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世界经济中服务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城市巩固和提升工业基础、增加财政收入和促进就业增长的主要产业之一。目前,虽然各国对生产性服务业划分标准还不统一,但普遍认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和开发、信息服务及商务服务等行业构成生产性服务业的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从制造业内部分离、独立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服务产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人力资本和高成长性,对促进三明市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三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一)总体规模日趋壮大
随着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也在持续扩大,2005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82.45亿元, 2008年达到126.50亿元,年均增长12.1%,高于全部服务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分行业看,2008年生产性服务业中规模最大的是物流业(含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86.14亿元,占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为68.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0.5亿元、15.01亿元,8.89亿元和3.36亿元,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占比分别为8.3%、11.9%、7%、2.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规模最小,增加值为2.6亿元,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比重仅2.1%。
三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
指 标 总量(亿元) 增幅(%)
2008年 2005年 2008年 2005年
服务业总计 212.73 144.62 9.0 10.6
生产性服务业 126.50 82.45 11.8 11.7
农林牧渔服务业 3.36 2.09 4.3 2.8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47.96 31.68 8.9 22.9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0.50 7.62 7.4 10.2
批发和零售业 38.18 24.40 13.5 7.4
金融业 15.01 9.41 10.3 9.2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8.89 5.40 11.7 7.3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2.60 1.85 9.5 3.6
(二)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
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带动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迅猛发展。2008年全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同比增长9.5%,比2005年提高了5.9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速度是11.7%,比2005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
(三)成为安置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据统计,2008年末,三明市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为19.86万人,比2005年增加4.1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4.5%。其中物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5.60万人、0.54万人、1.23万人、1.47万人,0.43万人和0.59万人,占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78.5%、 2.7%、6.2 %、7.4%、2.2%和3%。
二、三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含量低
相对而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中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之一,但从我市的发展情况看,2008年的增长速度仅7.4%,比2005年还回落了2.8个百分点,在生产性服务业中所占比重仅8.3%。此外, 2008年我市金融业增长速度为10.3%,虽然较2005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但比全省平均水平仍低1.6个百分点。
(二)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发展滞后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标志之一。但是,2008年我市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增长仅为8.9%,比2005年的增幅回落了14个百分点,已严重制约了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三)支持工业发展乏力
我市通过实施加强工业、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的较快发展。2008年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23.5%,而我市2008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11.8%,落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11.7个百分点,表明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四)发展不均衡
生产性服务业滞后工业的发展,城乡服务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服务业发展缓慢,2008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比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落后7.5个百分点。此外,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缺少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支撑,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企业技术水平较低,经营方式比较落后,总体竞争力不强。
三、加快三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影响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较多,既有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又有思想观念、基础设施落后等不足;既有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又有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缺乏人才、资金不足等问题。为此,就加快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充分发挥市政府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各单位和部门的改革步伐,打破平均主义,实现由“政府办”向“社会办”的转变,提高市场化程度,激发和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广泛推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诸如我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升服务,创新管理,帮助我市小企业解决当前经营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加大对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缓解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市各有关部门也要采取措施、主动对接,抓紧启动一批新的建设项目,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同时,重点把加强工业与服务业的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市经济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使之与工业一道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市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支撑。
(二)突出比较优势,规划产业发展
一是依据我市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明确不同县、市的功能定位,其中,市区要注意发挥其在金融、物流、科研、商务等方面的核心能级作用,释放好带头和辐射效应,其他县、市要利用产业垂直分工和产业链的延伸性,承接产业扩散效应带来的发展机遇,形成城市间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二是规划产业发展,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如沙县金沙园和永安尼葛园集中布局,依托制造业集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三是对服务业布局要有整体规划,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片面的地方利益冲动,消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从规划布局开始,引导生产性服务业走上健康良性轨道。
(三)实施相关优惠政策
进一步落实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通过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政府鼓励新增货车落籍和非正常外挂车辆回迁本市的政策,大力鼓励和发展我市的交通运输业。此外,对新办从事物流软件开发、物流技术和咨询服务、物流信息服务企业,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物流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购置国产设备,享受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的政策;科技中介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具备条件的科技中介企业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新办独立核算的从事现代服务业企业,在规定期内减征所得税。
(四) 培养和引进高技术人才
缺乏人才特别是熟悉生产性服务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人才,已成为当前制约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市一方面要立足自身力量,加强企业岗位培训和大专院校的专业培养,逐步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大研发与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产值的比重,为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广开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和聘用优秀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管理和技术人才,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培养和引进高技术人才。
(五)大力培育和发展潜力行业
一是优先发展金融业,吸引证券、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我市,不断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健全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具有市场和资源优势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二是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业,依托国有企业技术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三是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网络教育、网络文化、数字娱乐、网上购物、网络搜索、网络安全等互联网增值服务,培育辐射力强的信息服务新业态。四是壮大发展商务服务业,保持国有控股企业竞争优势,同时积极引导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特色服务,引进境外知名商务服务中介机构,培育拥有承接国际业务能力的优秀中介机构,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亮点。五是协调发展交通运输业,应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交通运输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带动现代商贸业的改造和提升。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tjj.sm.gov.cn/tjzl/tjfx/200906/t20090610_80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