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崭新西部开放四川 四川"十二五"时期战略研究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4月5日
  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西部地区跨越发展的十年,是“蝶变”的十年。十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下,西部12个省、区、市的经济社会面貌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4倍多,年均增长率达11.42%,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明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通过十年的实践,在如何结合西部地区的具体区情,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自主创新道路等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发挥增长极和经济高地作用的四川省,立足西部大开发新起点,始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0年,四川省GDP为3928亿元,到了2008年,攀升至12506亿元,人均GDP为15378元,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9位,西部第1位。
  为配合本次年会,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对外开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主促进会四川省委员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廖果,特为本刊撰文。详细阐述四川省“十二五”期间宏观环境、特点趋势及战略研究成果,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崭新的、未来的四川。摘要如下,以飨读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在政策上和区位上的优势,顺应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浪潮,承接了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加工工业,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经过近30年的高速增长,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工业已经占据全国的八成左右。然而当前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企业商务成本逐渐大幅提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等问题,不断地从外部压迫企业和地区经济转变其发展方式。整体上来说,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况下,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逐步改变其生产经营方向,将目光投向经济尚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东企西移的新趋势与特征凸显,企业和产业的国内转移由此大规模地拉开序幕。
  当前从总体上看,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呈现这样几个特点:产业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外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尤为强劲;对资源和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 (论坛 新闻)产业转移趋势明显;产业转移的来源地相对集中,多数来自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闽三角地区;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区位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明显占优。
  当前,中国对外开放正在进入一个“海陆并进、东西互动”的新格局,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在全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中的地位,空前提升。四川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区域合作的战略构想,一定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来思考,必须认清西部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定位,必须找准四川在西部地区的定位,必须与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充分结合,才能谋得发展支持和发展优势,才能更快实现“西部的四川、中国的四川、面向世界的四川”这一抱负。
  四川省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势

 根据上表显示结果,我们可以形成这样几点认识:
  第一,四川省的开放合作目前在总体上仍处在较低的水平上。
  各个地区的综合开放度可以近似地分成四个档次:综合开放度在10%-20%之间的地区有16个,占1/2以上;在20%-30%之间的有6个,接近1/5;在30%-40%之间的有5个,不足1/6;超过40%的只有4个,占不到1/8,显示国内各地区的开放合作程度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尽管四川省排名尚可,也只是居于上述4个档次的第三档的下游位置,但在整个中西部的省市区中排名首位。 
  第二,四川省的省际开放程度较为低下,开放合作路径遵循“先内后外”顺序。
  观察四川省的三重开放情况,可以看到:省内开放度41.48%,高于地区平均值近6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十位;国际开放度13.93%,低于平均值近10个百分点,居于第14位;省际开放度排名居于全国各地区的第21位,为15.18%,是四川省最为落后的一个指标,在西部省份中的排名也仅仅是高于甘肃一省。这种现状间接说明,加快四川省的省际开放与合作步伐,将有助于四川省综合开放合作程度的快速提高,有助于四川省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第三,四川省位于全国梯级开放合作的中间位置,未来将成为中西部开放合作的领先者。
  据上表,各地区经济开放程度呈较为明显的梯级分布,综合开放程度东部地区平均达到43%以上,中部地区只有18%,西部地区更低,仅为15.5%,总体上呈明显梯级排列。其中,排名前10位的地区中有9个地处东部沿海,而排名后十位的地区中则有8个在西部地区。四川排名第11位,紧随邻近广东的江西之后,是中西部地区开放合作的领先者。然而,作为中西部综合经济开放度领先的四川,在三重开放的国际开放和省际开放方面,却是一个居于中游,一个列位靠后,这既是四川的缺憾,又显示未来四川将有可能成为该地区开放合作领头羊的潜力。
  五个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
  十七大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明确了“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的新目标。作为一个内陆省,四川对外开放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继续服务对外开放,支持四川发展“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性经济体系”,成为当前面临的现实课题。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高度谋划与审视四川对外开放合作,从“西部与世界相联”、两个前沿地带、成渝经济区建设、“西部高科技金三角”崛起、通道区域合作等视角,对此进行以下评述。
  在“西部与世界相连”中思考四川对外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重大成果之一,是成功融入世界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沿海开放战略的成功推进,到90年代的沿边开放;今天,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在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及其对全球欠发达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正在成为一个亮点凸现在全世界面前。
