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苏州高新区建设一流高科技园区战略研究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30/2011 20:35:00   来源:苏州软科学信息服务平台
苏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重点开发区建设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这是苏州市委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苏州高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一 苏州高新区谋求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苏州高新区经-过十多年开发建设和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规模和产业基础。2007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亿元,人均GDP接近2万美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10亿元,工业总产值17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430亿美元;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为主导的新兴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经-济社会总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苏州高新区迫切需要借鉴世界高科技园区发展的经-验,寻求新的发展之路。
1.这是苏州高新区加快实现“两个阶段性转变”的战略选择。
  国际经-验表明,高新区一般经-过15年左右的发展进入成长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从1990年成立苏州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还是从1992年批准设立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高新区至今都已跨入了这样一个重要而敏感的发展阶段。截止2006年底,全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60亿元,基本完成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2%,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和支撑的新兴产业体系。但参照一般意义上的阶段性划分,苏州高新区仍处于主要依靠产业链增值的“产业主导”阶段,以资源、资本投入为主的驱动阶段。如何改变一定程度上的“有高新技术产业、缺高新技术”的状况,迫切要求高新区以建设高科技园区为目标,加快向主要依靠创新链增值的创新突破阶段转变、提升,加快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驱动的发展阶段转化、升级。
2.这是苏州高新区继续争取走在全国同类开发区前列的关键举措。
  经-过十多年建设与发展,苏州高新区综合竞争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有关研究机构对国内53个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绩效综合评价表明,苏州高新区在实践探索阶段综合得分仅列倒数第3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异军突起,1998年跃居第6位,综合实力已处全国高新区前列。但深层次分析,苏州高新区科技竞争力还不够强,这一问题不加快解决,很难保持高新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2006年6月,中关村科技园区以及上海张?-、深圳、西安、武汉东湖、成都高新区联合发表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宣言》,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奋斗目标,其他一些高新区也提出了类似的目标。可以讲建设高科技园区已经-成为全国众多高新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一致行动,如果高新区及早筹谋、加快推动,就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把握主动,保持领先。
3.这是苏州高新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就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2005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来,党中央又明确提出,推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继续办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央的要求十分明确,就是要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中央对高新区“四位一体”的目标要求,就是苏州高新区加快“二次创业”、建设“一流园区”的重要内容,就是积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园区的重要内容,迫切需要高新区加强实践探索。

二 高科技园区建设总体定位的初步设想

  纵观世界高科技园区发展历程,自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高科技园区——美国斯坦福工业园(即后来的“硅谷”)诞生至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迅猛发展,目前高科技园区已遍布全球,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已成为其科技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但由于各国、各地区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科技实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及园区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世界高科技园区在园区冠名、区位选择、地域空间、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着多样性。然而,透过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经-过研究发现,其实质可以作如下概括:高科技园区是一种以智力密集为依托,以开发高技术和开拓新产业为目标,促进科研、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D-调发展的综合性基地。其主要特征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集聚一流的要素。目前世界上较为成功的高科技园区,都是因聚集或依托雄厚的科技实力而快速发展的。比如,美国硅谷拥有8所全球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日本筑波科学城集聚着全国约30%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拥有50多个著名研究机构、4000多名国家研究员,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大学本科以上和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专门人才分别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2%和20%以上。显而易见,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人才的高层次、高密度集聚是高科技园区的重要特征。
  其二,形成一流的机制。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新兴工业化国家,高科技园区并不是各种科技资源的简单集聚和堆积,而是一种顺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新型社会组织形式,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大学之间、研究机构之间、企业之间以及三者之间共享兼容、分工D-作,开放式、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无疑是世界高科技园区的又一重要特征。
