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十二五”产业合理布局的基本思路
一、我省“十二五”产业发展背景和条件
(一)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我省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省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阶段,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但是中央和我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刺激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日益增强,海西先行效应开始显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国内外经济、社会、政策等方面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为我省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之面临着严峻挑战。
1、面临的机遇。第一,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变化,福建的对台主体地位作用更为凸显,两岸经贸合作加快拓展,国家更加重视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特别是国务院明确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赋予我省先行先试的政策,在这样一个新的起点上,更加有利于我省在两岸经济合作发展方面争取更大作为。第二,当今的时代潮流是和平、发展、合作,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科技进步和产业转移加快的趋势不会改变,这有利于我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第三,国内政治社会稳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有利于我省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第四,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移,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调整升级,有利于我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服务型产业。
2、面临的挑战。在看到加快发展重要战略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基本建立走向不断完善,社会结构、经济体制正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第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加深,严重波及我省实体经济,外部需求显著减少、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资源环境制约等各种不利因素对我省的叠加影响,导致部分经济指标增速趋缓,出口形势严峻,一些行业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持续增长压力加大。第二,我省经济实力还不雄厚,缺乏支撑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偏少,受国际贸易壁垒、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加快发展面临较大压力。第三,资源短缺日益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强,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消除,持续发展受到较大制约。第四,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第五,我省经济发展“南重北轻”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转变。
(二)我省“十一五”顺利推进
“十一五”是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我省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8000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200亿元;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继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一五”制定的一些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2006年、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7584.36亿元和9249.13亿元,同比增长14.4%和15.2%,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比2000年翻一翻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14333元增加到2007年的25908元,超过3000美元。2008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元,达到1082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人均GDP超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200亿元,达到1516亿元。根据省发改委发布的《福建省“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我省“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28项指标,其中7项为确保实现的约束性指标,21项为努力争取实现的预期性指标。从中期完成情况看,大部分指标完成情况较好:有6项指标将提前实现规划预期目标,即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有17项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其中产业方面取得的成效体现在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加快产业集聚,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努力打造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海洋经济强省。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我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处主体地位,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国家对海西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得到了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央属企业、海内海外等方方面面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华东各省市和周边地区的积极呼应和有力推动。在全省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思路逐步提升,定位清晰明确,效应日益显现,氛围正在形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迸发,呈现出良好的形势、趋势、态势和气势。2009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已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到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部委和央属企业与福建签署了相关协议、纪要、备忘录等,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这些都为我省加快海西建设,加快“十二五”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二是海西战略的内涵不断深化。从2004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持续探索、持续深化、持续完善思路和举措。已经形成 “四个推进”,即推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四个基本”,即基本构想、基本思路、基本态势和基本格局;推出了“十大举措”、“十大支撑体系”,并在实践中形成“四个关键”、“四个重在”、“四谋发展”、“四求先行”、“四求作为” 、“四责要求”等,是指导今后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
三是海西建设的效果日益凸显。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取得重大进展,效果日益凸显。2008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总量增长1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与5年前相比,2008年,福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跨过万亿门槛;财政总收入增加3倍。5年间,福建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均高于改革开放30年年均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对台交流合作上始终走在前头,两岸“三通”实现新突破,沿海与金马澎“小三通”航线成为两岸人员直接来往最便捷的通道,2008年客流量突破百万人次。闽台经贸合作再上新水平,产业对接步伐加快,台湾百大企业在闽投资已增加至40多家。目前,福建已相继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密集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五位,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九位。通过品牌战略的实施,一批产品、服务、区域、科技品牌脱颖而出,福建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数量,均列全国第五位,福建正在加快成为创新型省份和全国品牌大省。
二、我省产业发展目标、定位与原则
(一)发展目标与定位
我省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主线,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项目组团建设为载体,加强科学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突出优势和特色,加强企业协作,搞好产品配套,促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拉长产业链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争取在我省建设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先进产业体系。
围绕这样一个目标,可以确定我省产业发展的定位:
海西区域经济中心。《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定位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要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生态资源和对内联接等优势,进一步整合包括浙南、赣南和粤东在内的地区资源优势、产业体系,构筑经济发展的良好平台,着力推进相互间的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着力提升与台港澳的合作水平,进而推动我国东部沿海繁荣区域的整体联动,使福建成为我国沿海地区重要区域经济中心。
科技创新先导区。完善科技发展机制,强化政府扶持和政策引导,加快建设创新转化服务平台,营造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
先进制造业核心基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若干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使我省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基地。
