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长江三角洲经济有限一体化条件下的上海发展战略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4月18日
  摘要:

  本文在理论上充分阐述区域一体化的内涵和现实表现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区域经济有限一体化条件下上海与长三角的关系状态,以及长三角其他城市对上海的制约及上海的优势,并且提出了在推进长三角经济实现全面一体化的同时,尽早将上海建成世界级城市的思路与对策,以为上海新一轮发展提供必要的意见。
  关键词:长三角;有限一体化;上海发展战略

  进入21世纪以后,上海要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功能,逐步跻身于世界级城市的行列,就必须加强同长江三角洲(下文简称“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经济与技术合作,并且在区域经济有限一体化条件下探索出一条同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新路子。
  一、区域经济有限一体化的内涵与现实表现
  “经济一体化”一词源于世界经济的范畴,以后被用于解释各不同地域的经济联合。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省市按共同的目标协调其经济活动、促进其经济联合的过程。按协调与联合的程度,一体化可分为以下两类:
  1.全面一体化。它是指区域内各省市经济达到了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充分融合。从区内看表现为经济融合程度更高;从区外看则表现为区内福利的增加高于区外福利的增加。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在于经济主体在市场自发力量的驱动下追求特定区域内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实现主要靠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的互动。功能性一体化是由经济活动本身高度密切关系为基础而保证区域内省市经济整体性增加的过程。制度性一体化则是以一定的区域协定和组织形式为框架的一体化。两者相辅相成,即以市场经济自发的内在要求为前提的功能性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求制度性一体化给予保障和促进。制度性一体化会加深功能性一体化的程度,进而也为制度性一体化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标志包括:市场的一体化,产业结构、布局的一体化,城市主要经济功能的一体化,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体化,管理制度政策的一体化,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环境保护的一体化。
  2.有限一体化。它表示区域内各省市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妥协和有限的经济联合。从整体看,区内的经济正趋于融合,但融合程度不高;区内福利有所增加,可是有不平衡现象,福利的整体水平未必高于区外;区内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仅初具雏型,但其中需要协调的问题不少;功能性一体化进程刚刚起步,制度性一体化尚“待字闺中”,等等。当前,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处于有限一体化的阶段。对照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标志,我们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有限性。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市场一体化。目前,长三角各城市已基本上完成了各自的市场体系建设。但是在各地政府的主导下,市场体系建设的宗旨首先是保护和发展本地经济。因此,各种市场都呈现出很强的本地特色和相互分割的特征。即使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上海,除证券、外汇、期货、黄金、钻石这样一些全国性市场以外,其他类型市场的运作范围也仅限于本市,而无法实现跨地区的整合。
  (2)长三角的产业规模比较大,等级层次比较高,体系也相对完善。但是产业一体化的程度却不高。由于竞争手段较为单一,长三角的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制造业。据调查,在相距不远的15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选择了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8个城市选择了石化业,12个城市选择了通讯产业等。
  (3)在长三角,尽管上海的经济中心功能较为突出,但由于某些功能的能级不高,功能的替代性较强,因此带有行政色彩的主要经济功能的盲目争夺依然存在,从而使功能性一体化进程受到阻碍。例如,除上海以外,南京和杭州都认为在本省或以其为核心城市圈中具有经济中心城市的一切功能;苏锡常和嘉兴湖州都将成为某一领域的制造业中心或工贸城市;宁波港、南通港、苏州港都在争做副中心港口,等等。
  (4)在经济运行方面,长三角的各城市在一定层面上有些协作与联合,但是,整个长三角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体化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目前的经济运行机制在许多方面还是非一体化的。比如,高速公路的收费是各自为政,区内货物的联运机制尚未建立,异地融资机制还不便捷,信息的互换仍不畅通等。