  2000-2006年,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71.66亿美元增至576.67亿美元,增长了2.36倍。2007年前三季度,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550.57亿美元,占全国的3.5%,增长33.0%,高于全国平均增速9.5个百分点。出口完成324亿美元,增长35.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8.1个百分点;进口完成226.58亿美元,增长30.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1.0个百分点;实现贸易顺差97.42亿美元,增长47.6%。
  中国腹地纵深,与越南、日本、韩国等沿海区域为主的国家不同,中国西部与14个国家接壤,广大内陆腹地如何对外开放,如何融入世界经济,不仅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对改善我国对外开放过度集中的不平衡格局意义重大,而且对接壤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西部开放、内陆开放和“向西开放”提速,连接起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金砖四国”,其意义之重大也不言自明。省委省政府提出“三向拓展、四层推进、实现充分开放合作”的战略,确立“建设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对此做出了最准确的判断和回答。
  在西部“两个前沿”中审视四川对外开放
  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区域格局,可从多个视角观察。首先是沿边与内陆,我们用“两个前沿”来形容:一是沿边,他们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是西部与世界相连的大通道;一是与中部接壤的内陆,他们是西部地区经济最发达、实力最强的腹地,是沿边开放的大后方和重要依托。中国西部对外开放近年来进展最快、最令人瞩目的地区,当属沿边地区。西部地区与14个国家和地区接壤,周边国家有十几亿人口,目前已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近百个边境口岸。
  区域合作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的创新以及西部大开发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推动西部沿边地区步入大开放时代,而且推动西部地区整体上在国家开放战略的地位大大提升,推动内陆腹地对外开放地位显著提升,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能源合作通道建设、产业与技术合作、第三亚欧大陆桥的设想和新丝绸之路的拓展、成渝经济区、关中平原、泛北部湾经济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崛起、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重庆-成都-西安“西部高科技金三角”渐行渐近、文化交流甚至老百姓生活与世界越来越紧的联系等等,不仅越来越凸现西部地区在全球产业分工和区域经济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越来越凸显腹地与沿边的紧密联动关系,沿边开放离不开腹地支撑,腹地开放受益于并将进一步推动沿边开放。
  四川深处内陆腹地,要抓住“西部与世界相连”的历史性机遇,首先要做强自身。要创造和发挥优势,努力建设成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要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 (论坛 新闻 视频)和金融中心,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显著提升产业聚集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建设高地和振兴产业,既是四川提升腹地地位、拓展开放空间的要求所在;更是推动四川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西部开放前沿的动力所在。四川建设高地要从四川的优劣势和国内外环境出发选准产业,既要发挥重型结构的传统优势,又要大力发展短小轻薄的高新技术产业,既要做强大型国有企业,又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既要继续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又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要输在新一轮产业升级的起跑线上。
  在成渝经济区双核建设中提升四川对外开放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加速的背景下,分析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格局,特别是深处内陆腹地四川的对外开放策略的第二个重要视角,是核心区域合作与通道区域合作。加强核心区域合作,共谋发展,是西部内陆腹地提升辐射力和对外开放实力的关键。
  四川在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参加各种区域合作,包括西南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等。四川是个典型的内陆省份,是成渝经济区的核心部分,同时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组成部分,也是西南经济区的组成部分,同样可以纳入泛珠三角。“同时属于多个经济区域”这一用语客观、充分反映了四川在多层次、多样化区域合作中的必要性、必然性和积极态度。区域合作为四川经济发展和拓展对外开放,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核心区域合作来看,最为重要和紧迫的是成渝经济区的建设。成渝经济区是四川和重庆接壤处最发达的区域,经济总量(GDP)占西部30%以上,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最好,人口和城市密度最高,最有可能成长为中国新的增长极的区域。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六个基地、一个屏障、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六个基地是:国家的能源基地,装备工业特别是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后方基地,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特色农牧业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一个屏障是: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屏障;从发展趋势看,成渝经济区有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五极。
  成渝经济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建国后,川渝一直在一个体系下布局和发展现代工业,产业和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配套优势。成渝间交通网络发达,过去只有经过内江的成渝南线高速和铁路,近年已有了经过遂宁的成渝北线高速和铁路,拟建的成渝中线也即将开工。重庆直辖后的高速发展,大大提升了成渝经济区的地位,但也出现一些分割和封闭等负面影响,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和两地一体化进程,对于四川拓展东向通道,对于重庆拓展西向腹地,对于提升四川和重庆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部金三角”崛起中谋划四川对外开放
  在成渝经济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以西安、关中为中心的城市群和经济区也在迅速成长,在西部腹地核心区域发展中,重庆-成都-西安,一个“西部高科技金三角”正在崛起。随着基础建设、三地城市群和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三地交流和合作进程更将加快,从而极大地提升西部内陆腹地实力。 
