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掠影:犁出壮美“产业梯田”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02/2011 20:51:00
来源:中国财经报
盘点江苏的产业发展,诸多名副其实的“第一”最具说服力。
在苏南,有中国进出口贸易第一县——昆山市;
在苏中,有“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中国(泰州)医药城;
在苏北,有我国最大的人造板生产出口基地——邳州市……
这些“第一”,既是各地政府发展地方经济、促进产业集聚、培植地方财源的努力结果,更是省财政积极支持引导产业发展的显著成效。“财政支持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是近年来江苏财政工作的重要主题词之一,为此,江苏财政全方位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优化支出结构,从“量”与“质”两方面放大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杠杆效应,有效促进全省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并在苏南、苏中、苏北形成一个产业“梯田”发展态势,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态势。
以科技和人才投入为重引来“活水”促发展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江苏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投入中,科技和人才投入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是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点睛之笔”。
2010年,江苏省级财政积极研究政府投入机制,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鼓励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使企业成为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投入主体,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省财政拨付中小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1.2亿元,以财政补助的形式,重点支持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加快科技和金融的结合。专项拨付重点技术改造资金1.7亿元,带动全省企业技改投资490亿元。同时,省财政还拨付了0.5亿元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支持57户创投机构投资376户初创期中小企业,投资总额24.49亿元。省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增加到4亿元。
此外,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创业引导也是一个重要方面。2010年,省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新增安排10亿元,总额超过30亿元,支持六大新兴产业发展;安排7.7亿元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支持推进节能环保,中央和省财政安排47.72亿元。经济发展的成果也给予了财政投入以丰厚的回报,2010年,全省六大新兴产业全年产值超过2万亿元,占全部工业的2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0%,江苏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得到全面优化和提升。
在各级财政部门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下,江苏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都显著提升。同时,聚集了大量优秀的、世界级的人才,为未来江苏经济跨越式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科技和智力资源。
邳州市板材集群内360家规模以上企业,已有106家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实现了从板材低端产品向实木地板、复合地板、高档家具等终端产品转型;昆山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实现着“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的腾飞;泰州医药城已引进各类海外创新创业团队100多个,初步形成多层次人才集聚、各类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金字塔式”人才梯队……
建设服务平台培育营养“土壤”
说起江苏境内发展比较好的几个产业集聚区,平台建设是不能不提的重要内容。它犹如一块块营养丰富的土地,滋润着区域内企业的发展。
在财政的支持下,江苏各地方政府建立起了诸多功能各异的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公共服务平台不仅为企业提供着优质的技术、信息服务,还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投融资等方面的服务,打通企业发展瓶颈,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比如,泰州医药城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基因库、蛋白库和组织样本库;邳州投资1.2亿元建成了国家级人造板和木制家具检测检验中心;而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的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则先后建立了5个公共服务平台。在南京市鼓楼区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医药研发外包中介服务咨询中心已引入相关企业4家;国际服务外包接单中心累计接受服务外包订单1500万美元(至2010年底);知识产权平台2010年共申报软件著作权21件;人力资源服务平台2010年培训1000多人;投融资服务平台2010年为企业提供了2000万元的风投支持。因势利导产业布局协调发展
熟悉江苏经济的人都知道,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别很大。苏南地区逐步进入工业化的晚期,而苏北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发展期。有鉴于此,江苏财政除了实行大规模的转移支付,着力促进全省范围内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外,在支持各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也采取了区别对待、因势利导的策略。
对于苏南地区,着力支持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置;对于苏中地区,积极引导其融入苏南板块,实现与苏南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对于苏北地区,着力支持其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通过产业转移、对口援助、苏南苏北共建“区中园”等多种方式,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间的产业对接和携手发展。在专项资金分配过程中,除了按项目申报外,还采取了倾向于欠发达地区的切块方式。苏南、苏中、苏北各经济板块呈现出了梯度分明、比较优势鲜明、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产业分布格局。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都从中获益。
2010年,苏南地区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355.52亿元,占全省市县收入规模六成以上,继续引领全省财政经济的发展;苏中地区完成一般预算收入624.13亿元,增长34.8%;苏北地区完成一般预算收入785.90亿元,增长45.3%。苏中和苏北地区的财政收入增幅均超越全省平均增幅,全省各区域间经济和财政发展水平更趋均衡、协调。今后,江苏财政还将大力支持沿海开发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推动三大区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统筹发展。
财政产业政策应是一部“交响曲”
人们关注产业发展一般着眼于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三个视角,相应的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也分为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分别有针对性地提升和优化产业的组织效益、结构效益和布局效益。目前在很多地方,产业结构政策和组织政策都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而产业布局政策由于涉及面较广,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
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政策对于挖掘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在江苏三组产业梯田间,位于“山巅”的苏南地区占据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地,位于“山腰”的苏中地区居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而坐落于“山脚”的苏北地区则致力于传统产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发展,他们之间既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也可以相互提供所需的资源和信息,形成有效的呼应和协同,从而使整个区域的产业布局效益潜力得以充分释放。
正是基于优化全省产业布局的考量,江苏财政通过采取因势利导、区别对待等方式,将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结合起来,有效促进三个地区的产业协调发展。它谱写的已经不再是一首首精彩的单曲,而是一部全省齐奏的“交响曲”。
从近年来江苏各区域产业发展,以及经济和财政指标的变化趋势看,江苏财政产业布局政策成效正逐步显现。基于各区域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江苏“产业梯田”的风光会更加壮美、更加协调,并为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成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