其三,营造一流的环境。高科技园区是一个在地域上或行政区划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技特区”, 既注重一般意义上的硬环境建设,更强调风险投资、公共创新技术平台、科技中介服务、供应链管理等配套服务软环境建设,既注重一般意义上的生态环境建设,更强调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建设,着力营造各种科技创新要素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的环境,形成局部强势,是目前高科技园区的普遍做法和支撑性特征。
  其四,实现一流的产出。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形态,高科技园区所追求的并不是简单的GDP增长,更强调“科技含量”和科技竞争力,实现一流的科技产出,即一流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一流的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一流的新兴产业和产业结构,从而建立起产业发展的高端优势,这是高科技园区区别于一般开发区的鲜明特征。
  “四个一流”是世界高科技园区的一般特征。苏州高新区必须在把握上述一般特征的同时,在发展取向、内部动力机制等方面着力突出苏州高新区的个性特征,努力建设“四个高地”:
  一是高端要素和专业要素的聚集高地。苏州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尤其缺乏真正能支撑高科技园区建设的研究型大学或著名的研究机构。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高科技园区,必须把聚集高端要素和专业要素作为克服瓶颈制约的首要任务,务求在吸引国内外著名的研究型大学、研究机构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集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尤其是研究型团队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风险投资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效,努力将苏州高新区打造成各类要素的首选之地。
  二是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高地。强调建设高科技园区,并不意味着轻视或者放弃产业的发展,恰恰相反,建设高科技园区的目的就在于以科技促产业、以产业促科技,形成科技与产业互动并进的局面,在更高层次上实践“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高新区必须更多地关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增强符合国际科技与产业发展方向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引导企业从内部创新走向外部联合创新,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加快发展,实现优势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集群式发展;依托产业集中科技要素,促进特色产业的加快发展,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三是内生力量和外源力量的融合高地。在建设高科技园区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开放建设、开放创新的理念,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组织科技资源,在外向发展中提升高新区的科技竞争力。同时,必须大力培育民营科技企业,积极扶持科技“小巨人”企业,促进内外资企业的配套D-作,切实提高本土企业的科技实力。
  四是体制机制与文化建设的创新高地。建设高科技园区,重要的是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必须按照建设高科技园区的要求,在管理体制、投融资机制以及人才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以形成具有特色的机制,以机制的优势保证高科技园区建设的强势。从更深层次看,创新的制度,有待于文化的创新,就苏州高新区而言,就是要加快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创新创业创优”的三创精神,以思想的解放促进行动的自觉,形成人人想干事、干大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氛围。

三 推进高科技园区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关键举措

  建设高科技园区,是苏州高新区推进“二次创业”、争创“一流园区”的必由之路,也是一项建设要求高、涉及内容广的系统工程。为此,必须按照?-序渐进的?-则,明确阶段性建设目标:
  ——第一阶段,至2010年建成全国技术创新优势区域。即在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 新成果和产业化水平等方面确立在全国高新区中的优势地位,基本形成融合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创新活动广泛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满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需要、促进与推进作用强劲的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形成顺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方向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面向国外国内两个科技市场、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相一致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力争将苏州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先行示范区,全国有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二阶段,至2015年建成全国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即在持续创新能力、整合资源能力、产业生存能力、经-济产出能力等方面成为全国高新区的先行区之一,基本形成以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为主要增长点、处于全国产业价值链高端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为支撑、社会投资和境外投资为补充、创业风险投资高度活跃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基本形成企业繁殖、衍生、成长内生力量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不断涌现与壮大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促进机制,高科技园区由起步转入到全面建设期。
  —第三阶段,至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即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培育出处于世界产业发展前沿的新兴产业,培育出能参与国际竞争的跨国公司,培育出能走在世界前沿的创新制度与创新文化,高科技园由全面建设期转入到自我完善、持续发展的成型期。
围绕上述目标,苏州高新区必须坚持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的统一,发挥优势与突破难点的统一,借鉴学习与探索创新的统一,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的统一,扎实有序地加快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尽快研究并采取以下关键举措。
