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30/2011 17:27:00   来源:苏州软科学信息服务平台
苏州是全国闻名的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素有“人间天堂”美誉。但随着苏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矛盾愈显突出,苏州农业如何实现基本现代化,仍然是相当严峻的问题。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为现阶段苏州农业实现现代化树立了一个样板。本报告就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规模,功能定位和目标,产业结构和规划布局,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经营,以及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审慎研究,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 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现状
 
  1.布局和规模。
  苏州全市版图面积8488平方千米,2004年全市现有耕地面积30.39万公顷,水面积36.53万公顷。始建于1996年的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断发展,全市有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58个,面积为25018.21公顷,总投入163178.5万元。这些示范园区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适应苏州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起了示范作用。
  2.示范园区类型和功能。
  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根据其特点和功能类型大致可分四种:科技型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型农业示范园区,外向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和旅游型农业园区,其中基地型农业示范园有34个,占59.65%,科技型示范园区、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和旅游型农业园区分别有18、3、2个,其比例分别为31.58%、5.26%、3.51%。
  (1)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类型。
  {1} 科技型农业示范园区:苏州科技型农业园区以农业生产示范和农业科技示范为主题,具有生产技术的先进性和超前性,  有很强的带动性和辐射性,有的还兼有旅游功能。如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昆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园、江苏省现代化农业(吴中区)科技示范园区和常熟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2} 基地型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型农业园区主要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种子繁育基地,能提供批量产品,规模有大有小。如生产著名茶叶品牌碧螺春茶叶的基地、东山碧螺绿色食品茶园示范基地、西山碧螺绿色食品茶园示范基地、阳澄湖大闸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专事瓜果蔬菜及其种子种苗的夏种引种基地、昆山市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等;有生产花卉苗木的如昆山千灯花卉苗木生产基地、苏州平原绿化苗木(吴江)科技示范园区、东山果品新品种示范基地、江苏省太仓棉花农业科技示范园等;还有生产优质水产品的青虾(吴江)科技示范园区等等,这类基地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在苏州占主要地位,为苏州市、省内外、国内外生产和供应具有苏州特色的农产品,产生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 外向型农业园区:外向型农业园区是根据国际市场需要,以生产、加工出口农副产品为重点,要求其品种、技术、产品规模和经营方式与国际接轨,如常熟棉区特色蔬菜示范园区、农业现代化(昆山石浦)科技示范园区,江苏省东山果品出口基地的农产品均以出口作为主要生产目标。
  {4} 旅游型农业园区:旅游型农业园区是在正常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具有观光、休闲的功能,融“一产”和“三产”为一体,既可提供农产品,又可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如未来农林大世界,即将建成的苏州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都是以服务于城市,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旅游服务产品的同时,又能生产各种优质农产品,随着城市化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这将是发展农业的有识之举。
  (2)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功能。
  {1} 科技带动作用。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生产面积虽然有限,但科技含量较高,对景观形象、基础建设、设施配套和经营管理等要高于一般田园,有明显的先进性,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能起到有力的带动作用。
  {2} 生产示范作用。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一般都选址在农村的典型地段和交通沿线,农民不仅看得见,而且可直接参与运作过程,便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对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更新、普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富有榜样的力量。
  {3} 田园规范作用。苏州农村基本建设,尤其是水土治理和田园环境还没达到标准化,灌排系统还不完善,与大田园林化的生态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以有限的农业投入,使园区率先达到现代化的标准化、系统化,对实现灌排有效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的高产、稳产和田园景观的美化,都可以起到重要的规范作用。
