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王一鸣: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4月20日
  主持人:感谢胡司长的精彩演讲!加上今天,我是第三次听胡司长演讲,每次都非常有新意,三句话不离本行,对我们国家服务贸易的发展非常有指导意义。接下来演讲嘉宾是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先生,王院长演讲题目“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几点思考”,有请王院长! 
  王一鸣:非常荣幸,谈点自己的认识,我自身并不是搞生产性服务业的,让我来演讲勉为其难,首先得有个界定,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的范围,英文叫PRODUCESERVICE,分类是非常复杂的,包括金融、银行、猎头、培训,也包括生产流程和创新相关的服务活动,包括研发、设计工程,也包括生产组织管理本身相关活动,包括信息咨询、信息处理、财务法律,还有生产本身相关的,包括质量控制、维持运转等等,然后与产品推广、营销相关的内容,应该是分类非常复杂。相对于消费者服务业来说,我觉得有三个基本特征:一个就是它使产业结构软化,或者说知识化,原来生产活动主要是硬件的投入,生产性服务业起的作用主要是使产业发展更加软性化,第二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是中间性服务,而不是最终服务,第三它的投入主要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也就是说生产性服务业如果没有比较好的人力资本条件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为什么有的地方生产性服务业老是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人力资本跟不上。 
  我谈三个问题:一、生产性服务业是下一个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这方面要形成共识。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起来的制约因素,这个问题讨论清楚了才能找到相应的发展路径。三、我们要讨论一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为什么这么说,我觉得要有点视角,首先我们看一下全球结构调整的新趋势,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趋势在增强,我们说全球经济在服务化,这是一个基本趋势,为什么这么说?第一,服务业的比重在全世界来说都在比较快的提高,比如高收入国家,1990年时候是62,2005年已经达到了72,中等收入国家从46上升到53,低收入国家从41到50,我们按世行标准是中低收入国家,但是我们服务业比重不到40,上一轮经济普查以后服务业数据增加了,增加2万多亿,这一轮普查完以后我觉得还会增加,总体上还是落后的。第二,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产业链中价值增值的主体,我们说服务创造价值。生产性服务是价值创造的主体。第三,为什么服务化?我们说ICT技术使得服务可以贸易,原来我们说服务都要面对面,FACETOFACE,现在在面对面和500公里、5000公里效果差不多。 
  第二个趋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的趋势也在趋于明显,现在很难分清楚什么是制造业什么是服务业,边界很模糊,比如深圳华为,制造工人10%,40%是研发,40%是研发,40%是管理,你说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带来制造业的根本变革,把人力资本、知识资本融入到制造过程当中,构建了产业分工深化的条件,而且提高了整体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所以我们说现代产业体系中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趋于模糊。我们说农业在工业化,农业在服务化,服务在知识化,很难界定清楚我这个行业就是什么产业,从统计意义上是存在的,但是从产业属性上讲是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说全球最活跃的跨国公司都是制造和服务兼容的综合性企业。包括摩托罗拉、GE、通用、波音都是指导和服务兼容的,而且有的从流程上来看服务占有的资源更多。 
  第三个趋势,国际分工形态变化赋予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多的新意义。过去几年国际分工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说国际分工越来越从产业间的分工转向产业内部、产品内部甚至生产工序之间的分工,我们以前读书老是讲国际分工,说国际分工是什么?发达国家廉价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能源,然后高价输出制成品,现在中国是最大的制成品出口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是美国,分工形态发生了变化,甚至是一些工序之间的分工,因为ICT技术的发展、物流成本的降低,可以把某个生产工序配置到成本最低的地方,就是所谓的价值链分工。所以发达国家产业发展逐步的向高附加值的服务环节集中,他做的越来越多的是高端的服务环节,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做着制造和低端的服务环节,我们说金砖四国,中国是最大的制造生产基地,印度是最大的低端服务国,俄罗斯是最大的能源提供国,巴西是最大的矿产品提供国,其实在国际上都是有分工的。正是由于这种分工的深化,使得发展中国家有条件向高端的、高附加值的服务环节集中。生产性服务部门也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从一般的统计来看,生产性服务的增长率都要明显的高于经济增长率,比如研发部门,从最近的统计来看,美国的研发1996-2004年年均增长率9.9%,加拿大10%,英国是16.8%,比经济增长率高得多,相对于平均的增长水平来说,服务环节发展很快。 
