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业在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上海挂职锻炼的这段时间里,我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浉河区作为信阳市的中心城区和信阳毛尖茶的主产地,随着16届茶文化节的胜利举办、“六城联创”的深入开展和“五禁止、十不准”的成功实施,城市的硬环境、软实力、知名度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发展壮大服务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市作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军城市,在发展服务业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上海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情况与主要做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了城市综合功能的根本性转变。从1990年到2007年的17年里,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1.9%提高到51.9%。2007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2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增加值增速创10年来最高,自2001年以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领先优势逐渐扩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7%,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服务业完成税收收入3897亿元,比上年增长90.5%;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达53.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4%。从纵向演进来看,上海服务业结构呈现集聚态势,金融、物流、商贸、房地产、旅游和信息服务等行业逐渐成为上海服务业的主要支撑力量,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70%。同时,以文化、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会展和中介服务等行业为主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上海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从发展布局来看,服务业发展的空间相对集中,中心城区已成为上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5%。从对外开放来看,服务业利用外资一枝独秀,投资项目数、投资金额增长均占全市利用外资的主体,2007年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达3395个,占上海市的81%。从吸纳就业来看,服务业的从业人数逐年增长,其比重从1990年的28.4%上升到2007年的51.9%,服务业已成为广大群众就业的主要渠道。
这段时间里,我通过大量收集和阅读上海市在发展服务业方面的资料、实地调研和走访相关人员等形式,逐步认识和体会到一些他们在服务业方面的基本思路和做法,现约略总结如下:
(一)切实把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海市始终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我认为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从历史渊源来看,上海市发展服务业有着十分雄厚的基础。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就是远东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当时全国29家外商银行,有27家设在上海。当时,上海金融业的资本、存款与业务量均高于东京、新加坡等地,黄金交易量仅次于伦敦和纽约。解放后直到21世纪初,上海依然保持着昔日的辉煌,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发挥着强劲的引领带动作用。从现实需求来看,上海是一个自然资源稀缺的城市,经济的进一步扩张越来越受到土地、能源、环境等因素制约,而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因其具有智力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性,恰恰符合上海市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服务产业的加速转移和全球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上海市对指导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也及时做出了调整和充实。2004年,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服务业发展战略目标上,上海提出要紧紧抓住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战略机遇,继续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先发效应,依托一批重大基础性、功能性项目,着力提升功能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构筑与社会主义现代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力争到2010年,上海的服务业增加值在7500亿元以上,服务业发展速度保持两位数增长,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市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稳步提高,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80%以上。
(二)充分发挥重点行业的拉动作用。大力扶持重点行业是上海以及很多发达城市推进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策略之一。上海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或领域是根据其城市功能定位确定的。所谓城市功能定位,是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外部环境及其动态变化,明确城市在全球、国内及区域分工中所担任的角色,并对自身发展的主要领域、空间范围、目标位置等做出战略性安排。从演变历程来看,上海市的城市功能定位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城市功能定位单一期。当时的城市功能仅局限于单一的生产型城市,此期的第三产业严重萎缩,比重不足20%。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功能定位重塑期。此时的城市功能定位是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明确提出“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服务业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与第二产业一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的城市功能定位丰富期。提出要围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功能、综合管理水平等六大要素,其实质是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尽快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围绕功能定位,上海市明确了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并为此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鼓励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一是金融、商贸、物流、房地产四大支柱行业。如为支持金融服务业发展,上海市设立了金融业发展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总部列出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对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创新有突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由政府给予奖励。二是信息服务、航运服务、会展旅游、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如为鼓励信息、中介等服务业的发展,上海市规定,可按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扣除支付给协作方相关费用后的余额征收营业税。三是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潜力行业。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海市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对文化企业予以扶持等。近些年,上海市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使这些重点服务业行业得到迅猛发展,产生了强劲的拉动效应。如2007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95.7亿元,金融业跃升为对GDP贡献率最高的服务行业;商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完成增加值1258.6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0.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572.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3.1%。