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农业科技创新,运用工业化理念,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优势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使我省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示范区。
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加快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充实消费性服务业,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建设连接海峡两岸的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和外包服务业,打造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使我省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
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坚持陆海开发联动,积极发展海洋科技,有效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优化海洋开发布局,推进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等加快发展,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二)发展原则
强化比较优势。在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规划上,要注意发掘优势,充分利用福建独特的比较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探索建立现行区划下不同行政主体的协调发展与各级、各类开发区(工业小区)的整合机制,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实现整个产业体系的协同发展。
强化产业导向。要加强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进一步引导增量资金投资方向,完善支撑功能平台,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不断推动产业集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发展机制,支持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转化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建设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强化资源集约利用。产业发展要充分依托已有城市设施和功能,注重产业、城市、生态和谐发展;要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高水、土地、能源等重要资源利用效率,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开发区要强化城市服务功能与人居功能;降低资源消耗,推行清洁生产,构建循环经济体系,走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强化差异化发展原则。差异化发展就是要大胆解放思想,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世界眼光,以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维审视发展时间空间、内外部环境、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着力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在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优势、塑造特色,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独辟蹊径,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避免同业、同质竞争,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化建设。
三、“十二五”产业合理布局架构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产业发展
1、完善科技发展机制。加强科技宏观管理体系建设,集聚整合创新力量,加强统筹协调,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推动跨区域、跨部门的科技合作,密切产学研结合。营造有利于社会资金投入科技的环境,建立稳定的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对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科技投入,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切实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强高技术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广一批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促进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造就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加大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相关的重点技术与产品的产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力度。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
2、加快建设创新转化服务平台。努力构筑能够引领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海峡西岸研发高地。支持信息、医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加快电子信息、光电、石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和物流等产业领域重点学科发展,组建学科群,加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博士后站点等平台建设,鼓励外商在闽投资设立研究开发机构。进一步提升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的影响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机制,大力发展科技经纪服务,加强中试基地建设,鼓励国内外高校与设区市联合设立培训与研发中心,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推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资源共用,推动科研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向企业开放共享、延伸服务,打造服务全省发展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国家级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促进两岸科技项目对接、机构与人才对接、知识产权对接和科技情报(信息)对接,推进两岸科技人员交流往来,构筑闽台科技交流合作平台。
3、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综合运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务等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各类创新要素流向企业,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投入力度,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引导与国外企业、研发机构合作研发,注重引进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和关键零部件,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强化自主品牌建设。扶持建立一批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加快先进技术向中小企业辐射和转移。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进入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活动,引导高校和研究机构紧密围绕企业需求开展联合创新。
4、推进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福州、厦门国家级高新区的作用,加快推进省级高新区二次创业和整合升级。积极推动区内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区、技术开发区申报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推进闽台高科技园区交流合作,鼓励和支持台湾科技界、企业界参与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加快建成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使之成为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载体。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稳定播种面积,推进规模经营,努力保持粮食自给能力不降低。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升级,发展壮大畜牧业、园艺业、林竹业、水产业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水产品、畜禽、茶叶、笋竹、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苗木、烟叶、中药材等十个重点特色产品。实施农业标准化,发展品牌农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积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地等标识认证制度。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壮大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推进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实行种植、养殖基地备案,加强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市场网络,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