  第四个趋势,由于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市场在迅速扩大。服务贸易比重已经占到全球贸易总量的1/5,2000-2006年年均增长10%,高于全球贸易平均增长水平。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例2006年达到1:4.5,由于服务贸易迅猛的发展,也带动了服务外包市场迅速的扩大,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有多大呢?2008年大概1万亿美元,美国90%公司都有服务外包业务。服务外包最大的还是信息技术外包,为什么信息技术可以外包呢?就是所谓的嵌入式技术,做一个平台,插一个芯片进去,可能就把整体的功能增强了,就是所谓的嵌入式技术,可以把一个大软件不同部分包给不同的专业提供商。第二就是业务流程外包,比如银行信用卡,谁会在金融界做金融卡的后台服务呢?肯定要外包给成本更低的地方,包到郊区也无所谓,因为有ICT技术。 
  上述的变化带来了发达国家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什么转型?一个要素投入,由硬要素投入逐步转向软要素投入,就是所谓的知识投入,知识投入逐步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由注重产品生产向注重服务供给转型,在国际分工中,由生产车间向决策指挥系统转型,其实我们车间都甩到发展中国家了,他是大脑,他是资源的整合。我们说要在国际分工中提升我们的地位,要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做生产性服务业。我们的现代化,一定是工业化加上服务化,我们单纯走工业化道路没有前途。 
  我们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从要素投入角度看,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第二从发展动力上看主要是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所谓的重化工的拉动,杭州是天堂,也要搞适度重化工,为什么想搞重化工呢?就是为了GDP,为了财政收入,这几年产业发展主要靠重化工推动。第三从市场结构来看我们高度依靠出口导向的加工贸易产业,虽然产业高度在不断提高,每年都说高技术增长多快,高技术出口达到多少,这个指标越来越好看,美国大学研究报告最近研究报告都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已经超过美国几个亿美元,我们高技术出口是什么东西呢?是把别人零部件组装在一起,是高技术组装业,不是高技术加工业,没有品牌,没有技术,没有营销网络,这种高度化是虚高度化,现在我们说产业结构,现在是制造业出口第一大国,高技术出口也是第一大国,还要怎么调整,调整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都成第一了,尽管只有人均2000多美元,但是成了指导也出口第一大国和高技术出口第一大国,实际上做的都是最低端的活,我们高技术还不如靠挖石头赚钱,IT这块去年上半年亏损,煤炭行业还大盈利呢,我们的发展模式有问题,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什么问题呢?能源、资源消耗强度非常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错位,在全球化分工链中处于低端,附加值很低,而且贸易摩擦越来越大,所以我们说产业发展模式必须转型,都是每各行业里面的最低端,我们说现在全球化分工格局变化具有什么意义呢?无论从事什么产业都可以,只要在高端就可以,你到欧盟市场,一个洋葱、芹菜都几欧元,搞农业也很赚钱,返过来搞高技术都亏损,只要抓住高端就可以,如果搞的是高技术,但是都是低端,那有意义吗,产业发展模式必须进行相应调整,因为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已经在逐步减弱,以前就靠低成本竞争,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成本上升、环境成本上升、资源成本上升,石油要到130美元/桶,以前想都不敢。第二,资源、环境硬约束不断加剧。有河必干,有水必污。第三,继续释放过剩生产能力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制约,入世以后出口每年增长30%,觉得很自豪,大量的低附加值生产铺天盖地出口到世界各地,不光是发达国家现在给中国施加压力,连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受不了,前段时间我们去摩洛哥,当地官员说中国那么大个国家,听说你们还要搞大飞机,你们出口那么多纺织品干什么呢,把我们这的纺织品都弄垮了,低价格的倾销战略不可持续。 
