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藏新型农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全国农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取消了农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开放了农畜产品贸易市场,全国已基本形成依照市场法则进行流通的农畜产品供求体系。“十五”时期以来,随着西藏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西藏加快了农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进程,初步形成了以集贸市场为主、批发市场为辅的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和物流模式,农畜产品供大于求的格局已基本形成。由于“商物合一”的农畜产品物流模式没有改变,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滞后、流通周期长、效率低、损耗大、成本高等问题非常突出,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牧民增收,成为了制约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蛛网理论”有助于阐释建设西藏农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重要性。该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它运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个周期产量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蛛网理论认为本期的产量取决于上一期的价格,本期的价格决定下期的产量。这种变动状况分为三种模型:一是“收敛型蛛网”。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和产量的波动会逐渐减小,使市场价格趋于均衡;二是“发散型蛛网”,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市场受外力干扰偏离均衡状态的市场价格,在对下期供给量变动影响下,使实际价格和产量上下波动的幅度加大,远离均衡点,使均衡无法恢复;三是“封闭型蛛网”,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即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始终围绕均衡点上下波动。作为生活必需品,农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而需求缺乏弹性。即农畜产品价格与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正相关,但需求不会随价格的波动而发生大的变化。同时,本期农畜产品的产量取决于上一期的价格,而本期的价格决定下期的产量。究其原因是:农畜产品从生产到上市都需要较长的生产周期,而且生产规模一旦确定,在生产过程未完成前不能中途改变,故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周期的产量。因此,当农畜产品价格上升时,农牧民马上加大产量,导致了下期价格下跌和销售困难,陷入“蛛网困境”,并导致农牧民成为市场价格的牺牲品,产品价格上涨时也伴随生产成本提高,而产品价格下跌的损失却无法弥补。同时,在流通市场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农牧民也很难从流通和加工领域获利。农畜产品从生产进入消费领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最终消费品,通过流通流域直接进入消费领域;另一种是经过加工和流通后再进入消费领域。但大多数农牧民并不直接从事流通和产品的加工,故很难得到相应环节的利润,造成效益低下。
究其原因,关键是农牧业的产业化程度不够,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落后,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环节相脱离,未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从蛛网理论强调的供求均衡角度出发,应主要从两方面着力解决西藏农畜产品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问题:一是解决生产的供给与需求的适应,并优化供给;二是加强流通市场体系的建设,使生产与市场需求连接,以需求指导生产,使供需逐渐达到均衡,从而走出“蛛网困境”。
因此,“十一五”时期,全面提升农畜产品流通能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完善农畜产品物流系统模式改革,构筑一个高效的新型农畜产品物流体系,是西藏实现农牧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二、西藏农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现状及特征
目前,西藏已经基本形成以集贸市场为主、拓展批发市场为辅,以市场规则为主要交易机制的农畜产品流通体制和供求体系,初步实现了物流与商流的统一。其现状特征如下:
(一)集贸市场数量过少、投资不足。据统计,西藏全区7地(市)、75个县(市)、925个乡(镇)、5931个村所辖范围内现共有集贸市场33个(综合市场28个、专业市场5个),其中室内市场只有4个。目前,无集贸市场的乡镇仍占乡镇总数的90%以上。现有的集贸市场大多数规模小、设施简陋,露天市场占市场总数的87.9%。此外,全区还存在为数不少的季节性农牧民赶集活动。2000~2004年,西藏农贸市场建设共投入资金3800余万元,且全部集中在地区一级,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二)系统节点信息处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长期以来,西藏物流系统从农户到零售终端的各流通环节都缺乏完善的产品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发布体系及手段,农牧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单一,各经营环节信息滞后失真现象严重。由于跟不上市场变化,农畜产品的流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特别是作为物流系统核心节点的批发市场,本应是农畜产品的物流信息枢纽,却因信息处理手段与技术落后。难以发挥信息中心的功能。因大部分农牧乡村没有交易点,市场几乎处于原始封闭状态,仅有的少数商业点主要以零售日常用品为主。
(三)农畜产品购销的运输方式单一。目前主要通过公路运输,另有少量产品的购销(如海鲜、部分蔬菜等由区外输入的农畜产品)由航空运输实现。青藏铁路开通时日尚短,其物流效用尚未真正发挥,但可以预见,青藏铁路将对西藏整体物流格局的改变产生重大影响。
(四)仓储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库房分布缺乏统一规划,大部分产地和销地没有仓储设施,产品大多呈露天存放或简易储存,造成物品因存储不当而变质。
(五)统一的农畜产品配送体系尚未形成,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建设投资力度不大。
总之,西藏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尚不健全,功能划分尚不明确。现有综合型批发市场专业化程度低、辐射面窄。现有农贸批发市场均是批零兼营的综合型市场,尚未形成优势和特色产品的专业批发市场,其市场档次不高,尤其是产地批发市场数量不足、功能不全。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只是一种“放大的集贸市场”。
三、西藏新型农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构想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用优化的机制保证优质农产品的流通,是提高西藏农产品竞争力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个现代、高效率的市场流通体系,必须具备规范和健全的市场体系、形式多样的市场主体、现代的流通网络信息体系和现代管理机制。
西藏新型农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是: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企业化管理为运行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市场组织体系。构建以农畜产品产地、销地和集散地批发市场为中心、多级别农畜产品市场为依托、多元主体参与、多层次的新型区域市场流通体系。
(一)西藏农畜产品物流体系布局原则
1、依托产业布局
西藏很多农畜产品都独具高原特色,在区外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建设西藏农畜产品产地市场,特别是建立二级集贸市场时,更要体现当地农畜产品的特色和边贸特点,使农贸市场成为西藏特色农畜产品进入全区、全国乃至国际大市场流通的有效载体。
2、依托交通要道
农畜产品市场应布局在公路、铁路或航空枢纽等进出西藏的门户地段,使之能够利用便捷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区内外市场并且有效辐射区内其他地区。有效降低产品的集散成本。
3、依托经济核心区
农畜产品市场应重点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能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核心区。经济核心区是人流、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集中地,在经济核心区建设农畜产品市场将对周边地区产生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同时,经济核心区经济实力较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商贸服务业条件能满足建设农畜市场的基本要求。
4、依托边境县
西藏拥有21个边境县,是我国与中亚、南亚国家的重要商贸通道。发展边贸市场既可使区内农畜产品和日常用品出口到境外,促进西藏优势特色农牧业持续发展。
5、注重地区平衡
农贸市场建设要注重兼顾各地区农牧民的农畜产品交易需求,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用市场经济理念来布局集贸市场,但也不能忽略公平。在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交通滞后的地区,农牧民商品意识很弱,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对农畜产品交易的需求不强烈,但也不能忽视其存在。在这些地区适当超前地建设集贸市场,可以起到培育农牧民交易需求、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的效果。因此,本文提出在西藏7地(市)布局不同等级的农贸市场,并纳入农畜产品流通体系总体规划。
(二)农畜产品流通圈的建立