  {4} 景观形象作用。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由于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更能发挥新品种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性能,并相应提高科技含量,加上示范带动和农村现代化的需要,重视示范园区田园景观的构建,强调美观实用,和谐协调,大大提高农业的文化品位,展现优美的田园风光,使人有赏心悦目之感。
  {5} 经营管理变革作用。农业要按照现代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进行规划和运作,但目前仍处于以家庭承包分散经营为主的传统状态,要达到这个目标,实现两个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则可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过渡,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二 推进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实现苏州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1.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为苏州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样板。
  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集农业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高机制(“三高一新”)于一体,综合2003-2004年调查结果表明,全市有国家、省、市及县区级农业示范园区58个,其中国家级有3个,省级11个,市级28个,县区级有16个,投入资金163178.5万元。西山、昆山、常熟三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园累计投入44530万元,占全市总投入的27.29%左右,其中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为12平方千米,启动的功能区有8个,建成重点项目11个,在建项目4个,总投资达2.5亿元;昆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园区规划面积为1666.7公顷,引进内、外资项目33个,合同利用外资5500万美元,内资2.1亿元;常熟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面积4440公顷,投入资金7500万元。省级项目11个,面积为3282.57公顷,累计投入资金15966.7万元;县市级农业示范园区44个,面积14965.43公顷,累计投入资金为102681.8万元。
  2002年苏州市农业局调查全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面积达到23232.7公顷,辐射面积为116163.6公顷,分别占苏州总耕地面积的7.51%和38.22%,净增利税15792.4万元(46个园区统计数据),2004年净增利税为16511.6万元(44个园区统计数据),这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经过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考验,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代表了苏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新成果和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代表了现代农业管理和经营的最新水平和苏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是苏州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样板区。
  2.因地制宜建设具有苏州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苏州所辖五县市、八区,总面积为84.88万公顷,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较为复杂,有耕地30.39万公顷,湖面36.53万公顷,各县市区农业条件不尽相同,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挥示范、促进、辐射带动的作用,其基本经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并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企业化经营、产业化运作等创新机制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和园区建设的高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苏州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转变。
  苏州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昆山国家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常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太仓棉花科技示范园,吴江青虾科技示范园、内鸽科技示范园,吴江柑桔科技示范园,吴江平原绿化苗木科技示范园,苏州阳澄湖大闸蟹科技示范园、蔬菜科技示范园、奶牛科技示范园、优质葡萄科技示范园、优质稻米科技示范园等等成功建设都说明苏州科技示范园区特色鲜明,贴近农业生产实际,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确实成为带动千家万户培养新兴产业,扩大优势产业,强化主导产业的示范基地。
  3.按照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
  高科技示范园区一定要与农业现代化的标准结合起来,灌、排、电力、通讯都要力争一步到位,尤其国家、省级高科技示范园区,更应强调规划先行,建设紧跟。苏州高科技示范园区结合各个园区的功能和特点,做到了高投入、高起点、高标准地把科技示范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做到了沟、渠、路、田、灌排、绿化、电力设施一步到位,如蔬菜园艺示范园区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控温控湿控光等现代农业设施都比较完备;又如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区位优势,形成以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地肥力,持续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为目标,以“高产、高质、高效”为宗旨,逐步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现代农业综合体系,达到农田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作业机械化、管理科学化,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商品率,经过5-15年的努力使西山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休闲农业和名特优新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汇集现代农业科技,呈现太湖山水风光,展示未来自然田园,形成国内一流的现代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示范园区。