2006年,四川、重庆、陕西三省市经济总量(GDP)16653.12亿元,约占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的72.8%,人口14712万人,约占西部地区 40.7%。这个“金三角”的形成和崛起,对于西部地区,对于川渝陕三省市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均具有重要意义。
  “西部金三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科技实力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三地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已成为三地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年,西安、成都、重庆三地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在全部GDP中的比重,高达28.59%,而其实现的工业增加值也占到三地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0.87%。同时,随着六条出川通道建设,四川与西安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和通畅,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南北丝绸之路连接通畅,对“西部高科技金三角”整体来说,在西部内陆腹地的地位和实力,川渝向北、向西的对外开放,西安向南、向东南的对外开放,都将进一步提升。
  在通道合作与丝绸之路中拓展四川对外开放
  探讨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第三个视角,是北方丝绸之路与南方丝绸之路(或者说西北与西南),这个观察视角也可以说是对通道区域合作的深化分析。
  对于深处西部内陆四川的对外开放,通达四面八方的通道区域合作,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长江流域和沿江公路及铁路向东的对外通道,通过陇海兰新线向西北的对外通道,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向东南和南方的通道,等等,都对四川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从地缘、距离、历史、文化等因素看,面向东南、西南的对外大通道,泛珠三角、东盟、西南经济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第三亚欧大陆桥和南方丝绸之路,意义尤其突出,而在连接南北丝绸之路的出川大通道新建和扩能后,向北、向西的通道区域合作和北方丝绸之路对四川对外开放的地位和作用,也将大大提升;四川尤其以丰富的能源和开发建设高潮,在国家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国际能源通道合作中的地位还将进一步提升。
  四川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四川的对外开放不仅要与重庆捆绑,不仅需要与西安联合,而且要与泛北部湾联通,与大湄公河联通,继续通过各种机制巩固西南区域合作,积极参加和利用好泛珠三角、泛北部湾经济区、云贵昆经济区、中国-东盟自贸区、CEPA、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等各种区域合作机制,以及在这些合作机制基础上提出、串联和推进的第三亚欧大陆桥构想- 一个以深圳港为代表的广东沿海港口群为起点,昆明为枢纽,经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从土耳其进入欧洲,最终抵达荷兰鹿特丹港,横贯亚欧21个国家,“海陆并进”的南方丝绸之路和对外开放构想。
  开放合作的政策保障与措施
  加强开放合作、携手共谋发展已成时代潮流。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大潮中,四川的优势和潜力日益凸显。实施西部大开发,国家将继续在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推进、公共产品发展方面向四川倾斜。此外,四川有独特的政策效应,除了有全国共性的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和西部地区共享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外,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四川还有中央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区域性差别政策,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产业、要素的集聚效应。
  新形势下实现四川省扩大开放合作的战略目标,除了要有正确的发展思路和路径外,根本的方面就是要落实到优良环境的营造上。面对区域之间日益突出的竞争态势,必须下更大功夫、花更大力气建设和优化四川省开放合作的综合投资环境,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促进合作项目顺利实施,共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强化开放合作的政策支撑
  强化开放合作的政策支撑,应首先落实好有关政策,把分散的政策进行优势集成,发挥集成效应;注重政策支持导向,实现贸易投资政策与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金融政策的相互融合。同时,应随着形势的变化,认真审查和清理不合适宜的法规和文件,重点在四川省能够掌控的政策空间内实现大胆突破和创新。
  一是投资准入政策。在国家有关宏观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国家有关对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尽可能放宽投资准入条件。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已经明确规定允许进入而实际难以进入的行业,必须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不得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直接办理备案手续。
  二是产业支持政策。在国家产业政策和目录指导下,根据实际,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产业项目,重点引导国内外产业和资本投向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优势特色资源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区域性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优惠按《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政策执行。当前尤其要认真落实以鼓励类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的税收减征政策、企业投资于符合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环境保护及节能节水项目的税收减免政策。
  四是金融支持政策。要拓宽融资渠道,允许外来投资企业以股权融资和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支持外来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大胆使用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支持外来投资企业的发展探索多种担保方式,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外包企业、转移企业用无形资产抵押融资。
  五是财政支持政策。建立四川省的开放合作资金、产业发展基金和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发展资金,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专业投资促进机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激励机制建设、鼓励类重大产业项目财政资金支持和银行贷款贴息的扶持力度。对中外投资企业的各类规费、手续费等,按照有关规定采取“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就低不就高”的支持政策。