  (5)长三角在管理制度和政策一体化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如建立了15个城市的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具体的办事机构——协作办等。然而在长三角各城市都以我为主来确定自身发展目标的情况下,15个城市的市长联席会议只能停留在对话层面,而无法建立一个具有跨界功能和操作手段的权威机构。另外,一个城市的免检产品到另一个城市还要再检等的行政或制度壁垒现象比比皆是。至于政策层面,那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6)从整体看,长三角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推进得最快。陆路主干线基本实现了一体化,邮电通讯一体化的成果已让人们充分享受。然而,海空运输的整合有限,以及它们同陆路交通的链接还有不畅的地方。就是在陆路交通中,各城市边界断头路现象还十分严重。
  (7)长三角多数城市属于太湖领域,生态环境状况是唇齿相依。在环境保护一体化方面出现的情况是“倒一体化”,即污染是一体的;但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却是非一体化的,其主要表现为河流的上游城市不断排污,下游城市却在花大本钱治理。
  二、区域经济有限一体化条件下上海与长三角的关系状态
  在长三角经济有限一体化的条件下,各城市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目标时,都在挖掘更多的资源,拓展更大的空间,因此形成了一种竞争多于合作的格局。上海同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关系也具有这一明显的特征,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长三角对上海的依存状态是:接轨上海、接受辐射、顺搭便车、以我为主、加快发展。这种关系状态从长三角各城市发展的口号、战略思路和城市定位中可见一斑。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口号是:借船出海、借网辐射、借市融资、借脑生财。
  (1)利用上海的海港、空港等大型基础设施为其服务,以节约巨额的基础设施投入。大省江苏和浙江和海外游客大多从上海出入境,这就节省了两省各自建设国际机场的巨大资金的投入。还有就是在上海港的利用上,长三角内其他城市占了2002年上海港国际集装箱总量中的很大一部分,湖州80%的出口通过上海的港口运往世界各地。
  (2)在扩大外资吸引上,利用上海这一制高点降低成本。随着上海城市设施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以及区位优势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总部进驻上海,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已有184家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进驻,这些机构普遍把上海作为“中心店”或“总部”,目光则投向长三角地区,在那里建立生产基地、出口基地与分支机构,并将其作为未来的投资重地。长三角地区正是充分利用这种有利条件,通过上海这一吸引外资的制高点,扩大招商引资力度。
  (3)在产业发展上,积极搭上海的便车。在长三角内各城市股票、债券的发行,外汇买卖和同业拆借都是利用上海的市场来进行的。截至到2002年底,长三角地区浙江6市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为41家,累计筹集资金共173亿元,江苏8市的这两个数值分别为45家和199亿元。同时,上海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则促进了各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升级,上海丰富的技术人才资源,也成为各地争夺的对象。同时,上海信息资源丰富,联接上海信息网,吸收信息资源,并依托上海,融入全国乃至世界的信息交互网,也成为区内各地搭便车加以免费或者低成本利用的有效资源。
  2.长三角产业关系状态是:制造业水平竞争激烈,服务业中的低端行业存在竞争,高端行业则是上海独领风骚。尽管长三角的资源贫乏,但其资源的转换能力很强,因此制造业普遍发达是长三角第二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市场分割和地方政府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城市制造业调整方向非常接近,行业选择经常重叠,从而造成了制造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详见表1)。
  表1 上海同周边4城市支柱产业比较
┏━━┳━━━━━┳━━━━━━┳━━━━━┳━━━━━┳━━━━━┓
┃  ┃  上海  ┃  苏 州  ┃  无锡  ┃  杭州  ┃  宁波  ┃
┣━━╋━━━━━╋━━━━━━╋━━━━━╋━━━━━╋━━━━━┫
┃  ┃ 汽车制造 ┃ 通讯 ┃ 电子通讯 ┃ 电子通讯 ┃ 电子信息 ┃
┃ 工 ┃ 精细化工 ┃ 精密机械 ┃ 机械制造 ┃ IT产业  ┃ 石油化工 ┃
┃ 业 ┃ 精品钢材 ┃ 精细化工 ┃ 家用电器 ┃ 精细化工 ┃ 钢铁造船 ┃
┃ 支 ┃ 电子信息 ┃ 新型家电 ┃ 纺织制品 ┃ 生物医药 ┃ 机械制造 ┃
┃ 柱 ┃ 通信设备 ┃ 高档纺织 ┃ 石油化工 ┃ 医疗器械 ┃ 纺织服装 ┃
┃ 产 ┃ 生物医药 ┃ 生物医药 ┃ 生物医药 ┃ 家用电器 ┃  ┃
┃ 业 ┃  ┃ 轻工食品 ┃  ┃ 新材料 ┃  ┃
┃  ┃  ┃ 汽车零部件 ┃  ┃  ┃  ┃
┗━━┻━━━━━┻━━━━━━┻━━━━━┻━━━━━┻━━━━━┛
  在服务业,低层次的行业同样存在竞争,如杭州菜打入上海的餐饮业,一时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由于各城市的专业市场发育得较好,因此批零贸易活动频繁,竞争激烈。但是在服务业的高端行业中,如金融、知识创新与服务等领域,上海则起着引领的作用。如2002年上海金融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2.5%,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6%,而同期杭州的这两个比重分别为6.1%和0.8%。