  4.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着力提高科技含量。
  开展产学研合作,是提高园区科技含量的重要途径。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积极与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目前已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协作攻关,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据统计,苏州市3个国家级、6个省级和11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利用省、市科研院所育成动植物新品种(系)、新组合,如利用“苏太猪”、“苏油1号”、“苏香粳2号”、“常优1号”、“武育粳7号”、“A、R优242”、“常农粳3号”、“迷你南瓜”、“早苔”、“苏州青”、“姑苏玉豇”、“翠皮肉豇”、“板栗青南瓜”、“特早地四季豆”、“太湖白羽王鸽”、“特湖”和“德湖”肉用湖羊、“吴花浒星”蚕等20多个品种,引进南美白对虾、马氏沼虾、条纹鲈、彩色甜椒、芦笋、台湾小南瓜、荷兰黄瓜等水产、瓜果、蔬菜、花卉苗木等250多个新品种,通过试种、筛选和适应试验,有的品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农业科技资源十分匮乏的今天,产学研是大幅度提高科技含量的捷径。凡是产学研活动活跃的园区,农业科技工作主攻方向明确,关键技术不断突破,种养业布局结构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反过来又促进了园区的良性循环。
  扶持发展科技型农业企业和农业工程技术中心,提高园区后续技术开发或产品开发能力。在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过程中,积极发展科技型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工程中心,使得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科技型农业企业和农业科技工程中心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可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带动苏州市农业综合水平的提高。二是可有效地成为科技型农业企业和农业科技工程中心载体,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技术和产品的开发,提高高科技含量,增强园区的发展的后劲。三是有利于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化的发展,实现农业园区的滚动发展。
  大力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实施品牌战略,使农业示范园区处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一是大力引进名优特新品。通过招商引资及各种其他途径,引进大批种养新品和项目,如刀额新对虾、印度对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鲟鱼、海水石斑鱼、彩虹绸、苹果田螺、绿竹笋、彩椒等。二是实施品牌战略。引进农业新品同时,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提高经济效益,以品牌带动示范园区的企业发展。如西山国家农业示范园区的“太湖绿”品牌,涵盖了银杏、碧螺春、枇杷、黄瓜、番茄、彩椒等绿色食品,获江苏省农业博览会“最佳产品”、“苏州市名牌产品”、“苏州市绿色产品”等称号;还有“大福”冷冻食品、“西山雨露”系列饮料、“松谷”牌系列肉食制品、“惠田”梅制品饮料。阳澄湖大闸蟹科技示范园区“阳澄湖大闸蟹”、现代化农业(张家港南丰)示范园区的“联峰”、江苏省林业种苗花卉(吴江)高新技术园区的“绿禾”、苏州市肉鸽(吴江)科技示范园区的“华羽”,吴江盛泽鸵鸟养殖示范园区的“赛友”和优质林果示范园区的“玖康”、“慈云”等优质农副产品,有的还申报了原产地保护,为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农业科技示范园采纳了现代农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形成了良性高效循环。
  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不仅依靠各级政府投资,而且鼓励集体、个人、社会力量、外商,采取独资、合伙、入股等形式投资,调动一切积极性投资于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据2003年苏州市农林局对全市46个农业科技示范园调查结果,共投入91251.75万元,其中中央、省政府、市县乡财政投入35240.11万元,占38.62%;示范园区自筹资金31601.24万元,占34.63%;招商引资34429.96万元,占37.73%,约各占1/3,为园区的建设筹集了资金。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进和形成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这既是示范于农民的需要,更是园区自身功能运作的要求。几年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采取公司制、承包制、租赁制、目标责任制等管理模式,以实现精干、高效管理目标。如吴江青虾科技示范园区采用租赁制,常熟棉区特色蔬菜科技示范园区采用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方式,吴江肉鸽科技示范园采用承包和合伙经营两种经营管理体制,而成功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均组建各种具有特色的生产研发和经营为一体的公司,公司都具有独立的法人资质。如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昆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园区的公司有园区所属公司如中科实验动物有限公司、苏州中远海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有的是园区从国内外通过招商引资的项目,如昆山永丰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昆山中宇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等,示范园区集管理、生产、研发和经营等功能于一体(见图1)。
 
