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对海南州农牧区商品流通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4月16日
  一、海南州农牧区流通业发展现状 
  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先导性力量。流通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海南州的流通业建设规模、发展速度、流通主体、流通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十五”以来,在扩大内需方针的指导下,通过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全州商品流通市场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流通领域结构明显优化,市场监测体系开始形成,流通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 
  近年来,我市的流通业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流通规模和队伍不断扩大。“十五”期间,我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幅在1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 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一倍多。2006年,我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995亿元。2007年,全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亿元,较2006年增长20.0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6.51亿元,同比增长21.92%;住宿、餐饮业完成1.56亿元,同比增长20.77%;其他行业完成0.32亿元,同比减少10.32%。从消费地域构成看,县以上完成5.48亿元,同比增长16.89%,县以下完成2.92亿元,同比增长26.51%.今年元—7月份全州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25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37%。其中县的零售额完成3330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19%,县以下完成1795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13%。消费品市场货足价稳,运行平稳,市场活跃。流通业规模的不断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稳步增长,社会贡献的不断扩大,在为扩大内需、拉动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商贸流通业已成为我州第三产业中总量较大、贡献率较高、拉动力较强的支柱行业。 
  (二)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明显加快 
  随着商品流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州商品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全州的消费品、农副产品,生产资料市场已全面放开。商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初步发挥。近年来,我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我州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商品市场主体的健康发育,也使商品供需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全州共有个体工商户7089个,从业人员12786人,注册资金1.53亿元,其中商业企业152家,从业人员3338人,注册资金8498万元,规模以上商场19家,注册资金1971万元,从业人员294人,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各类商品市场(包括农贸市场、建材市场等)10个。全州共有供销社企业7家,从业人员45人,固定资产达405万元,年销售额达1360万元,食盐批发企业5家,代批点41家。今年来,我州的商务系统依据本地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争取项目、资产重组等多种形式,培育和建设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海南特色的龙头企业和集贸市场。改进和建设了恰卜恰镇畜产品交易市场、屠宰市场,争取项目投资205余万元,对雪峰乳业、可可西里肉食品、青海湖药业等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培育了一批具有品牌优势,辐射能力强,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和集贸市场。全州已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主导、零售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类别的商品市场体系;形成了遍布城市、辐射农牧区的流通网络和商业网点,为商品流通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流通渠道;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种业态形式的贸易主体,实现了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自2005年开始,我州分县、分期、分批实施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项目,到2007年底,全州已建成乡镇、村社级农家店361家,其中乡级店54家,村级店307家,农资店19家,已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共和、贵德、贵南三县24个乡镇覆盖率达100%,269个村覆盖率达94%. 
  (三)商品市场管理日趋规范 
  一是市场运行监测与调控框架初步建立。目前,我州已初步建立了反映市场运行规模、重点流通企业、重要商品供求和节日市场供求等市场运行监测体系。选定百佳商城、三丰商贸、贵南益民、贵南供销、贵德丰源、鑫盛餐饮城等7家企业为重点流通企业监测样本单位。根据省商务厅的要求,加强了市场和重点流通企业的监测,及时掌握市场运行动态,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要商品建立建全了监测分析制度,及时反馈全州商品市场的运行情况和价格走势,上报有关市场检测报表及市场运行分析,为保持商品市场的整体平稳运行,提供了决策依据。为提高宏观调控市场能力,我州于今年7月份建立了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为疫情发生期间和节日市场调节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是加强商业诚信体系建设。根据省商务厅部署,在全州商贸系统开展了“诚信兴商”、“百城万店无假货”等创建活动,百佳商城、三丰商贸等企业积极参加,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塑造了企业的良好形象,推进了诚信体系的建设。为有效遏制侵犯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等行为,增强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意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4月份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驻恰的企事业单位上街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悬挂横幅25条,标语130条,出黑板报18块,发放宣传资料12000余份,设立宣传咨询点7处,对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价格诚信”、“质量诚信”、“守合同重信用”、“诚信企业”等活动 、进一步加强企业自律、推进了企业守法经营、公平竞争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活动,查处商业欺诈违法行为,增强了企业的商业诚信意识,提高了企业、消费者自主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物资市场逐步规范。