  3.长三角城市空间发展关系状态是:离散与集聚并行,离散趋势大于集聚趋势。由于行政区划的关系,加上各自发展目标的差异,长三角城市空间的发展会形成三大产业聚集圈和城市圈。其一是以上海为核心的城市圈,包括苏锡常、南通和嘉兴;其二是以南京为首包括镇江、扬州、泰州的城市圈;其三是以杭州为主包括绍兴、湖州、宁波、舟山的城市圈。在三个城市圈之间存在着一种圈内集聚、圈外离散的倾向。如南京城市圈的空间发展目标,就是以南京为核心,以“一小时单程出行时间为标准”,建设都市圈,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地位,强化圈内经济的联系与协作,加快南京城市圈城市的化进程。又如,苏州、无锡和南通与上海的经济联系强度指数分别为19.5、11.9和6.1,而南京仅为5.6;嘉兴这一强度指数为7.1,高于宁波的7.0,低于杭州的8.6。而在城市圈内,尽管为了共同的某些利益会促成要素集聚,但是由于缺乏共同的政府任期目标,因此离散倾向依然存在。如苏州要同上海争大公司的研发中心,并着力打造IT产业,以便成为“单项冠军”。
  除此以外,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置方面的空间离散倾向也十分明显。第一,浙江准备在未来7年投资600亿元构建一个“四小时交通圈”;苏南和浙北已通过苏、嘉、杭高速公路相连通,宁杭高速公路即将完工,这样在陆路江浙两省就形成了一体化网络,并绕开了上海。第二,宁波港和南通港正在投资扩建,并打算成为副中心港;张家港、常熟港、太仓港三港合一的苏州港也想成为上海航运中心的一个组成部分——配套港。在货运量增长既定的情况下,货柜的分散在成本与服务的作用下必然成为可能。第三,由于航班东移,给昆山、苏州、无锡等地的外商带来不便,苏南准备筹资建设国际空港。第四,物流业已成为各城市争夺的对象,如苏南将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型商贸市场为依托,建设苏州、无锡、常熟、吴江、南京5大专业物流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大量的物流从上海离散出去。
  三、区域经济有限一体化条件下长三角其他城市发展对上海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形成的制约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发展会对上海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形成一定的制约。这种制约来自于争夺资源、市场、投资和同位竞争,即其他城市为集聚更多的要素促进自身发展而同上海拼资源、拼政策、拼成本和拼服务。
  1.拼土地资源——上海处于劣势。从2001年开始,江浙两省为了做大城市规模,掌握更多的土地资源和获得更大的城市发展空间,积极推进城市区划的撤并工作。例如:萧山、余杭并入杭州,目前杭州的占地总面积达到了16596平方公里,市区面积也达到了3068平方公里;苏州将吴县并入市区,使其总面积达到了8488平方公里;无锡将锡山市并入使城市总面积也达到了4650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调整后,宁波的城市总面积也达到了9365平方公里。另外,南京已将江宁并入市区,常州也将与武进合并,等等。
  2.拼优惠政策——上海毫不占优。我们将苏州、无锡、杭州、宁波4个城市对外商投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作一归纳,从中可见一斑(见表2)。
  表2 苏州、无锡、杭州、宁波4市对外商投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汇总
┏━━━━━━━━━━━━━━━━━━━━┳━━━━━━━━━━━━━━━━━━━┓
┃  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  ┃  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
┣━━━━━━━━━━━━━━━━━━━━╋━━━━━━━━━━━━━━━━━━━┫
┃A.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A.高新技术企业自认定起,减按15%的税率┃
┃  ┃征收所得税;  ┃
┣━━━━━━━━━━━━━━━━━━━━╋━━━━━━━━━━━━━━━━━━━┫
┃B.经营期10年以上,自获利年度起通过“先征┃B.高新技术企业出口产值达到去年总产值的┃
┃后返”方式,享受“两免三减半”,先进技术┃70%,减按10%的税率征收所得税;  ┃
┃企业享受“两免六减半”,产品出口企业享受┃  ┃
┃"两免全减半";  ┃  ┃
┣━━━━━━━━━━━━━━━━━━━━╋━━━━━━━━━━━━━━━━━━━┫
┃C.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从┃C.新办高新技术企业,从投产日起2 年内免┃
┃获利年度起,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第6~10┃征所得税,从获利年度起实行“两免三减 ┃
┃年减半征税;  ┃半”,第6-8年减按10%的税率征收所得税 ┃
┣━━━━━━━━━━━━━━━━━━━━╋━━━━━━━━━━━━━━━━━━━┫
┃D.对外商投资企业免征地方所得税,五年内免┃D.高新技术企业为生产出口产品而进口原材┃
┃征房产税,除附加费以外,免征其余由税┃料和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  ┃
┃务部门代征的各项费用,缓征投资方向调节税┃  ┃
┣━━━━━━━━━━━━━━━━━━━━╋━━━━━━━━━━━━━━━━━━━┫
┃E.外企所获利润在中国境内再投资且经营5 年┃E.高新技术企业出口产品,除国家限制出口┃
┃以上,退还已纳所得税的40%,投资于出口型┃或另有规定的产品以外,免征出口关税。 ┃
┃或技术型企业则全额退还;  ┃  ┃
┣━━━━━━━━━━━━━━━━━━━━╋━━━━━━━━━━━━━━━━━━━┫
┃F.外企采购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购置设备┃  ┃
┃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扣  ┃  ┃
