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军民融合优势 建设特色高科技园区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30/2011 23:52:00
来源: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绵阳拥有丰富的国防科技资源,有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国防科研院所18家,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12所,两院院士26名,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和人才基地。绵阳高新区充分结合绵阳雄厚的国防科技资源优势,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发展、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突出军民融合优势,努力建设有自身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一、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加速推进国防科研院所科技潜能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绵阳高新区的优势和特色在军民融合,潜力和后劲也在军民融合。为了充分发挥绵阳国防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加速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高新区着力在以下几方面持续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着力构建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院地、军地合作机制,加强了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了院地、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启动建立了中物技术转移基地、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交易平台,启动了与科技部高技术中心、中科院院所的战略合作,推动一系列项目与产业技术联盟对接,启动了院、地、企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的新试点,着力促进政产学研结合。二是着力推动实施国防科研院所灾后重建项目。通过与国防科研院所的不断沟通协调,启动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九研究所地震灾后重建项目。该项目总投资超5亿元,占地约260亩,主要建设磁性材料、磁性元器件研发中心、孵化中心和生产基地,以及磁性材料配套产业园,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达10亿元。三是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四川西普化工股份公司脂肪酸及二元酸生产项目、四川长虹技佳精工有限公司年产600套PDP及LCD模组及整机钣金件配套项目、长虹精密电子有限公司年产170万套平板电视机芯板生产线、绵阳灵通电讯设备有限公司年产10000套被复线及数字光纤通信系统项目、长虹模塑科技公司年产300万套平板电视注塑件等军民融合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2009年高新区军民融合企业工业总产值达300亿元。
二、强力推动创新能力建设,科技进步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
高新区管委会高度重视创新体系建设,坚持将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加快发展转型、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强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在去年12月上旬中科院在绵召开了院所长联席会议暨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项目签约仪式及座谈会,大力鼓励中科院系统的科技成果到高新区孵化、转化,已有12个院地合作项目正式签约。中科院微电子所在高新区设立了EDA分中心、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生北控在高新区建立了试剂酶生产基地。高新区同中科院成都分院签署了人才合作协议,在高新区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建立院士工作室,共同开展博士后培养工作。此外,还大力推动企业密切加强与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项目合作,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工艺升级和新产品开发步伐,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切实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高新区已建立了各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与国外大企业联合建立重点(开放性)实验室8个,建立了区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企业博士后流动站10余个。同时建立起了以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为主体,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视听产品产业园以及留学人员创业园、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平台。此外四川省废旧塑料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磁性材料及器件产业创新联盟以及中物院“核技术工业应用”与“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两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中物院国家级高技术起爆器材研发中心、新材料研发中心正在加快建设。三是加速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着力发挥科研院所技术、人才、设备等优势,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自主创新成果丰硕,转化步伐明显加快。年均获得各类科技项目资金2000万元,转化科技成果超过100项,形成产值5亿元以上。累计申请专利2233件,获得授权专利1295件,专利申请量占全市的 30% 以上,年均增幅达30%以上,大大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2009年高新区被认定为四川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三、全力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区域经济的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势头强劲
高新区管委会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国家鼓励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和发展重点,迅速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培育优势产业加快工业强区政策办法,促进增长方式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强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集群发展。依托中物院、29基地等国防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和长虹集团、艾默生、中国重汽等一批龙头企业,高新区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先进制造、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产业集聚优势。目前基本形成了三大产业集群:以长虹集团、九洲集团等军民融合企业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集聚了长虹器件、长虹新能源、长虹精密电子、灵通电讯设备、长智光电、九州光电子、恒奥电子等一批配套企业,重点开展家用电器、军用通讯、民用通讯、安防产品、光电产品、电子元器件等的研发和生产;以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金发科技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集聚了西磁磁业、西磁磁电、赛茂公司、新欣电子、东方特塑、仁智公司、高德数码等一批配套企业,重点开展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宽温、宽频高导磁率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电子封装材料以及高分子改性复合材料等的研发和生产;以中国重汽、华晨汽车南方基地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集聚了新晨动力、华驰方向机、富临汽车、富临精工、德鑫机械等一批配套企业,重点开展重型汽车、新能源汽车、轿车等整车以及汽车发动机、转向器、汽车电子设备等的研发生产。二是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通过优化项目协调服务、建立项目建设推进情况报告制度、专人联系推进制度和重点项目领导联系责任制等一系列举措,随时掌握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具体进程和具体困难,重点解决好项目建设中用地、规划、要素配置、资金筹集和技术创新方面的难题,促进项目顺利建设。连康电子、铁骑力士、闽兴钢材交易市场、岷山机电工业园一期等18个重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艾默生、长智光电、中国重汽等6个项目更是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基本建成;电子九所异地重建、黄埔再生资源、川渝中烟绵阳烟厂技改、金发科技循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三是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在认真抓好现有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把握新兴产业资本投资动态,围绕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和加快企业技改扩能等重点,精心做好项目包装、推介、引进和储备,切实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力度,引进了艾默生、台湾友达、中国重汽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2009年开工产业项目305个,签约项目110个,到位内资50亿元,到位外资3442万美元。今年上半年,已引进项目102个,到位内资39亿元,到位外资2150万美元。
四、倾力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持续提升
高新区在新区开发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中,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和“三规合一”,一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发展的现代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一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启动了高新新区国土、建设规划修编,完成了园区产业布局、居民安置点选址、要素初步规划、主干道规划设计以及总体规划评审等工作;河北-平武飞地工业园以及交通主骨架建设拆迁基础工作全面启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磁性材料及电子元器件工业园、艾默生配套工业园、路南工业区、中小企业集中工业园、现代物流园水电气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改造提升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对项目的集聚能力显著增强,出口加工区建设管理在海关总署考评中荣获中西部第三名。二是中介服务体系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新区着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大力加强同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与中国农业银行绵阳分行签署协议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管委会、银行、企业联系会议制度,协调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现金管理、电子结算、理财服务、信用评级和开展信用贷款等金融服务,引入风险基金、完善技术产权交易机制、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军民融合高新技术领域,畅通投融资渠道,提高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撑能力。通过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利代理、项目招标、知识产权评估、科技信息咨询、技术转让、检测监测、资格认证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实现了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和服务产业化,促进了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的科技成果及时转让、转化和产业化。三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积极加快人才资源平台建设,促进国防科研院所人才合理流动,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吸引国际、国内优秀科研技术人才。加强对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指导企业建立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积极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西南科技大学等单位加强合作,建立和完善高新区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发挥专家在各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组织专家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项目评审、科技成果鉴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同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加强交流,由中科院成都分院定期组织专家到高新区举办学术报告,高新技术领域专业会议,大力鼓励中科院系统的科技成果到高新区孵化、转化。四是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高新区制定了《关于加快培育优势产业推进工业强区的决定》、《关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了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企业技改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同时每年按一般预算收入的增幅同比例增加资金额度,用于产业培育、特色园区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