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主要包括商贸餐饮、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证券、旅游、房地产、教育、文化、卫生和公共服务等在内的提供服务的行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我市服务业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日益增强,但与汉中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本文依据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情况,结合有关统计资料,对促进我市服务业快速发展进行探讨。
一、发展历程回顾
我市服务业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从1950年到 1979年。国民经济以一产为主,第三产业尚处在初步发展期,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构成为51.1:25.7:23.2。
第二阶段从1980年到1995年,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结构呈现三三一特点。1995年,三次产业的构成为32.5:37.5:30.0。
第三阶段从1995年到2000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最快时期。2000年,三次产业构成为26.3:32.3:41.4。
第四阶段从2001年至今,由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趋缓,比重下降。2008年,三次产业构成为24.9:38.6:36.5。
二、发展亮点纷呈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亮点纷呈。
(一)经济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改革开放初期,汉中经济以农业为主,总体规模很小,发展水平低。 以交通运输业和商业为主要行业的服务业发展相当落后。1978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不到2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仅为23.2%。三十年来,服务业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实现了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也明显上升。200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8.9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63倍,年平均增长12.0%,高于同期GDP年均增幅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6.5%,与1978年相比提高了13.3个百分点。
(二)内部结构优化,新兴行业崛起。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产量迅速增加,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市场商品逐渐丰富,传统服务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从90年代起,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物业管理业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兴起,服务业的行业门类逐步增加,传统服务业明显提升,现代服务业不断扩展,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传统产业增加值比1978年的1.09亿元增长了40多倍,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78的55.2%下降到40.0%左右。以金融、房地产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实现增加值24.87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2.7%,比1998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
(三)就业规模扩大,税收贡献显著。改革开放初期,我市从业人员的构成主要以农业从业人口为主,职工人数仅占全社会劳动者的19.03%,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少、比重低。“九五”以后,随着全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业人数稳步增长。1995年,全市从事服务业的人员64万人,到2008年发展到74万人,净增加10万人,增长15.6%。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整个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95年的30.3%提高到35.8%,提高了5.3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市第三产业上交的各项税金不断增加,成为地方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对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据地税资料显示,2008年,全市实现的营业税中,服务业税收约占60.0%。
(四)投资力度加大,发展潜力增强。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服务业成为我市投资的热点产业,比较集中的体现在对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教育设施、市场以及商品房等方面的投资建设。1991-2008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年均增长25.8%,增速比第二产业高8.3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服务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55亿元,同比增长76.2%,占全市投资总额的56.9%,比1991年提高15.4个百分点。服务业中,交通运输、房地产业投资完成额占服务业投资比最大,分别为34.5%和34.2%,其它占比重较大的行业分别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14.0亿元,占15.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3.11亿元,占3.3%,教育投资4.4亿元,占4.7%,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投资3.62亿元,占4.9%。投资规模的扩大,有力地带动了我市房地产、交通、教育、信息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发展,使其发展潜力不断增强。
三、发展中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我市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因素的制约作用逐步显现,值得关注。
(一)总体发展水平较低。200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12.9%,低于二产增速1.5个百分点。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仅为5.7%,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仅为全省水平的21.6%,增加值增长速度比全省低0.1个百分点。分地市看,我市增速低于榆林(18.9%)、渭南(16.9%)、杨陵(16.8%)、咸阳(16.0%)、安康(16.0%)、商洛(15.6%)、西安(15.1%)、铜川(14.7%),在全省排倒数第三位。
(二)对经济增长拉动有限。从1985年到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4.8%提高41.4%,提高了16.6个百分点,从2005年起,这一比重不升反降。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5%,比2007年下降1个百分点,比2006年下降0.7个百分点,比2005年下降2.7个百分点。反映出近几年,我市服务业发展速度趋缓,相对滞后,对经济增长拉动有限。
(三)内部行业发展不平衡。从行业内部看,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增长主要依赖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公共管理服务业的增长也主要是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而拉动。通讯、计算机服务、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物流、信息服务、房地产中介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广告业等行业总体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发展比较滞后。与消费性服务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不足,发展缓慢。我市服务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及交通运输、水利、公共设施管理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上,而生产经营性的服务业投资规模较小,比重较低。
(四)城镇化水平偏低的制约作用明显。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取决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的规模及结构。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服务业群聚效益越明显,金融、信息等高效益的新兴服务业越发达;在城市化水平滞后的情况下,服务业不可能有正常的发展。近年来,我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成效也非常显著,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2008年,汉中城镇化率为35.51%,低于全省6.59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偏低,农村人口相对较多,使服务业发展空间狭小,客观上制约了服务业总量的扩张。