(三)强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不同的区位形成不同的服务业集聚区是上海市的一大特色。这种格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服务业整体发展的宏观规划和定位。在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时,上海市十分注重让各县区依据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来规划和发展服务业,以实行错位竞争。从总体来看,上海市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分为两大块:一是以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延安路至世纪大道为轴线的三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其中:黄浦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以发展金融、会展、航运、旅游、文化等服务业为主,苏州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以发展休闲娱乐、创意设计、水上旅游等服务业为特色,延安路至世纪大道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以专业服务、信息服务、商务商贸、总部经济见长。二是按照“一区一强”的思路,建设的12个特色纷呈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即:外滩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浦东世博至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虹桥涉外商务区、北外滩航运服务区、江湾至五角场科教商务区、长风生态商务区、不夜城现代交通商务区。随着这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日益发展和壮大,部分集聚区正越来越成为上海市对外的名片和标志。如外滩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依托金融要素市场集聚的优势,重点发展以中外银行、保险及资产管理等企业为主的金融服务业,成为上海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淮海中路的国际时尚商务区依托卢湾区人文、涉外经济、综合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世界品牌旗舰店,堪称为上海市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品牌的集聚地。
(四)为服务业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积极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是上海和许多其他发达国家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共同举措。一是优化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对服务业实施了十分宽松的行政管制,规定除对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利用、公众安全等方面的社会性管制和对违背规划、危害环境、危及公众利益的禁令性管制外,都放开准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作用,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二是优化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出台了一系列市场准入、税收、融资、用地、价格、产权变更等涉及诸多方面的扶持政策。如实行商业用电价格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用水价格实行与工业用水同价。各县区也出台有许多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如长宁区为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定对新引进的经认定的多媒体企业、软件服务企业、通信、IT供应链企业,其实现的相关利润总额形成地方财力部分,前三年给予100%补贴,后三年内给予50%补贴。三是优化服务业发展的投资环境。设立了市、区县两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引导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入现代服务业建设。加强市、区两级政策性担保公司建设,积极为现代服务业的小企业提供短期资金贷款担保。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鼓励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向现代服务业领域投资。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规划中,给服务业的拓展升级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并将重大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列入各级政府投资计划。四是优化服务业发展的人才环境。上海市十分重视人才高地建设,规定对文化、金融、物流等服务业领域,引进的高层次、国际化和紧缺急需人才的,在申请办理《上海市居住证》时,可按照要素计分办法,增加产业导向分值。对新引进的跨国公司总部、研发机构、金融机构、投资公司、专业服务机构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高层管理人员,视情给予一次性安家补贴,帮助解决其子女就学等。
二、浉河区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总体呈现出了传统服务业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的良好发展势头。2007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7.38亿元,同比增长17.1%,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2%。全年服务业累计投资3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70.7%,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5.7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67.2%。
分行业来看,一是商贸服务业持续繁荣。2007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73亿元,同比增长17.8%。近年来,随着胜利北路步行商业街、银珠广场的投入使用,亚兴新天地生活广场的启动与大商新玛特的成功入驻,中心城区核心商业圈的优势进一步凸现。2007年,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达到31个,从业人员8393人,营业收入97207万元;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企业25个,从业人员3374人,营业收入19217万元。二是现代物流业孕育壮大。金牛山物流园区已初具雏形,目前已有九州通药品配送、豫南水产品批发市场等3个项目入驻。豪德贸易广场物流园区已规模初具,现有各类物流配送企业29家。西亚配送中心、东双河中石油储备库建成使用。2007年,全区交通运输和仓储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2.18亿元,同比增长19.9%,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5.7%。三是房地产业快速发展。随着旧城改造深入推进,浉河两岸开发改造相继实施,火车站区域综合改造全面启动,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房地产业保持着快速发展态势。2007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3亿元,开发面积达188.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达83.6万平方米。全区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4.1亿元,同比增长16.2%,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7%。四是旅游业快速兴起。全区现有旅行社19家,宾馆床位9000余床,旅游直接从业人员8000余人。随着茶乡风情游和郊乡生态游的兴起,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服务业的重要支柱。2007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20.56万人,实现旅游收入5217万元。五是其他服务业发展稳步增长。目前,以信息传输、商务服务、文化娱乐体育为代表的营利性服务业,以科研、教育、管理为代表的非营利性服务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07年,全区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8亿元,同比增长19.7%。