  图1:昆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园区管理模式
   
  农业科技园区全面推行现代企业管理,通过对园区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理清产权,组建法人实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投资者和经营分离,通过几年的运作,初步形成了规范有序的决策机制,严格的成本控制和责任机制,协调的运作机制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机制,实现了园区建设的高效良性循环。
 
三 阻碍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问题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从1996年开始,至今已有8年历程,先后经历了起步———发展———壮大三个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各地的园区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有的经过多年积累、发展和壮大,已真正成为农业科技的载体;有的由于种种原因,发展缓慢,社会和经济效益尚不明显;有的则因园区管理和运行机制存在种种问题,园区目前生存困难,处于停办状态。本文就阻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问题包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载体建设不平衡,规划和布局、组织和协调、特色和优势、资金投入、龙头企业发展等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1.园区规划和布局问题。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尽管在起步阶段,投入了较多人力和物力进行园区建设的规划、论证和实施,但是终究是个新事物,缺乏现成经验,规划、论证和布局难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一是园区建设应该建立对各地的生产、生态、社会、人文资源的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之上,既要考虑近期目标,又要照顾中、远期目标,即所谓瞻前顾后,并对园区各种资源利用范围、空间、时效进行统一安排,达到园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从调研情况看来,相当数量园区缺乏广泛的研究,急于求成,草草规划,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有的建园的目的是为了向上级部门争取经费的支持;有的是为了任期政绩工程,所以这些园区建成后,往往管理、机制、经费问题不少,只办1-2年后无法坚持下去,只好停办而终。
  二是有的园区与农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根据2003和2004年对园区的调查情况来看,以农业、畜牧水产、蔬菜生产的园区数量比例为48∶12∶40和52∶20∶28,与苏州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尚有差距,主要表现在:(1)园区的面积与总面积比例不大,仅占2.74%;(2)苏州水面面积为36.53万公顷,比30.39万公顷耕地面积还大20.20%,随着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苏州耕地面积快速减少而水面积的减少则较少,如何发展水产养殖却大有文章可做;蔬菜发展空间也是巨大的,大力发展水产、蔬菜水果,增加在整个农业所占的份额是发展现代苏州农业的突破口。(3)苏州的非耕地面积有13.96万公顷,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发展果树、绿化苗木,对发展生产,改善生态、美化环境,具有很大的好处。(4)综合利用苏州的山山水水,把苏州建设成最适宜人居的地方,大有潜力可挖。
  三是园区的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从调查结果看,各县区的市、县级园区,产业框架基本雷同,尤其以农业为背景的园区,规模、形式基本相同,特色少、新意少,上档次、上规模的少,形成产业的则更少。
  四是地处市郊的农业示范园区,常因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而停办,苏州市工业园区、高新区、常熟、太仓等地均有发生。
  2.园区科技载体建设不平衡。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由于在规划、投入,以及成立后的管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差距,园区科技载体建设极不平衡,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数量不平衡,2004年苏州农业示范园区有58个,其中张家港有6个(省级1个、市级3个、县市级2个);常熟有3个(国家级1个、市级1个、县市级1个);太仓市有4个(省级1个,市级2个,县市级1个);昆山市有13个(国家级1个、省级1个,市级2个,县级9个);吴中区有14个(国家级1个、省级5个、市级1个、区级7个);相城区有3个(市级2个);高新区1个(区级1个);金阊区有1个(市级);吴江市有13个(省级2个,市级6个,县市级4个)。
  二是面积大小不平衡。苏州农业示范园区面积从5.3公顷到4666.7公顷,其中,0-99公顷有31个,占54.39%;100-199公顷有6个,占10.53%;200-299公顷有7个,占12.28%;300-399公顷有3个,占5.26%;400-499公顷1个,占1.76%;600-699公顷有2个,占3.51%;1000-2000公顷有5个,占8.77%;4000公顷以上有2个,占3.51%。
  三是投资规模不平衡。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投资额度在50-50000万元,差距甚大,其中投资50-100万元的园区有9个,占12.52%;100-200万元园区有13个,占22.41%;200-500万的园区有9个,占15.52%;500-1000万元的园区有9个,占15.52%;1000-2000万的园区有7个,占12.07%;2000-5000万的园区有5个,占8.62%;5000-10000万的园区有2个,占3.45%;10000万以上的园区有4个,占6.90%。各县市投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资金不平衡,其中吴中区最高为54127.5万元,依次为相城区52359.9万元,昆山市18394.07万元,吴江市10692.14万元,常熟市7662.89万元,太仓市为7605万元,张家港市为7420万元,金阊区为1500万元,高新区和工业园区未统计到。按每个示范园区平均投入量比较,平均投入量最大的是相城区17453.3万元,其次为吴中区3608.5万元,常熟市2554.30万元、昆山市1672.19万元分列第四、五位,最少的吴江市为822.47万元。
