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双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时期,如何结合双流实际,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以临空服务业为引领的成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调研组在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双流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双流服务业发展的成效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打造成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的建议。
一、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成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的战略意义
(一)加快打造成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是加快推进双流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现代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吸纳就业力度大等特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够有效地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要素的需求,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导向与要求。双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有现代服务业作支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够在更高层次上为推动双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在国际服务业向中国转移过程中,国际服务领域资本、国外服务型跨国企业将带着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冲击国内市场,双流只有抢得先机,大力发展适合双流的现代服务业,主动实现“经济的服务化”,才能适应各种挑战。
(二)打造成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是提升成都甚至四川、西部竞争力的迫切需要。21世纪是航空的世纪。区域的竞争实际上是服务业的竞争。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随着成都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的迅速崛起,以及两地合作的不断深化,成渝经济圈将逐步成为继京津唐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之后的中国“第四极”,区域经济的能级提升,必将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西部竞争的角度看,成都、重庆、西安作为中国西部特大城市,都在积极抢占西部服务业发展制高点,成都提出打造“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城市定位,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建设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举措。成都发展战略的调整,客观上要求加快发展临空型服务业,双流拥有独特的空港优势,无疑将成为成都服务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双流现代服务业发展在整个成都乃至四川、西部服务业发展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双流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双流的,更是成都的、西部和世界的。
二、双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1、总量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双流服务业增加值只有4313万元。1994年,突破10亿元;2003年底,突破50亿元;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30.7亿元,30年间增长了30倍,占GDP比重38.7%,比1978年上升15.52个百分点。
2、贡献份额不断提高。从服务业吸纳就业看,随着服务业规模总量的不断增大,服务业日益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2007年,服务业从业人数增加到18.6万人,占全县就业人口比重为35.4%,极大地促进了城乡就业。从服务业的税收贡献看,2008年,全县实现服务业税收26.29亿元,增长15%,占全县税收收入的65%。
3、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从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看,服务业行业集中度较高。2008年,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最大的前5个行业依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教育业,这5个行业的增加值占全县服务业增加值的70.8%。按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来看,2008年,服务业中属于传统服务业范畴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的增加值为71.5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54.7%;金融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45.3%。
4、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08年,全县共引进服务业项目316个,到位资金76.6亿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67.33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65.7%,所占比重在三次产业中居主导地位。目前,全县服务业重点项目达106个(不含房地产),预计总投资800亿元,其中,省级重点项目2个,市级重点项目11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22个。
(二)主要问题
1、发展速度亟待提高。2006-2008年,服务业占全县GDP的比重分别是42.2%、40%、38.8%,呈逐步下降的态势,分别比同期的全市平均水平低6.8、7.9、7.7个百分点,比国际通行标准(49%)低6.8、9.2、10.2个百分点。就2008年来讲,分别比同类城市的义乌市、常熟市低12.66、1.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9.2%)7.2个百分点。
2、服务业结构亟待优化。从产业结构看,双流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高于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子技术、信息软件这三类典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2%、3.3%、5%。从企业组织结构看,服务业上规模、有影响的企业少,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专业化经营局面尚未形成,尤其是缺乏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领军企业。从财税结构看,房地产业对财政税收的贡献比重偏高,2008年房地产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达40%以上,反映出双流服务业乃至整个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发展滞后于空港大城市发展需要。
