服务层。一般包括开发建设总公司、创业服务中心以及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等,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后勤保障等方式为区内企业提供管理和服务。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许多优惠政策与法规必须适应WTO的规则框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深化高新区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已成我们当前重要任务。
1、高新区的行政主体地位仍需明确
到目前为止,高新区的行政主体地位问题还很不明确。高新区仍缺少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不能建立强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使管委会无法在环境建设、减少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保护高新技术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行政主体地位不明确,己经成为制约高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2、政策优势在局部地区已经弱化
一是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优惠政策的优势在逐步弱化,各地竟相设立的县区工业园在优惠政策上与高新区相差无几,而在土地价格和其他资源要素成本上却明显低于高新区,致使高新区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难度不断加大。二是受国家投资政策的影响,在道路等基础建设项目上将很难争取到新的国债投资,高新区二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很大,投入不足仍然是一些高新区建设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高新区亟待建立新的投融资平台。三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投资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和优化,诸如土地征用难、周期长、成本高,一些促进快速发展的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
3、中介服务体系的作用没有得到整体发挥
虽然在高新区内活跃着金融、投资、贸易、人才、知识产权、法律、会计等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但行政机构与中介机构界限不清,往往相互争活干,把本该由社会和市场做的事,高新区包揽下来,致使事务性工作较多,高新区管委会人员工作负荷加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新区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与先进省市相比,与全省经济发展要求相比,我省高新区发展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高新区在全市经济总量所占的比重还不高,带动作用未充分发挥,合肥高新区GDP仅占全市GDP的8.47%;二是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领域所占比例仍相对较小;三是高新区人气、商气仍待兴旺,新城区功能还有待增强;四是从长期发展看高新区发展空间不足仍将是制约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高新区二次创业总体思路、战略目标
目前,我省高新区已经完成初创阶段的主要任务,初步建立了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市场推进机制,奠定了产业发展的基础,体现了创新资源的聚集优势,为高新区在新时期实现新的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新区面临的区内外环境将更加严峻,新的问题还会不断出现,因而,推动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迈出新步伐,解决高新区建设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实施高新区的“二次创业”。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精神,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围绕高新区二次创业,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壮大产业规模、提升经济总量。重点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壮大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培植一批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项目,注重第三产业的配套发展,把高新区建设成为一个融科研、开发、生产、生活、服务和公园化环境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新城。
(二)战略目标
全面提升各个高新区在全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形成可观的经济总量。使高新区建设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家迅速成长基地,技术创新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带动两个文明建设的新社区。
——合肥高新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有选择地发展以纳米技术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进一步巩固先进制造业技术产业的优势地位。“十五”后三年,GDP年均增长28%以上,到2005年GDP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达到73亿元,到2010年GDP达到18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8%。
——芜湖高新区强化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建立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新型建材、生物制药为核心的,具有较大比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用五年时间即到2008年,使芜湖高新区的GDP达到200亿元,其它经济指标同步增长。
——蚌埠高新区以建设现代化新型工业区为目标,二期规划面积扩展至48平方公里,实施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方针和外向型招商引资策略,着力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到2005年高新区GDP达到45亿元。
四、高新区二次创业对策建议
先进生产力发展,必须有先进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继续坚持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此,针对目前高新区发展现状和二次创业战略目标任务,对今后我省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与创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培育特色产业,壮大块状经济
充分认识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和科技产业园是发展区域块状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举措,坚持“突出产业特色,集成优势企业,形成经济规模”的原则,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具有较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以政府经费为引导,集成各类资源,带动社会和民间投资,向特色产业基地和科技产业园倾斜,侧重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合肥高新区以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产业化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和纳米材料产业基地的培育为重点;芜湖高新区以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配件、新型建材工业园为重点;蚌埠高新区以精细化工园、新材料产业园、机电环保产业园、汽配五金产业园为重点,壮大产业规模,培育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拓展发展空间。
(二)拓宽招商引资的领域和渠道,努力提高招商引资项目质量
招商引资是高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水平、高层次的招商引资,是实现高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关键。在招商引资的目标选择上以上市公司、国内行业排头兵、跨国公司为重点,既要在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上下功夫,更要在“高科技”上做文章。在招商引资的策略上,高度重视区内大企业招商,重点引导区内优势骨干企业加大引资力度,“以大引大”、“以强引强”、“以优引优”。积极推进产业招商,围绕核心企业、关键项目和龙头企业的产品延伸配套进行招商,快速形成产业集聚和资本集聚。在招商引资的组织形式上,既要以专业队伍为主力,也要发动全体员工广泛招商,鼓励现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产业关联招商,做好招商项目的储备工作,更新、充实、完善项目库,实施项目动态管理,为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载体。
(三)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新区根据各自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高新区管理条例,防止体制“复归”
通过制定高新区管理条例,对项目审批、规划建设、土地征用、劳动人事、工商登记及知识产权保护等事关高新区发展大局的诸多方面加以明确,依法调节高新区内行政、事业、企业等各类主体的行政和民事行为,保护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
以“精简、高效、服务”的原则强化高新区的管理,提倡和推广“一站式办公”、“一个窗口对外”、“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使企业能够在高新区内得到方便、快捷、全程的服务和管理。在高新区的内部用人机制上,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年度测评、末位淘汰”等有利于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与水平,从制度上防止体制的“复归”。
(四)继续坚持高新区“科技经济特区”、“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整合多方资源
从有利于高新区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各个方面率先探索,创造一个有利于各种创新要素聚集和融合的环境。同时在国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优势和积极性,将中央、省和地方的资源与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采取适应本地发展的相对灵活的体制,以地方为主,在高新区内模范落实国家、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应扶持政策。
支持高新区依托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创新基金等项目计划,扶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一定研发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并提高企业自身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运作管理能力,使之把发明专利、技术秘密、驰名商标等知识产权作为产业扩张、市场开拓的重要武器。积极发挥区内生产力促进中心作用,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
(五)以孵化器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高新区创业服务体系
高新区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将孵化服务机构、创业资本市场和信息网络、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官、产、学、研、资、介、贸的有机结合,更加有效地推进科技产业化进程,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
各级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和高新区要进一步支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坚持一区多园模式,构建孵化器体系,以更加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的方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产业化的发展。
加快建立以创业投资资金、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创业孵化资金和担保资金等为重要内容的创业资本市场。各类孵化机构要设立必要的创业孵化资金,联合金融投资机构,为科技创业者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投融资服务。
(六)注重开发人力资源,构建人才高地
制定吸引、培养和保护科技创新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政策、措施和规划,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及时解决吸引创业人才中的各种问题。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来去自由以及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方针,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吸引留学人员到高新区创业。
着力培养具有超前意识、善于开拓、既懂技术又懂经济和市场的复合型高素质创业人才;善于发现和培养了解科技产业化规律、具有先进管理知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建立优上劣下、人才辈出的用人机制,大幅度提高企业管理队伍的素质。把吸引和造就现代科技企业家作为战略性任务抓好,逐步形成一支具有创业精神的高素质、高层次的企业家队伍。
(七)以建设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为契机,进一步推进高新区产业发展国际化进程
支持高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发挥招商引智和自主创新的互补作用,形成技术创新的国际化新格局。高新区要在 “科技兴贸行动计划”支持下,建设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区,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振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出口创汇能力,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