(三)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1、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总量提升和技术提升。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突出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围绕龙头企业、骨干项目和品牌产品,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由加工制造为主向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转变,加大力度发展集成电路、液晶面板等基础产品,延伸计算机及网络、数字视听、移动通信三大产业链,加快发展软件、半导体照明及光电、新型元器件等新兴产业。着力壮大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电工电器、飞机维修等产业,推动基础装备、基础部件及基础工艺发展,发展港口机械、建材装备、轻纺装备等产业装备,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引导石化产业按照基地化、大型化、集约化的原则合理布局和配置资源,延伸和完善石化产业链,带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以及新型化工材料、新型纺织原料等产业发展。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加快建设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福厦泉软件园,福州、龙岩环保产业基地以及三明、南平、永春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光电、消费电子、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式发展。着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建材、冶金、纺织、轻工、林产等传统优势产业,以质量品种、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工艺优化、更新装备、安全生产为重点推进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开展品牌创新、研发设计,开发应用新型材料,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2、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积极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支持企业争创中国名牌、驰名商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争创世界名牌。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品牌创新、品牌经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兼并重组联合。加快重点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财务结算等中心,鼓励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引导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合作、嫁接央企、改制上市或发行债券等方式实现快速扩张,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持有条件企业开发境外资源和市场,收购或参股国际品牌、营销网络、研发机构。
3、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挥工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配套协作企业,优化生产协作流程,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加强金融担保、技术研发、产品检测、专业市场、现代物流、营销联盟、人才培训、行业协会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产业集聚能力。电子信息产业要以福厦沿海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及国家级信息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厦门火炬高新区建设国家“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加快建设国家级海峡软件产业基地,提高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水平。石化产业形成以炼化一体化为龙头,上中下游配套合理、竞争力强的湄洲湾、漳州古雷石化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三都澳溪南半岛工业园区、福州江阴石化专区、泉港“台湾石化专区”建设。装备制造业要建设好福厦汽车产业集中区等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加快形成厦门湾、湄洲湾、闽江口、三都澳、东山湾等修造船集中区,做大厦门、泉州飞机维修基地,推动龙岩、泉州、三明、南平、福安、福清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促进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精密铸锻件、电工器材、中小型电机生产,形成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特色装备制造基地。冶金产业要建设福州、厦门、漳州、龙岩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集群、三明金属材料及深加工产业集群、南平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上杭铜加工、长汀稀土产业基地。纺织服装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泉州纺织服装、长乐纺织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三明、南平、长汀等纺织产业集群。轻工业要培育发展食品、制鞋、塑料、工艺美术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产业集群。建材产业要发展南安石材和水暖器材、泉州建筑陶瓷等产业集群,加快培育特种玻璃产业基地。林产工业要推进林浆纸和林板一体化,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的木竹藤加工骨干项目,加快莆田秀屿木材加工区建设,形成林产品深加工基地。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建设连接海峡两岸的现代物流中心。积极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交通枢纽和港口资源,完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福州、厦门、泉州等物流节点城市和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大中型综合性现代物流中心。引导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发展一批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为一体的物流企业。依托临港工业、产业集群和台资企业集中区,围绕原料供应、半成品和成品仓储配送,建设物流配送或专业配送中心。加快保税港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完善保税物流体系,推进闽台两地港区对接,发展保税仓储、贸易采购、配送中转等业务。推进流通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专业市场升级改造,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合理布局社区服务业。
2、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和外包服务业。加强网络资源整合,提高信息网络综合服务能力,完善信息通信网应用体系,加快信息技术服务推广应用,重点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软件设计业。依托福厦泉软件园和有条件的软件开发基地,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动漫游戏产业,培育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专业企业,支持服务外包类企业发展离岸外包和在线外包业务,吸引台湾企业乃至世界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转移,努力打造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对台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
3、打造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为重点,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促进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永续利用。打造滨海蓝色生态、山地绿色生态两大旅游带,构筑闽东北、闽西南、闽西北三大旅游协作区,提升福州、厦门、泉州、漳州、三明、武夷山、永安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加快构建大武夷、福建土楼旅游区。支持泰宁申报“中国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和宁德白水洋、太姥山、白云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推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厦门鼓浪屿和福州“三坊七巷”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丰富我省世界级旅游品牌。强化海西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宣传,健全旅游营销体系,深度开发国内外重点客源市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培育旅游品牌企业,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办好海峡旅游博览会、中国武夷山旅游节、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等重点旅游节庆会展,推进旅游标准化,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旅游精品,加快建设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五)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
坚持陆海开发联动,积极发展海洋科技,有效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优化海洋开发布局,推进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等加快发展。围绕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等港湾的开放开发,合理布局发展临港工业,建设以石化、船舶、冶金、电力等为重点的临港工业集中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提升海洋渔业,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建立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化基地、立体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和水产品加工基地,建立一批国家级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加快渔港建设,建设现代化远洋捕捞船队,积极拓展远洋和深海渔业,鼓励台湾企业在我省沿海设立渔业基地。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建设海洋科技中试基地及研发平台,推动建立国家南方海洋科研中心,加快培育海洋药品和保健食品、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科技推广与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形成若干以港湾为依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临港经济密集区。
第四章 重点区域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规划
港口和临港工业的有机结合,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大物流、大生产要求的最有效的生产方式,是世界化大生产的最有效的结合,已成为全球经济高增长区域的普遍特性和各国营造良好国际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及其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繁荣,与临港工业密不可分,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沿海城市利用港口优势发展临港工业,获得了比内地更大的发展空间,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增长极,其中临港工业对各个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福建海岸线曲折漫长、优良港湾众多,港口资源丰富,在利用港口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合理布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必须合理开发利用我省的港口资源,特别充分利用大型深水港口岸线,促进新的经济增长区域的形成。
