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衢州市开发区(园区)经济运行特点和问题分析
2009年,我市7家省级开发区(园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强力推进园区平台建设、项目招商引资和产业转型升级,保持了园区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我市开发区(园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主平台作用,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以约占全市土地面积0.6%的开发面积,创造了全市37.3%的工业总产值,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但在新的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应对解决。
一、2009年开发区(园区)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园区建设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2009年,全市开发区(园区)(统计范围为 7家省级开发园区,下同)继续加大空间拓展和平台建设力度,开发建设速度加快。截止2009年底,园区已完成开发面积54.1平方公里,同比增长7.3%,其中已建成投产面积37.3平方公里,同比增长26.8%;投产工业用地面积24.8平方公里,同比增长20.3%。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实际引进内资97.8亿元,引进内资额和增速在全省均列第四位;实际引进外资8060万美元。全年新入园企业300家,从来源看,本地区迁入企业163家,省内其他地区企业104家,省外企业24家,境外企业9家。分园区看,衢州开发区和衢江开发区引进的企业数量明显领先于其他园区。
(二)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2009年,全市开发区(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17.3亿元,同比增长15.8%,增幅高于全市工业5.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园区11.2个百分点。园区平均经济密度达110.1万元/亩。分县(市、区)看,衢州经济开发区总产值首次超200亿元,市高新园区超50亿元,衢江、江山在35-50亿元之间,开化、龙游和常山在20-30亿元之间,其中龙游、江山、衢州开发区和衢江增速较快。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0.9亿元,同比增长18.9%,增幅高于全市规上工业8个百分点;其中实现利润10.1亿元,增长36.6%,增幅高于全市规上工业12.4个百分点。全市已入园企业达2110家,增长7.9%,其中入园工业企业1313家,增长10.3%;企业总资产375.6亿元,增长25.1%;园区从业人员6.67万人,增长16.3%。
(三)大企业引领作用增强,对全市经济贡献进一步增大
2009年,全市开发区(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28家,占开发区(园区)全部投产工业企业的43.7%。其中大企业数量不断增多,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66家,比上年增加10家,占全部投产工业企业的6.7%;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51家,比上年增加4家;1000-5000万元的企业221家,比上年增加45家;500-1000万的企业90家,比上年减少13家。衢州开发区、龙游和开化工业园区前八位企业销售额占全部企业销售额的比重均已超过70%。
大项目引进速度加快。全年引进单项资金1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34个,引进数为上年的一倍;引进注册资本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个。分园区看,衢州经济开发区引进大项目较多,两类项目合计15个,占全市开发区(园区)的44.1%;衢江、龙游和常山分别引进大项目9个、6个和5个。
园区的贡献份额进一步提高。全市开发区(园区)以约占全市0.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37.3%的工业总产值,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分园区看,衢州经济开发区占当地工业比重为67.3%,比上年提高8.8个百分点;衢江经济开发区占50.8%,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龙游工业园区占当地工业的比重由上年8.8%上升到15.5%,提高了6.7个百分点,在县域园区中增幅最大。
(四)园区投资保持增长态势,投资密度进一步提高
投资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2009年全市开发区(园区)完成总投资125.9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1亿元,入园企业投资额11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4%、15.3%和24.1%。至2009年底,全市园区累计完成总投资616.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累计投入67.5亿元,入园企业投资额累计548.9亿元。全市园区平均投资密度75.9万元/亩,同比增长11.1 %。其中市高新园区的投资密度首次每亩超百万元,为112.7万元/亩。(见表2)从全省情况看,我市园区投资密度高于丽水(74.1万元/亩)和舟山(23.7万元/亩),2009年投资密度增幅在全省居第五位。
(五)技术研发投入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活跃
2009年,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我市入园区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促进了企业研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一是企业技术和研发人员的比重上升,2009年园区内大专及以上学历或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达8983人,直接从事研究开发人员1913人,分别占园区从业人员数的13.5%和2.9%,比上年分别提高2.8和1.3个百分点;已有23家入园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二是技术成果引进力度加大,2009年入园企业技术成果引进费用1.4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市高新园区、衢州开发区和常山园区的企业技术成果引进相对频繁。三是高新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增强,2009年入园企业研发费用2.6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高新企业研发费用1.32亿元,占总研发费用的50.7%,同比增长55.6%,高新企业户均研发投入明显高于入园企业平均水平,成为园区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的主导力量。
