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初步统计,2006年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58.8亿元,占全市GDP的37.6%、服务业增加值的53%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79%,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推动首都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市委书记刘淇在2007 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明确指出,推进经济机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不断更新产业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形成首都的重点支柱产业。要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首都的工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互动发展,促进产业重组升级。要加大改革力度、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国有资产重组、改制、上市,加强国有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市场销售能力,扩大生产性服务业。我区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升级为重点,积极发展知识密集、优势突出的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到2010年,全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6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加快其发展将为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我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发展情况
(一)比重高,主导作用明显
根据现有资料统计,2006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4.9亿元,占全区GDP的38.9%。其中,金融业增加值达47.1亿元,占GDP 的19.3%,是我区的支柱产业。
2006年宣武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占比情况
生产性服务业 金融 信息服务 交通运输 科技研发 商务服务
增加值(亿元) 94.9 47.1 9.0 11.0 11.8 16.1
GDP占比(%) 38.9 19.3 3.7 4.5 4.8 6.6
(二)增速快,引领带动作用明显
2004—2006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13.2%,高于同期GDP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其中,信息服务业、科技研发业、商务服务业年均增速分别达65.9%、 19.4%、14.0%。在其快速发展的带动下,2006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2004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2004—2006年全区GDP可比价增速情况 (亿元)
2004 2005 2006 平均增速(%)
GDP 206.5 223.1 244.0 8.7
第二产业 30.6 28.1 27.6 -5.0
第三产业(服务业) 175.9 195.0 216.4 10.9
2004—2006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可比价增速情况 (亿元)
2004 2005 2006 平均增速(%)
生产性服务业 74.1 85.5 94.9 13.2
金融 40.4 42.8 47.1 8.0
信息服务 3.3 7.0 9.0 65.9
交通运输 9.8 10.7 11.0 5.6
科技研发 8.3 9.9 11.8 19.4
商务服务 12.3 15.0 16.1 14.0
(三)就业吸纳能力强
2006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64427人,占全区就业人数的30.8%。从行业薪酬看,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研发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高于全区劳动工资平均水平60%以上。
(四)能源消耗低
服务业耗能低,产值高,污染少,是被全球公认的环保产业。据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市金融业的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0.04吨标煤,信息服务业为0.09吨标煤,科技研发业0.28吨标煤,商务服务业0.32吨标煤,均明显低于全市服务业0.4吨标煤的平均水平。
二、优势和条件
宣武区作为首都城市功能核心区之一,拥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良好基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初步分析,我区具备三方面的优势和条件。
(一)文化底蕴深厚
宣南文化具有开放性、先进性、创造性和平民性的特征,这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源动力。生产性服务业是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它涉及信息收集、处理、交换、管理等活动。观念是基础,科技是支撑,人才是根本,政策是关键,诚信是保障。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需要有开放的胸怀接纳新事物,以先进的文化理念为统揽,大力吸引企业入驻发展,创造性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二)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向高收入水平迈进,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进入加速期,城市功能整体跃升到了关键期;奥运会的举办和城市影响力的提升;相关产业升级换代、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各环节的渗透融合,均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发展基础良好
优质的中央资源聚集,大量总部型企业的进入,产业链的逐步形成,重点企业带动,人力资源丰富,这些都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几点建议
全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现代服务业确立为发展重点。下一步,我们要以功能街区为载体,以产业为基础,以项目为支撑,深入研究功能街区发展特点,探索差异化发展模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举其擅长,研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措施,促进功能街区产业提升。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大力宣传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服务全国、富裕北京、富裕宣武、富裕民众”的意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和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转变观念、调整结构、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二)深化和细化生产性服务业研究。服务经济更多依靠个人智力投入和个人技能发挥,取之不竭、用之不枯。物耗及环境排放基本可忽略不计,谋求服务的个性化和及时性,是分散的“富民经济”。目前,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区发展处于关键阶段。由于门类多、属性差异大、依托新技术、运用新理念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为把握重点行业发展机理和趋势,总结推广行业发展先进经验,极有必要加强专门研究。
(三)以功能街区为载体,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探索差异化发展之路。在“一四二”发展战略布局中,功能街区特色各异、功能有别、条件不同。在具备条件的功能街区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如广安门商务区拥有良好的商务发展基础,中央资源丰富,具备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的优势;国际传媒大道是传承和弘扬宣南文化,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发展定位的重要载体,优先发展以信息、传媒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中外各类传媒组织、机构、集团、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马连道采购中心区商务氛围日益浓厚,地域空间大,产业门类多,商务活动频繁、知名度较高,优先发展商务服务、现代物流业,形成功能相互配套、设施先进齐全的新型商务区域。此外,还有最具特色的大栅栏—琉璃厂文化商业区,其文化特质和空间地理上有着天然联系,将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相配合,运用新型的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商业服务、文化旅游业,打造充满生机的集文化、商业、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商业区。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www.bjxw.gov.cn/XWIndex/XWxxxsh.ycs?GUID=45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