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长三角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经验借鉴与促进石景山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考-2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4月20日
   二、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经验促进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优先发展三产,优化调整二产,形成二、三产业两轮驱动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是我区应对“产业空心化”压力的必然选择
  国际经验表明,城市从以制造业为主导到以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过程,就是“三高”、“三新”逐步形成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多则30——40年,少则10——20年)、痛苦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现象就是“产业的空心化”,即:一个城市或地区原有的中低端制造业,因为成本过高、附加值过低而转移了,但现代服务业和其他高端产业没有也不可能同步跟进,于是就出现了这一比较普遍的现象。“产业空心化”有着多种并发症,诸如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增高,贫富差距扩大等。如果处置不当,这些并发症往往会十分严重,反过来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升级和增长方式转换。城市的“产业空心化”是一过程现象,在不同城市有时间长短的问题。多数城市通过发展服务业并使之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来填补“空心”。上海在“三高”“三新”形成的过程中,为减轻“产业空心化”的压力,提出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路,为增长方式转型、创新能力提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区是传统重工业区,工业长期占据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目前,我区正处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转型期,扩大经济总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艰巨,不会一蹴而就,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期内难以弥补二产下降造成的损失,难以实现区域经济数量上的大增长和质量上的大提升。因此,在实现转型的过程中,我区同样会出现“产业空心化”以及并发症的困扰,这是打破旧的均衡的必然反映,也是走向新的更高层次发展的前提。在“产业空心化”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我区要有足够的时间实施积极应对“产业空心化”的策略,把这种必须支付的代价尽可能压缩到最低限度,缩短调整的失衡期,实现动态的平稳过渡与和谐发展,二、三产业联动并举无疑是我区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优势,保持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从二、三产业的关系来分析,二产和三产(工业与服务业)互为因果关系。工业的发展为服务业创造了市场,服务业尤其是为生产服务的现代服务,是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与效益、实现产业组织优化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实现工业、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就是在继续发展工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为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创造条件。从外省市经济发展情况来分析,经济发达的地区无一不是二、三产业发达的地区。上海、苏州、南通等地发展服务业都基于制造业的基础进行产业规划,确定了二、三产业联动的发展战略,坚持一手抓工业,一手抓服务业,保持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发展优势。从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区的区位特点来分析,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主导的跨越,但在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初期,我区要选择适应现有产业结构与资源要素水平的转型之路,这就要求我区不能脱离现实,放弃工业发展,而是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发展服务业与发展工业的辨证关系,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既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二、三产业并举的状况会维持一个时期,直到整个城市形成较强的综合服务功能,由工业型经济转变成服务型经济,服务业比重才会显著上升,产业结构升级才会出现显著变化。因此,我区要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任务,确定和突出其阶段性发展重点。基于对目前我区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考虑,应当把握转型期的特点,实施“双优”战略,即:优先发展三产,优化调整二产,形成二、三产业两轮驱动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
 优化调整二产,就是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一手抓工业自身积淀的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努力发挥工业管理、设计、研发中心的作用,为经济发展与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对工业自身积淀的区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培育工业旅游、休闲娱乐、商贸会展等相关新产业,培育新型产业基础,拓展区域产业新功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无污染的、高附加值钢铁业,发展环保产业和研究开发体系组成的首钢总部经济等非钢产业。