1.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以科技创新统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苏州高新区现有产业基础和全球产业发展趋势的结合点上,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以便在整体上提升苏州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层次。一是以科技创新提升发展支柱产业。围绕形成微电子产业的高端优势、关键零部件制造的后发优势、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规模优势,进一步梳理和细化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力求在应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及加工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取得新突破,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全面升级。二是以科技创新引导发展新兴产业。苏州高新区的新兴产业主要在三大重点领域。其一,重点开发汽车发动机及传动装置、汽车制动器及安全系统、汽车电子控制设备及汽车音响、汽车电子通讯导航装置、汽车环保功能产品等,全面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产品档次和配套能力。其二,依托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和苏州国际环保技术博览中心的载体和品牌优势,开发尖端化、普及化、标准化、成套化、系列化的环保设备和装置以及资源再生综合利用、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力求将苏州高新区建设成为在全国较具影响的环保技术研发创新和产业基地。其三,抓住制造业升级的有利时机,重点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大型技术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和工程研发中心,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培育新的增长空间。三是以科技创新抢占发展战略产业。紧紧抓住苏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空间聚集、世界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的有利时机,重点开发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为基础的生物制药,以中药现代化为目标的中医新药,以及技术含量较高的化学?-料药与新型制剂,并在新型医疗设备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逐渐为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大发展积蓄力量。
2.强化核心载体功能开发,着力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水平。
  深入实施“聚焦科技城”战略,在推进科技城形态开发的同时,更加注重功能开发,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将苏州科技城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科技核心区,凸现三大功能。一是科技资源的集聚功能。在加紧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更加注重依托“部省市”共建的优势,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加强与国家科技部、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D-同机制,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引进国内外研发机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企业及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真正将苏州科技城建设成为各类高端要素和专业要素的集聚高地。二是各类主体的D-同功能。进一步强化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结合功能,积极探索和推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产学研联合机制和组织形式,力求在技术转移、委托开发、联合创办经-济实体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各类主体D-同互动的发展局面。进一步强化科研院所之间的D-作功能,着力探索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各类科研主体共同参与、快速组合、共享兼容的分工D-作体系,推进集成创新。三是新兴业态的培育功能。以筹建软件、生物医药、环保技术、汽车零部件等四大开发中心为抓手,全面加快有利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功能性载体建设,尤其要抓紧抓好苏州第一家软件学院、第一家软件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启动和推进软系统研发中心建设,以便使软件产业、IC应用系统设计产业逐渐成为苏州科技城一张亮丽的“名片”。
3.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努力增强自主创新内生力量。
  切实把实施“科技小巨人”战略、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放上重要位置,努力解决好涉及面广、影响程度大、民营科技企业反响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开拓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新境界。一是积极搭建多元化的融资平台,切实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支撑。设立政策性扶持资金和针对性扶持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和培育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公司,着力以股权融资方式拓展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新创办企业的筹资渠道。积极制定相应的扶持鼓励政策,大力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努力拓展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高成长民营科技企业的资金来源。二是全面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功能,切实为民营科技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重点实现由简单的场地租赁型到全方位综合服务型的转变,为在孵企业提供兼具保障性、发展性、延伸性的“保姆式”综合服务;实现由政府主导型到企业化运作型的转变,着力以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式方法对投资主体进行多元化改造;实现由综合性孵化器到专业孵化器的转变,对现有孵化器的组织架构进行一定的改组改造,并以创业孵化集团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三是继续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着力为民营科技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公益型与商业型的关系,积极探索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的新途径、新形式,形成多元投入、加快建设的新格局。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最大限度地满足初创型企业、高成长企业对配套服务的迫切需求,努力将高新区建设成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四是切实强化政府的激励与引导机制,着力为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围绕树立一批“领跑型”企业、提升一批“优势型”企业、抓好一批“支撑型”企业、培育一批“后劲型”企业的发展要求,筛选若干最有潜力、最具成长性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企业,从整体上增强民营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支撑作用。