农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需要依托农畜产品流通圈构建宏观物流体系,而农畜产品流通圈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根据西藏现有的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发展特点,结合西藏自治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可以判断,西藏区域经济格局已初步形成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的中部、东部、西部三大经济区。中部经济区包括拉萨市、山南、林芝、那曲、日喀则地区部分县;东部经济区以昌都地区为主;西部经济区包括阿里、日喀则地区部分县。
因此,西藏自治区农畜产品流通体系相应由藏中、藏东、藏西三大流通圈构成。
1、藏中农畜产品流通圈
中部经济区是全区的核心经济区,依托中部经济区的藏中农畜产品流通圈是以拉萨市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山南、那曲、林芝地区和日喀则地区的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江孜县、萨迦县、拉孜县、昂仁县、谢通门县、白朗县、仁布县等1市8县,该经济区在西藏农畜产品流通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联系和辐射藏东和藏西农畜产品流通圈。
藏中农畜产品流通圈主要通过贡嘎县和安多县两大龙头批发市场与区内外的其他经济区开展农畜产品交易。贡嘎县可依托贡嘎机场航空港,建设贡嘎县农畜产品龙头批发市场;青藏铁路通车后,进出藏物流进一步向青藏线集中,作为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进出藏物资的最重要集散地安多县,则可建设藏中农畜产品流通圈内的另一个龙头批发市场。该流通圈的农畜产品流通主要通过这两个龙头批发市场完成,并对西藏自治区内部其他集贸市场进行货物配送和集散。
2、藏东农畜产品流通圈
藏东农畜产品流通圈以昌都县为中心,包括昌都地区其他县。在该流通圈内部,以昌都县为中心,以茶马古道(昌都至云南德钦公路)、国道G317(昌都至那曲公路)及其沿线城镇为依托,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农畜产品物流体系。西藏东部经济区通过川藏公路、滇藏公路与四川省和云南省的经济联系密切。藏东农畜产品流通圈又以昌都县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在昌都县建设该流通圈的龙头批发市场,通过川藏、滇藏公路和邦达机场实现与四川、云南两省的农产品物流。国道G317、G318和G214在昌都地区形成“两横、一竖”的交通主干道,该流通圈内部的产品集散主要靠这三条公路来完成。
3、藏西农畜产品流通圈
藏西农畜产品流通圈以噶尔县为重心,涵盖阿里地区和日喀则的亚东、吉隆、聂拉木、岗巴、定日、定结、仲巴、康马和萨嘎等9县。噶尔县在藏西农畜产品流通圈中担当着最重要的角色,该流通圈的龙头批发市场建在噶尔县。噶尔县是西藏的边境县,与印度可以进行边贸往来,通过新藏公路连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该流通圈内部,依托国道G219、G318和区道S301、S206,将噶尔县专业批发市场与区内的其他一、二级集贸市场联系起来,从而使物流在各级市场之间进行流通。
4、流通圈的分工与合作
西藏农畜产品流通体系中,三大农畜产品流通圈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各流通圈依托不同的经济核心区和产业布局,具有不同功能和特色。各流通圈通过产品流通首先在各自涵盖范围内完成资源的重组与配置,并通过流通圈之间的互动,在全区范围内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
藏中、藏东农畜产品流通圈之间及其内部的龙头批发市场均通过国道G317、G318和贡嘎、邦达机场相联系。安多县龙头批发市场通过国道G309、G317连接昌都县地区,贡嘎县龙头批发市场则通过国道G318、G214以及航空线连接昌都。藏西农畜产品流通圈内噶尔县农产品龙头批发市场通过国道G219、G318连接拉萨,并通过区道S301连接安多县。在阿里机场建成后,还可通过航空联系藏西和藏中农畜产品流通圈。现阶段藏西和藏东农畜产品流通圈间的经济联系较少,主要通过藏中农畜产品流通圈进行联系。西藏中部经济圈在西藏三大经济圈中处于核心地位,藏中农畜产品流通圈的农产品流通规模最大,对另两大经济圈农产品流通的影响作用最显著。
(三)三级市场体系的建立
为完善西藏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在统筹考虑全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依托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畜产品流通体系以多级别的交易市场为依托。交易市场分为三个级别和类型:龙头批发市场、一级集贸市场和二级集贸市场,在全区农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不同。其具体空间分布见图4。
1、批发市场
批发市场是西藏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中心环节,在农畜产品跨区域大流通中发挥着商品集散、价格发现、信息传递等功能。龙头批发市场具有辐射面广、批量大、交通便利等特点,应建设在位于交通枢纽的农畜产品集散地和农畜产品销售地。龙头批发市场应位于经济核心区,从而对周边区域进行有效的经济、信息等多方面辐射。另外,龙头批发市场所在地应有较为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能为产品交易提供硬件保障。
西藏农畜产品流通体系的龙头级批发市场包括:山南地区贡嘎县专业批发市场、那曲地区安多县专业批发市场、阿里地区噶尔县专业批发市场。