  六是要素保障政策。对于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投资强度和环境影响达到要求的外来投资项目,优先安排用地、用电、用气、用水计划和指标,确保项目及时落地和按期投产。为外来投资企业提供数量足够、技能熟练的劳动用工。
 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应按照“铁路大动脉、高速大通道、内河大港口、国际大机场、信息大网络”的要求,以全方位出川通道建设为重点,构筑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以成都为中心,成辐射状的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经济圈。加快建设出川铁路“大动脉”,打通全方位的出川铁路通道。加快建设出川高速公路“大通道”,形成成渝经济区高速公路网。 
同时,抓紧搭建投融资平台,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的建设国债支持。
  努力构建西部现代物流体系
  四川省地处内陆,不靠边、不靠海的区位条件,决定了能否建立起拥有低成本竞争优势、便捷性服务优势的现代物流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开放合作的广度、深度和招商引资的对外引力。必须在完善综合性立体交通网络体系的基础上,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把四川省打造成为具备低成本竞争优势、便捷性服务优势的西部物流中心,抢占西部物流业的制高点。
  四川省加快建设西部现代物流体系,构建以成都市为中心、物流量大的交通枢纽城市为次中心、其他大中城市为节点、县城为支点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重点是规划建设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力争建成5-10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物流园区;按照大分工、大协作、大配套的要求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支持本地物流企业做大,招大引强,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集群和几户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加快物流节点建设,支持成都建设省一级物流节点,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二、三级物流节点;积极推行“大通关”,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改善物流发展的软环境。同时,要加强仓储和配送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信息技术,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推进物流标准化的应用、开发应用物流新技术。
  加强组织协调,协调解决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有关重大问题;改革物流管理体制,打破行业和地区限制,促进运输服务的市场化和仓储设施与业务的社会化;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流服务市场,促进物流资源的自由流动。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培养物流人才。
  搭建开放合作的载体和平台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物流保税区等是四川省扩大开放合作、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吸收国内外资本、集聚产业的主要载体。应加强规划建设,使这些载体成为四川省吸引国内外资本和产业的集聚区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中坚力量。
  一是把国家级开发区建设成为开放合作的龙头。要以成都服务外包基地为重点,着力推进有发展潜力的绵阳、德阳、乐山等市的服务外包工作,全力打造成都高新区、绵阳高新区等国家级和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 二是把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开放合作的主体。省应在现有的重点工业园区中,选择一部分基础好、比较优势强的工业园区作为“四川泛珠三角合作示范园区”,加大建设力度,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向四川省更多、更快转移。三是把出口基地建设成为开放合作的重要支撑。重点支持成都出口加工区及西区、绵阳出口加工区、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支持条件成熟的市州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申办新的出口加工区,争取设立成都保税区和宜宾保税港区。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境外经济合作区。四是充分发挥“西博会”等平台作作用,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同时,要积极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广交会、兰博会、昆交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
  深化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是促进四川省充分开放合作的根本保障。目前,制约四川省充分开放合作的最大问题仍然是体制机制,必须把深化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真正形成“内外统一、职能统筹、权责分明、资源共享、各方联动、共同促进”的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领导体制。应由省党政主要领导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州主要负责人参加,成立高层次开放合作推进领导协调小组,主要职责是:协调解决在承接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是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应借鉴成都、德阳等地的经验,建立省投资促进委员会,归口管理全省的招商引资工作,负责统筹全省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促进工作,对地市州招商引资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工作协调。要在用人机制上探索建立“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合同制聘用”的政府雇员制。
  三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应建立和完善泛珠江“9+2”开放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成渝经济区开放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西南6省市区区域开放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军地和部省联席会议制度等。
  四是创建良性互动机制。应建立投资、贸易、产业良性互动机制,“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机制,鼓励与国内外投资企业按照共赢、共建、共享、共生原则联合开发优势资源。要利用友城关系、园区关系、商贸关系和劳务合作等关系,促进双方地区间的经济交往与合作。
  五是发挥多方力量。应发挥和集成各方力量,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互利多赢”模式,形成政府--企业--中介--民间团体--涉外机构以及省市间、部门间联动推进开放的合力.同时,积极发挥领事馆等驻华驻蓉机构和四川省驻省外机构的作用。
  六是构建激励机制。应在全省出台一个投资促进奖励方法或者条例,包括对市区、园区、机构、企业、个人、重大项目、产业链的整体引进奖励等。对重大投资项目,坚持部门督办责任制和跟踪落实责任制。应建立开放型经济工作评价体系。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house.focus.cn/news/2009-12-03/809149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