  四是运作和效益情况不平衡。2004年对苏州市36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调查结果表明,各县市区运作和效益情况不平衡。其中,常熟市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参调数只有1个,但其利税数量最高(5952万元),其次是张家港市(5777.6万元),昆山市(4756万元)、吴中区(3274万元),最少的吴江市(1286万元),而就平均利税而言,由于常熟市和相城区参调数仅1例,删除该数据后,张家港市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平均利税最高为962.93万元,其次为昆山市(475万元)和吴中区(545.67万元),吴江最低(107.17万元)。
  五是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含量和辐射推广存在差距。苏州各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科技含量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辐射面存在明显的差距。据2003年调查结果表明,昆山、吴江、吴中三个县区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含量较高,推广和辐射的范围也较广,而张家港、太仓、相城三个县区则较低。
  六是园区管理和运作机制不平衡。园区的企业管理和公司化运作机制是保证园区能否正常运用的关键所在,凡是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公司化运作的园区都能正常发展;未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公司化运作的园区大都由于职责不明,产权不清等原因而困难重重。从调查情况来看,国家和县级园区效益好发展都较快,省、市级效益较低,发展较慢,涉及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管理和运作机制有关外,还与投入机制等有关。
  七是缺少园区建设需要的各种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苏州从事传统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较多,但新兴产业如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等方面科技人员明显不足;产中领域科技力量较多,产前、产后科技力量匮乏;既懂技术、又会经营和管理的人才更缺。
  八是科技成果转化缓慢。其主要表现在园区农产品整体科技含量还不高,高科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植物新品种还不多,原始产品、初级加工产品较多,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还较小,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缓慢。
  九是招商力度不够。寻找合适企业参与园区的建设贯穿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全过程。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中除了西山、昆山几个国家级科技示范园区外,其他市、县区级的园区招商力度为较低。参与园区建设的内资、外资项目和资金不多,有的还停留镇办、村办或个人承包、租赁等状态,与普通农户几乎相近。
  3.园区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示范园区涉及领域属于农业的基础项目,周期长、效益低、资金投入与园区建设需求存在矛盾。资金是制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一是大多数园区资金投入与需要矛盾较大。苏州市科技型园区平均资金投入为14896.83万元/个,每公顷平均投入为6.62万元;生产型园区平均资金投入为865.72万元/个,每公顷平均投入为3.04万元;外向型园区平均资金投入为355.86万元/个,每公顷平均投入最低仅0.60万元;旅游型科技示范园区平均资金投入最高为25000万元/个,每公顷平均投入最高为102.26万元。
  二是融资渠道不健全。民资、外资、工商、金融资本投入的多种渠道和途径尚未建立,农业园区的融资规模与需求形成显著差距。
  三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示范园从规划、建设及政策都给予了扶持,但由于各级财政财力有限,扶持力度尚显不足,仅占38.62%。农业是个基础性的弱势产业,各级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都能促使农业健康发展。
  四是园区缺乏正常运作资金,设施老化日益加剧。园区的基础设施基本上是政府投入建设,经过几年的运转,由于园区普遍资金短缺,设施不能正常维修和更新,过度的使用,使各种设施老化程度日益加剧,严重影响到园区正常运用。
  4.组织与协调的问题。
  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数量不少,但普遍存在规模不大,涉及发起组织的单位多,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据调查,全市5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组织单位,其中国家级的示范园区由国务院开发办、国家科技部两家组织;省级的示范园区由省政府、省科技厅和省开发办三家组织;市级的示范园区涉及单位更多,由市政府、市科技局、市农林局、县市畜牧水产局、外经局、财政局及市开发办等多家组织;县级的示范园区则由县区政府、乡镇政府及有关公司组织,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园之间缺少组织和协调工作,诸如示范园区的运作情况汇总、成功经验总结、存在问题的发现以及资金筹措等等问题,如何解决,谁来负责协调等问题,各级政府义不容辞,但我们认为主要应由苏州市政府出面协调,必须把这项工作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实事工程进一步抓紧、抓实、抓好。
  5.园区龙头企业发展缓慢。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进和形成了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按照企业模式运作的示范园区的数量不少,组建的公司各具有特色,目前江苏省梁丰食品集团公司、江苏阳澄湖大闸蟹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中远海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省联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发展势头不错,但就整个园区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龙头企业发展依然缓慢,缺乏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 发展与对策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苏州农业现代化树立了良好的样板。各级领导应进一步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加大科技兴农的支持力度,切实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步伐,力争到2010年苏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苏州农业要在2010年实现基本现代化,必须做到:
