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图书销售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26/2011 23:30:00
来源:《商业时代》
摘要:本文以B2C电子商务网站当当网为例,分析了其图书销售的供应链结构及其图书供应链的实际运行架构,并就网上销售图书的缺货问题与物流服务质量问题及其改进进行了探讨。
中国电子商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1999年市场启蒙,经历了2000年全球化网络泡沫,2001-2002年的市场寒冬,在2003-2004年,以网易、盛大为代表的信息服务类网站首先带来示范效应,2003年在市场萧条中诞生的淘宝网于2005年引来人们关注的目光,其发展模式也日益得到市场认可。与此同时,我国上网人数从1999年的890万到2005年上半年突破了1亿,网上购物的市场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上网参与购物的人数迅猛增长,从2004年底的600多万增长到2005年年底的2700万。以当当网为代表的购物网站经过数年坚守市场,迎来了市场发展的曙光。时至2009年6月,上网人数已达到3.38亿,参与网络购物的人群已达上亿规模。同时,与诚信、安全问题一起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瓶颈问题正在逐步化解。本文以当当网为例,从供应链角度研究网上图书销售,对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相关物流资源的整合以及物流质量与绩效的提高都有积极意义。
图书非常适合网上销售是因为图书是信息载体,同样的图书没有个性选择差异。加之图书售后服务相对较少,图书产品的物流属性相对单一,物流活性高,包装可以简化,运输、装卸过程具备抗挤压、抗冲击等特点,商品可以密集堆放,可以很好的发挥物流服务公司集中处理的规模化优势。另外,图书购买者具有分布在学校周边地区的客户相对集中优势,图书消费者呈现出在地域分布上较其它商品更为集中的特点。以教师、学生为代表的群体成为图书消费的主要力量,客户群体的集中度较高为集中配送带来规模化优势,这对减少配送成本和引导网络购物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图书网上销售需要整合从供应商到客户及物流环节的相关资源,本文从图书供应商到物流中心及配送过程、客户资源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网上图书销售的供应链结构
网上图书销售的供应链由图书供应商、图书销售商(物流中心)、物流配送服务商及用户等主要结点构成(见图1)。
图书供应商主要由图书出版商构成,图书供应商负责图书的出版发行,并向下游的物流中心供货。图书出版与其它产品生产不同,其批量生产与批量供货特征特别明显,需要下游的物流中心有丰富的品种、足够的数量做销售保证。图书供应商与物流中心往往形成多对一的关系。
物流中心上游与图书出版商连接,下游与提供配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提供连接,物流中心按订单出库图书,对出了物流中心的图书,后续物流环节采用外包方式。物流中心与下游物流配送形成一对多关系。
对物流中心按订单出库的图书,外包给物流服务商完成配送工作。物流服务商为了配送工作的协调进行,常常需要在物流中心下游按消费者的地域分布设置多个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往往由物流服务商组建,这种配送中心规模较小,起到短暂暂存作用,配送中心与其上游的物流中心之间实现长距离的运输方式与规模化协调,作用是集中管理同一地区需要配送的货物,实现沿不同配送线路的运输倒装与重新分拣。配送中心的建立方式灵活,成本也不高,只要区域市场有一定的需求量,就可以建立。其物流主要表现为单向性。最后由配送网点将图书送到用户手中。
在配送中心下游通常还有下一级的配送网点(图中没有画出),配送网点主要完成小区域内的货品分发作业,上游通常使用汽车短程运输方式与配送中心衔接,并为终端不同配送线路进行配送前的组货搭配。其存货具有短暂性特点,并为不同配送线路实现组货优化。
来自客户端的需求信息不必通过供应链逆向传递,而是通过网站丰富的介绍信息与网站的互动机制直接作用于网站,通过数据库的共享互动实现与物流中心对接,直接作用于图书物流中心,缩短了需求信息的传递路径,加快了整个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图书库存的品种和数量与用户需求的匹配程度直接决定着用户需求满足的程度。
当当网首先在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也是上网人群最活跃的北京、上海、广州建立物流中心,显示出其周围区域需求的强势。随着市场的发展,西部市场不断增长,近期又在四川成都建立一个新的物流中心,成都物流中心的建立是面对市场变化及平衡区域需求的重要考虑。从全国范围来看,当当网的每一个物流中心主要负责一个区域市场需求的物流供应,在区域性需求因库存结构原因出现矛盾时,可通过不同物流中心之间进行订单调节。当当网在全国有四条这种结构的供应链,面对来自网上的订单,由销售管理系统根据一定条件出发由哪一个物流中心供货。
网上图书销售供应链的运行
(一)上游供应商
在市场买方化的背景下,图书供应商通常直接向物流中心供货,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供应链成本。在销售商具备一定规模后,图书供应商愿意以代理的方式进行图书销售,即在物流中心存放的图书所占用的资金成本为供应商承担,在图书卖出后在一定周期内,销售商向供应商回拨货款。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物流中心及整条供应链的运营成本。相比传统的图书供应链,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
