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十一五” 规划中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渝中区“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突出战略任务。并为这一战略任务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到2010年,渝中区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超过90%,而其中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将达到45%。但是由于现代服务业涉及面广,千头万绪,不可能齐头并进,在一定时期内要有所侧重,要抓住突破口。作者认为,生产型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重,渝中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应更加注重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
一、生产型服务业的概念
生产型服务业主要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型产业,主要包括:金融、现代物流、中介服务、法律会计审计咨询、广告设计、科技研发、市场研究、信息咨询等。生产型服务业具有“四高”的特点:即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人力资本和高成长性。它对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有很强的带动性。在经济发达国家,生产型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在70%以上,增幅也是同期服务业增幅的两倍。
二、渝中区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的依据
1.渝中区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理论依据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当一个地区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其工业化进程加快,制造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化越来越强,许多原先包含在生产过程中的活动独立出来,比如企业以前都设有财务部门,而现在很多企业都将这一业务“外包”,由专业的会计事务所来做账,进行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因此,这一时期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态势是:消费性服务业稳定发展但增幅不大,而生产型服务业却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重庆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并加快了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因而正是渝中区加快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2.重庆市强大的制造业是渝中区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的产业支撑
生产型服务业作为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型产业,其发展需要强大的制造业作为支撑。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制造业基础,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就成了无水之鱼。重庆是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汽车工业第三大生产基地,也是国防工业科研生产基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为主体的机械工业、以天然气化工和医药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以优质铝材和优质钢材为代表的冶金工业三大优势产业为支柱,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工业体系。2001年到2005年间,重庆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在20%以上,随着重庆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对生产型服务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为渝中区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
3.重庆市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相对不足为渝中区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成长空间
重庆市作为直辖市,服务业的发展相对其他直辖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2005年重庆市的第三产业产值为1347.97亿元,占GDP总量的31.8%,生产型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在30%左右。而同期上海的第三产业产值为4588.38亿元,占GDP总量的50.2%,生产型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将近70%。我们在正视差距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正是因为有差距,才使我们有了发展的空间。而渝中区作为重庆市第一个提出以“服务强区”为目标的中心城区,加快发展本区的生产型服务业,为做大做强重庆市的生产型服务业作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渝中区责无旁贷。
三、渝中区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的有利条件
1.渝中区“服务强区”的战略
渝中区作为重庆的核心城区,在日趋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必须发挥比较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坚定不移地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在22.56平方公里的城区面积里,渝中区要靠工业和农业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可能的,惟一的途径就是依靠高产出的第三产业。因此渝中区明确提出了“服务强区”的发展战略,主攻现代服务业。因此渝中区加快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与 “服务强区”的战略方向是一致的。
2.渝中区现有的服务业基础
在“十五”期间,渝中区以现代服务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比重从“九五”期末的78.1∶21.9调整为2005年88.6∶11.4;金融业集聚功能增强,在该区的商业银行市级机构达到18家;仅2005年一年,就新引进中介服务机构302家,注册资金总额达5.5亿元;信息产业创造增加值28.3亿元。可以说目前渝中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现代服务业的基础,而这些为渝中区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提供了产业基础。
3.渝中区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的比较优势
与重庆市其他地区甚至是西部其他地区,渝中区在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位优势,渝中区是西部唯一直辖市发达经济圈的核心区域。二是具有人才优势,因为生产型服务业具有明显的高科技含量和高人力资本的特点,因此对人才的要求特别高,而渝中区作为重庆的核心城区,从业人员的来源比较充裕,同时在渝中区集中了相当一批可以从事生产型服务业的白领,而且渝中区的环境对于在吸引各方面的人才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三是基础设施的优势,渝中区在信息技术,通信,电子商务等现代技术方面都走在比较前列。
四、渝中区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的方针及建议
渝中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针:一是要培养和引进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服务上乘的生产型服务业,作为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引擎。二是在产业布局上注意分散布局。不要将过多的生产性服务企业都集中在解放碑附近区域内。三是要形成几个生产型服务业的集聚中心。具体而言就是将渝中区的各个片区根据功能分区,每个片区都有一家或几家大型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作为该片区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核心企业,带动相关的生产型服务业向该片区集聚,从而带动整个片区的服务业的发展。比如形成解放碑的金融业聚集区,两路口、上清寺的商务中介聚集区、大坪的科技研发聚集区,以及菜园坝的现代物流聚集区等等。
当然,目前渝中区在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缺少有品牌有实力的大企业,体制上的缺陷,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不强,以及国际化人才的缺乏都是影响渝中区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因此渝中区生产型服务业加快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政府的协调。首先要加快大型的生产型服务业企业的引进和培养,做好生产型服务业产业的布局规划,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
二是明确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目标。由于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受制造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所以渝中区在发展服务业的时候,要密切注意重庆制造业的发展,并根据重庆市制造业发展的情况,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目标。
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渝中区在基础设施方面在重庆是走在前列的,但是由于生产型服务业对配套的基础设施要求很高,因此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网络化,电子商务的建设,以及开发生产型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基础技术。
四是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生产型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是根本,相对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渝中区的人才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就显得犹为重要。
五是加强区际合作。由于渝中区自身并没有多少制造业的基础,而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强大的制造业支撑。所以与其他制造业发达的区县之间甚至是西南其他地区加强合作是渝中区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渝中区利用自身的优势支持其他区县制造业的发展,将生产型服务业市场做大,另一方面也要促使企业将企业内置的服务业更多的实现市场化,为渝中区的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总之,有重庆市强大的服务业基础,结合渝中区“服务强区”的战略,在今后的发展中,只要目标明确,规划合理,措施得当,立足重庆,面向西南,渝中区的生产型服务业大有可为。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www.cqyz.gov.cn/web/sub3/view.asp?id=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