从纵向看,我区服务业的发展可以说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但是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发展的需要来看,目前我区的服务业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致使对服务业的发展重视不够。由于长期受“重生产、轻消费”、“重产出、轻服务”等传统思想影响,不少领导干部认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就要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是依附于工业的,只要工业抓好了,服务业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上去了。再加之服务业点多面广,认为政府不可能大有作为,进而对服务业发展放任自流。二是服务业总量不大,缺乏规模优势。2007年,我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12.1:36.7:51.2。从理论上看,已经形成了较为理想的“三、二、一”发展格局,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产业格局是因为90年代末大量国企破产,新建工业项目没有真正投产达效,再加上位于中心城区和农业乡镇较少等诸多因素形成的。这与发达地区经过充分工业化后形成的 “三、二、一”产业结构大不相同。2007年,我区的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达到51.2%,但总量只有47.38亿元,仅占上海市长宁区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的13%,总量不大直接制约着服务业规模效应的形成。三是行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发展层次不高。从行业构成来看,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大,而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网络服务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服务业企业普遍存在“小、散、弱”现象,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撑,服务业的竞争能力和效益水平整体不高。四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未形成产业优势。我区发展服务业的区位、交通、生态、金融、人才等资源优势十分明显,但是这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物流、旅游、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只是刚刚起步,产业化程度低,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五是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不够优化。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还不健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体制环境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展服务业缺乏人才支撑,尤其是高层次的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短缺。
三、对浉河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当前,无论从国际、国内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还是从我们自身基础来看,我区服务业都面临着诸多有利因素,已经到了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抓住这一关键时期,促使服务业得到加速发展,我认为做好这五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服务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已经给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对加快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的战略举措,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全球服务业迅猛发展,“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大趋势已经形成,全球服务业产值比重平均已超过60%。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明确提出要尽快使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之所以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与其发达的服务业密不可分。今年,省、市都加大了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作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市政府即将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间,服务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目前,浉河区人均GDP已达到2230美元,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升级逐年加快。从市委、市政府对信阳市城区产业发展导向来看,大力发展服务业也是浉河区的必然选择。加快我区服务业发展可以说是形势使然、正逢其时。我们要拿出抓工业和茶产业的决心、恒心、力度,狠抓服务业发展,努力打造服务业强区,使服务业与工业、茶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成为拉动浉河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三驾马车”。
(二)加强布局规划,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重点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是上海及许多发达城市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策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区先后建成了一批如贸易广场、胜利北路步行商业街等专业市场和特色商业街,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态势已初步显现。但从总体上看,这种集聚还是低层次的,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散乱现象严重。因此,我们要抓紧制定浉河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包括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用全局眼光、战略思维谋划服务业发展,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搞规划,最大可能地集中广大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的智慧,使规划能充分体现科学性、超前性和区域特色。我的初步想法是,浉河区服务业要立足服务全市、辐射豫东南来定位,根据产业基础和自然条件,规划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一是全力打造1个市级商业中心。以火车站、老城区为基本规划范围,以现有的胜利北路步行商业街、亚兴新天地生活广场、银珠广场、和美广场为基点,紧紧抓住火车站区域开发建设的重大机遇,努力将这一区域打造成信阳市乃至豫南地区最为知名的核心商业圈。二是构筑2条特色景观休闲服务带,即浉河景观休闲服务带和内河商业休闲服务带。浉河两岸是信阳市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的重要平台,也是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重点。依托浉河主题公园和四座跨河景观大桥及其延伸带,规划建设沿河休闲服务网点。抓住浉河两岸开发建设的重大机遇,在浉河南岸规划建设一座五星级大酒店,提升我区服务业档次。将贯穿中心城区的新申河进行大规模拓宽整治,绿化亮化内河沿岸,沿河统一分段规划建设餐饮、旅游、观光服务等小型、便利型商业网点,打造内河商业休闲服务带。三是建设3个物流园区,即金牛山物流园区、豪德贸易广场物流园区、东双河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四是改造提升和兴建一批商业特色街。按照产业聚集的要求,大力引进名店名品入驻,进一步增添胜利路商业步行街、北京路美食一条街、北京南路茶文化一条街的商贸特色。规划建设兵站路小吃一条街、文化路古玩收藏一条街。依托浉河两岸带状交通网络,再规划建设一批服装、食品、电子、图书、花鸟鱼虫等商贸特色街。