商务供销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废旧汽车回收企业的监管力度,重点抓好报废汽车拆解市场、旧机动车交易市场、民爆器材等行业的监管,有效维护物资市场的稳定。自2006年以来,我们加大了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的整治力度,对回收企业实行备案登记,同时重新认定了废旧汽车回收企业,以长风物资公司为主在各县成立了三个回收分公司,共回收废旧汽车314辆,其中有42辆享受了国家的补贴资金。使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逐步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生猪定点屠宰规范有序。制定下发了《海南州畜禽屠宰管理办法》。目前,州属恰卜恰地区以绿源生锈屠宰场为载体,在省商务厅支持下,投资100万元,对其进行了技术改造,投资77万元,完成了基础设施土建,改建了分割流水线,购置了检测设备,建成了污水处理池、20吨冷库和2个直销店。生猪屠宰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与此同时加强检验检疫工作,畜牧部门派人员进厂检疫,食肉安全得到保障。屠宰企业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操作流程,肉品质量得到稳定提高。 
  二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通过政府引导、与州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配合,组织了元旦、春节和中秋、国庆期间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净化了食品市场,确保了节日期间肉品质量。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先后开展了牛羊肉、生猪屠宰、啤酒、饮料、边销茶、加碘盐等各类专项整治活动以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热点和难点问题等进行了专项检查,专项整治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70余人次,车辆24台次,查获违法经营食品值达8万余元,确保了上市食品安全和经营安全,保障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五)加强流通领域的执法工作 
  近年来,我委切实加强流通执法体系建设,重视执法人员培训,今年州盐务局与州政府法制办联合举办1期培训班,有效提高了执法人员素质。执法人员做到持证上岗,依法行政。近几年来,我州商务部门没有发生一起行政诉讼案件。通过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了流通市场的经营行为。 
二、海南州农牧区流通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州商贸流通业在实现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流通法规建设滞后,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市场所需的法律、法规存在一些空白,流通法规不健全,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批发市场、洗浴、住宿业、餐饮服务业等方面。流通领域依法行政、依法管理难度较大,由于没有审批制,管理的力度、手段比较弱、依法行政的职能不能充分体现。同时,商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时有发生,消费安全隐患较多。 
  二是行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由于流通业放开较早,其发展受市场牵引倚重而受政府规划指导倚轻,在城镇商业区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存在着布局定位趋同、业态趋同、结构趋同的现象,高投资进入、低价位竞争,超低水平回报。一方面大型传统流通设施过度开发、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大型现代化营业设施、物流配送设施、小型与便利性社区商业设施相对缺乏。网点结构矛盾突出,产业化程度不高,流通效率不高。 
  三是城乡市场发展不平衡,农村流通网络不畅。城市商品市场发展较快,而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在我州各县乡村店铺零乱,低水平经营,购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农牧区商业网点规模不大,没有档次,而城市商业连锁至今也没有一家真正进入农村,导致村民80%的消费要到县城购买。农村流通网络不健全、农村商品流通成本高、农村市场监管工作薄弱,特别是商品双向流通渠道不畅。“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难度较大,主要是办证手续繁杂、运输成本高,资金周转慢等因素影响。 
  四是市场调控缺乏政策手段。市场调控缺乏有效的政策,重要商品的储备缺少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市场监测机制、方式和手段不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防控体系不健全。 
  五是流通业资本投入不足。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和鼓励,近年来,对流通业的资本投入多为自发、自然投入的社会零散资本,投资方向多为小型的品牌代理和餐饮服务业,而缺乏集中的优势资本的投入,没有大型投资项目的拉动。政府对发展流通业缺乏政策引导和专项扶持资金,金融部门对传统零售服务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小,使传统的流通企业投入减少,流动资金短缺,经营困难,许多企业处于苦苦支撑和勉强经营的状态,企业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 
  六是县级流通业管理工作薄弱。各县计经局既负责流通,又负责工业,有的还负责乡镇企业。少数地区和部门领导对流通业的重要地位和先导性作用认识不足,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依然存在,影响了流通业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海南州农牧区流通业发展思路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切实贯彻落实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拉动转变”的新要求,加快发展我州流通业,充分发挥其对全州经济发展的促进、引导和带动作用,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进一步加快流通业发展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州实际,提出如下发展思路: 
  (一)深化流通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流通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资产重组,鼓励各种资本参与流通企业改革和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妥善解决企业的历史包袱,处置不良资产,保护职工合法权益。 