  怎么调整呢?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结构优化的突破口,靠什么提高呢?我们说高技术出口第一,制成品出口第一,为什么附加值低,硬件只能挣一块钱,因为没有软东西,没有生产性服务,所以附加值低,为什么在低端环节,因为你只是制造环节,没有生产性服务,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提升竞争力,提升附加值,提升创新能力,提升参与全球化的能力。所以我们说制造业提升竞争力和提高附加值必须由生产性服务业来支撑配套,而且通过服务创造价值,通过服务降低成本,通过服务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通过服务提升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贡献,通过服务提升产业竞争力。所以我们说中国制造未来的方向应该是向中国服务推进。我们原来老说中国制造要向中国创造转型,谈何容易,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更容易做,我们现在所谓的自主创新,我们总体上还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你的技术路线不是独立的,你你是跟在后面模仿,然后跟住,跟住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不受你垄断,你要获取垄断利润,我们就有空间,但是我们不是独立路线,创造很难,第一步向中国服务转型相对容易,我们逐步拿到营销网络,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培育我们的品牌。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起来的制约因素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第一,服务需求外溢,你想搞都不给你,就让你在生产线上流血流汗,更赚钱的不给你,研发、设计、营销网络都紧紧捏在手里,比如以计算机为例,我们现在号称计算机第一大生产国、第一大出口国,领导厂商主要是IBM、因特尔、戴尔、惠普、索尼、东芝,他们进行最新的技术研究、标准的制定,经营他们的品牌,然后控制全球营销网络,这是一流生产商,二流叫合同制造商,没有独立品牌,但是他的供应链是他控制的,所谓美国的蓄电伟创力,接订单以后可以分给更低端的制造商制造,包括台湾的富士集团,最低端的就是专业化组装商,组装商里也分层,中国处在低级的供应商环节,更高级的是三星、LG、宏基,我们只是最低级的组装商。所以我们是计算机第一大出口国,第一大生产国,但是我们做的是最低端的事情,服务环节被谁拿走了呢?都被跨国公司掌握了。第二,拿不出去,拿出去可能外部交易成本更高,企业服务内部化,根源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什么东西都自我服务,政府里设幼儿园、老干部中心、培训中心、食堂,国外政府有食堂吗?政府设印刷厂、出版社、杂志社,从供给上讲,一个外部交易成本过高,由于市场秩序不规范,第二人力资本供给跟不上,我们说生产性服务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结合体,都是农民工,能做生产性服务吗?做不了,要搞服务外包,农民工做不了。第三,体制因素,有两方面,第一是财税体制缺陷,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搞工业,到处都提以工强市,以工兴市,没有哪一个提以服务业兴市,增值税是主体,占税收47%,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增值税,当然北京不是,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体制因素二就是行业垄断和政府管制,比如有些领域还是进不去的,竞争行不苟,还可以有新进入者。第四,政策因素,有两方面,市场准入门槛高,第二审批环节,进入成本很高,歧视性政策,你看服务业价格政策,用水、用电、土地,都比工业高。 
  三、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必须突出战略重点,生产性服务业环节非常多,要以研发设计、品牌培育等环节为重点,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为路径,我们要争取5-10年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有战略性突破。在战略重点上要着力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力功能,第二重点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的是所谓的金融、物流、信息、商务、研发,第二要突出战略性区域,特别是生产性服务都是在人力资本最密集的区域,第二最便捷的路径就是国际服务外包,一下可以把生产服务业带到国际前沿去,现在是服务外包的历史性契机,因为全球进入了新一轮服务外包大发展时期,而且中国吸纳了7000亿外商投资,为我们发展服务外包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只要外部成本低、服务质量高,他们很容易把服务成本拿出来,而我们为什么发展服务外包有优势呢?中国技术劳动力成本在全球还是低的,制造有工资只是美国1/20,我们技术性劳动力也是美国的20%左右,成本方面还是有优势的。另外也可以创造更多高端人才就业市场,比如每年毕业五百万大学生,现在都北漂、南漂,集中起来培训然后进入服务市场非常好,原来大学生出来都是干部,现在是工人,第一年一个月4000元,这样挺好,可不是农民工的工资。第二,要促进企业生产性服务的外部化。第三,要深化生产性服务领域的改革,包括打破行业垄断、促进政企、政司进一步分开。第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市场竞争程度。第五,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第六,要有必要的政策优化,没有人好好研究这个问题。第七,制订相关的标准,生产服务业需要相关的标准和法律法规体系。最后一点就是提高开放水平,开放是我们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很重要的条件,包括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包括在香港、北京、上海建立桥头堡,加大开放力度等等。 
  我就讲这些,讲的不对请大家批评指正!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info.ceo.hc360.com/2008/05/221033597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