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产业项目对于拉动投资增长,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实现地方经济社会赶超发展,关键在于重大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这一点,已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及群众的广泛共识。近年来,宜春市根据中心城区资源条件和现实基础,将锂电产业、医药产业、服务业、建材产业、机电产业和油茶产业六大产业定为市本级重点发展产业,并将其列为2010年创业服务年活动的核心内容,强力加以推进。就交通运输行业而言,如何策应并服务好我市特别是宜春中心城区的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值得探究。
一、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增添内生动力
物流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现代物流已被证明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点和经济增长点。长期以来,宜春中心城区物流服务能力弱、 成本高的状况是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不仅直接影响工业园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还严重影响园区重大产业项目的招商工作,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势在必行。
1、高起点规划。牢牢把握中心城区被批准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的契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好三 个货运场站及一个物流园区。三个货运场站,即:在320国道东侧,沪瑞高速公路北侧,建设开发区物流中心,为北工业园区的工业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同时提供城北片的城市物流配送活动;在窑前转盘附近新建宜春城南物流中心,为城南分区工业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同时提供城南的城市物流配送活动;在源仙台附近新建宜春城西物流中心,依托320国道为城西(中山西路一带)和城南提供物流配送服务。一个物流园区,即:在宜春市规划区下浦街办宜安公路跨铁路桥东侧新建公铁联运的综合型物流园区—赣西物流园区,建立一个配套仓储、加工、堆场、装卸以及集报关、船务、外代、货代银行、保险等为一体的“一站式内陆直通关”模式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浙赣铁路和宜新公路、沪昆高速、宜安公路展开干线运输和城市物流配送活动。
2、高规格推动。目前,宜春中心城区物流业仍处于铁路、公路货运公司、邮政、个体物流仓储等不同部门和行业条块分割状态中,与现代物流业必须跨地区、跨行业,形成一条物流供应链的要求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进行协调、整合和管理。一是要成立中心城区现代物流业建设协调小组。由市领导担任组长,发改委、工信委、公安、交通运输、财政、工商、税务、工商联、铁路、邮政、保险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任成员,并成立协调小组办公室(建议将原设在市运管局的市本级货运产业发展办更名为市中心城区现代物流业建设协调办),负责具体工作的贯彻实施。二是明确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责任主体。确定不同主体的责任范围,政府制订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行业组织引导建立规范市场准则和市场秩序;企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管理模式,形成政府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和物流企业职责分明、齐抓共管、协调一致的新格局。
3、高水平运作。一是全面规范物流市场。宜春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区位、环境、政策优势日趋明显,已具备发展现代物流的基本要素。但是,大多数物流企业,小而弱,且分散在城市中心地带(如贸易广场),无规范经营场所,效率低,管理难,既不利于物流发展,也人为造成了城市交通拥堵与不便。政府应实行划行归市,根据各自服务区域,分别整合至规划建设中的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这样既利于资源整合,提高规模化和市场专业化程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运营效率,又便于城市交通管理,优化市容市貌。二是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相比传统物流,为“第一方”发货人或“第二方”收货人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更专业化,综合成本更低,配送效率更高,已经成为国际物流业发展的趋势、社会化分工和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鉴于市本级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发展实力有限,应瞄准国际或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争取在城区其独资或股份合作创办现代物流企业,借梯登高,尽快提升物流发展水平。
二、优化交通运输市场,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必然导致工业园区、产业基地人流、物流骤增和旅游业发展,相应地对客、货运输的效率及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务必进一步优化客运、汽车维修、驾驶员培训市场,着实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提供好良好保障。
1、加快提升公交服务水平。一是积极推行“城市公交优先”战略。要根据城市居民区的布局和人流聚集情况及工业园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需要,增加公交车辆,优化调整和适当延长公交线路,进一步完善公交站台设置;要在节假日时间缩短公交班次间隔时间,延长公交夜间营运时间,最大限度地满足乘车需求。二是大力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化。城乡客运公交化,车辆的舒适性、快捷性得到明显改善,且大大节省了农民群众出行费用。既照顾了周边乡民进厂务工,又极大地缓解和减轻了园区企业建设员工宿舍等相关附属设施的投资负担。