  (二)加快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推动我州各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实施,引导流通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商业,逐步形成商业布局较合理、服务功能较齐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区域性批发商业中心,加速对传统批发市场的改造。以“农家店”为主要形式,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今后加大力度向兴海、同德两县延伸,促进城乡商品双向流动。加快创建标准化农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市场功能。加强农牧区市场体系培育建设。 
  (三)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推进流通方式创新,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贸工农一体化、代理制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优化供应链体系,推进超市、便利店、折扣店、专业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加大对传统流通服务业特别是社区商业服务业的改造力度,优化业态结构。 
  (四)完善市场运行调控体系。加强对市场运行的监测、预警和调控能力,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建立应急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对重要商品和特殊行业的监督管理,重点抓好生猪屠宰、酒类流通市场、汽车市场的专项整治;加强对拍卖、美容美发、旧货等特殊行业的规范管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五)多渠道开拓城乡商品市场。深入开展工商联手、农商联手、商商联手、银商联手等开拓市场系列主题活动,扩大消费。不断创新培育市场、开拓市场的新方法、新途径。大力发展服务业,规范服务行业经营秩序。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对各县现有流通企业和市场进行改造升级,提升功能和水平,加大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创新,积极争取项目和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在五县各培育出拥有品牌,主业突出,辐射范围广,规模较大,核心竞争力强的流通企业和贸易市场。 
(六)加强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抓好商业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兴商”创造活动,树立“诚信兴商”的经营理念。切实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活动,净化流通环境。选择商品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美容美发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重点商品、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商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建立信用档案、商业信用公告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 
(七)充分发挥商务、供销等部门专项资金的聚合作用,结合州、县目前正在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城镇社区的商业网点,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服务网络,将放心粮油、放心菜、放心肉服务体系及便民早餐网点、废旧物资回收网点纳入商业、供销网络建设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积极争取商务部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供销部门“新网工程”项目,以项目支持和引导优势流通企业采取连锁经营方式完善农牧区商业流通网络,为农牧民安全、便捷、实惠消费创造良好条件。 
(八)坚持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多元发展的原则下,建立赢利为民、让利于民、返利富民的机制,努力把供销社办成政府放心、农牧民认可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建供销服务网络,兴办合作组织,活跃商品流通,重塑供销社形象。逐步建立建全和理顺供销社的管理体制及组织体系,州、县供销社要切实承担起为农牧民服务的职能,开展劳务输出、项目申报、产品推介、农牧民经纪人培训等工作,做好对基层联社和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协调及服务工作。强化村级服务功能,选择一定数量的乡镇和村级店作为供销社村级综合服务站,使供销社的组织网络和经营资源为广大农牧民所用。全力以赴做好食盐、烟花爆竹、边销茶及农资等供销社传统经营品种的归口经营,以最优惠的价格和体质的服务,切实承担起为“三农”服务的职责,维护农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加快发展流通业的建议 
  (一)理顺和强化流通管理职能。州、县两级政府应加强对流通工作的领导,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把流通工作摆在全州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位置来抓。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加强内贸”的要求,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组织建设。建议省商务厅尽快向省政府汇报组建州、县级商务局的工作,努力建立一个上下对口、内外贸统一、运转顺畅的商务管理体制。要加快实现流通管理职能的转变,切实将职能定位到抓好流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行业规划、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及以经济手段管理流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构建新型流通管理体制。 
  (二)加强流通领域的立法工作。建议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快商品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重点抓好酒类流通管理、美容美发、洗浴、生产性金属回收、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等领域的立法,推进流通业的发展。同时,加强流通执法体系建设。 
  (三)尽快制定促进我州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流通业发展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州实际,在地方税收、贷款、财政资金、贴息、土地等方面给予流通行业重点扶持。 
(四)加大对流通业的投入力度。在促进流通业发展中,政府应从政策和资金两个方面予以必要投入,真正发挥政府对现代流通发展的培育、引导和带动作用。对于农牧区市场网络和城镇社区商业设施的建设,应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调节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支持具有社会公益特征的流通领域建设。因此,建议州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流通业的改造升级和发展。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qinghai.mofcom.gov.cn/aarticle/sjdixiansw/200809/20080905787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