这种库存管理方式是基于联合库存管理的思想。物流中心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共同管理库存,其库存商品的所有权及资金占用仍为上游供应商,库存管理受下游物流中心的直接控制,库存的管理与维护成本由物流中心承担。物流中心对库存具有管理、销售的权力。即供应商拥有库存的所有权,网上商店拥有对图书的管理销售权。图书资金占用成本为供应商负担,库存管理成本为网上商店负担,网上商店负责按订单需求进行拣货与出库操作。
(二)物流中心
网上图书销售的核心是与网上销售形成互动的物流中心,物流中心进出货的品种和数量直接决定着整条供应链的运行节奏,图书销售网站配合物流中心,在整条供应链上扮演着核心企业的角色。
订单数量大,每个订单的规模小,这是当当网图书物流中心出库的主要特点。物流中心的图书出库严格按照订单驱动,对每一笔订单,由网上销售信息系统根据客户的地理位置及当时库存状况动态判断由哪个物流中心供货,并触发该物流中心的订单响应系统进行订单审核后的配货。在销售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持续不断的订单流为物流中心的运行提供了连续性保证。物流中心在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庞大的库存进行有序管理,其花在库存管理与拣货环节的人力消耗较大。在时间方面,对同一物流中心一定时间段内的订单进行集中配货;在空间方面,按客户地理位置的区域分布分别分包给不同的物流服务商承担配送工作,由物流服务商完成后一阶段的配送任务。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的实时需求信息及历史需求信息的积累变得容易。但图书销量的多少与读者的需求直接相关,读者需求的随机性强,未来需求与历史数据相关性不强,需求的可预测性差,这种需求的随机性使库存管理的难度加大。
(三)下游物流服务商
分区域承包配送,以发挥物流服务商的区域优势。物流公司因各自具有不同的区域网点、资源布局优势,对全国性的图书销售,将物流配送分包给各自具有不同区位优势的物流配送公司,这是一种好的策略。从物流中心到区域配送中心的运输及区域配送中心到客户的配送由外包的物流服务商负责。此外,物流服务商还要负责货到付款模式下销售资金的回收。
从物流中心到配送网点,当销售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出现每天相对稳定的物流量,有连续性保证的物流量为物流配送营造了市场基础环境,物流量的不断增长为物流服务商的发展及物流成本的降低提供了市场环境。以后随着规模的再扩大,通过市场竞争,商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物流服务商得到更多业务,用户可以享受更多实惠。这是一种多方共赢的结果。
图书配送空间跨度很大,现阶段主要采用快递方式,订单配送的空间跨度大,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衔接要求高。这种配送从物流中心开始,对从物流中心到配送中心的长距离运输,通常需要动用航空、铁路等运输方式;从配送中心向下一级配送网点使用汽车完成短距离运输,终端配送通常采用自行车或摩托车等工具实现到户的配送。
由于区域需求不平衡,特别是一些新兴地区,初期的配送成本会较高,当用户需求量积累到一定规模后,配送成本会有明显下降,当配送成本下降到用户与商家均可接受范围时,配送就达到了一个发展的临界点,对这种发展中的临界点的把握成为物流服务商与网站共同面对的开发新兴配送区域的不确定因素。
网上图书销售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高效、畅通、信息透明传递是整条网上图书销售供应链高效运行的基本保证。供应链各成员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用外包的思想形成上下游间的相互协作关系,供应链上各成员间的相互合作是供应链高效运行的基础。供应链运行过程中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可能对整个供应链运行构成放大的负面效应。问题主要体现在物流中心的缺货与物流外包服务质量方面。
(一)图书缺货问题
图书资源的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物流中心,表现为区域库存不均衡与区域需求随机性的矛盾。消费者选购图书,需求个性很强,这种个性、偏好加之地域上的需求差别,使图书需求预测的难度很大,区域性的供需矛盾经常出现。应对方法之一是通过与上游出版商协商,实现补货系统的快速响应,但补货的规模与频率往往受到成本与时效两方面的制约。应对区域性不平衡的方法之二是形成物流中心之间的内部调节机制,这种调节不是在传统方式下解决物流中心之间的来回运输问题,而是根据库存相对量,通过对需求的分析,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库存控制模型和实施方法,将一些地区视为配送可重叠、交叉的共享区域,可由多个物流配送中心提供共享型配送支持。在实际支持配送订单的触发时,依据为库存的相对富余量。这样通过设置一个共享区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间的不平衡,实现不同物流中心之间的资源共享(见图2)。它可以让区域供求不平衡问题在数量与时间上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
(二)物流外包服务质量问题
该问题主要体现在时效、差错率方面。如果订单配送出现差错,过后弥补的经济成本、时空成本会很高。一方面,物流中心与物流服务商构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通过市场化发展筛选,有意识缩减服务商数量以培养其规模经营,让合作双方都从规模的扩大中获益。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的制度保障约束服务商的不规范行为,并通过信息系统向服务商延伸对物流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实现更有效的信息沟通,通过信息系统的延伸实现流程追溯,分清各环节的责任与义务。高效率、有质量保证的、具有较低成本的物流服务,需要在不断的合作与沟通中通过合作双方的积极努力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