3、集聚水平亟待增强。服务业主导产业不突出,尚未形成健全的以对接“两枢纽三中心”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城市规划建设与产业发展脱节,东升和华阳城区高档写字楼、大型商业设施不足,新城建设、旧城改造与产业发展衔接不够,加之缺乏严格的调控措施,一些地方无序发展房地产业,未能很好地抓住机遇实现新一轮服务业大发展;对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规划滞后,虽然规划了“三大园区”,但有些项目未按规划落户到相应的园区,园区内部相同产业门类的项目分布在不同门类的项目之间,没有形成专业板块,一些高端服务业布局较散,如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分布在东升、西航港、正兴、华阳,资源没得到优化配置,未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和整体竞争力、辐射力;条块分割较为严重,板块与板块之间缺乏联动,各镇、园区站在自身的角度搞规划,没有完全考虑与其它区域的分工合作,一味地放大自身优势,造成了规划和资源的分散,县域内部同质化竞争严重,如现代商贸集中发展区和成都航空物流园区的功能需要整合,锦绣东山沿线各镇都在规划发展旅游,没有抱团作业形成拳头,旅游发展上只见星星,不见月亮,造成了规划和资源的分散,同时也导致了一些好项目、大项目因缺乏土地和规划支持难以落地。
4、商务环境亟待优化。服务业有两个特点,一是绝大多数服务产品,其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同一性,即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二是要求一定的聚集效应,即人口须达一定规模,服务业企业才能盈利,才能形成产业来运行。这也是服务业往往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根本原因。有什么样的城市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服务业市场,造出环境、造出空间,服务业自然跟进。双流在成都新一轮城市规划上虽然纳入市区,但实际上没有完全按照城市的定位和要求来规划和建设双流,在功能和形象上还没有真正与市区连成一体,区位和层次差别依然明显,双流处于“二圈层”的定位没有打破,在服务业的发展上与成都中心城区相比存在着较强的心理距理,“心理距离比实际距离更远”,致使产业的集聚效应难以发挥,如没有留住机场大多数高端商务人士的消费,麓山国际社区居住人士的创业和消费主要集中在成都,双流中高端消费流向成都市主城区;一些区域植入的产业与其区位不相匹配,如西航港,在植入高等院校、总部经济的同时,植入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和大量的农民安置小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该区域的区域品质,其紧邻机场的空港优势和大学城的高校优势未得以凸显。
三、双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优势和挑战
(一)机遇方面
1、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有利于服务业发展。近年来,国际服务业出现大规模转移的趋势,欧美发达国家将研发设计、金融保险、物流配送等服务业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服务业也呈梯度转移态势,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着眼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开始将服务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双流县作为双流国际机场的座落之地,处于成都向南发展主轴,是成都形象的重要标志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具备承接国内外服务业转移的经济、交通、信息、人才等方面的相对优势,有助于引进国内外新的服务产品、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高端的专业服务,有效提高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2、“试验区”建设将打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成都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验区”的设立标志着成都拥有了更灵活的改革试验权和政策自主权,可以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率先突破、大胆创新。“试验区”带来的历史机遇,将打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桎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打破行业、部门垄断和地域界限,突破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约束,为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双流作为全市统筹城乡的样板县,充分挖掘这一政策优势,服务业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将扩大服务业需求。为实现工业跨越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双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相比较,新型工业化更加依赖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对计算服务、科学技术研究、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很大需求。因此新型工业化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现实需求和强大动力。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将有利于扩大服务业市场需求。同时,随着成都及其周边地区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区域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联动、互动发展趋势逐渐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日益旺盛。通过加强与成都周边地区的联动与合作,以服务搭建接轨平台,有利于把双流建设成为成都乃至更大区域的商务服务中心。
4、成都市推动服务业发展力度加大。市上提出要把握国际上现代服务业业态扩张的态势,积极吸引服务业向成都集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巩固和增强成都作为西南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的地位,构建了“一核集聚、四城辐射、两带带动”的战略性空间布局。双流与高新区共同组成“南部科技商务城”,重点发展科技商务、会议展览、软件及服务外包和空港物流,建成西部最大的航空物流枢纽和科技商务服务功能区,产业发展定位较高,必将在全市大力推动和全面发展中受益。
(二)优势方面
1、区位优势。双流三面环绕成都,处于成都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上。随着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全面推进,新一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双流纳入了成都市区范围,以华阳和东升组团为核心的北部区域将成为吸纳中心城区要素扩散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实现从城郊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变。
2、空港优势。拥有中国第五、西部第一的国际航空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60余条,是中国西部连接欧亚、走向世界的门户。近年来,双流国际机场的集散能力快速提升,机场的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和强化,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经济要素的聚集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的建成,将成都的战略地位提升为中国航空“第四城”,以双流为中心的临空经济效应将成为双流、成都经济发展的战略引擎。
3、经济优势。近年来,双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基础不断夯实,连续五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2008年,双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7.61亿元,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大关,进入了国际公认的服务业发展黄金期,为双流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服务业将成为推动双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4、科教优势。双流有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7所,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所、西南化工研究院等30多个科研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863计划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教育科研优势在西部首屈一指,为双流服务业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三)挑战方面