2、加快提升维修服务水平。近年来,宜春中心城区快修业有了一定发展,但从整体状况来看,一、二类维修企业大多是传统上的一些综合维修厂,这些厂不分品牌,从汽车大修、检测到换机油都在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高,维修设备普遍老化,维修质量得不到保障,难以适应当前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需求,要依托城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分别规划建设好汽车服务广场或维修点(为规范好维修场点的建设,建议政府让行业管理部门参与维修场点的具体规划)。积极引进国内具有实力的快修连锁店进入城区,为营运车辆、非营运车辆建立快修网,并着力规范和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维修网点建设,将其与各县(市、区)快修连锁点对接,解决技术、配件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好维修救援网络,为物流运输车辆提供最快捷、高效、质优的技术服务。
3、加快提升驾培服务水平。针对中心城区驾校教练车少、等次低、车况差,9选6培训考试科目不齐全等问题,要加大力度抓好驾校资质达标升级工作,建立驾校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严格规范驾校教学和经营行为。针对驾校管理粗放,品牌效应不强等问题,要在现有10所驾校中,重点扶持在资质条件、培训管理、培训质量、经营行为,诚信服务等方面比较规范的驾校,真正发挥龙头驾校的示范作用。与此同时,要对全市驾培行业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整顿,重点打击黑驾校、黑培训点,净化驾培市场,并开展好驾培行业文明创建及“规范经营、诚信服务”评比活动。
三、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腾出环境容量
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但环境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称之为环境容量)。因此,道路运输行业的另一重要服务举措还在于增强节能减排的主动性、自觉性及具体工作力度,尽量为重点项目建设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
1、科学调整运力结构。在客运方面,要结合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标准,优先发展技术先进、高效低耗和市场急需的中高级车型,鼓励发展农村客运经济适应车型;在中心城区示范推广锂电新能源公交和出租车;对已经营八年以上的车辆,鼓励其更新节能环保型车辆。在货运方面,要鼓励发展多轴重型柴油车、专用车、厢式车,大力推广甩挂运输,引导全行业选用节能型货运车辆。
2、强化车辆技术管理。一是严格执行车辆燃料消耗限值标准,加强对营运车辆燃料消耗检测的监督管理,禁止高耗能客、货车辆进入运输市场;逐步推广普及节能效果较好的发动机热管理系统、整车集中润滑系统、子午线轮胎、铝镁钢圈在营运车辆上的应用,挖掘节能潜力。二是大力加强在用车辆的定期检测维修保养,改善营运车辆技术状况,抑制油耗上升。
3、倡导节能工程。一是要将宜春公路客运枢纽站与赣西物流园区及各物流中心统筹规划、相互衔接,努力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二是要加快燃油配送进站网点建设,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在各车站内建立加油站点,方便客运车辆就近加油,减少绕道加油里程。三是要加快客货运车辆和危运车辆GPS调度系统的建设和驾驶模拟器、IC卡学时计时器的推广使用;四是要积极组织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节能减排培训,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活动暨交通运输行业机动车驾驶员节能竞赛,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输行业人员的节能意识、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
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夯实服务平台
创 业服务无止境,是一项永远“在建”的系统工程。促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不断升级,交通运输行业必须认真总结各项工作经验,努力探索新形势下优化交通服务环境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推行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在此基础上,推进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储、引、建”推进机制。第一是切实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储备工作。要着眼于进 一步完善宜春交通运输网络,服务宜春赶超发展和科学发展,认真制定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力争有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上级规划盘子;第二是全力抓好重点项目招商引资。紧紧围绕优化城区交通运输环境和保障水平,切实加快公路运输、水路运输企业升级换代改造步伐,推进现代交通物流业发展;第三是积极服务重点项目招商建设。对锂电产业等招商引资的重大产业项目,涉及交通运输行政许可和提供交通运输保障的,要指定责任心强、服务好的同志全程跟踪办理。对交通重点建设项目,需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的,要实行驻点服务,主动衔接,及时征求建设单位意见,帮助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矛盾与纠纷,确保不发生阻工误工现象。
2、建立健全优化服务“三环相扣”监管机制。一是严查。要求各县(市、区)交通局、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就本单位存在的影响创业环境的问题,全力开展自查自纠;并要求各单位切实加强对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查处功能,强化监督检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从严处理。二是重管。在向局属各单位、机关科室下达 “创业服务、优化环境责任书”的基础上,科学制订“创业服务年活动绩效考核方案”,要求各单位坚决杜绝四类影响创业环境的问题,全面落实服务创业、优化环境各项举措。三是求优。要求具备行政执法或服务职能的单位以本部门优化创业环境工作的便民措施、服务标准、工作效率、工作作风为主要内容,及时制订公开承诺,在新闻媒体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发放意见征求函,召开座谈会,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意见。同时,积极树立好创业典型和服务创业典型,以榜样作引导促服务水平提升。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www.yichun.gov.cn/Pub/ZTBD/jgxn/jyjl/2010-08/201008130847125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