(六)服务业企业引进加快,园区服务配套更加成熟
2009年,我市开发区(园区)引进服务业企业(项目)134家,同比增长20.7%。从全省情况看,我市2009家引进的服务业企业数高于舟山、台州、丽水和金华。从近几年情况看,金衢丽等地园区的服务业企业呈较快发展趋势,缩小了园区产业配套服务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园区功能性建设不断推进。至2009年底,我市7家园区中有衢州经济开发区等6家园区建造了用于租赁的标准厂房,面积达38.5万平方米;5家园区建立了开发区互联网站,其中3家园区与企业实现了电子政务;5家园区建有技术开发研究中心,累计投入8090万元;4家园区建有创业投资服务中心(孵化器),建筑面积8.44平方米,已累计孵化项目38个,4家园区建有综合服务中心,累计投入2431万元;4家园区建有人才教育培训中心,累计对1.27万人次的企业员工进行了培训;3家园区建有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累计投入2666万元;市高新园区建有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业营业年收入达3200万元。
二、当前开发区(园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009年是我市开发区(园区)发展非常困难的一年,尽管园区经济总体保持了企稳向好的态势,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园区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和园区配套服务能力弱等问题更为凸显,园区在功能和体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提升的迫切性进一步增强。
(一)园区经济增速放缓,园区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2009年,我市园区经济尽管总量上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增速比上年下降了19.5个百分点,且各园区之间发展不够平衡,龙游工业园区产值增长迅猛,江山、衢州和衢江三个开发区增速在10-20%之间,开化、常山和市高新园区产值基本与上年持平,增长分化现象较为明显。从总量情况看,我市园区经济规模仍然偏小,除衢州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外,其余6个园区产值均在50亿元及以下水平,其中三个县的工业园区产值尚不足30亿元。从全省各市园区情况看,宁波和杭州的园区工业总产值均已超3000亿元,绍兴和嘉兴超2000亿元,温州、湖州、金华和台州超1000亿元,而我市园区工业总产值尚不足500亿元。同时,我市开发区(园区)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园区普遍存在缺乏龙头企业和大项目支撑、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和产业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加快入园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高端化发展,提高园区发展水平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
(二)出口企业困难较多,外向型经济回暖乏力
国际需求萎缩对我市园区外向型经济造成明显冲击,一是外向型企业出口受阻,生产经营困难较大。2009年全市园区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1.5亿元,同比下降17.6%;入园企业中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1.5亿元, 同比下降34.9%;外资及港澳台企业销售收入占园区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0.8%,同比下降8.1个百分点。二是外资及港澳台企业比重下降。2009年全市开发区(园区)外资及港澳台企业62家,占全部入园企业的2.9%,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新入园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占园区全部新入园企业的2.3%,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全年园区实际利用外资8060万美元,同比下降8.3%。三是园区进出口总额出现下降。2009年全市园区完成进出口总额5.1亿美元,其中完成出口总额2.4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8%和27.3%;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1.1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0.4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1.5%和33.6%。
(三)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种要素制约依然存在
调查显示,在问及开发区(园区)发展重点关注哪些方面问题时,列前四位的分别是“完善开发区(园区)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能力”、“资金”、“用地指标”和“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大多数园区反映目前的园区管理体制已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影响了园区工作的效率,需进一步理顺关系,优化和明确园区管委会的管理权限和职能;部分园区反映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加上拆迁安置难度加大,成本提高,资金和土地等要素制约矛盾加剧;另外,我市多数园区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服务能力偏弱等问题,企业招工难、员工出行难、子女就学难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建议在目前开展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中,更多地考虑园区产业特色定位、集群集聚发展和配套服务的优化完善,进一步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我市开发区(园区)朝着产业高端化、土地集约利用和就业环境和谐的方向发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