┗━━━━━━━━━━━━━━━━━━━━┻━━━━━━━━━━━━━━━━━━━┛
  以上4个城市税收政策优惠的特征,归纳起来为“免、减、返”的全面优惠。
  正因为政策的优惠,上海周边城市在引进外资方面有了极大的进展。如:2002年苏州实际引进外资48.14亿美元,同上海的50.3亿美元已相差无几;同期无锡达到17.4亿美元;宁波达到12.47亿美元;杭州达到9.67亿美元。
  3.拼直接成本——上海处在高地。我们所说的直接成本,主要指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及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水、电、通讯成本等,不包括原材料成本。从总体上讲,上海这方面成本都高于周边其他城市。其中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明显高出一截。如上海的工业地价平均每亩60万元,而苏州为每亩15万元,宁波为每亩10万元。在同一层次竞争中,成本高意味着优势的丧失和吸纳投资能力的下降。
  4.拼服务体系——上海不够完善。上海周边城市在加大引进外资力度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服务体系的建设,并且已初见成效。比如苏州昆山已形成了“三大服务体系",即外商投资审批时的一条龙服务、企业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企业开工投产后的经营性服务;并建立起沟通政府和外商之间的“三个渠道”,即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外资企业沙龙;还成立了为外资企业提供服务的“三个中心”,即外商服务受理中心、外商配套协作中心、外商投诉中心。
  在这方面上海就显得力不从心。比如一个外商要投资上海的房地产业,仅所有的审批手续办妥,就要有100多个图章,外加无法事前确定的前期成本。投资者(除个别)在上海真正享受服务的要求要得到满足尚需时日。
  上海受到以上制约的根本原因在于:(1)上海的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同处于由粗放向集约的过渡阶段;(2)长三角各城市政府任期目标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3)上海政府过多地支配资源和要素的配置,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微观经济基础的重构和市场的发育,从而使整个经济的扩张缺乏内在动力和活力。
  四、区域经济有限一体化条件下上海实现新一轮发展战略的优势
  尽管在区域经济有限一体化条件下,上海的发展会受到某些制约,但也具备很突出的优势。这些优势是化解制约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新一轮发展战略的基础。
  1.城市发展定位优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外大环境的变化,上海城市发展的定位从原来服务于“一个龙头、三个中心”,转为服务于“一个现代化、四个中心”。这是城市定位的深化,也是上海未来发展的根本性目标。这个战略起点高,要求也高,这是长三角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同时上海城市发展的各阶段性目标都必须服务于这个根本大战略。
  2.城市金融功能优势。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是金融。目前,上海已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并且正在向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迈进,因此具有较强的金融功能优势。首先,金融功能主体——各种金融机构云集。目前除四大国有银行以外,国内各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中资保险公司等在沪都设有分行与分支机构;到2002年,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54家,其中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有30家,22家在沪外资银行被其总行确定为中国境内业务的总报告行。其次,金融功能平台——金融市场体系较为完备。上海已建有银行同业拆借、证券、期货、外汇和黄金市场。再次,金融功能能级较高,2002年银行同业拆借成交金额达到了11.84万亿元;外汇成交额为971.9亿美元;各类证券成交额为4.85万亿元;保费收入为239.34亿元,等等。
  3.城市口岸优势。其中包括港口和空港优势。上海港即将成为全球第3大港。到2002年末,上海已拥有114条国际航线,与96个国家和地区的275个港口建立了海运业务联系,全年货物吞吐量达2.6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为861.2万国际标准箱,预计到2003年底将超过900万标准箱。浦东、虹桥两大空港全年共起降航班22.5万架次,进出港旅客达2471.81万人次。
  4.城市科技和教育优势。2002年上海共取得科研成果1418项,其中国际领先的有6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603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19963件,专利授权量6693件;全市已累计建成2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0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年内共有502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获得认定,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占57.8%。
  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0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8所,成人高校30所,在校学生达33万多人。在人才已成为城市竞争力第一构成要素的今天,高等教育的规模与发展,将决定一个城市的潜在发展能力和优势。