  1.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园区建设要切实加强领导,统一领导和统筹安排、合理规划,避免结构雷同,重复建设。
  一是应分层次、分区域、分行业,抓好国家、省、市级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从调查情况来看,应根据各县区生产、生态条件等情况,划成若干小区,各区要规划出符合本区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如沿湖地区重点设立茶果、水产及综合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吴江地区宜重点开发粮食、水产、畜禽、花卉苗木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常熟、太仓宜设置蔬菜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沿江地区则要发展养殖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市郊则要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参与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突出特色,避免重复,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某一产业,增强示范园区示范、辐射功能,切实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如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粮油作物推广辐射面积已达4.3万公顷,带动本地农户产业结构调整39300余户;特种水产养殖项目带动农户进行太湖围养达1000公顷;134公顷梅林改造项目,引入高产果梅,带动周边各村农户2000多户,受益面积334公顷;高科技农业园项目,通过国内外新品蔬菜、优质果品、高档鱼类,名贵花卉的示范、营销、推广带动西山岛2067公顷果园、934公顷粮田、1000公顷水产养殖水面的品种改良;芦荟种植项目培育20余万株种苗的推广,将带动3000余户农户旱作物面积进行结构调整;优质田螺养殖加工项目,带动了农户养殖田螺100公顷,在园区的示范推动和建设下,已成功构建了“梅系列制品产—加—销产业链”、“芦笋系列制品产—加—销产业链”、“田螺系列制品产—加—销产业链”、“速冻蔬菜系列制品产—加—销产业链”、“天然饮品系列制品产—加—销产业链”等。太仓浏家港的苏州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蔬菜瓜果为主要特色,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发展蔬菜瓜果产业化,辐射面积2.3万公顷,年生产各类优质无公害蔬菜3680万千克,形成蔬菜系列产品的产—加—销产业链,推进了太仓农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太仓温氏养鸡以“公园+农户”模式,完成了养禽产业化,年产肉鸡2500万羽,加快了养鸡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应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战略,精心挑选,选择科技含量高,重点投入,滚动发展,综合运用技术机制,管理创新的原则,有发展前途的项目,加以认真规划,切实做到规划一个成功一个。苏州三个国家级农业开发区建设,考虑到苏州的特色,应当各有侧重,其中西山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主要是定位精品生产、休闲观光和农业创汇等多功能,而昆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示范区则涉及现代农业科技研发、生物工程、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植物组织培养、先进农资、农业机械制造、种子工程、现代养殖、花卉园艺、有机肥药、土壤改良等,改造传统农业,引进先进农业科技,坚持“集中产业,形成规模,打出品牌”,以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开创新的路子为目标。
  三是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建设往往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为了切实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使示范园区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效益,各县区都必须坚持园区建设规划在先,同时政府强化对各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协调工作,切实加强指导,加强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管理,避免一切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的行为。
  2.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园区建设。
  苏州在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上,应当抓紧建立政府引导,集体投入,吸纳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机制。据2003年苏州市农业局的调查结果表明,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各级政府投入力度不同,其中吴中区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政府投入最大,占全市总投入的62.80%;其次吴江的示范园区政府投入5531.55万元,占全市总投入的15.70%,相城区示范园区投入150万,仅占全市总投入的0.4%。各级政府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及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启动开发。产业化的开发以集体、民间投资和外资为主。科技示范园区所用土地采用流转机制加以解决,推动园区规模化经营发展。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养大户、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进园开发,如昆山市政府制定了进入昆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的外商企业免收基础设施费用;外商投资农业项目,享受5年免征5年减半征收所得税的优惠;租用土地或批租土地享受优惠价;信贷享受农业项目优惠政策,区内电费每度0.42元;高新技术农副产品及项目享受江苏省高新技术优惠政策等等。