  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了人才优势,才会有科技优势。要进一步理清“人才强区”战略总体思路。坚持增加人才总量与完善人才结构相结合。既要注意引进培养科技人才,更要注意引进、培育管理人才,以便形成一支能系统调控高科技园区建设的干部队伍;既要注意引进、培养能满足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实用型人才,更要注意引进、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以便支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制定实施《苏州高新区关于引进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的若干意见》,着力引进国家级科技学术带头人、获得国家科技技术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研发人员等领军人才。同时,借鉴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的经-验,大力吸引国外高级人才尤其是出国留学人员来苏州高新区创新创业。坚持使用与激励相结合。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以业绩与能力为重点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和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并积极探索技术入股、股票期权、年薪制等知识、技术、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强区”战略的工作重点。要加快人才创新创业的载体建设,大力引进产品科技含量高、人才容量大的高端企业,在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同时,着力形成以高科技企业为依托的区域性人才载体;大力加强区域性研发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省级、国家级技术中心以及博士后工作站等建设,着力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研发机构,加快建设骨干性人才载体;以重大项目和重要活动为依托,以“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加快建设“两栖”式的柔性人才载体,着力将苏州高新区的人才工作推进到更高层次,切实为建设高科技园区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5.推进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不断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潜能。
  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并重,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新体制、新机制。一是理顺科技管理体制。围绕建立健全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D-调机制、制定重大科技政策的决策机制、开展重大科技活动的组织机制等,探索建立科技局、科技城、创业中心等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又互有侧重的工作D-调机制,推进各类科技创新载体的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D-同打响苏州科技城、苏南工业技术研究院品牌。二是完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围绕推进并深化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驱动,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内生力量,从产业发展由大而全、小而全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软环境,从注重引进来、面向国内市场为主向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的“五个转变”要求,探索建立有利于转变发展模式、完善运行机制、改善环境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三是制定激励促进政策。借鉴学习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在推进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过程中推出的一系列促进政策,切实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风险投资、有利于加大科技投入、有利于知识资本化和资本人格化、有利于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有利于整合科技资源、有利于加大招才引研力度、有利于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技术溢出、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6.提升区域建设管理水平,致力营造最佳综合发展环境。
  世界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实践表明,建设高科技园区必须加快推进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环境建设。这就要求高新区,必须以提升区域建设管理水平为主线,全力强化和推进以下几项工作:加强城市功能开发与建设。紧紧抓住苏州高新区与苏州古城区和合发展的契机,通过开放式开发和联动式发展,高标准推进以交通、信息、能源和供排水四大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商贸服务四大设施体系为保障的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框架建设;通过全方位推进“东部全面提升、西部强力挺进、北部快速崛起、南部快速融合”战略,加快形成产业设施与生活设施、工作设施与休闲设施并重的建设格局,生产服务型与生活服务型并进的服务业发展格局,最大限度地满足建设高科技园区对城市功能提出的新要求。加强社会管理与建设。围绕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D-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把维护社会安定作为建设高科技园区的重要前置条件,围绕建设“平安高新区”,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围绕完善“大调解”机制,建立健全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保持社会公平公正的D-调机制,融人民调解与行政、司法调解于一体的矛盾疏导调处机制,条块结合、D-调有序、动作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等。要以创建和谐社区为抓手,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管理有序、治安良好、人伦融合的现代社区,努力将苏州高新区建设成为各类创新机构和创新人才远近悦来的区域。加强山水人文环境保护与建设。按照建设融“科技、山水、人文”于一体的创新高地的要求,深入推进“绿色高新区”创建活动,认真做好全国?-环经-济试点工作,加紧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放大“真山真水”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和发挥苏州高新区人文历史积淀深厚的优势,强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大力弘扬“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和“团结拼搏、务实争先”的高新区精神,大力培育“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开放包容,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着力为建设高科技园区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增强高新区竞争发展的“软实力”。作者:王竹鸣 黄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