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因此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工作,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一、“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断增长的客观需求
“十五”中后期全国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万元GDP能耗不断上升、污染物排放量逐年提高、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产业结构“趋重”所造成的。诸多分析表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措施不到位。但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和不断增长的客观需求也是造成当前节能减排严峻形势的重要原因,并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成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最大制约因素。特别是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将保持较大的建设规模,由此将带来对电力、运输车辆、建材、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电子等产品的较大需求。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2、节能减排和其他发展目标尚未实现统筹、协调发展
在节能减排目标与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方面,中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适度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促进经济结构转变,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在地方层面,仍存在层层放大GDP增速、单纯追逐GDP增长并互相攀比的现象。越往基层,对上项目、追求高增速的积极性和盲目性越高,而对节能减排越不重视。节能减排与其他发展目标间的不协调发展,直接导致了经济总量的“数量型”扩张和“平推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单纯依赖第二产业拉动GDP高速增长的态势,客观上加剧了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速度,推动了这些部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阻碍了落后产能的淘汰进程,使未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3、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手段与经济性措施有待加强和完善
当前,我国推进节能降耗的市场化手段和经济性措施的缺失与乏力是节能降耗工作在调控手段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推动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手段和经济性措施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实行税收调节、加强金融扶持、理顺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但是与节能减排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相比,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对政策研究、标准编制、信息传播、能力建设等这样公益性非常强的基础工作支持不够。此外,虽然建立国家节能专项资金事宜最近已提到政府议事日程,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协调不得力,在资金的规模、配置、管理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使这方面的工作进展缓慢。
4、对节能减排的基础性工作缺乏足够重视
当前,在节能减排的执行和操作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对节能减排的管理职能亟待转变,节能减排的基础性工作亟待加强。节能减排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加强能源统计和核算工作,建立统一的、科学的节能减排数据体系;建立和完善关键性的节能减排重大制度;加强节能中介机构的能力建设和专业人员培训;加快支持地区节能降耗指标实现的若干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完善对节能减排重大技术研发和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的支持体系等。
(二)、节能减排的措施
1.首先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2.加大投入,全面实施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水资源节约项目。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
3.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4.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5.夯实基础,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6.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执法检查。
7.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
8.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宣传日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意识。
9.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在节能减排工作中,中央政府将率先垂范。
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意义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碳循环是平衡的。人类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度普遍上升,威胁人类生存。CO2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
2007~2008年,“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研究全球变暖应对之策的热门词汇。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CO2为主)排放。因此,为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通过减排CO2、减少碳源、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中国缺乏持久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中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中国积极实施节能节排,发展循环经济和促进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应该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二)、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与发展低碳经济动态
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之一,污染减排是中国“十一五”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且任务艰巨。中国经济翻两番面临能源约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环境约束;能源结构转换任务艰巨。
据预测,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的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需求,将分别达到29.47亿吨标煤和42.49亿吨标煤。研究结果还显示,到2050年,在基准情形下,一次能源需求为64亿吨标煤;在政策情形下,一次能源消费为47亿吨标煤。政策情形相对于基准情形,减少能源消费27%,减少CO2排放39%。根据基准情形的计算结果,2050年,中国CO2排放量为31亿吨。这就意味着,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排放国。截至2007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5.38%,二氧化硫和COD总量减排完成百分之三点几到四点几。从节能来看,今后每年至少要降低4.5%,才能完成五年任务。环保方面,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还要完成减排总量的6%~7%的任务。今年和以后三年,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目前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阶段,“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因此,我国应加快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先进核能,推进煤炭的清洁利用,既有利于改善环境,又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有效地减少CO2的排放。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1、发展低碳经济应该始终立足于国情,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2、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和社会行动体系。
3、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4、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
5、制定清晰的政策目标,依托和整合现有政策体系和手段推进低碳经济
6、充分发挥碳汇潜力,尽快实施碳信息披露项目,构建中国碳平衡交易平台。
7、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制定低碳经济国际规则。
8、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效的低碳体制。
三、今后一个时期应对经济发展和资源的绿色发展战略措施.
2010年是制定“十二五”规划关键之年,在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态下,低碳发展、绿色增长成为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编制工作的主基调。
“十一五”国家提出了“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的能源战略方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十二五”能源规划,将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中国能源发展勾画出明晰的轨迹图。许多专家认为,“十二五”与“十一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经济的低碳转型。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背景下,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无疑是“十二五”能源规划的关键所在。
目前,“十二五”能源规划纲要大纲讨论稿已进入地方讨论阶段,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基础的绿色发展思路,绿色发展理念已不折不扣地纳入到“十二五”能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重点区域规划中。占领关键产业制高点
“十二五”是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球能源变革的机遇期。打造“绿色经济体”,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追逐的梦想和目标。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从全球经济领域来看,掌握低碳核心技术,夺取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主动权,将决定未来在国际化竞争中占据何等的重要地位,节能减排刻不容缓.毋庸置疑,节能减排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减缓温室气体增长、保护环境的同时,还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等多重任务的挑战,节能减排形势可谓依然严峻。一方面节能减排力度将继续加大,另一方面节能减排考核指标将更加严格。“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推进节能减排,也有专家建议,通过市场化路径减排,以交易机制明晰产权降低成本,实现最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同走绿色共赢之路。据了解,目前我国已经有60多个能源合作机制,40多个对应交流国。这些机制将为我国能源产业化发展、能源科技合作、促进绿色增长提供良机。相信沿着绿色轨道前行的“十二五”能源规划,必将推动绿色增长体系建设,对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www.cndca.org.cn/performDuties/participation/suggestion/201006/t20100608_57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