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促进大连市生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4月20日
  生产服务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要素,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的特点。目前我市生产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将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 
  我市生产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瓶颈 
  在OECD(世界经合组织)国家中,金融、房地产及经营服务等生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三分之一。总体上看,我市生产服务业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瓶颈: 
  1.思想观念落后。受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服务劳动列入“非生产性”劳动的影响,误认为服务使得人们生产并不能增加产值,因此服务业的发展长期受不到重视。对工业化往往就是狭义地理解为搞工业,把工业化等同于重化工业化,而忽视了服务业在工业中的位置。而国际经验表明:生产服务已上升为服务贸易的主体内容,成为国际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先行工业化国家后期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2.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发展动力。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生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一些行业对民营经济和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较高的进入门槛和狭窄的市场准入范围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甚至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所有制结构单一,造成服务业部门资源流入不足,弱化了竞争机制在产业发展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其结果是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一些“热门”行业的价格水平明显高出国际市场,不仅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的成本效益也难以得到真实反映。一些生产服务业的领域还被视为非经营性活动,把商业化经营的领域作为公益性、福利性事业来办。较低的市场化程度还导致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和不成熟,凸显了产业发展过于依赖于政府,抬高了市场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削弱了工业企业外包生产服务的内在动力。 
  3.工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目前,在我市工业经济中有相当数量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受竞争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影响,这些企业还在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竞争策略主要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的速度较为缓慢。工业企业产业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外包项目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外包服务不多且涉及面窄,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外购信息技术等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据统计,2005年我市制造业中间投入中生产性服务所占比重只有13%,远低于美国的32.6%、德国的28.4%和日本的26.6%。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来说,由于劳动用工体制僵化,业务调整和人员精简还面临着高昂的交易成本,导致对外包服务需求不足,也束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4.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以本地各类廉价资源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国际产业转移,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逐渐成为东部沿海地区越来越普遍的工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较为明显的局限性,即外资企业与本地经济的产业关联薄弱。我市外资制造业中加工型、出口型、生产型企业居多,而且大多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呈现“二少一多”特征:即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直接出口多,而且多进入跨国公司营销体系。此外,外资制造业所需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物流服务、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商务服务,也表现出明显的外向化特征,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内在的产业关联被割裂,产业链向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到抑制。 
  5.生产服务业行业发展不均衡,人才缺口较大。我市生产服务业中金融业、物流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和会展业已经初具规模,在东北地区各大城市排名中位于前列。但与现代制造业紧密相连的研发服务、综合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等产业相对滞后,还处于“小、散”的局面,专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另一方面,高附加值的生产服务业需要一大批有较高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长期以来,由于在战略上没有充分重视生产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我市人才队伍结构与工业化进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脱节。如现代物流人才严重不足,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人才每年缺口至少在1万人左右,劳动力市场中技术工人供需比例仅为1∶10,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每年缺口在5万人左右。 
  加快我市生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通过“国际化、市场化、规模化”三化带动,以渗透、延伸和拓展各生产环节为突破口,推进生产服务业快速、高效、优质地发展,实现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与联动发展,构筑与产业链紧密衔接、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现代生产服务业体系。1.加快生产服务业市场化步伐。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合理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生产服务业,逐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根据不同的产业发展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门槛是一个产业顺利成长的保证。对于律师、会计、技术咨询等这些小规模经营的行业,应该适当提高准入门槛,避免无序竞争,而对于邮电、运输等行业,则要降低准入门槛,促进竞争。这里的降低门槛决不是放宽服务质量,而是对不同所有者资本一视同仁,均可进入市场,而且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参与生产服务业企业的改组与改造。对于公共服务以外的领域,应按照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加快产业化改组,营利性事业单位要改制为企业,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各类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脱钩,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服务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2.构建有利于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做强做大企业,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推动企业通过经营管理方式创新,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专业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中介体系,推动相关企业间合作。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鼓励生产服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开发生产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基础技术。要逐步建立生产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重点科技工程,提高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优化产业布局。一般来说,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与城市的布局密切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作为中间投入直接进入生产过程,这种关联性更为明显,所具有的产业集聚效应也尤为显著。因此,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应充分考虑城市建设、交通、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生产服务业不同的功能区域,以功能区、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实现专业化服务。有关部门应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以及必要的财政支持等形式,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区域性集聚。如中山区为金融保险业集聚区,西岗区与沙河口区为商务服务区,大连港、保税区为现代物流区,高新园区为科技研发、软件信息服务区等。 
  4.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如物流、软件等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同时要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有序扩大实施范围和领域。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力资源,重点引进通晓生产服务业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专业人才。 
  5.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市政府和区市县政府,都要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投资,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鼓励发展的生产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重点扶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银行要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积极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发放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利用财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服务业,如研发、设计、创意等技术服务企业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新办从事物流、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企业在技术改造中使用国产设备时,享受所得税减免优惠。经批准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从事担保业务的收入,享受营业税减免优惠等。 
  6.扩大开放领域,增强生产服务业的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服务业外包的有利时机,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加快物流、金融、商务、信息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大力促进国际服务业企业进入我市,吸引跨国公司将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我市,重点引进高科技含量、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和国际商务服务等。扩大国际服务贸易领域,支持有条件的生产服务性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使我市生产服务业在更大空间发展。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www.daliandaily.com.cn/gb/daliandaily/2007-05/14/content_1833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