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已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在世界GDP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国家接近80%。而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一般在50%-60%之间。
作为一个资源相对贫乏、区位交通和传统商贸优势明显、食品加工业特色突出、仓储物流业发展迅速的内陆市区,加快发展服务业,对于实现我市打造“两个名城”的目标,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漯河在中原城市群的快速崛起意义重大而深远。基于这种考虑,在上海学习期间,我们在认真聆听专家讲授的同时,采取上网查询、集中讨论和到南京路商业步行街、新天地休闲街、陆家嘴、洋山深水港、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当地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了解。返漯后,我们又集中3天时间,到市直有关部门和服务业发展较为突出的源汇区进行调研,全面了解了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并结合上海的经验就如何加快漯河服务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现报告如下,供参考。
一、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成效和经验
(一)准确定位,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打造国际大都市的战略选择。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阵地和经济中心,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城市功能不再停留在为各地提供上海产品,而是转变为能够连接内外,辐射全球的中心城市。为此,上海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摆在打造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战略地位,上海市委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大力提升中心城区产业升级和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城市功能定位,研究出台了《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编制了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以服务经济为主,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新型产业结构,并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使上海服务业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2007年,上海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6223.8亿元,同比增长15.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增速创10年来最高,自2001年以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7.7%,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服务业完成税收收入3897亿元,比上年增长90.5%;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达53.15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67%,比上年增长20.4%。
(二)突出重点,形成了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上海以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立足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重点推动以下六大领域加快发展:以建设全国信息服务中心、国际性信息服务集团的主要聚集地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电信枢纽为目标,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494亿元;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金融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1195亿元;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728亿元;以建设国际文化产业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全市已形成75家创意产业园区,进驻1500多家创意设计企业;以建设国际会展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至2010年,上海的国际展览将达到500个/年,国际会议将达到1000次/年;以建设国际商业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商贸业和房地产业,2007年分别实现增加值3847亿元和785亿元,构筑了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三)错位发展,打造了国际大都市功能完备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围绕形成“四个中心”的基本框架,上海积极引导所辖各区围绕自己的产业特点、区位优势、历史传统等特色,按照错位发展、功能互补、产业集聚、空间集约、高效联通的原则,着力打造整体布局完善、功能特色明显,分散化、多样化、多层次的竞相发展格局。目前,全市已形成黄浦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静安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卢湾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青浦赵巷商业商务区、杨浦大连路创意产业服务区、漕河泾高新科技产业服务区、外滩—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世博—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宝山钢铁物流商务区、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等11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计划到2010年,将培育建设20个功能互补的集聚区,使集聚区内服务业增加值占到全市服务业总量的50%左右。集聚区建设吸引了集聚优势资源,培育了上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服务业,进而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上海新世纪的城市名片、产业新高地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二、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一)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明确提出要把漯河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并与建设全国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具有较高品位的生态宜居滨河城市一起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的“三大发展定位”。今年9月份,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对全市服务业发展进行了动员部署,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漯发〔2008〕20号),成立了领导机构,为全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推动全市服务业呈现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
一是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市相继引进了丹尼斯、麦当劳、千盛百货等国内外知名大型商贸企业落户漯河。2007年全市共有成型市场157个,成交额达到54亿元;双汇物流成为全国最大的冷藏物流企业,豫南陆路口岸成为全省第二大口岸,全市粮食仓储总量居全省第一位;漯河成为全省实力较强的包装印刷产业基地,成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呈直线上升趋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2002-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1.9亿、47.5亿、55.2亿、63.7亿、70.5亿、84.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8%、12.6%、13.1%、12.9%、8.4%、11.1%。2007年比2002年增长了76.7%,年均增长11.8%。
