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加快十堰区域型向服务型经济转型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4月20日
  随着湖北“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确立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十堰市服务业正在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靓丽产业。尤其在金融危机加深的形势下,各级各地抓住落实中央“三保”的政策机遇,积极作为,强化支撑,促进崛起,使服务业不仅逆势抗跌,而且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上迈开了新的步伐。
  一、服务业经济彰显独特魅力
  (一)保增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去年以来,在中央加大宏观调控和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下,十堰市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采取保经济增长、抓服务业发展、促城市功能提升等一系列应对措施,服务业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成为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引擎。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4.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2.1%,增幅达到16.3%,分别高于工业、农业9.5和10个百分点。今年1-9月,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增幅分别高于第一、二产业5.2个和1.6个百分点,在全市生产总值 10.9%的增幅中有 5.04个百分点是由服务业拉动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3%。反映在重点行业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8.62亿元,增长18.0%;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48.05亿元,分别增长16.7%、18.3%;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23.8%、9.1%;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8.33亿元,增长6.8%。其中旅游业收入达到37.8亿元,增长23.2%,为支撑和拉动经济企稳上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调结构,产业升级力度不断加大
  围绕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发展重点,大力促进项目建设,优化投资结构,实施“重点项目百日攻坚”,形成了向服务经济转型超越的强劲势头。一是投资结构呈现大调整态势。1-9月,全市城镇以上服务业完成投资额101.71亿元,同比增长73.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1.7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7.7%上升到59.4%,分别高于一、二两大产业55.6个22.6个百分点。二是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大幅提高。传统服务业投资完成37.81亿元,同比增长41.7%,占全部服务业投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6.3%下降到37.2%(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23.8亿元,增长48.2%)。现代服务业投资完成63.9亿元,增长99.2%,增幅高于传统服务业57.5个百分点,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3.7%上升到62.8%。三是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受工业化加快和制造业升级的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迅速扩大,全市生产性服务业投资45.85亿元,同比增长73.9%。占投资比重为45.0%。四是民生工程建设加快。以改善民生的房地产业、卫生社会保障福利业及文体娱乐等惠民工程投资完成35.14亿元,增长57.3%,用于教育、医疗保障、环境保护、农林水事务的财政支出增幅达20%以上。五是占GDP的比重提升,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增强。1-9月,三大产业占GDP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1.0:49.1:39.9调整为今年11.5:47.3:41.2。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在全省市州中居于前3位。
  (三)扩内需,投资消费成为转型的动力
  积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争取重大项目投资,年内立项开工的服务业重大项目有3类12个,投资规模高达758亿元,占全市重点项目投资规模的84.2%。前9个月,服务业的投资率高达71.1%,高于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率21.8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21.7个百分点。
  随着服务业政策环境的改善和服务项目的增加,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氛围迅速形成,经济增长方式加速向消费型转变。第一,消费规模迅速扩大。1-9月,全市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86.02,同比增长20.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分别增长19.4%和23.1%。第二,向旅游文化、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方面发展。据抽样调查,1-9月,城市居民人均旅游消费229.48元,同比增长94.2%;汽车电信服务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达到924.38元,增长38.8%;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和服务消费593.78元,分别增长51.1%、40.4%。第三,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达到了41%,成为经济增长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四)惠民生,就业收入不断增加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金融危机蔓延、工业下滑,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的危难时期,服务业以劳动力密集、资金成本门槛较低的优势迅速吸纳了下岗失业人员。如居民服务业因其就业灵活、投资小、成本低、对就业者的劳动技能要求不高、安置就业潜力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旅游文化等行业因其资源和现代人文优势,规模人气迅速扩大和上升,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途径。据统计,1-9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4万人,再就业人员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3万人,其中60%以上人员被服务业所吸纳。尤其是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软件业、商务服务、娱乐业等行业,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渠道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对就业市场调查,3季度第二产业企业用工需求人数0.76万人,占求职人数的比重仅为36.8%;第三产业需求人数1.3万人,占求职人数63.2%,高出第二产业26.4个百分点。
  增加收入是施惠于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促消费的重要举措。虽然服务业企业也受到危机的不利影响,但在经济刺激政策和措施拉动下,企业营业收入增加,效益提高,职工工资增长。据对29家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调查,1-9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49亿元,同比增长7.9%;资产总计37.14亿元,增长1.0%;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0.43亿元,增长2.4%;实现利润3.03亿元,增长2.5%;职工工资增长1.0%。据对城乡居民抽样调查,1-9月城市居民工资性收入9579.9元,同比增长10.5%,其中服务业人员占50.2%;人均农民从第三产业获得现金收入167.78元,增长16.12%,均高于一、二产业收入的增幅。
 二、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服务业在保增长、促转型、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全市服务业无论是规模结构还是效益质量等方面,与城市特色定位和居民日益提高的需求相比,与全省及其他地市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服务业增长的政策因素较大,外在和内在动力依然不足,一些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
  1、与城市定位不相适应。近年来服务业的经济快速发展,在全市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但其发展规模比重仍显不够。今年1-9月,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在全省13个市州中排列第9位,仅大于咸宁、随州、恩施和鄂州,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41.15%)低于全省0.43个百分点。与一个占有区位优势,享有世界级汽车文化、道教文化、生态文化及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差距很大,与服务型经济比重(60%)差距很大。
  2、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从内部结构来看,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占主要部分,发展水平较低。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分别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13.0 %、33.6%,两项合计占46.6%。现代服务业中新兴行业较少,其中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3%和8.2%,两项合计占12.5%;公共管理组织和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4 %。