一、我省港口发展总体思路及具体方案
我省建港岸线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的过程中,港口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资源、一大优势、一大潜力,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大对外开放、服务全国大局、促进两岸交流的有力支撑和重要平台。至2007年底,我省沿海港口共拥有生产性泊位49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89个;沿海港口200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36亿吨,集装箱686万TEU。随着我省沿海港口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港口吞吐量持续较快增长,港口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沿海港口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我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
全省沿海港口现状表
港口 |
码头长度(米) |
泊位数(个) |
其中:深水泊位数(个) |
通过能力 |
2007年完成吞吐量 | ||
(万吨) |
其中集装箱(万TEU) |
(万吨) |
其中集装箱(万TEU) | ||||
合计 |
48191 |
495 |
89 |
17357 |
801 |
23603 |
686 |
厦门港 |
17104 |
132 |
41 |
7152 |
555 |
8117 |
463 |
福州港 |
14274 |
153 |
32 |
5143 |
138 |
6433 |
120 |
泉州港 |
8402 |
66 |
12 |
3318 |
101 |
6215 |
102 |
莆田港 |
2439 |
37 |
2 |
401 |
3 |
1613 |
0.9 |
漳州港 |
1509 |
21 |
0 |
388 |
2 |
533 |
0 |
宁德港 |
4463 |
86 |
2 |
955 |
2 |
691 |
0.3 |
资料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的通知》(闽政文〔2008〕463号)
资料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的通知》(闽政文〔2008〕463号)
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应该充分发挥福建港口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我省港口体系建设,优化港口布局,明确功能定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总体思路
在指导思想上,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党中央、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落实“一通百通海西现行”,调动沿海各级政府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大沿海港口资源整合力度,整合优化福州宁德港、加快开发湄州湾港、巩固提升厦门港,围绕发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层次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体系建设,形成面向世界、服务中西部发展的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港口群。
在港口布局上,形成与闽江口、湄州湾、厦门湾等产业集中区域相衔接,对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中部、南部的福州、湄州湾、厦门三大港口群。北部以福州港为主体,加强福州港和宁德港的整合,覆盖三都澳、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北岸等主要港湾;中部以湄州湾为主体,覆盖湄州湾、兴化湾南岸、泉州湾等主要港湾;南部以厦门港为主体,覆盖厦门湾、东山湾。
在港口功能定位上,福州湾发展成为集装箱和大宗散杂货运输相协调的国际航运枢纽港;湄洲湾发展成为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运输相协调的主要枢纽港;厦门港发展成为以集装箱运输为主、散杂货为辅的国际航运枢纽港。
(二)具体方案
1、整合优化福州-宁德港
福州港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与东南亚和东北亚各国距离适中,发展海运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国沿海25个主要港口之一。2008年全港货物吞吐量6703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18万标箱。近年来,福州港发展过程遇到港口规模小、航道通过能力、码头靠泊能力不足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宁德港三都澳岗区是全国最好、世界少有的深水良港,但港口缺乏陆域和腹地支撑,码头集疏运能力差,2008年全港货物吞吐量仅1007万吨。福州港和宁德港地理位置毗邻、资源结构互补,整合两港资源有利于做大作强福州-宁德港,使福州-宁德港加快建设成为国际航运枢纽港;有利于港口岸线资源统筹规划、科学利用、合理分工、有序开发;有利于带动闽江口周边产业集中区域发展,使港口发展与临港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充分发挥福州省会中心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利于优势互补、优化港口产业结构,增强福州-宁德港参与全球港口业竞争的能力。
整合福州港和宁德港,组建新的“福州港”。新组建的福州港港区范围包括福州市和宁德市行政管辖区域内的所有港口。原宁德港管辖的三都澳港区、塞江港区、三沙港区和沙埕港区更名为宁德三都澳港区、宁德塞江港区、宁德三沙港区和宁德沙埕港区,原福州港江阴港区更名为江阴-平潭港区,与原福州港的闽江口内港区、松下港区、罗源湾港区组成新的福州港八大港区。
对福州-宁德港的八大港区功能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其功能定位分别是:江阴-平潭港区以集装箱、综合对台运输为主,以散货和油品运输为辅的多功能、综合性深水港区;罗源湾港区以大宗散货(煤炭、矿石)运输为主,以集装箱、件杂货及油品运输为辅的多功能、综合性深水港区;松下港区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粮食中转储运为主的综合性港区;闽江口内港区主要承担能源物资、原材料、沿海及近洋集装箱运输的综合性港区;宁德三都澳港区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原料和产品运输、大宗散货(煤炭、矿石、石油)中转运输及储备、船舶修造等多功能综合性港区;宁德三沙港区承担对台物资交流、滚装、散杂货运输、陆岛交通和旅客运输等;宁德塞江港区和宁德沙埕港区发展为宁德地方经济服务的通用作业区。
2、巩固提升厦门港
厦门港要做足对台文章,先行先试,不断完善、巩固提升一体化整合成效。
要进一步落实“同港同政策”,充分发挥“两市一区”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组成的厦门港“同港同政策”推进工作组的作用,积极理顺口岸范围和海事两次检验两次收费问题,推进厦门港南岸三港区水运管理体制改革,并遵循发展成果共享的原则,在港口规划、税收等方面充分考虑漳州方面的经济发展需求和意见,实行“大港带动小港”,带动漳州港区加快发展。
要进一步发挥厦门港在闽台“三通”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加强与台湾港口的分工合作,逐步加密闽台直航航线航班,逐步培育货物运输、两岸客运、两岸客滚运输、两岸邮轮运输等四种对台航运模式,同时继续巩固提升厦金“小三通”,
构建两岸任民交流往来的重要通道。
要大力发展国际中转业务,加快建设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吸引境内外主要航商入住,拓展、加密国际远洋集装箱,大力发展水水国际中转业务和内支航线,吸引海峡两岸的进口、出口货物在厦门港中转。
3、加快开发湄洲湾港
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已于2009年8月2日正式挂牌运作,应该加快开发湄洲湾港。应以已经注册成立的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开发公司为主要运作平台,联合其他股东进一步注入开发资本、壮大公司实力,加紧推进湄洲湾相关港区岸线收储与规模开发,会同泉州、莆田两市政府支持后方陆域项目尽快落地,尽快形成规模开发态势,逐渐形成开发建设高潮,尽快实现港口资源整合的规模效益。
二、重点区域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规划
由于临港工业依托港口资源,能够最有效地利用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又可将港口纳入工业生产的组成部分,使物流过程衔接更加紧密,最大限度地节约生产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和港口城市的繁荣,加速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临港工业在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促进经济腾飞的成功之路。而在港口开发与利用中,20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港口岸线更是稀缺资源,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性影响。
我省是全国深水岸线最富集的省份,拥有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6大港湾,共有23处可建20-50万吨级泊位的深水岸线,总长度达47公里。根据省政府审议通过的《福建省大型深水港保护与开发方案》,福建省将对6个大型深水港进行合理开发并利用,规划开发建设50万吨级超级大型深水泊位的岸线3处:三都澳的东冲口和猴仔山,兴化湾的草屿岛;20万吨~30万吨级大型深水泊位的岸线18处:三都澳的城澳、关厝埕、长腰岛、赤壁、五头羊、漳湾,罗源湾的将军帽东侧、濂澳、古鼎屿西侧和东侧,兴化湾的江阴港区东部、牛头尾、万安,湄洲湾的罗屿岛、黄干岛、东周半岛东北侧,厦门湾的塔角,东山湾的古雷头西侧;大型造船基地2处:三都澳的白马门口和湄洲湾的东周半岛西北侧。要通过充分发挥深水岸线的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深水湾区域,抓好临港产业发展,培育经济新增长区域,加快海西建设。
(一)环三都澳区域。三都澳地处宁德市东南部沿海,湾口为东冲口,海岸线总长449.98公里,海湾总面积达570.04平方公里。拥有城澳、关厝埕、长腰岛、赤壁、五头羊、漳湾和白马门20-50万吨级泊位深水岸线资源。环三都澳区域包括宁德市沿海蕉城、福安、霞浦、东侨四个县(市、区、开发区)的20个乡镇(街道),陆地面积1630.10平方公里,占宁德全市总面积的12.2%;海域面积714平方公里,占宁德全市总面积的1.6%;2006年末,该区域人口71.08万人,占宁德市总人口的21.7%。环三都澳区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发展对接的关键区域。
环三都澳区域产业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规划是:发挥宁德港和大型深水岸线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龙头项目带动,重点发展冶金、船舶、机械加工业,开发白马半岛或溪南石化工业,培育环三都澳具有区域综合优势的临港工业集聚区。1、冶金工业。依托漳湾20万吨级深水岸线,在东侨经济开发区漳湾片区布局建设宁德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推动我省钢铁工业与国内大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国内外环保型大型钢铁工业项目,争取形成福建省钢铁基地。2、机械加工业。依托白马港区及其深水岸线,积极推进福安电机电器产业优化升级,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在福安经济开发区内建设矽钢片、漆包线、电机轴承等项目。3、船舶工业。依托赛江及其深水岸线,大力推动船舶工业发展,提高船舶修造水平,推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形成船舶修造及配套零部件产业基地。4、石化工业。依托三都澳30万吨级深水岸线资源,在白马半岛或者溪南积极引进石化龙头项目,择机开发白马半岛或者溪南石化工业园区,搭建产业集聚平台。