鼓励农业推广、科研院所技术人员投入园区建设,苏州几年来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江苏农科院、上海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上海交大、上海水产大学、林业大学、扬州大学合作,分别组织技术指导小组,在园区开展农业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工作,使园区的建设有了强大的依托,通过政策扶持、导向,使农业新项目、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进入园区,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和档次,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3.探索多种形式的运作机制,提高园区的综合效益。
  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建设过程中,按照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原则和“三有利”的要求,积极探索科技型园区建立“产权清晰、职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用规范化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园区,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返租倒包等多种形式来经营园区。对苏州36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销售收入达到139771万元,利税达22463.6万元,利润比率达16.07%,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苏州有科技型园区20个,均属于国家、省、市级,有一定的规模,大多数建立了企业化运作模式,由若干股份制公司进行经营。昆山国家农业现代化综合示范区有20多个有限责任公司,每个项目注册为独立法人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子项目的经营上,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出了租赁制、股份制、目标考核制等多种经营模式,使产权关系更明确,生产要素配置更合理、利用分配更直接,调动了农民群众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对于生产展示型园区也要因地制宜,条件成熟的,也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确立法人实体。条件不成熟的,则可采用承包制、租赁制等形式经营,我们对18个苏州市农业示范园区生产型园区的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销售收入为68249元,利税达7747.6万元,利润比11.35%;18个科技示范园区销售收入为7.982万元,利税14716万元,利润比为20.73%,两者相比,科技型示范园区比生产型示范园区利润比要高9.4个百分比,效益和运作情况明显要好。
  4.营造园区的创新机制。
  创新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生命的基础。营造园区的创新机制,是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基础性工作。第一,观念要不断创新。只有观念不断创新,才可能不断地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取得新成就。第二,科技要不断创新。要及时,要不断地研制、引进、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继续开展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进行科技攻关,加大科技载体建设力度,以科技创新带动园区建设和发展。第三,体制要不断创新。要随着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投融资体制、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以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更具活力,更利于园区的发展。第四,机制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的运行机制,才能永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青春活力。
  5.加强培训,考核和认定,促进园区管理规范化。
  苏州现有县、市级农业技术人员331人,其中农学、植保、土化专业人员为259人,占78.25%;乡级农技人员为1781人,其中50岁以上人员约占三分之一;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人数更少,技术结构不合理,农学、植保、土化专业人才多,园艺、花卉专业人才偏少,而既熟悉技术、掌握信息技术,又懂经营的人才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各级主管部门(局)要制定培训计划,根据农业发展形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既考虑现实条件,对正在进行的新项目、新技术、新品种开展项目短期培训,又结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远景,制定和开展中、长期的培训计划,采用转岗培训、观摩考察、学术研讨等措施,开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储藏加工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的新知识,更新现有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园区发展需要。
  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因地制宜选择1-2项展开,花1-2年时间利用农闲时间,对每个农业技术人员及园区管理人员进行轮训,使园区的农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以适应苏州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与此同时,为了切实加强对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管理,必须强化指导,建议由苏州市委市府责任有关管理部门,制定切实的考核,认定办法,按年度定时定期,搞好园区的考核,认定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才能促进园区健康和稳定地发展。
 
(课题组成员:郭二男 薛 臻 蔡俊伦 费春元 汤艳红 陈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