1、面临汶川特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的双重考验。5.12汶川特大地震和金融危机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和预期,企业投资策略调整、投资力度减弱、投资速度放慢,对服务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航空运输目前尚未恢复到“5.12”地震前的水平,和去年同期相比,服务业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2、面临抢占现代服务业发展先机的巨大压力。服务业竞争日益激烈,我市各区县竞相采取大手笔、超常规的发展措施来加快发展:一圈层的青羊以CBD核心区建设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金融保险等服务业;锦江实施金融东大街等项目建设,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先导区;武侯实施人民南路科技商务区建设,打造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区。二圈层的温江打健康牌,建设医疗服务区,打造西部健康休闲城;新都打商贸牌,实施义乌小商品城建设,打造北部商贸城;龙泉打汽车牌,培育集汽车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建设东部工业商务城。
3、面临城市空间资源缺乏和布局、集聚的难度。由于双流服务业规划一度滞后(2007年成立商务局后,才由商务局着手服务业规划),服务业空间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城区可供利用的成规模土地资源稀缺,增大了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难度。
四、打造成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的对策和建议
(一)明确服务业发展策略
1、临空引领,走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之路。临空并非双流独有。就西部而言,重庆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提出了打造航空城;就成都而言,处于一圈层的高新、武侯等主城区一样有临空优势,处于二圈层的温江、新津等区县也同样有临空优势,各地都在借助双流国际机场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因此,作为坐拥国际机场的双流,必须进一步增强发展临空经济的紧迫感,强化临空经济的战略方向,推进县域经济临空化,将发展临空经济作为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期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以临空服务业、临空制造业两轮驱动为突破口,促进资源要素配置向临空经济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倾斜,推进机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合,大力发展对接航空产业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双流在临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和“首位效应”,加快“由城市的机场转变为机场的城市”,形成依托双流国际机场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形态的临空经济的区域经济模式。
2、城区推进,走城郊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之路。现代服务业依赖于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又决定城市高度。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双流要借鉴上海虹桥等地区发展“都市型临空经济”的经验,立足“融入成都”,突出城区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的主战场地位和统筹城乡上的主体地位,按照未来成都中心城区的标准,高起点、大手笔搞好城市发展规划,在空间架构、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建设档次等方面全面对接成都中心城市。要以统筹东升、华阳两城建设为龙头,带动西航港、九江、中和、万安、正兴等北部城镇加快发展,提高东升、华阳两大城市组团的整体承载力,在功能和形象上与市区连成一体,形成双流与成都中心城区的“同城效应”,打破双流在服务业发展上与中心城区的心理距离,以形象品牌带动区域品牌,以区域品牌带动产业品牌,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品牌化进程。
3、集群发展,走促进服务业空间集聚之路。现代服务业是一个产业群的概念,它们不但为其他产业部门、市场、个人、政府和企业等提供不同的服务活动,而且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之间也相互提供所需的服务,在微观主体间形成空间上的有机网络联系,有着产业集群的组织特征。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发展双流现代服务业,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形成相互间的互动共生和竞争,最终形成适应国际空港大城市发展需要的多层次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和强大的服务输出功能。当今,国际性大都市都十分注重引导和完善服务业集群,在区域布局上,各类服务业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都存在空间聚集的特点,如中央商务区(CBD)通常是高端服务产业群的聚集地。因而,双流服务业的发展应规划建设不同层次和特色的产业集聚区,通过集聚效应带动整个服务业的有效发展和能级提升。
4、对外开放,走积极融入全球化之路。在全球化背景下,所有区域和城市都处于开放的全球大市场之中,成为全球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所有产业也都是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服务业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许多知名跨国服务性公司能够利用其网络向全球任何地区的客户提供即时服务。与之相反,我国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度是全球最低的,在双流服务行业资本构成中,外资资本远远低于制造业水平。因此双流要充分借助双流国际机场和成都大都市两大国际化平台,深入参与国际化竞争进程,融入全球大市场和产业分工体系之中,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争取通过国际化提高服务业发展素质,在服务业态、服务质量、服务创新、服务标准等多个方面跟上世界的步伐。
(二)优化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布局
1、优化功能布局。站在航空“第四极”的发展高度,根据服务业发展主体功能和配套功能的差异,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原则,编制《双流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整合发展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引导服务业要素加速集聚和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空间集聚,提升区域服务功能,形成定位明确、分工协作、互补配套的功能性组团,充分发挥区域集聚、辐射和引领功能。
2、构建临空“CBD”。按照“港区一体”的发展理念,优化临空经济核心区功能分区,以机场为原点,合理布局紧邻区,结合辐射区的发展,高品质构建临空经济区的空间体系和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一个充分体现临空特色与信息时代完美结合、商务资源高度集聚的临空“CBD”,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现代商贸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现代产业,打造双流临空经济的先导阵地和前沿堡垒。在临空“CBD”的规划打造上,要充分借鉴于北京顺义区在临空经济区发展上的先进经验,将现代商贸集中发展区、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临空总部经济园区、成都航空物流园区和当前正着手的临港高尚商务区纳入临空“CBD”进行通盘考虑,切实整合这些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促进各功能区一体规划、功能互补、联动发展,打造临空经济区整体品牌。
