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周边有黄山、千岛湖、三清山、婺源、龙虎山等近1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浙沪旅游客源市场与赣皖旅游资源集聚地的黄金结点,有着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和独特的旅游区位优势。近年来,我县依托优势,对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了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开化县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初步实践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生态旅游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战略性产业来培育,纳入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的五大框架,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钱江源头品牌优势和区位集聚优势,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提高接待能力,生态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2007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101.8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29亿元,自1999年以来分别年均递增38.3%和39.8%,增幅居全市前列,生态旅游业已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亮点。2007年12月6日,在浙江省旅游金名片颁奖大会上,开化县和钱江源景区获“浙江省县域城市金名片”、“浙江省名胜景区金名片”称号,并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其主要做法:
(一)坚持把发展生态旅游业放在事关全局的战略地位。一是明确定位。开化境内山川秀美,植被繁茂,物种丰富,空气清新,水体洁净,景致自然,总体环境质量居全国第十六位,发展生态旅游基础良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充分认识到开化区位优势和生态特色,加上近年来县内经济和交通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基础,提出把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产业来培育,努力把开化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二是领导重视。成立了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工作例会制度,定期专题分析旅游业发展形势,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全县旅游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旅游工作,提出把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发挥生态优势的“转化器”、推动全县经济增长的“加速器”、构建和谐社会的“协调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和统筹产业发展的“联动器”。三是编制规划。编制完成《开化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目标、思路和措施。
(二)坚持把打造钱江源特色品牌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主抓手。一是构筑特色景区景点。围绕景点差异化发展的要求,依托根雕资源,积极打造“根雕佛国”,完成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一期建设并对外开放,二期500罗汉项目已完成300多个罗汉的雕刻制作,园内的文化休闲中心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为丰富旅游项目,2006年在马金溪推出全市唯一的漂流项目——金溪漂流。针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开工建设四星级开化国际大酒店、县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建成古田山景区综合楼和钱江源枫楼景区电瓶车道,开放钱江源大峡谷、圣潭沟景区。同时,以县城为主要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积极谋划浙江(钱江源)森林生态博览园、西渠改造、荷花广场拓建和龙顶度假村建设项目。近年来,县内生态旅游景区景点不断增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得到提高,旅游品位得到提升。二是打造特色餐饮品牌。成立了开化县餐饮业协会,公布54家餐饮业会员单位为首批特色餐饮店,并举办了开化特色菜肴、特色点心评选及烹饪比赛,评选出十大开化特色名菜,制作印刷开化特色菜画册,开化特色餐饮受到了游客的欢迎,成了集聚人气的一大“卖点”。三是营造特色生态环境。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目标,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关停近两百家工业企业,推进一大批生态示范项目建设,生态优势日益显现。在全国2348个县(市)生态环境排序中,开化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名列第16位,大气质量、水体质量、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均列前10名。越来越多的旅客慕开化生态“名”前来“探源”和“氧吧”养生。