四、金融危机的冲击日渐凸显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市实体经济的冲击越来越显著,从而造成对服务业直接和间接的冲击。在服务业发展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欧美金融业的重创必然影响我市金融服务业发展和对外开放,并直接冲击我市服务贸易的发展,比如交通运输、旅游会展、商务与租赁、广告等也将随着欧美经济萧条而受到严峻冲击。
一方面,金融危机直接伤及我市制造业,并间接冲击服务业发展。如今制造业与服务业联系日益紧密,两者融合、共生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需求者,生产性服务业又是服务业的主力军和服务业结构升级的方向。我市具有比较优势主要是低端制造业,是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最大行业之一。没有了制造业做支撑和依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直接影响企业收益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将直接减少包括服务在内的消费力。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收入决定消费。在金融危机、收入减少的背景下,大多数企业和居民将过“紧日子”。一般而言,基本的物品消费弹性系数较低,因而有限的收入将首先保障“衣食”等最基本消费需求,而弹性较高的“服务品”将被压缩,很显然是不利于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
五、提升发展水平的思考
服务业科学发展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就业率的重要途径。当第一、第二产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如果没有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第一、二、产业也难以更好更快的发展。当前我市大力发展服务业有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上,服务业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国内,国家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我国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同时,将加快服务业体制改革,打破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为服务业发展创造公平的环境。
从内部环境看,以公路、铁路、民航为支撑的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汉中将建成连接西北、西南、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和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应抓住机遇,科学规划,有序推进,以增加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服务领域为目标,全力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
首先,科学规划,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引导。制定全市和各县区的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和主导产业。按照。“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差异发展、培育优势”的总体思路,优化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引导发展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行业,推动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大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对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服务业项目都应允许进入和经营。政府应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强化服务意识,维护好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竞争秩序,为服务业发展做好服务。
其次,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突出发展重点服务行业。汉中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西北小江南”的美誉,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一心一带,两线三区”旅游空间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以汉台、勉县 “两汉三国文化”和“华阳、黎坪”的生态资源为载体的循环经济型旅游区,加强汉中中心城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形成区域旅游网络,实施区域中心城市带动联动合作发展,构建循环经济型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传统服务产业发展水平,做强做大住宿餐饮业,培育大型商贸企业和专业市场等。同时,充分发挥汉中作为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接点地区的区域特点,围绕主产业基地建设,依托铁路、公路、航空网络,建成制造业物流、农产品物流、商贸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等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把汉中建成连接关中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区域物流中心和休闲度假中心,进而达到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促进全市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
第三,推进城市化建设,为服务业发展奠定基础。服务业属于城市经济,加快服务业发展必须与实施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按照我市城市建设“双百”规划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在城市规划时放眼长远,以公共交通、电力电信、给水、环卫、园林绿化、城乡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优化城市发展环境。要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推动我市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城镇人口向城市有序迁移,形成人口梯次转移,增加城镇人口,提高城镇化水平,为服务业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展服务业空间。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水平,同时也决定了消费升级以及与服务业相关的行业经营规模、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汉中市城乡收入水平总量比较低,在全省排位比较靠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要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结合我市居民收入问题比较突出的实际,大幅度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偏低的问题。大力推进民生八大工程,大力发展产业化,做大做强龙头产业,大力培育非公有制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增强广大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突出抓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保障制度等重点,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拉动内需,给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大,更广阔的空间,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全市经济科学发展、率先突破发展。
第五,扩大内需,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以民生为导向的要求下,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2008年1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部署解决企业困难、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服务业发展。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本质上,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服务业在扩大内需的作用上是一致的。应对金融危机,我们采取的基本策略是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目标是“保增长、促就业”。在经济服务化趋势日益显著的时代,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服务行业特性是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因此,发展服务业又必须把重点放到中小服务企业上,这一点在我市尤为重要。因此,发展服务业要解决中小服务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基础建设,从而积极改善中小企业的服务环境。另外,要从行业管理入手,抓规范经营,逐步改变小、乱、散、差的局面,提倡综合性、多功能经营和特色经营,鼓励经营场所走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之路。总之,只有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才能实现“保增长、促就业”的目标。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jgdj.hanzhong.gov.cn/hanzhonggov/74617278582226944/20090520/527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