3、推进组团式集聚。加快推进现代商贸集中发展区、航空物流园区、临空总部经济园区、临港高尚商务区的规划建设,抓紧正兴服务外包基地、古蜀农耕文化集中发展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区的规划建设。同时,从“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和“商务规划”四大层面对服务业集聚发展区进行立体规划,把完善城市的形态布局、优化经济功能和提升产业能级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形态与业态结合、功能与定位协调、产业与设施配套的产业主题鲜明的功能板块,推进现代服务业组团式集聚。
(三)突出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1、大力发展临空服务业。依托独特的空港战略性资源,加快规划建设临港路,科学编制临港高尚商务服务区和临空服务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航空物流、现代商贸、总部经济、临空商务、运动休闲等临空服务业,做实做强“西部航都”,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临空商务服务城。积极促成海关、检验检疫部门联署办公,加快发展保税仓储、中转分拨、物流配送等业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尽快形成以航空物流为主导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大型购物中心、仓储式超市、大型品牌直销中心等现代商贸业态,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产业集群。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积极推进总部基地建设,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着力打造临空总部经济产业集群。
2、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东山片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依托锦绣东山的自然生态景观优势、都市近郊优势、东山快速通道交通优势,抢抓成自泸高速、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建设机遇,启动南湖蓄水工程一期建设,打造一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大力发展以运动休闲、农事体验、文化娱乐为主的休闲旅游业,推进旅游节会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打造“两湖一山”精品旅游度假区。牧山片区大力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重点挖掘、包装、推介古蜀文化,打响“古蜀农耕文化发祥地”品牌。巩固发展古镇黄龙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成果,加强景区核心区业态调整,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努力构筑黄龙溪古镇旅游格局。东升片区大力发展运动休闲旅游业,依托国际网球赛事中心、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县体育中心等优质资源,带动时尚运动、康体休闲等产业快速发展,打造成都南部重要的运动休闲之城。华阳片区大力发展商务休闲旅游业,依托区位优势,突出错位发展,加快极地海洋公园、南湖风景度假区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特色街区,提升休闲娱乐、品牌餐饮、商业购物等业态发展水平,将华阳打造成为成都南部重要的商业服务业基地。
3、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实施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形态,搞好城市营销,彰显城市个性和特点,提升双流城市品牌。按照空港大城市空间发展要求和交通网络框架,优化房地产布局。完善和落实支持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房地产开发建设和服务体系,完善房地产配套设施,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双流城市品质。优化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供应结构,积极发展休闲地产、文化地产、运动地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供应和消费体系,合理引导房地产消费需求,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完善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4、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依托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双流设立分支机构和延伸服务网点,构建与空港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和支持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互助合作社,促进县级保险行业协会尽快成立运行,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参股担保公司,进一步整合国有投融资公司,壮大和充实国有投融资公司、国有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提高国有公司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采取BT、BOT 等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建立银政企投融资会商机制、财政性资金与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挂钩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政府投资工程、重点优势企业、中小企业和“三农”等领域的信贷支持。鼓励县内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参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支持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积极发展保险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保险服务体系。继续深入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巩固省(市)级金融生态示范县成果,争创全国级金融生态示范县。
5、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制定促进中介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策划等各类中介服务,形成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门类齐全的中介服务体系。按照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的方向,降低中介服务门槛,促进竞争合作。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扶持壮大一批诚信度高、专业化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中介服务机构,推动中介机构向形象设计、投资咨询、战略策划等高层次专业服务方向拓展,努力提高中介机构从业水平。建立中介服务的行业协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实现规范发展。