五、发挥优势,突破障碍,化解制约,创新机制,在推进长三角实现全面一体化的同时尽早将上海建成又一世界级城市 1.确立一个观念:竞争力的提高源于创新,同时也源于合作。这个观念的确立,就要求我们通过自身的科技创新、制度制新、工具创新等来提高内在的竞争力,同时在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合作过程中提高整体竞争力,即通过合作、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使整个长三角的竞争力都有所提高。另外,这一观念的确立对上海人潜意识中“经济霸权主义”思想是一种否定。
  2.制定一个战略:推进长三角经济从有限一体化向全面一体化方向。有限一体化是一个阶段,全面一体化才是发展目标。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有责任在这方面作出令兄弟城市信服的选择,即有利于打破有限一体化和推进全面一体化的事情多做,不利于推进全面一体化的事情少做。我们认为,推进长三角经济全面一体化这一战略应作为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这一整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要以相关的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指导实践。
  3.理清一条思路:抢高度、提功能、扩服务、聚流量、做枢纽。要做好这15个字,必须注重定位和分工。
  (1)所谓抢高度,就是要抢占高端市场(市场、期货市场、大物流市场等),高端产业(第二产业中的高科技产业,如航空业、宇航业等;第三产业中的知识服务业),高端功能(资本集散功能,知识服务功能,中枢管理功能等)。
  (2)提功能,就是要通过各种要素的进一步集聚来增强某一主要经济功能的能级。如进一步吸聚国内外大公司的地区总部和外资银行分行人驻上海,以提高上海的资本集散功能和经济中枢管理功能,从而以强功能来带动和串联周边城市相对较弱的功能,并形成一个覆盖整个长三角的功能体系。
  (3)扩服务,就是要扩大服务的地域范围,增强服务的深度,提高服务的质量,形成配套的服务和完善的服务市场,以服务带动要素流动,并支撑GDP的增长。
  (4)聚流量,主要是集聚人流、资本流和信息流,以人流促进技术流的生成,以资本流和信息流掌握物流和能流方向,从而使上海真正成为枢纽型城市。
  4.找准一个切入点:功能性一体化先行,制度性一体化跟进。由于功能性一体化是建立在市场和社会分工这个平台上,可以避开行政壁垒,因此能够先行一步。然而,制度性一体化必须跟进,否则功能性一体化进程会得不到制度的保障而受阻。功能性一体化先行的核心就是市场的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可以带动相关功能的一体化,并促进制度性一体化。
  5.采取一揽子对策:
   (1)构筑长三角的高端市场集群,使上海成为家、银行家和投资者、创业者的城市。上海要抓住机遇,创造条件,积极推进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期货市场等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国际市场,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建立较好的市场基础。同时,集合长三角的港口优势,实行合理分工,培育好航运市场;利用上海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壮大服务市场,依托长三角良好的基础设施体系开创运输市场和信息市场,并以更多的市场机会来吸聚广大的企业家、银行家和投资者。
  (2)根据上海优势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引导建立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网络。首先利用企业外部的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打破行政区域,推动网络型产业组织空间结构——产业群落的形成;其次,将产业联系内部化,通过关联企业的兼并、重组、整合形成若干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跨地区企业集团;再次,上海郊区同江浙接壤的地区,其产业可以同周边相对发达的产业进行反配套。从而由上海周边城市带动上海远郊的发展。
  (3)利用长三角丰富的人才资源,由上海发起建立一个区域一体化的创新网络。这个网络包括研发网络、信息技术交流网络、实验室共享网络、成果转化服务网络、风险投资网络等,创新一体化网络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长三角企业的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并且有利于推进上海的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
  (4)在15市市长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对涉及长三角整体的专门性和综合性问题成立具有一定协调功能和操作手段的权威机构。长三角15市市长联席会议可改名为长三角市长理事会,下设规划委员会、环境保护委员会、港务委员会、交通联运委员会、商检和卫检等标准委员会,并且着手研究和制定相关的运作规则,并将其公诸于世,从而在制度性一体化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
  (5)由上海牵头建立一个长三角发展的战略性规划体系。在条件下,如果一个区域想把不均衡或无特色的发展问题减至最小程度,就必须建立一个战略性规划体系,以引导投资者选择投资场所。一个战略性的规划体系可以保证区域内大型基础设施框架的建立,产业带、产业群落的形成,以及各城市功能分工的合理性。战略性规划体系对区域健康发展的指导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www.syue.com/Paper/Manages/Staff/50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