(三)突出重点产业,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服务业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必须立足我区资源条件、市场潜力和发展基础,选择一批重点产业进行大力扶持,以重点的突破带动全局的跃升。一是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商业服务业是我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具备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条件。坚持合理规划、错位发展、特色经营、科学运作,着力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扩大规模、提升层次。选择和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和发展前景的商贸服务企业,帮助其运用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加快发展壮大步伐。加强社区商贸业发展规划,在大型社区、居民点合理布局一批中小型商贸网点。加大信阳菜开发力度,开展名店、名厨、名菜评选活动,带动餐饮业提高档次、增加效益。培育一批信阳菜品牌餐饮企业,鼓励品牌餐饮企业在外地开设分店,扩大信阳菜的知名度。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利用好从今年中央新增投资1000亿元中争取到的640万元项目资金,加快推进金牛山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吸引一批知名物流企业入驻,打造豫南地区物流中枢。鼓励发展小件快运、多式联运、搬家运输、物流配送等多种物流组织形式,引导货运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和延伸服务领域,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培育2家至3家有实力、有辐射能力的大型物流企业。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完善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引导和支持物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理念优化物流流程。三是做大做强旅游业。着力打造好环南湾百里茶廊旅游线路,加快实施环湖路拓宽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四望山、龙潭景区、五云山茶场等沿线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建设几处集中连片、高标准的生态观光茶园,建设一批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茶庄园、度假村,让游客能参与采茶、制茶、鉴茶、品茶等体验性活动,欣赏到茶道、茶文化节目等表演。充分发挥“中国旅游城市”的品牌效应,切实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我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大力倡导“吃、住、娱、购在浉河”的理念,依托南湾湖、鸡公山,借势开发旅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四是规范发展房地产业。以平衡住房供求关系为基本目标,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人居环境质量。调整优化住宅供应结构,规划建设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商品住宅,大力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楼宇经济”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中涌现出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它是以城市商务写字楼为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引进各种企业,从而培植税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学习借鉴上海市长宁区做法,积极转变房地产开发结构,大力推进经济楼宇建设。每年排出一批商务写字楼计划建设项目,作为政府一级目标着力推进,为全区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劲的载体支撑。五是加快发展金融、文化、信息、商务服务等高成长性服务业。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吸引各大商业银行及保险机构来我区设立分支机构或营业部。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推进担保、典当、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和部署,认真落实各项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盘活现有的优势文化资源,着力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繁荣文化服务业。切实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IT产业,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完善商务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经济代理、法律、会计、劳务中介等商务服务业。六是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围绕改善农民生活,加强文化、通信、交通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不断满足日益旺盛的农村服务消费需求。加快完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业体系,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积极扶持村镇银行建设,努力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贷款难问题。
(四)狠抓项目建设,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我区服务业发展,无论是规模的扩大,还是水平的提升,都需要项目来作依托和支撑。一是做好服务业项目的引导和规划。学习上海、杭州等地的做法,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和发展特点,制定我区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产业,引导资金投向重点发展的服务行业。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重点围绕现代物流、旅游、文化、商贸、商务会展等领域谋划、论证、筛选一批重大项目,建立服务业项目库。二是加大向上争取的力度。紧紧抓住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以及河南省启动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历史机遇,积极申报一批服务业项目,争取一批项目发展资金,为我区发展服务业提供支撑。三是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把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努力招引一批服务业项目。对重大服务业项目,采取像招引工业项目一样的“一事一议”方式,最大限度地给予优惠政策。制定发展“楼宇经济”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信阳市乃至周边地区的企业在我区设立总部,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区域营销中心。四是建立服务业重点项目保障机制。实施区领导及部门联系服务业重点项目责任制,实行从项目准备、包装策划、资金落实、建设管理的全程服务、全程推动、全程监督。
(五)强化保障措施,助推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服务业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牵头。成立浉河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具体承担全区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加强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系,定期分析服务业发展动态,及时解决矛盾和问题。将服务业发展情况纳入区政府对各乡、镇、办事处和有关部门目标考核内容,确保目标落实、责任到位。抓紧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为客观准确评价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工作绩效提供可靠依据。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并结合我区实际,尽快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加大财政投入,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一定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全区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贴息和补助、争取国家和省服务业资金项目等。用地指标向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项目倾斜,支持盘活的存量土地优先用于服务业发展。加大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改革力度,扩大服务社会化的内容和范围,积极探索会议服务、公务交通、物业管理等实行服务外包,加快由自我服务为主向社会服务为主转变。三是优化发展环境。相比而言,工业偏好资源,服务业偏好环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服务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进“六城联创”、不断改善硬环境的同时,把软环境建设作为硬任务,坚持硬手段抓软环境,严厉查处违反“五禁止、十不准”的作为。抓紧对服务业行政许可项目进行依法清理,该取消的取消,该简化的简化。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www.xyby.com.cn/news/info.asp?ID=2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