宁德市作为环三都澳区域的中心城市,应定位为滨海港口中心城市,着重建设沿海经济增长带和山区生态经济发展带,发挥优势挖掘潜力,积极主动接受闽江口经济区和其它发达地区的辐射,推动山海协调发展。1、发展壮大临海产业集群。加快海西宁德工业区建设,重点抓好围填海等基础建设和500万吨石油储备库、大型钢铁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2、做大做强传统产业集群。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签约项目的落地建设和重点工业制造业项目;加快电机电器、船舶修造、食品加工、汽摩配件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3、提升服务业务发展水平。积极引导旅游产业。抓好旅游资源整合和要素配套,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协作和线路对接,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带动酒店业、会展业加快发展。健全完善城乡商业网点和服务网络,加快建设、改造、提升和完善食用菌、水产品、太子参等专业批发市场。4、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发挥“柘荣太子参”、“古田银耳”、“坦洋工夫”、“福鼎白茶”、“闽东大黄鱼”等品牌效应,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茶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茶叶加工水平,搞活茶叶流通环节,不断扩大闽东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科学修编水产养殖规划,调整优化水产业品种结构和养殖模式,大力发展滩涂、浅海生态健康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大力推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新工艺和立体栽培技术,推进食用菌精深加工。积极培育壮大畜牧、水果、蔬菜、药材、油茶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二)罗源湾。罗源湾是福州规划开发的外海深水港区之一,位于福州地区东部,闽江口以北约50公里。罗源湾口为可门口,海岸线长达155.66公里,海湾总面积达179.5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63平方公里,拥有将军帽东侧、濂澳、古鼎屿西侧和东侧4处20万吨级以上深水岸线,是全国少有的天然深水港湾,可全天候靠泊30万吨轮船。大量的科学资料以及港口专家论证,证明了罗源湾具备建造东方大港的条件。
罗源湾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规划是:依托罗源湾20万-30万吨级深水岸线资源,引导龙头企业抓住当前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有利时机,提高区域承接外部转移的能力,引进重点项目,重点布局能源、冶金工业,延伸发展机械加工及船舶修造业等临港工业,促进产业集聚,形成环罗源湾的能源、冶金、机械、船舶产业基地。1、能源工业。依托可门、将军帽港口作业区,以可门电厂和罗源火电厂项目为龙头,加快建设以燃煤为主的港口型电力工业,形成我省重要的能源基地。2、冶金和机械加工业。依托碧里、将军帽等深水岸线资源,积极吸引国内外冶金、机械企业来投资建设,在亿鑫钢铁、德胜镍合金等龙头项目的基础上,发展白水工业集中区冶金和金属加工、机械工业。3、船舶工业。依托罗源湾深水岸线资源,推动船舶修造业发展,延伸相关配套产业链。
福州市是罗源湾区域中心城市,更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应当积极先行先试,大力推进罗源湾开发建设。福州市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规划是:加快实施“一城两翼双轴线”发展战略,推动中心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的跨越式、组团式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重心辐射作用,增强服务全省的带头示范效应,促进闽东北地区发展,推动其与长江三角洲对接。1、加快产业园区发展和港区建设。加快“两翼”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改造城区工业园区,提升软件园、金山工业集中区、福兴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发展水平。加快发展县(市)现有的各类开发区、投资区和空港工业集中区、青口投资区等重点工业园区,发展铝深加工、不锈钢、光电和台湾机电工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推动港区建设与园区发展有机联动,加快码头泊位建设、港区功能盘整和罗源湾等航道疏浚,提升福州港经营管理水平。2、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闽江口、江阴等物流园区和南通等物流分拨中心建设。发展服务外包、中介代理、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海峡金融街建设,创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开发闽都文化、温泉生态、滨海休闲、闽江观光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发展品牌连锁、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支持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榕设立地区总部和营销中心。3、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组整合,推进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做强做大电子信息、软件、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建设完善软件、集成电路、动漫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依托“6·18”项交会等平台推进项目成果和技术需求双向对接。4、企业优化升级。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与品牌整合。加快改造提升纺织、冶金、建材、塑胶、食品、机械制造和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5、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发展一批“菜篮子”基地、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珍贵林基地。发展远洋渔业和以水产加工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品牌农业,强化对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的保护和宣传,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
国务院支持海西发展的意见发布后,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重大举措,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快速推进。福州(平潭)综合试验区功能定位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综合试验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综合试验区、省会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潭试验区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规划是: 突出对台特色,积极开展两岸合作特殊政策试点;充分利用独特自然资源优势,突出海峡旅游主题,建成具有全国影响的海岛旅游城市;优化产业机构,形成台湾高端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依托海岛优势,建成海峡西岸新兴海洋产业开发基地。1、建立台湾专属工业园。采用类似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以台湾六大工商行业公会、台湾新竹科技园区、台湾对口合作的县市以及大企业集团为合作对象,采取“飞地”的方式,在平潭设立各类别专属园区,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制定产业指导纲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生物科技产业。2、开发利用无人岛。以优惠的条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台湾大财团、机构购买平潭的无人岛,开发建设海岛生态旅游业、海岛休闲渔业、海岛港口、海岛仓储、海岛资源开发等项目。3、建立台湾商贸城。规划建设专门场所,开展对台小额贸易业务,设立台湾商品免税商场,参照大嶝岛台湾商品交易市场的做法,在商品品种、数量上可以采取更开放的措施,吸引大陆其他省市的产品进入到台湾商贸城。4、建立台湾农水产品集散转运中心。增辟台湾农水产品进口口岸,成立台湾农水产品进口风险管理基金,与台湾农、渔会合作或由他们独立经营台湾农水产品进口与销售、转运。针对台湾“小地主、大佃农”政策,与台湾有关方面共同探索对台湾农水产品采取“契约式”合作。5、支持平潭与台湾的产业对接与合作。推动与台湾相关企业合作开发平潭风力发电产业、船舶修造业、海洋捕捞业和生态养殖业。加强与台湾六大旅游同业公会合作,推进与澎湖签订“两岛”旅游对接协议,促进台商投资兴建旅游设施、创办旅游企业、共同开发旅游资源。6、做好相关服务产业。建立两岸大型海上补给中心、海员俱乐部,作为两岸船舶补给、加油、维修、服务和船员休闲基地,填补西岸该产业的空白。建立特色金融小区,开展特色金融服务,降低台湾金融机构在岛内设立金融机构的门槛,尝试办理离岸金融业务,实行新台币在岛内自由流通、兑换。利用平潭独有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建立台湾特色文化园,增加旅游点。
(三)兴化湾。兴化湾位于福建省沿海中段,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部,是福建最大的基岩海湾,北接长三角,南衔珠三角,范围从福清龙高半岛南端至莆田南日群岛东侧,对岸就是台湾以及更广阔的太平洋水域,海岸线总长223.4公里,海湾总面积619.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69.22平方公里,是一个隐蔽性和稳定性较好的强潮海湾。兴化湾港口条件好,水深港阔,具备建设大型港口的自然条件,沿福清市龙高半岛可规划建设20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有江阴港区东部、牛头尾、万安三处以及草屿岛50万吨级深水泊位岸线,是福建省重点发展的“两集两散”港区之一,随着福厦高速公路、福厦铁路、向莆铁路以及湄洲湾港口支线铁路、江阴港支线铁路的开建,它的开发,不仅对促进两岸经济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将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兴化湾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规划是:依靠外引内联,积极引进与港口紧密相关的制造业,建成福建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港口机械装备制造与供应基地、集装箱物流基地、电力能源基地。主要以江阴经济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为载体,依托江阴港口和港区东部20万吨级深水岸线资源,加强闽台产业对接,引进重大项目,发展汽车、机械、精细化工、能源等临港工业,成为具有滨海特色、以临港重化工业为主的现代化港口工业区。1、汽车工业。在福州市青口汽车生产基地发展东南轿车、轻客和福建戴克轻型客车及配件制造的基础上,抓住国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向我国沿海转移的有利时机,在新厝出口加工区,承接世界一流技术,延伸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形成较强产业规模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体系。2、机械、精细化工、能源工业。依托江阴港口及深水岸线资源,在江阴经济开发区重点布局机械加工、精细化工、电力资源等临港产业。
(四)湄洲湾(南、北岸)。湄洲湾位于福建省东海岸的中部,莆田市仙游县和泉州市泉港区两地交界处,其北岸属于莆田市,南岸属于泉州市。湄洲湾海岸线总长186.57公里,海湾总面积达423.77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207.07平方公里,与台湾基隆港隔海相望,是闽台两省相距最近而又最大的一对姊妹港,亦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多泊位天然深水良港。其码头主要分布在莆田的秀屿、东吴和泉州的肖厝、鲤鱼尾等地,其中北岸的秀屿、罗屿、东吴和南岸的肖厝、鲤鱼尾、斗尾等6处为20万吨级以上的深水岸段。