优先发展三产,就是要突出二、三产业衔接融合,明确服务业优先发展的领域。一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更加专业化的分工和更高的技术含量来支撑工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我区作为工业的重要基地,工业的技术升级与结构调整有赖于投入更多、更有效率的研发、市场调查研究和预测、产品设计以及创新、质量测评和安全标准、品牌策划、信息、电子商务、物流、电信、金融等系列生产服务业,使产业价值链由低成本的廉价劳动加工制造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上游和下游延伸和拓宽,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工业,增强服务业对工业的渗透力,使二三产业加速融合,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来促进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二要优先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拓展服务领域和经济区域。我区作为城市综合服务中心,集聚资源、集聚要素的能力将不断增强,市场容量和发展空间将不断扩大,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消费性服务业的优势也会更加突出。因此,我区应按照“一区三中心”的定位,基于有利于与其他城区错位发展的原则,发展门类齐全、适合多时间段、多年龄层次消费需求的产业。三要优先发展以数字娱乐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突出特色,形成辐射周边的产业链条,成为推动我区产业升级的新引擎和带动未来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现代服务业成为支撑我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是实现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我区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就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6%。2005年实现增加值57.6亿元,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29.2%,比2004年增加了1.6个百分点。2005年,服务业从业?业新增就业人员占全区新增就业人员总量的20.2%。但从总体上看,我区服务业发展仍存在着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小规模企业多,市场竞争力不强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传统服务业提升不足等问题。一是从经济总量来看,在城八区中,石景山区的经济总量仍然很小,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仅高于崇文区,排在第7位。二是从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来看,除我区之外,其他各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绝大部分都来自营业税,起主导作用的行业也大多属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第三产业是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而我区,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二产目前仍占全区经济总量的70%。三是从内部结构来看,我区传统行业如商贸餐饮、运输邮电、社会服务业所占份额较大,而符合时代特点、融合了现代高科技水平、具有旺盛市场需求和巨大发展潜力的软件服务、信息网络、旅游、文化、教育等高知识和高附加值的新兴行业也仍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尚未成为服务业的主体,对我区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还没体现出来。
 上海等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显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依据现代服务业“三高”、“三新”的特征,并根据我区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升级和转型的现状,以及经济总量与统计数据所反映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判断: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比较薄弱,目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处于初始阶段。直接表现是:我区聚集高端生产力,凸现人力资本投入的重要性,增加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高附加价值产业的发展缺乏历史性的累积,特别是具有“三高”、“三新”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在我区正处于要素和产业集聚培育期,其能量和功能的释放,提升传统产业作用的发挥,以及产业的整体发展,还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但增长方式开始出现积极变化的信号,未来服务业增势发展尚有空间和潜力可挖。在未来发展中,由现代服务业来承担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我区实现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对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我区应根据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环境、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自身区位条件良好、功能定位明确的优势,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的立足点放在新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上,把着眼点放在服务业竞争力的提高上,把着力点放在招商引资的方向上。具体而言,就是要围绕“一区三中心”的目标,在聚焦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品牌上下功夫。
  1.聚焦重点产业。我区应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着眼于消费结构升级和发展潜力,结合我区服务业发展基础和产业技术条件,从完善服务业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对我区服务业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整合,选择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三大产业重点培育:一是优先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体现知识时代产业发展新趋势,有利于丰富我区经济新内涵、加快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兴服务业;二是大力发展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强,能够体现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生产性服务行业,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科技含量较高的消费性服务业,满足广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