贡嘎县龙头批发市场依托拉萨国际航空港,在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区外的鲜活农畜产品到达贡嘎县专业批发市场后,可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迅速地到达全区各地集贸市场。同样,区内的特色农畜产品也可以汇聚到该市场并及时地输出到区外。
安多县龙头批发市场是区外大宗粮食人藏的重要门户,也是区内大型农畜产品输出到区外的重要陆路“港岸”。安多县是青藏铁路进藏的第一站,是藏北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也是西藏通向青海省的北大门。因此,该龙头批发市场对大宗农畜产品集散的作用非常重要。
噶尔县龙头批发市场重点体现边境贸易的特色,一方面可以加强西藏区内农畜产品的有效流通,另一方面利于西藏与境外市场的商品交易,该龙头批发市场在藏西农畜产品流通圈中起着核心作用。
2、集贸市场
集市贸易是西藏城乡居民获取农畜产品的主要场所。
一级集贸市场承上启下,主要起着联系龙头批发市场和二级集贸市场的作用;二级集贸市场则担当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商品交易平台的功能。各级市场之间的联系应体现双向、互动和灵活性。
(1)一级集贸市场
从交易形式看,一级集贸市场既有批发也有零售,既向二级集贸市场、营销单位(个人)提供批发服务,也为农牧民的小量产品交易提供平台。一级集贸市场的功能是综合的,一方面在龙头批发市场和二级集贸市场之间起着重要的联系纽带作用;另一方面,一级集贸市场也直接辐射周边地区的农牧民。农牧民可以在一级集贸市场出售产品,也可以在一级集贸购买产品。一级集贸市场在建设选点时,要充分考虑其对周边的二级集贸市场和农牧民的覆盖能力,在规模上应体现前瞻性、综合性特征,在功能上应区别农畜产品的批发与零售,做到批发和零售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级集贸市场共有15个。其中:拉萨市3个,包括墨竹工卡县集贸市场、当雄县集贸市场、林周县集贸市场;日喀则地区2个,包括岗巴县集贸市场、亚东县集贸市场;山南地区2个,包括洛扎县集贸市场、琼结县琼结镇集贸市场;林芝地区4个,包括米林县集贸市场、工布江达县集贸市场、波密县倾多镇集贸市场、林芝县鲁郎镇集贸市场;昌都地区1个,芒康县集贸市场;那曲地区1个,那曲县集贸市场;阿里地区1个,改则县集贸市场。
(2)二级集贸市场
二级集贸市场以直接满足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物质的购销需求为主,其主要功能是为广大的农牧民提供产品交易平台。应建设在具有资源特色及一定交通优势的区域,使其具有交通、旅游、边贸和资源等优势特色。
二级集贸市场共有27个。其中:拉萨市2个,包括当雄县羊八井镇集贸市场、尼木县集贸市场;日喀则地区5个,包括拉孜县集贸市场、吉隆县集贸市场、定日县白坝镇集贸市场、南木林县南木林镇集贸市场、谢通门县集贸市场;山南地区6个,包括桑日县集贸市场、措美县集贸市场、扎囊县桑耶镇集贸市场、曲松县集贸市场、错那县集贸市场、浪卡子县集贸市场;林芝地区2个,包括察隅县下察隅镇集贸市场、朗县朗镇集贸市场;昌都地区3个,包括洛隆县集贸市场、贡觉县集贸市场、丁青县集贸市场;那曲地区6个,包括安多县雁石坪镇集贸市场、班戈县集贸市场、尼玛县集贸市场、索县集贸市场、嘉黎县集贸市场、聂荣县集贸市场;阿里地区3个,包括普兰县集贸市场、札达县集贸市场、日土县集贸市场。
由图4可见,各级农畜产品流通市场都有特定的功能。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在相邻级别市场问经常性地发生,其联系具有不经常性的特征。这种流通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对接。
结 语
建设西藏新型农畜产品流通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以物流信息技术为先导,结合产业经济圈,融合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交易等农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只有实现农畜产品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农畜产品物流通道结点的网络化,形成信息高度集中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才能真正构筑成现代化的新型农畜产品流通体系。
建设西藏新型农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可实现西藏优势农畜产品和特色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高农畜产品商品率、优质率,最终达到优势农畜产品规模化生产,构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适合西藏区情的农畜产品供给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农牧生产力布局,促进西藏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根据对西藏农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分析,结合西藏“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新型农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的需要,在总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建立三大农畜产品流通圈和三级市场体系,对于实现西藏农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www.tibet.cn/periodical/xzyj/2007/02/200807/t20080716_4129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