  3、生产性服务业开拓不够。由于长期以来“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理念和指导思想,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视不够、投入少,市场化程度低,制约了市场的有效供给。虽然工业园、开发区建设快速发展,但发展水平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不够突出,尤其作为汽车产业大市,从研发、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上,还未能满足制造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园区发展尚属一般性的迁建转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程度仍不够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着主导产业向深层发展。
  4、服务业企业的规模实力不强,私营企业弱小。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初步测算,服务业资产总计超过1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仅3.6%,扣除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两大行业企业后,企业平均年营业收入仅有216万元。近年来,私营服务业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其总量偏小,层次和水平偏低,发展方式粗放,抗御风险能力明显较差。据资料显示,私营企业户数占全市服务业企业户数为47.3%,营业收入仅占全市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量的16.8%,与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反差。
  三、加快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提出把十堰建设成为鄂、渝、陕、豫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实现开放型、多功能、强辐射、有特色的现代化大城市目标,这是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十堰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抉择,凸显了服务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何在中央的保增长向“可持续、非通胀式”政策转变中抓住机遇,加快产业升级,以服务型经济崛起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向新的目标快速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落实和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未来几年目标
  正确的定位和科学的规划,可以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有序协调的发展。一是正确定位服务业。基于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核心区的特殊地位,以及产业发展方向和经济转型的要求,必须确立以服务业和低碳经济为支柱的经济格局,大力度向服务业调整转移,化解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二是制定中长规划。目前,我市处于工业化中期和服务业加速的重要阶段,服务业总量比重位居三大产业第二,已经奠定了加快经济转型的基础条件,且具备服务业资源和基础实力,要规划好服务业发展规模、项目建设和提升能级的具体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服务业比重提高4-6个百分点的预期目标,规模比重接近第二产业,实现服务业与工业齐头并进,与农业协调发展。三是加强产业引导。对交通、物流、旅游重点服务业重点行业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定位,达到合理布局,提高服务业发展的集群化、集约化水平。四是进一步突出功能分区。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不同特色不断完善功能,突出重点细化分区。通过抓功能性项目开发和重点区域项目开发,凸显产业区、商业区、风景区、休闲区等的特色,形成有影响的生产生活服务业的分区特点。同时,加快推进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特色鲜明,设施先进,富有特色和专业化的服务业区,形成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发展平台。
 2、把握优势,推进现代服务业升级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产业政策导向,是促进资源节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要求。一是建立服务业发展体系。服务业门类多,领域广,必须立足资源条件、市场潜力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强化特色,建立具有十堰结构特色的服务业体系。从十堰的发展优势、产业关联度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考察,应建立以现代旅游业、物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技术研发、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为主的服务体系。二是以重点产业作支撑。汽车、水电、武当山是十堰产业发展的骨架和交流的“名片”,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充分依托和强化三大产业优势,向服务业领域延伸拓展,提升服务业层次。尤其旅游业具有世界文化名胜品级,市场基础好,经过多年发展可与汽车、水电两大产业媲美,在全省“一江两山”战略发展中,应积极打造具有震撼力、影响力的旅游项目和创意作品,扩大知名度,延伸产业链。三是依据优势促进服务升级。要充分依据自然、资源、区位、产业优势以及商业基础、人文优势,推进功能提升与产业发展,聚集现代旅游、物流、信息、文化娱乐等支柱行业,集聚品牌和关键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特色。
  3、转变观念,创造生产型服务需求。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要改变只有工业发展后才能发展服务业的观念,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渗透、融合和互动发展,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一是转变观念。深化专业分工,引导生产制造企业树立外包理念,改造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企业职能部门外置,让专业化企业提供服务,创造中间需求,推进企业由制造型向服务型发展。同时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改变传统的加工制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二是打造园区载体,强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机制,促进相互支撑。如围绕东风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结合东风“863”振兴计划与现代汽车服务业新的发展领域,把打造园区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使之成为实现汽车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载体,通过采取财税、土地、价格等政策,来支持企业外包发展,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发展。三是建立区际现代物流平台。依托省际区位优势,打造高效、一流的物流平台和现代物流技术;对重点物流产业高起点、高标准进行信息化建设,提高自动化水平;加强对物流信息服务技术和服务标准的应用,提高物流业生产效率;对垄断性服务业继续完善改革,通过市场竞争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
  4、统筹发展,加快城镇和非农化进程。城镇化水平决定服务业发展需求,服务业发展带动城镇化水平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按照市委“一统三分”的发展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加快城乡服务业协调发展。围绕“三农”服务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切入点,加强科技服务、市场信息服务、农民培训服务、农资供应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经济管理咨询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验检疫服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项目。充分利用生产、生活资料消费的需求刚性和国家实施的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提升传统商贸圈功能和县镇连锁店、农家店的延伸发展,促进以内需为主的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完善健全科技、信息、中介、装饰装修、医疗保健等社区基层便民服务网络建设,促进城乡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大县镇商业、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改造升级,形成和完善农村服务业的支撑体系和新的增长点。
  5、加快投资,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项目主导发展,投资决定增长,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方向、产业优化的重点,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扩大服务业投资的政策措施,借扩大内需效应,为实现其跨越式发展搭建起坚实的投资支撑。首先,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目前,我市900亿元的重大项目集群,是继二汽建设之后迎来的最大一次投资机遇。围绕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天燃气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商贸物流圈、工业园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加快项目开工建设,以最快最好的速度效率形成投资拉动的需求。其次,加大外资民资在服务领域落户。千方百计招大公司、引大企业、上大项目、促大发展,吸引一批具有实力的外资民资落户十堰创业发展,拓展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能力。次之,做好项目管理。围绕项目工作,加强省际区级发展研究,储备一批投资额度大、辐射带动强、财税贡献高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抓好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管理培育,做好项目储备、立项、建设、竣工等工作,为服务业持续发展提供后续有力的梯级平台。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www.10yan.com/html/CenterNews/fzlt/2009-12/4/172308577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