  2.聚焦重点行业。服务业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为更好地提高我区服务业的影响力和贡献度,我区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依据全局性、长远性和可行性的原则,选择以下行业予以重点扶持:一是高水平创新发展数字娱乐、创意设计、动漫、网络传媒、网络设计等新兴产业;二是高质量突破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商务会展、商务房地产、法律、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三是高品位整合发展休闲娱乐、旅游、商贸、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医疗卫生和社区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
  3.聚焦重点品牌。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和石景山游乐园、八大处公园以及近城山水的良好自然环境是我区现已具有较强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品牌资源,我区应集中优势兵力,依托这些品牌资源,实施重点突破,并以品牌为载体网罗人才,招商引资,实现分工协作,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使服务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占据独特专有的市场空间和领先地位,奠定我区服务业成长壮大的微观基础。
  (三)适应城市功能转变,把我区打造成特色产业聚集区是实现服务北京和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服务业具有在中心区域高度积聚的特性,其产业集聚带来的互补、共享等外部经济效应十分显著,从而呈现出区位集中的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根据发达国家的“豪布斯卡(HOPSCA)”原则,成熟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须具备“宾馆(HOTEL)、商务楼(OFFICE)、停车场(PARKING)、商场(SHOPPING)、聚会场所(CONGRESS)、公寓楼(APARTMENT)”六大元素,通过形态营造和功能整合,提升区域内的服务业能级,最终形成知识、信息、资本、人才的集聚。可见,服务业集群的形成依赖于城市经济所缔造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产业网络、人才积聚等基础条件。长三角地区的上海,苏州等城市都在发展服务业,虽然其城市规模和经济水平有很大差别,但他们根据各自的城市功能和特点,优化空间布局,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发展服务业,拓展招商引资新载体,打造服务业集聚区。尤其是上海近年来围绕“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功能的转变,逐步形成了淮海路、南京西路、静安寺等一批服务业相对集聚的区域,孕育出十几幢年利税过亿元的商务楼,单淮海路上的瑞安广场,就聚集了6家总部性质的运作中心、15家专业事务所、6家跨国公司代表处等智力密集型服务机构。 
  具体到我区,调整后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石景山区提出的总体定位是城市职能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新出台的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区处于北京科技商务拓展带,主要职责是拓展辐射全国和面向国际的服务功能,推进科技创新与文化教育的发展,形成“基地园区化,服务外向化,产品高端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我区是北京西南部综合服务集聚区,要配合首钢搬迁调整和西部综合服务功能的定位,推进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CRD)建设,重点发展商贸、娱乐、动漫等产业,提升娱乐休闲和商务服务功能。
 北京给我区的定位和要求,一方面决定了服务北京是未来我区发展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永恒的主题;另一方面指明了我区经济转型的方向,使我区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将从传统产业为主走向现代服务业为主;经济效益的获取形式,将从存量经济为主走向流量经济为主;经济效益的投入要素,将从有形要素为主走向无形要素为主。我区要落实上述要求,必须全力做好主动服务北京和加快自身发展两篇大文章,必须以服务业的高度发展为保障。我区发展服务业应按照立足西部、服务周边、辐射全市、面向全国的发展思路,突出区域优势和特色,体现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竞争的原则,打造北京特色产业集聚区。其关键:一是要创建一批功能性载体:要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用地结构,在满足地区搬迁居民住房需要的前提下,下定决心限制发展中低档房地产。要将工业企业腾退出的土地、存量盘活的土地和旧村改造释放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有计划地实行土地置换,提高服务业的用地比重。要加大整合、开发商务地产和楼宇资源的力度,加大现代化商务楼宇供给,吸引众多成熟型企业和总部,加快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从整体战略布局上助推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二是要集聚一批功能性产业:要重点培育三大服务产业业群:一是以互动体验为精髓,做强休闲娱乐服务业;二是以错位发展为原则,做强商务会展服务业;三是以专业特色为支撑,做强创意科技服务业,形成以数字娱乐消费为主的衍生集群,以旅游商贸服务为主的支持集群;三是要培育一批功能性区域:要以正在筹划或建设中的银河商务娱乐区、京燕商务区等功能区和龙洋海水游泳馆、TSM时代购物花园、石景山游乐园升级改造等重大项目以及中关村石景山园区为平台,形成体现石景山城市功能与形象的特色集群和以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为主的核心集群;四是要吸纳一批功能性主体:要大力培育中介组织,发展民营企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和引进创新型企业以及国内国际大公司、大集团入驻,推动总部经济功能的形成。在多样化、多层次、网络化的服务业集群基础上,拓展服务辐射空间,延伸服务价值链。
  三、加快我区服务业发展的建议措施
  从上海、杭州等地的发展经验来看,在服务业发展规划实施和重大战略推进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强势推进和引领作用是非常有效的。上海、江苏、南京等省市都制定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纲要、意见,以此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我区服务业目前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产业定位问题、思路方法问题、发展重点问题和政策措施问题,这既需要政府在规划指导、统筹运作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也需要政府更多的政策呵护。