湄洲湾(南、北岸)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规划是:主要依托自身的深水岸线资源和临港工业区,发挥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和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项目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培育石化、船舶、能源、浆纸和木材加工等临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1、石化工业。依托湄洲湾(南、北岸)以及东周半岛30万吨级和罗屿20万吨级深水岸线,在泉港石化工业区“冶炼一体化”项目的基础上,推进泉惠石化工业区炼化一体化及中化高酸油炼制等龙头项目,加快高附加值产品项目建设。在仙游枫亭发展石化中下游(精细化工)产品。依托泉港、泉惠、东吴、枫亭临港石化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成品油、聚烯烃、芳烃、氯碱、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重要化工原料项目,向下延伸精细化工、塑料等产业,形成以石油储运、石油炼制、石油化工、氯碱化工为主体的石化产业集群,打造湄州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2、船舶工业。依托东周半岛斗尾深水岸线资源,在惠安经济开发区布局建设泉州斗尾30万吨级大型修造船厂,形成具有修理、改装超大型油轮、大型散货船、滚装船、集装箱船、海洋作业船、海上钻井平台及其海洋石油设施的生产能力;依托泉州斗尾大型修造船厂,延伸产业链,建设泉州船舶配套件工业集中区,培育大型船舶修造及配套件产业,形成钢结构加工、船用电气、船用环保机械、电子仪器仪表等产业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船舶修造工业及其船舶配套件产业。3、能源工业。依托秀屿港区和福建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围绕液化天然气及其利用,发展气电一体化、冷能利用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形成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产业集中区。4、浆纸及木材加工业。依托秀屿港莆田国家级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和罗屿20万吨级深水岸线,在东吴半岛布局建设120万吨/年硫酸盐漂白木浆项目,延伸产业链,发展高档文化用品纸、白板纸等项目,形成制浆造纸产业基地;在东峤木材加工区布局木材系列加工项目,以进口木材为龙头带动木材贸易,加快木材加工业发展,建成我国木材进口口岸、木材加工、贸易、集散中心和木制品出口基地。
莆田与福州和泉州相邻,地处湄洲湾北岸,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但现状经济总量较小,在沿海地区排位落后。莆田应利用港口和毗邻泉港石化基地以及拥有妈祖庙的优势,大力发展邻港工业和石化中下游产品加工业及旅游业,提升经济总量,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莆田市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规划是:大力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全面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着力推进项目、品牌、创新和服务带动,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壮大工业经济,全面推进港口城市建设。1、培育发展临港产业。大力发展能源、石化、钢铁、船舶、林产加工、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加快建设重大临港工业项目,加快建设铁矿石、煤炭、木材、建材、食品等临港物流园区,努力打造区域性港口综合物流枢纽中心。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石化产业要引进中上游产品项目,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延伸下游产业链。装备制造业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发展以数控机床及铝铸件为主的专业设备及机械配套件。能源产业要加快气电、风电、火电、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木材产业要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的深加工项目。电子产业要引导从加工装配向自主开发延伸,重点发展以小尺寸显示器为主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及电子新元器件和新材料。鞋服、食品、工艺美术等传统优势产业要积极推进产品管理、品牌和营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3、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建设各类物流园区,完善配套设施,抓紧建设鞋材服装、珠宝首饰、油画等专业市场,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旅游资源,发展妈祖朝圣、滨海休闲度假、工艺美术购物、生态农业、乡村、红色等特色旅游。
泉州市位于湄洲湾南岸,泉州市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规划是:以港口为依托,以石化为龙头,大力发展临海重化工业、电子信息和旅游业。创造条件发展石化中下游新产品和港口运输业建成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石化上游产品和部分中下游产品的加工基地。泉州市是泉州湾区域的中心城市,要提升其中心城市地位,扩大城市规模,以石化工业和港口经济为突破口,实现与三明市的重化工业基地对接,带动闽中地区经济发展。培育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旅游服务三大主导产业,改造提高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体系;建成特色突出、分工明确、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1、抓好项目带动。突出抓好传统产业升级,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推进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中化重油深加工等项目建设。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城市商业圈,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着力抓好南少林寺、泉州木偶剧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培育旅游新增长点。3、加强泉台产业对接。承接台湾电子、机械、石化、物流等产业转移,推进台资企业生产性原料及设备零部件配送物流中心建设,打造台资聚集区。推进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努力打造两岸农产品贸易平台。
(五)厦门湾。厦门湾口北起厦门岛的白石炮台,至龙海市的塔角,包括九龙江口(内港)和外港,海岸线长109.55公里,海湾总面积达230.14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75.96平方公里。其港口主要分布在厦门西海域和漳州九龙江口南北两岸。厦门湾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区域,整体发展不断加快。
厦门湾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规划是:厦门湾应依托厦门港的海沧、招银港区岸线资源和临港工业区(包括台商投资区、出口加工区、工业集中区等),充分发挥对台区位和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的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集聚区,努力建成以石化、汽车、机械、电力能源、船舶等为重点的外向型工业基地,重要外贸港口、海西先进制造业中心。1、石化工业。依托海沧区,在翔鹭石化120万吨/年精对苯二甲酸(PTA)、翔鹭化纤32万吨/年纺纤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腾龙特种树脂32万吨/年瓶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基础上,以芳烃产业链及石化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为重点发展芳烃系列产品及塑料制品,形成“芳烃-聚酯-涤纶和非纤制品加工”产业链。推进产业链的延伸和集聚,加快产业集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重点石化产业基地。2、装备机械工业。加快厦门机械工业集中区建设,进一步做大作强客车、工程机械等,形成规模优势明显的机械制造产业基地;在漳州及龙海经济开发区承接厦门产业辐射,发展金属制品加工、装备机械及配套产品。3、船舶工业。以船舶修造和游艇制造为主,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提升产业水平,推进船舶配件产业发展,形成船舶产业基地。
厦门市是厦门湾区域中心城市。厦门市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规划是:要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先行先试的辐射带动效应,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和市场融合,推动闽西南与珠江三角洲的对接。1、推进产业集聚提升。充分发挥工业集中区等园区的载体作用,引导产业集聚,做强做大电子、机械、化工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食品、轻工等传统产业,重点扶持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液晶面板向上下游延伸,发展发动机、高压油缸、液压元器件等汽车和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项目,继续引进电工电气等优势产品项目,推动光伏产业与LED的结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强海洋规划、开发和保护,管好用好港口岸线,发展海洋运输、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制药等海洋产业。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金融业发展,鼓励金融产品创新,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革,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旅游产业拓展发展。在发展传统观光旅游消费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邮轮、游艇、帆船及其他高端旅游产品,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争取举办更多有影响力的展会,提升厦门旅游吸引力。做好与台湾空中、海上客货运直航,推进空中直航截弯取直和航线优化。3、促进两岸产业对接。进一步办好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增强对接台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的载体功能,吸引更多的台湾企业和上市公司落户厦门,引进台资企业的大陆营运总部,促进台资企业增资扩产和以商招商,提升两岸经贸合作层次。加强与台湾的科技合作,争取成为“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继续做好与台湾的金融合作,积极引进台湾金融机构来厦投资设立证券、保险、基金等公司,争取成为“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办好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4、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两头在厦、中间在外”农业发展战略,大力开发优势种苗业、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再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拓展订单农业,推进特色农业及生态休闲农业发展。
