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基药质量检查拉开大幕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5/18/2011 14:15:00   来源:中国医药报

  5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再次就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严查基本药物质量,尤其是对部分中药材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而以其为原料的基本药物中标价格下降的品种,要深入生产现场进行检查。复方丹参片等20余种产品成为首批被检产品。

  业界普遍认为,此举不仅将有力打击那些违法违规的药品生产企业,同时也有望揭开中标药品超低价谜团。

  牛黄解毒片12粒1袋0.1元、板蓝根每袋0.12元、青霉素每支0.28元、藿香正气水10支1元。这些是部分基本药物在一些省市的中标价格。这样的价格不仅大大低于行业平均生产成本,甚至远远低于药品原辅材料采购价格。在业内人士看来,规范企业根本无法在严格按照批准的生产工艺和处方、严格执行GMP的条件下生产出如此低价的合格产品。

  一份调研报告显示,从2009年开始中药材价格就一路疯涨。以三七为例,原来该品采购均价为60元/公斤,2009年价格达到100元/公斤,到2010年1月份上涨为200元/公斤,同年3月份其价格更是飙升到了360元/公斤,最高时竟然达到600多元/公斤。

  来自中国中药协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上的537种中药材中,有84%的品种涨价,涨幅多为5%~180%。其中,28%的中药材价格涨幅超过51%,有6%超过181%,有2%超过300%。以太子参的涨幅最大,2010年年初至今涨幅达到353%。

  一方面是原材料价格猛涨,另一方面是药品中标价屡创新低。原因何在?

  广东某企业主打产品以1.5元的价格在安徽省中标。该企业内部人士称,该产品的生产成本绝对超过1.5元,企业之所以忍痛亏本中标,不过是为了占领安徽市场。“我们会以其他产品的利润来弥补该产品的亏损。”

  而超低价中标,部分也是经销商所为。据介绍,一些企业采用“大包制”销售模式,每到年底企业都会对完成一定销售总量的经销商有较为优惠的返点返利。有的经销商为了拿到年终返点,会采用个别产品低价中标的方式,以独占市场,带动产品销售,完成年度销售任务。

  此外,也有一些企业表示,之所以能够低价中标,是由于此前囤积了大量药材,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合格的假药”浮出水面

  然而,业内更多人士则担心超低价中标所带来的药品质量隐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协会人士指出,资本的性质决定了其逐利性。企业经营者都很清楚,无论是亏本中标还是囤积药材,都只是权宜之计,难以保障中标产品供应的可持续性。当企业既想低价中标,又想在低价中谋求利润时,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就很难避免。比如说,为降低成本而采用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替代投料、提取物成分添加勾兑等。这些产品在检验时或许都能达到国家药典标准,但实际上已成为“合格的假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