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由于服务业范围广、行业多、牵涉面广、政策性强,而且目前我区行政体制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服务业管理部门,因此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建议我区要尽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通过协调各部门时,要加大服务业目标管理考核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确保服务业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促进我区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要制定发展规划。要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尽快出台未来一段时期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明确下一步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发展重点、行业发展导向和保障措施,找准发展路径,构建更为清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指导我区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要优化发展环境。要从区域经济战略上统筹规划,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在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上集全区之优,倾全区之力,构建一个“软实力”环境。一是加快清理并及时废止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文件,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府规章。二是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以信用制度建设为抓手,完善个人和企业联合征信服务系统。三是健全各行业的管理规范,抓紧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和行业监管办法。四是加快建立符合服务业特点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区分不同服务对象,完善分类收费监管机制。 
四要明确产业引导政策。应针对服务业中不同性质的行业,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应当优先发展,产业政策的着眼点应是:放宽市场准入,培育市场主体,整合优质资源,全力扶持鼓励,积极开辟创业的沃土,营造创新的环境,完善创优的机制;对于生产性服务,应当大力发展,产业政策的着眼点应是:积极支持、引进竞争,以产业化为导向、促进市场发育;对于消费性服务,应加快发展,产业政策的重点应是强调市场调节,政府的功能主要是改进和协调市场管理;对于公共性服务,应重点发展,产业政策的重点是要改变政府包揽做法,实现“政府主办、政府参与、政府指导”的分层次的供给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业,促进我区服务业健康发展。
  五要设立引导资金。区财政应分年度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预算资金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增加服务业投入,扶持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领域中具有全局性且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引导现代服务业投资方向,推动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要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加大银政、银企合作与沟通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鼓励民间投资进入服务业领域。
  六要放宽市场准入。服务业只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引入竞争机制,才能实现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效率的提高。我区发展服务业首先要允许不同经济主体参与竞争,推进服务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的转变,促进有效供给;其次,要制定市场规则和行业标准,保持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有效需求。第三,要大力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的公司总部、研发中心、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入驻我区。同时鼓励服务企业与外企合资合作,提高市场竞争力。
  七要加强科技进步创新。要大力推进服务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加大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含量和渗透,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大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和使用为重点,继续加快实施“数字石景山”工程,加强信息技术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提高我区服务业信息化水平,提高服务业行业水准和效率。
  八要构筑人才高地。一要加快制定服务业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要以“中关村数字娱乐留学人员创业园”为平台,创新创业、引智、引才机制,吸引文化创意、职业经理、信息技术、会展策划与管理、高级职业技能、休闲旅游服务等高素质的紧缺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二要加大加大领军人才开发力度,指定分类开发计划,在服务业各个领域引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三要建立基本的人力资本自我积累机制,建立多渠道竞争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高服务行业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九要强化招商引资。一是强化楼宇招商。加强对辖区闲置的房产、土地、商业楼全面整合,发展商务地产,并向社会公开进行地情推介,吸引区内外投资者到辖区投资开发楼宇经济项目,吸引大量优质企业的聚集,驱动楼宇产出实现快速增长。二是强化项目招商。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筹划、论证、筛选、确定好重点项目,建立现代服务业的项目库,完善项目生成机制和推进机制。三是强化物业招商,即:把招商的目标产业重点放在选择物业上,通过选择物业来发展产业,既加强引进投资的产业导向,又有利于做好安商工作。 
  十要加强监测预警。要提升服务业分析运行水平,完善统计管理,增强对全区服务业发展的跟踪、监测和调研,及时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要科学设立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按季分析服务业运行情况,预测态势,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如实反映我区服务业发展全貌,为区委、区政府及时了解进程、发现问题、作出决策提供可靠、详实的依据,也为完善各级考核、分类考核提供确切的依据。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