(六)东山湾。东山湾地处福建的南端,地属漳州市,东山湾湾口为古雷头至塔屿城关,海湾总面积为247.89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92.36平方公里,其中东水道古雷半岛西岸可建20万吨级深水泊位。随着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东山湾的港口建设也在加快。
东山湾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规划是:东山湾主要依托古雷港区及古雷半岛20万吨级深水岸线资源,以古雷港经济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冶金工业、建材工业和其他新型产业。重点布局如下:1、石化工业。积极承接台湾及国内外(包括厦门海沧)石化产业转移,在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布局烯烃、芳烃等中下游产品,延伸石化产业链,形成集加工、中转、存储、贸易为一体的区域性油品、石化产品集散中心。2、冶金、建材和其它新兴产业。依托古雷港区及其深水岸线资源,积极主动承接台湾冶金、建材产业转移,在古雷经济开发区布局发展大型特殊钢、浮法玻璃及玻纤系列产品加工等产业,以带动古雷港的开发及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
漳州市作为东山湾重要中心城市,要发挥对台合作、港口资源等优势,继续推进工业立市和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打造两岸经贸合作基地、新型制造业基地和优质食品供应基地,建成与厦门特区互动、对台合作紧密、对外开放领先的生态工贸港口城市。漳州市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规划是:大力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着力转型升级,深化实施“依港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突出项目、品牌、创新和服务带动,着力扩大内需拉动增长,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构筑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1、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集聚度。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向环境容量高、立地条件好的沿海区域布局,提高产业空间集中度。加快重大基础设施筹划建设,推进古雷开发区、漳州开发区、龙海经济开发区、南太武滨海工业集中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增强沿海区域对大工业项目的承载能力。统筹现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发展,整合壮大提升产业园区,积极吸纳各类资本投资建设产业园区。2、推动服务业发展。组织实施城区商业网点规划,推进商业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构筑中心城区新商圈。培育发展专业街区、楼宇经济,促进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大区域性专业市场建设力度,全力打造龙门蔬菜批发市场、漳州花卉交易中心等一批专业市场。依托特有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港路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流量经济、道口经济,加快建设一批现代物流项目。3、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壮大八大优势产业,加强闽台花卉合作,做大做强花卉产业。支持龙头企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的先行先试优势,加快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建设。
(七)闽北新兴产业发展区域。以南平市为中心的闽北新兴产业发展区域,应重点开发具有区域优势的林产、造纸、农产品深加工等资源转化型工业和旅游业,建成有特色的林产加工工业、旅游基地和全省的商品粮基地。其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规划是: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生态主导型的区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走高起点、集约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实现闽北奋起争先、跃升发展。1、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支持电线电缆等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张,严格控制木制品加工业发展,积极培育旅游、养生、生物、创意和矿产加工等新兴特色产业。生物产业要着重发展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创意产业要加强策划宣传,加快建设武夷山创意产业园区。养生产业要抓好规划编制和项目引进,争取启动建设一批项目。矿产加工要注重资源整合配置,引导深度开发。2、加快园区建设。南平工业园区要积极引导中心城区企业退城进园;闽北产业集中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动一批企业开工投产,尽快形成规模效应;荣华山产业组团抓住浦南高速公路通车的机遇,加大对长三角的招商力度,确保一批企业入驻开工。大力推进邵武经济开发区、建瓯中国笋竹城、光泽金岭工业园区以及浦城、顺昌、松溪、政和等县域工业园区建设,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组团。3、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依托武夷山“双世遗”品牌,完善大武夷旅游规划,整合旅游资源,策划实施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协作,推动武夷山与台湾的旅游合作。加快建设南平交通运输服务中心,培育一批物流骨干企业和专业市场。建设新型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和乡镇商业区,加大农村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力度。 4、发展农业产业。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和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扶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产品。推进茶叶精深加工,打响“大红袍”、“正山小种”、“政和工夫”等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提升壮大笋竹业,扶持发展山茶油,稳定烟叶生产,促进水果、食用菌集约化经营。支持发展畜禽养殖加工业和乳制品加工业。大力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
(八)三明产业集中区。三明—永安市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应重点开发矿产资源、水力资源和旅游资源,建设成为全省的能源、原材料、机械、化工、林业、商品粮基地和新兴的旅游基地。其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规划是:发挥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加快落实“强化主轴、壮大两翼、‘块状’推进、连片发展”的区域发展思路和“突出工业、提升工业,加强农业、做特农业,培育三产、搞活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壮大重点产业,打造块状经济,推动连片发展,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1、优化工业结构。突出产业延伸,围绕壮大规模、连片发展,以主轴为重点打造冶金及压延、机械与汽车零部件产业区;以东南一翼、西北一翼为重点构筑林产工业、矿产品加工、生物医药产业区;突出园区拓展,创新投入机制,完善基础设施,集聚关联企业,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和专业园区,重点打造金属材料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氟化工、铅锌矿深加工产业“板块”,培育一批特色园区。完善园区共建机制,推进梅列经济开发区、三元经济开发区、金沙园、埔岭汽车工业集中区建设。2、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扶持一批骨干物流企业,壮大交通运输业;办好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永安笋竹文化旅游节、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等会展活动,发挥市科技会展中心的作用,培育会展经济。加快发展旅游业,强化泰宁世界地质公园龙头作用,培育精品旅游线路。3、壮大农业优势产业。着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特色农业示范乡镇,建立一批示范村和专业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重点扶持龙头企业。
(九)龙岩产业集中区。龙岩市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应充分利用本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的优势,重点发展烟草、建材、森林工业,并将其建设成为沟通闽赣粤经济联系的重要通道。其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规划是:发挥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集中精力抓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着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面加快工业化进程,同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1、加快壮大重点产业。加快培育机械产业中汽车板块的领军企业,加快发展铜产业,做大钢铁产业,大力推进产业龙头项目的建设。高起点制订和实施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优化工业布局,争创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2、大力发展服务业。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加强永定客家土楼保护与开发,扩大世界级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打响“红色古田”品牌。加强旅游公路、住宿、购物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市旅游集散中心。积极发展物流商贸业,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3、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油茶产业,提升发展烤烟、花卉、优质水果、反季节蔬菜、食用菌等产业。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搞活农产品流通。
第五章 推进我省产业合理布局的政策建议
一、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强化组织实施、强化规划引导,是产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规划是产业发展的龙头、旗帜、导向,规划水准的高低,直接关系产业发展的方向,建设的成败。建议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我省实际,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密切跟踪行业动态,加快编制“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使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进一步挖掘在我省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作出相应的专项规划。制定出台产业集群配套政策,包括配套企业鼓励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政策等。最好在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战略目标、战略规划明确之后,运用招投标机制,向国内大型规划设计院公开招标,征集最优的规划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建立产业布局、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的规划模型。建议政府设立产业规划专项补贴制度,对全省产业的总体规划、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专项规划进行必要的补助。