(五)强化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议:一是成立双流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打造成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确定全县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建立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园区和产业部门的沟通交流机制,形成强力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机制。二是组建服务业专家咨询机构。面向国内外聘请有关专家,成立专家顾问委员会,为制定双流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战略、政策、规划以及参与重大项目、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评审论证,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商务局。三是完善服务业考核机制。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各镇(街道)和县级各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改进对服务业发展工作的考核,增大对服务业考核的比重,尤其要加大重点发展区域的考核比重,突出重点区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地位。四是强化县商务局在基地打造工作中的牵头作用。配强商务局领导班子,选调优秀人员充实商务局干部队伍,着力强化商务局在服务业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宣传统筹、培训考核等方面的工作职能,推进服务业统筹协调发展。
2、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东升、华阳等镇、街道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等航空物流、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等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高端服务业。其它镇(街道)也要按照规划,结合本地资源和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促进服务业与一二产业协调发展。二是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要站在基地和枢纽的高度,按照“规划推出大项目、招商引资大项目、服务促建大项目、扶持提升大项目”的思路,积极推进产业链招商、精细化招商,着力引进龙头型、功能型项目,促进服务业规模和水平的提升。三是积极推动产业融合。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总体部署,大力推进“三个集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扩大服务业需求。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完善生产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配送、市场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环节,拓宽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高端服务业集群。
3、完善保障机制。一是要强化空间保障。建议在新一轮城市建设规划修编中,统筹考虑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用地。尤其是中心城区的土地,应优先用于发展现代服务业,严格控制住宅用地。新城建设、旧城改造以及产业转移腾出的土地,应坚持房地产开发与服务业发展相协调,并留足一定预留用地,保证现代服务业发展有足够的空间。二是强化制度保障。结合双流实际,研究制定鼓励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成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的若干政策》,制定双流县现代服务业产业分类指导意见,完善全县服务业政策支撑体系。同时增加发展引导资金,建议将资金额度列入每年预算并适度增加支出比列,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强化人才保障。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建立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重点领域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通过抓一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方式,发挥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
4、改进政府管理。一是规范政府服务。进一步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现代服务业“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办事程序,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高质量的政府服务,逐步调整和形成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二是规范行业行为。鼓励现代服务业行业成立行业协会,研究制定行业行为规则和自律原则,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打击侵权、不正当竞争等行为。三是完善统计制度。形成准确、全面、科学的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监测、预警、预测和评估制度,搞好服务业动态形势分析,积极为县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5、深化市场改革。一是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鼓励外资及民营资本在更广的领域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步伐,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企业内部需求市场化进程,深化专业化分工,鼓励和引导企业外包服务。二是创新经营机制。引导企业采用连锁、加盟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加快服务业的对外扩张。增强自主创新,加快推广高新技术在服务业领域中的应用。实施名牌服务战略,实施对名牌服务产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企业的保护和鼓励政策,全面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三是加大融资支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向服务业重点项目发放贷款。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产业投资基金、资产重组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培育一批功能强、辐射面广、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建议加大现代服务业投资公司注册资金,盘活存量,聚集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量。
6、积极推进区域合作。一是加强与机场的合作。超越体制机制约束,加强与国家民航总局、机场集团公司的沟通和协商,与机场建立面向未来的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协调互动的发展模式。在规划衔接、土地利用、产业政策、基础设施、拆迁安置等方面加强与机场的对接和配合,大力支持机场扩容提质。采取合作开发的模式对临空经济区进行分层开发,给予机场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合理的开发权益,同时逐步加大对机场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调动机场的积极性,促进机场与地方的深度合作和互利共赢。二是加强与周边区市县的合作。按照“东进、南拓、北优、西联”的原则,积极推进双流同周边区域合作,以交通为先导,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扩大双流服务业市场容量和服务区域,增强服务业的辐射能力,为双流发展现代服务业赢得更多的市场机会。三是加强同沿海地区的合作。积极开展同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东南亚等区域的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双流服务业的优势,鼓励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品牌输出、企业购并等形式向外扩展,在更大空间配置资源,在更大范围组织营销,拓宽双流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www.rd.chengdu.gov.cn/dcyj/20091223/16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