(三)坚持把政策扶持作为激发生态旅游活力的动力源。一是制定扶持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对投资额在500万以上或意义重大的旅游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确定更优惠的扶持政策。注重各种政策资源整合,将生态公益林建设、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生态旅游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支持重点旅游产品建设。出台了《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将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重要扶持对象,对景区建设、市场拓展、导游引进、酒店建设等予以扶持。二是强化考核。县委、县政府在全县乡镇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指标设计上,把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各项要求体现到年度工作目标管理体系中去,通过考核和奖惩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县财政每年还安排资金作为旅游单项考核经费。三是合力兴旅。建立县领导联系负责制,每年分析排出旅游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并分解落实到有关乡镇、部门抓落实,做到工作上优先部署,财力上优先安排。
(四)坚持把宣传推介作为提升生态旅游品牌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区位特点,重点做好“借”字文章。一是借景引客。结合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每年有400多万游客经衢州到黄山、三清山、婺源等周边著名景区,积极走出去,对接周边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到开化旅游。二是借会登场。围绕“钱江源头、休闲开化”的宣传主题,积极参加省旅交会、昆明国际旅交会等各类旅游交易会。在上海、宁波等地举办开化龙顶茶暨钱江源生态旅游推介会,大力推介钱江源头的秀丽风光和神奇的根雕艺术,打响“世界根雕看中国、中国根雕在开化”口号。三是借节推介。成功举办了中国开化?首届钱江源生态旅游文化节,邀请中央电视台名主持和有关著名作家出席,利用名人效应,集聚人气,宣传开化。四是借报唱戏。充分利用《浙江日报》、《都市快报》等媒体,宣传开化为保护钱江源生态环境所作的贡献,形成全省下下关注开化、援助开化的浓厚氛围。五是借物造势。去年以来,在城区主干道、国道出入口等处设立景区交通指示牌,设计制作了旅游宣传折页,向游客赠送有钱江源旅游标志的精美旅游纪念品,精心设计制作16万枚旅游明信片免费发放到杭州的私家车车主手中,进一步提升钱江源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二、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省委、省政府提出2010年建成旅游强省,并从2008年启动实施“十百千”工程;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华东地区新兴旅游城市。根据新目标和新要求,结合我县旅游工作实际,我们认为我县生态旅游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管理体制、投资结构、接待配套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资源整合度不高。县里虽然已成立了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但旅游资源和旅游生产要素分属不同部门,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不顺,决策分散,县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协调旅游资源开发和生产要素的均衡发展,制约旅游资源的整合,也不利于吸引外来资本开发。
二是投资结构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县内几个重点景区景点建设主要依靠争取资金投入,引进的旅游招商项目不多、不大,民间资金投入不多、增幅不大。据初步统计,前六年我县各类直接旅游投入不到1个亿。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景区景点基础设施、接待设施的建设。
三是接待配套设施滞后。随着钱江源知名度不断提高,来我县生态休闲、会务的游客量激增,但旅游接待能力严重不足。全县星级饭店仅6家,三星级1家,二星级3家,其余都是一星级,星级饭店加上社会旅店床位不足2000个,尤其是到了旅游黄金周,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景区交通、停车场、旅游购物以及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滞后,影响生态旅游业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化必须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突出抓整合、抓配套、抓促销、抓创优、抓管理,强力推进生态旅游开发,把开化建成长三角重要的生态旅游基地和浙皖赣边界区域旅游服务中心,实现生态旅游业跨越发展。其主要对策:
(一)抓整合,着力增强生态旅游发展内生动力。一是整合规划。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以《开化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为指导,做好重点景区景点的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旅游宣传营销、旅游线路、特色旅游产品和跨区域旅游合作项目等专题规划,形成一个系统的规划体系。进一步加强专项规划,包括旅游主要景区景点建设的区块规划、旅游产品提升扩容的项目规划、旅游服务设施改善的行业规划。如森林博览园规划、西渠开发利用规划、开化国际大酒店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进一步促进规划衔接,一方面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水利、文化等子规划相衔接,充分考虑旅游景观功能;另一方面要做好与周边地区旅游规划的衔接,为做好旅游区域分工合作打下基础。二是整合政策。要抓住“加大省旅游专项资金向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倾斜力度”等政策机遇,加强与省、市旅游部门的沟通与衔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在落实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扶持政策,鼓励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发展旅游业。在支持形式上,旅游业在同等享受其它产业扶持政策的同时,在规划、用地、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扶持;在政策导向上,坚持政府引导,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形成有利于旅游项目策划、包装、推介等促进机制和支持政策,吸引企业尤其是民间资本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和保护;在倾斜重点上,要充分整合各种政策资源,合理使用生态公益林建设、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旅游产品建设,努力打造一批精品景区景点。