二是吸纳就业作用明显。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2007年,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05351人,占全市就业人员的49.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0.97万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15万人,教育业2.86万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96万人,上述四个行业从业人员占整个服务业从业人员的75.3%。同时,新兴服务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保险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大幅度增加。
三是经济效益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加大,纳税额逐年增加,对于增加财税收入、缓解资源供求矛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2007年,上缴国税额分别为:13516万元、15825万元、18322万元、22447万元、34847万元;上缴地税额分别为:19565万元、22023万元、31864万元、37971万元、58011万元,其中2007年占全市地税收入的41.3%。
四是传统行业仍占主导地位。从实现增加值上看,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餐饮等传统行业仍居主导地位。2007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9.1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0.7%;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8.5亿元,占21.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2亿元,占14.1%。上述几个行业占据了服务业的半壁江山。
(二)我市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市服务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打造“两个名城”、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要求差距还很大,还存在着总量较小、层次不高、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速较慢,比重偏低。在增速上,我市服务业增速在“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分别低于同期GDP增速4.5、2.4、0.4个百分点,2006年和2007年的服务业增速分别低于GDP增速6.4和2.7个百分点(见表1);在占GDP的比重上,呈现出连年下降态势,2007年我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19.0%,在全省倒数第一,分别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20.1、10.3个百分点(见表2)。即使在服务业内部,也存在结构不优的问题,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而现代服务业所占份额还比较小。同时,文化、金融、物流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规模小、实力弱、发展不充分,服务企业普遍“小、散、弱”,缺乏大型龙头企业支撑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二是规划滞后,发展无序。虽然我市“十一五”规划中有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规划,但由于过于宏观,一直无法得到有效实施。我市的商业网点规划于2005年编制,2008年3月市政府才审批,至今未提交市人大通过。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后,全市服务业详细的控制性规划制定滞后,三区功能定位模糊。这不仅使商贸企业的入驻审批受阻,而且导致了商业布局不合理,竞争无序,部分专业性批发市场区位优势和特色丧失。如光明路市场1989年建成后,一度成为豫中南最大的日用品批发市场,在全国十大市场中排名第三,年交易额达8亿元,纳税500多万元,素有“南有汉正街,北有光明路”之称。但由于解放路以东至今没有详细的改造规划,导致光明路市场多年来得不到改造和整修,错失了多次招商重建大市场的机遇。目前,光明路市场商户流失过半,年交易额不足2亿元。我市原有的勤俭街布匹市场影响也很大,辐射周边许多市县,年营业额六七千万元。由于规划不当等多种原因,布匹市场取消后再没有形成新的布匹市场,过去那种现场买布当场做衣的繁荣场面不再呈现。
三是环境不优,服务缺位。首先是政策环境不够宽松,不能形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洼地;其次是服务缺位,管理混乱,“三乱”现象依然存在,发展环境不够宽松。此外,我市几个重要路口都设有收费站,尽管不是我市所为,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漯河的物流顺畅。
四是缺少特色,辐射力弱。我市服务业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大多是小本经营,难以形成规模和品牌;同质同业竞争激烈,商贸流通业缺少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商业市场存在着“零售市场多、批发市场少;综合市场多、专业市场少;终端消费市场多,集散型、产销型市场少”的问题。截至2007年底,我市虽已建有各类商业市场157家,但市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严重不足,年交易额超亿元市场仅有5家,且这5家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极其有限,加之曾经兴盛的光明路市场、建材市场等日趋萎缩,对外地客商的吸引力越来越弱。
五是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新兴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以资本、房地产、旅游、物流、社会中介服务、文化产业、综合技术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总体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营方式较为落后,服务效率和附加值不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
三、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据研究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是一个国家观光旅游需求膨胀的时期,也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时期;休闲需求急剧增长的门槛是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我市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达到2500美元。可见,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对我们加快发展服务业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结合上海的发展经验和我们的学习与调研,建议如下:
(一)强化一个根本,科学制定规划。服务业是绿色产业,主要以人的智力、体力等非物质投入为主,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是推进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建议市委、市政府把服务业摆上与工业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树立“非禁即可,非禁即入”的理念,以新思维、新理念、新举措谋划和加快服务业发展,真正使服务业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结合我市豫中南商贸物流中心的发展定位,研究、论证、编制我市服务业发展整体规划,明确各个县区服务业发展的不同定位。规划要高起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严肃性,一张蓝图绘到底;各个县区要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有序发展服务业,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二)抓住两个关键,奠定发展基础。一是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研究制订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并落实到位。同时,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放水养鱼”的理念,按照放开搞活的原则,进一步改进作风,优化执法环境,继续开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进一步规范和减免对服务业的各类收费,简化各项手续,努力做到办事效率最高、环节最少、成本最低,以优质的服务推动我市服务业的发展。二是要借助外力促进我市服务业发展。目前,全球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已占全部投资的2/3,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世界贸易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因此要加大服务业招商力度,抢抓国际服务业资本转移和国内大型商贸流通业扩张的机遇,发挥漯河的交通、区位和传统商贸优势,努力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规模,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要组织能力强、素质高的人员组成专业小分队,针对性从事服务业招商工作,吸引全国大型批发市场来漯河设立分中心,引进全国知名商贸物流企业在漯河设立代理商、开连锁店。
(三)突出三大重点,提高辐射能力。一是建设区域性仓储物流中心。继续保持粮棉仓储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全力争取生猪生产交易交割基地落户我市。充分利用我市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机遇,着力培育双汇冷链物流、临颍新瑞物流和台湾水果批发市场等大型物流企业。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建好漯河的“无水港口”──豫南陆路口岸,利用我市与日照市缔结友好城市的契机,抓住日照港向内陆延伸建设“无水码头”的机遇,加强与日照港的联系与合作,完善基础设施,逐步拓宽第三方物流,增加吞吐量,带动当地,辐射周边,使其成为漯河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建设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漯河自古就是商埠重镇,有“江南百货萃,此处星辰罗”的美称,人们的商业意识比较强,交通区位具有比较优势。我市应引进更多的国内外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进驻漯河,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型批发零售市场,学习借鉴白沟、义乌、寿光等知名市场的建设经验,改造光明路市场,加快台湾水果批发市场的建设步伐,整合建材市场,恢复漯河布匹交易市场,形成辐射周边的商贸中心。三是建设区域性新兴服务业发展中心。尽快出台鼓励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办法,从市场准入、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尽可能的给予支持。建设诚信漯河,打造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新兴服务业发展,积极引导成立更多的民间融资和信用担保机构。加快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服务业。积极开辟新的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具有超前性的高新技术、信息情报服务、咨询等行业,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城市社会化服务体系,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四)打造四个品牌,培育优势产业。一是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打造中国食品名城的品牌。要认真贯彻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视察漯河时的讲话精神,建设四个基地,致力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食品名城。做好双汇、北徐雨润、金运的肉食品加工、粮食加工、蔬菜加工、奶制品加工、休闲食品加工等,提高食品档次,塑造食品品牌。继续办好食品博览会,建成一批食品专卖和加工市场,吸引境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在漯河设立区域性分销中心,使漯河市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食品集散地或食品订单聚散地。开发建设好中华名吃一条街,引进全国名吃落户漯河,培育好漯河名吃品牌。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各类专业学校和有关大专院校的合作,做好产品的研发和人才的引进、培训工作,引导和帮助重点食品企业建立研究机构和技术中心,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打造食品研发基地,争创名优品牌,引领市场消费。二是充分发挥人文优势,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要加强对许慎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综合开发利用,办好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打响漯河文化品牌;加快建设许慎文化园,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小商桥和杨再兴陵园、陈星聚墓园等历史古迹的开发建设,并把这些历史文化拉长、放大;抓好舞阳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源汇区花卉产业的培育,精心培育双汇工业游、南街村工农业游和舞阳盐浴休闲产业,并与沙澧河景观游相连接,不断丰富文化旅游内涵,打造漯河精品文化旅游圈;加快漯河迎宾馆建设进度,尽快启动建业集团花园式五星级酒店建设,显著改善我市的接待条件,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把漯河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是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打造滨河生态宜居品牌。要加快沙澧河景观建设,形成独具滨河特色的风景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和休闲长廊,使两河成为市民的水景住宅区、外来人的休闲娱乐区,把沙澧河打造成“北方的秦淮河”。四是着力发展教育培训产业,打造职业教育品牌。近年来,漯河职院、漯河医专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出了特色,普通高中教育多年来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学生前来我市就读,形成了较大的教育消费群体。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在确保抓好义务阶段教育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产业,使更多的资源向教育培训领域集聚。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依托民办职业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联合办学,扩大办学规模,提高职业培训的水平和档次,努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适用人才。
组 长:刘朝峰(源汇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副组长:王发根(市交通局办公室主任)
成 员:陈宝山(召陵区水利局局长)
贺立群(市委常委办公室副主任)
张玉成(市委办《漯河工作》编辑部主任)
甘信奎(市委党校政研室主任)
刘国合(市公安局组教科科长)
王冬平(市财政局行政政法科科长)
郭红福(市农业局综合科科长)
陈延风(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所长)
洪 伟(临颍县城关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http://www.luohedj.cn/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4693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www.luohedj.cn/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4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