二、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要充分发挥在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要依托大型龙头企业,开发建设行业性研发中心、质检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要以大型企业为基础,以拳头产品为龙头,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建大型产业集团。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财务结算等中心,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省内配套率。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联合、兼并和重组。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建议政府在技改贴息、科技创新补助、项目融资、股票上市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三、推动主导产业有效集聚
要以现有的大型企业和优势产品为基础,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举办全国性大型经贸活动,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地组织和吸引全国、全省相同和相关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要鼓励同一产业的新办企业、新上项目在产业园区统一布局,支持企业进入产业园区进行异地技改,实行“飞地”工业的优惠政策。要以产业园区内的大型企业为龙头,按照不同产业的加工特点和工序,引导企业细化产业内部的生产分工,提高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协作化生产水平。围绕构建产业集群,加大专业招商力度,依据行业规划生成的项目开展招商,围绕龙头企业的配套项目进行招商,广泛开展以商引商和二次招商。通过各种网络信息平台、行业协会等作用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拓宽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建议政府对进入产业园区的企业和项目,给予技改贴息、项目成果转化扶持资金支持。
四、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步伐
要把产业园区的建设,作为加快产业发展的一个战略突破口来抓,提升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做好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按照功能区分,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完善工业园区的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认真做好每一个制造业加工中心所依托的产业园区的功能规划,高标准地做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开发产业性的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职业培训中心、物流中心等功能设施,努力使产业园区成为产业高度集聚的平台,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载体,产业区域化发展的龙头。建议政府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给予一定的贴息补助。研发中心、职业培训中心、检测中心、物流中心的建设,采取政府补助、公司化运作的方式筹资。对被确认的全国性、区域性制造业加工中心的产业园区,在用地指标、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园区开发经营实体,推动园区建设投融资的市场化。
五、提升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我省产业要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交流,紧密跟踪国际产业科技发展的前沿,及时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设备、设计,不断提升技术的吸收、消化、创新能力。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科技项目洽谈、共性技术推广、难题招标、科技专利转让、科技人才服务等产学研活动,积极推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技术合作,提高产业群整体创新能力。支持科技生产型和应用开发型经济实体,依托产业园区和大型企业,建立新型工程技术研究机构、产业工程中心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基地。推动产业的标准化建设,建设标准化的厂区、厂房、生产流水线,实行标准化的管理。建议政府增强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将科技经费向科技创新型产业倾斜,设立政府专项发展资金,鼓励并大力扶持新产品的开发,积极扶持产业化初始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扶持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加强国际及对台技术合作。发挥我省对台优势,积极在光电、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等重点领域开展有效的产业对接和转移。
六、强化产业服务体系支撑
强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加快配套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一)建设多元化的开放性商品市场平台。加快省重点产业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引导和鼓励多元化投资,重点培育形成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的产品市场中心,合理发展相关卫星市场。鼓励和推进建立产业信息中心,着力于提高信息化水平,用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建立产业信息中心,扩大国内国际业务交流。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解决信息闭塞,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增强市场的综合功能。
(二)加快现代物流平台建设。根据我省产业规划布局,围绕省重点产业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构建不同能级的现代物流圈。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培育专业物流市场。推广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鼓励企业采用“联合采购、集中管理、统一配送、分散经营生产”的物流管理模式。打造高速、便捷、通畅的物流通道,推动海关、检验检疫、货代、港务等口岸系统与物流配送系统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提高通关速度与货物集散能力。
(三)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整合区域金融资源,畅通各种融资渠道。推动建立银行与担保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作关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国家对担保公司的优惠政策。积极稳妥地发展典当业,鼓励其为中小企业服务。探索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在省重点产业建设孵化器,吸引各类风险资本,为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潜力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建立银企会商制度,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培育产业集群的信贷品种和服务手段。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多种业务方式,支持重点产业的项目建设。
(四)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继续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涉外律师、信息咨询、物业管理、仓储物流、报关报检等中介服务机构。筛选和鼓励一批服务意识强、服务水平高、管理运作规范的商业化中介机构及推动和引导一批公益性中介机构为产业发展服务,推动企业与中介机构的有机融合。积极推进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重点的创业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依托行业协会、同业公会或商会,培育和引进有实力的信息服务机构(ICP)和应用服务提供商(ASP),通过有形和无形的信息交流渠道,依法定期发布企业、产品、技术、市场等统计信息,建立起规范的市场信息引导机制。坚持民间性、自律性原则,大力培育发展行业协会,以行业自律、反倾销诉讼、产业信息、技术交流、对外协作、招商引资、职工技能培训和营销联盟为重点,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统计、培训、会展、招标、名牌认定、行业质量标准制定、价格协调和公信证明等工作。
(五)切实提供人才资源保障。要根据不同的产业,采取灵活、配套的人才政策,分层次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保证人才支撑需求。加强政府、企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创办各层次的专业化教育、培训基地,满足产业集群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人才,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推广开放式、委托式研发,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国际、国内优秀科研技术人才。促进人才创业,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代理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强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完善适应全省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等、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技术培训基地,调整学科结构,加强专业建设,加快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建议制定优惠和奖励政策,鼓励引进学科带头人、技术带头人、海外留学人员、企业家,尤其是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吸引全国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技工,努力帮助解决户口、子女升学就业等问题。加快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管理、企业家、工程技术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对开发建设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有功人员,给予政治上的荣誉和物质上的奖励。鼓励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的企业,采取“聘、借、调、育”等方法,广揽各种人才,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
课题承担单位: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课题负责人:林跃锋
课题组成员:陈永志 沈红芳 黄丽萍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