(二)抓配套,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在规划指导下,增强配套意识,促进“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旅游要素协调配套,均衡发展。一是抓好“行”。牢固树立大交通观念,加快黄衢南高速公路开化段、淳开公路、西里线改造等项目进度,做好衔接,尽早动工建设杭新景高速公路开化段,做好高速公路互通口与国道、省道、县乡道以及与集镇、景区相衔接的道路规划建设,提高各主要景区之间的公路等级水平、通达深度和整体功能,不断完善全县交通设施,形成便捷快速、四通八达的旅游交通网络。二是抓好“游”。在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重点扶持钱江源、根雕博览园、古田山、圣潭沟风景区、霞山古民居等景区景点建设,促其上规模、上档次;要精心包装推出一批森林旅游度假基地、乡村休闲游等项目,丰富旅游景区景点,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要积极与周边著名景区景点对接,积极融入,共同推出多样化的精品旅游线路,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三是抓好“住”。在发展景区景点旅游饭店时,积极做好“农家乐”发展工作,满足市场需要,缓解接待能力不足问题。四是抓好“吃”。积极与特色文化相衔接,在“十大特色名菜”的基础上,做好旅游饮食文章。五是抓好“娱”。充分发掘特色文化底蕴,弘扬龙顶茶文化,不断丰富具有开化地方特色的茶道表演,进入茶馆,吸引游客消费。六是抓好“购”。针对我县颇具特色和影响的根艺产品,不断完善旅游商品产业链,积极对接旅游市场,成为大众化、平民化旅游商品,代表钱江源头的旅游形象。
(三)抓促销,着力提高生态旅游知名度。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充分挖掘旅游开发资源,做好旅游宣传促销工作,营造特色,吸引游客。一是创意旅游项目。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注重创新,强化项目招商,重点策划、推介、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的生态旅游项目。二是创新宣传营销。树立“一分资源、二分策划、三分打造、四分促销”的旅游新理念,紧紧抓住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和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的机遇,依托“浙江省县域城市金名片”、“浙江省名胜景区金名片”,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强杭州、宁波、金华等主要客源地的宣传推介;以都市快报组织开展的“反哺钱江源”系列活动为契机,通过开展“文艺采风”、“钱江源摄影”等活动,以影视和文艺作品的特殊影响力来提高开化旅游的知名度;通过举办生态旅游文化节等特色文化节庆活动,做足做活“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文章,集聚人气,提升形象。三是培养专业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旅游人力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第一要素”的观念,在引进人才的同时,积极通过集中培训、订单式培训等方式,加强对职业经理人、旅游从业人员及乡镇旅游分管领导的培训,彻底解决人才短缺等问题。
(四)抓创优,着力改善旅游业发展环境。利用“一渠一江”的县城特色,把县城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规划和运作。一是加快市政设施建设。集中财力、物力,加快城市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工程建设,不断改变城市脏乱差现象,逐步提升城市品位。二是提升县城旅游功能。要在满足本地居民生活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坚持“城、景、文、游”四位一体,大力发展旅游交通、集散、接待服务、休憩、旅游购物、夜间娱乐等旅游目的地综合配套功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凸显城市旅游功能。加快根雕博览园二期建设,扶持根雕产业做强做大,打造全国知名的“根雕佛国”。加快西渠改造步伐,逐步将西渠建设成为集购物、休闲、餐饮等于一体的特色步行街。三是提高文化对旅游的支撑度。充分挖掘和利用钱江源品牌、优良的生态环境、特色餐饮、龙顶茶文化、边界文化、老区文化等旅游资源,进一步修编和完善旅游规划,拓展思维空间和发展内涵。四是加强城市综合管理。要建立健全城市综合管理的长效机制,巩固提升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保持城市干净、整洁,提升城市美誉度。
(五)抓管理,着力提升旅游行业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县旅游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县旅游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旅游工作积极性,积极营造齐抓共管的旅游发展环境。二是加强对全县旅游业的行业管理,切实抓好旅游资源保护、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市场管理、旅游星级饭店和景区(点)管理工作,促进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三是加强旅游安全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宗旨,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加强旅游交通、卫生、食品、消防等各个环节的安全预防工作。推行旅游行业社会服务承诺制,及时、认真处理各类游客投诉,打造诚信旅游形象。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zhejiang.mofcom.gov.cn/aarticle/sjdixiansw/200801/20080105330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