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目前,平湖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公共需求快速增长阶段。预计“十二五”时期,平湖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公民社会加快兴起与形成,社会矛盾进一步深化复杂,社会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这个阶段将是公共服务增长最快时期,也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任务最繁重的时期。
“十二五”时期,我市必须在“十一五”基础上加强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互动,以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以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繁荣。
一、“十一五”时期我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时期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四位一体”改革布局的形成期,也是我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全市上下以改善民生为主线,在积极应对经济过热与衰退交替的不稳定局势背景下,实现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诸多领域的新突破。
1、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着眼改善民生,持续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和民生实事项目的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至2009年,我市用于社会事业领域投入累计超过14.43亿元,社会各项事业得以全面协调发展。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推进,各项创建活动尤其是“五城同创”活动深入开展,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双拥”模范城等称号;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规范化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率达100%,初步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衔接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确立,全市社会养老保障率达到95%。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完善平安创建体系,深化“平安平湖”建设,连续5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浙江省“平安市”称号,连续两次被评为浙江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率先成立全省第一个新居民事务局,新居民服务与管理工作走在前列。“综治进民企”工作得到中央领导肯定,并在全省得到推广。严打整治成效显著,积极开展对突出治安问题、黄赌毒和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群防群治扎实推进,全市组建了119支村级治安专业巡防队,拥有专兼职巡防队员1200余名;建成路面治安视频监控点1280余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治安技防网络,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破获各类违法犯罪案件104起。矛盾调处积极有效,认真开展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抓好情报信息体系建设,有效地把矛盾纠纷控制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基层基础不断巩固,继续加强了综治工作中心“8+X”联动机制建设,形成职能上聚合、力量上整合、信息上汇合、工作上配合的齐抓共管局面。
3、社区社团社工建设加快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市深入推进和谐社区创建,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推广实施社区“一站式”服务模式,社区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全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被评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积极探索社会转型期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建设,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全面实行百分百“自荐海选”。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工作方针,创新社团管理模式,积极引导发挥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作用,被评为全国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建立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在机构配置、宣传发动、制度建设、统筹协调等方面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氛围日益浓厚、成效日益显现。特别是今年市委出台的关于加强“三社”建设的文件,为调动广大社会工作者积极性,理顺体制、整合资源,大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
4、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日趋完善。重视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和问题,切实维护好发展好社会各阶层利益,各项社会管理机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在利益协调机制方面,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即征即保”;探索建立农民利益受损补偿机制,切实维护“三农”利益;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处置企业主欠薪逃逸联动机制,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群众最关心的收入分配权益。在诉求表达机制方面,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民情工作日”制度,积极推广市长电话、“网上信访”、市长信箱等三合一的工作模式;在农村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有效整合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服务工作资源,群众诉求渠道进一步拓宽。在矛盾调处机制方面,建立健全领导包案调处重要疑难信访制度和大调解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清积案、解隐患”信访百日攻坚行动,解决办结了一批疑难信访事项和积案。在权益保障机制方面,着手完善民生财政支持保障机制,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已具雏形。建立医患纠纷调委会,完善社会化劳动争议调处等机制,发挥青少年维权岗、妇女维权合议庭、110救助中心、96345社区服务中心等平台作用,公众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尽管我市社会建设和管理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居民快速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以及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总要求等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公共服务仍相对滞后,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与城镇还有一定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依然任重道远。二是公共服务项目总体投入仍偏少。虽然近年来我市强调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千方百计增加投入改善民生和加快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但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某些社会领域仍然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来自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4年至2009年,我市用于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投入(包括交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和科教文卫社会事业)累计为97.17亿元,但其中用于社会事业领域投入仅占14.85%,个别社会事业项目因为资金缺乏,无法启动建设。三是公民社会和基层民主仍有待提升,社会组织发育尚不健全,对行政机关的依赖性较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和表达诉求的渠道相对还较少。四是社会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尚未建设完善,改革认识和共识有待进一步形成。五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日趋增多。如劳资纠纷、环境污染以及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等问题,给维护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小压力。
二、“十二五”期间我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机遇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社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的互动进一步增强,民主、自治、参与和活力的公民社会加快形成,社会管理将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和新的挑战。
(一)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了新机遇。
1、社会发展加快创造了改革的较好条件。“十二五”时期,预计全市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服务业将有较快发展,经济增长将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经济结构转型提升取得较大进展。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加速进步,社会发展的内在积极因素也进一步加快社会转型,有利于增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激励因素,有利于及时推出若干重大创新举措,有利于支付足够的改革成本。
2、城市化水平提高形成了改革的新环境。“十二五”期间,随着“两新工程”建设的扎实推进,一批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相继建成,我市的城市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将迎来新的局面,更有利于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以城市推动农村的社会发展机制。
3、改革全面推进奠定了社会管理的新机制。“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四位一体改革,率先建成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启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规范机构设置,完善运行机制,加快形成科学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繁荣活跃的文化发展机制,充满活力的转型升级体制,这些都为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社会需求进一步提高,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1、公共服务需求全面较快增长,与基本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实践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7000美元的时候,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普遍建立起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市着力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但公共服务均衡化进程仍有待提高,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除了在册低保对象3157户5196人外,还有1414户3924名城乡低保边缘户,另有一部分因各种原因导致生活贫困的低收入者尚无法统计,更无法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范围。因此,当前仍迫切需要加快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2、社会公平正义寻求有效保障,与体制机制尚未理顺矛盾突出。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各方利益协调分配机制还未完全形成,社会财富分配两极分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社会弱势人群为数不少,使得社会公平正义受到较大挑战,各类矛盾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政府部分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缺乏完善的第三方平台和专业人才队伍来开展矛盾纠纷的调解,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建立较为完善的各阶层利益表达、反映诉求和协调机制,建立有效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妥善解决当前种种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和遏制社会冲突。
3、城乡差距仍未完全消除,与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近几年,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乡制度差异尚未完全消除,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存在,特别是在享受养老、低保、优抚安置、医疗卫生等一些公共政策时,城市和农村居民之间还存在明显差异,这迫切需要我们加快社会事业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三)社会结构进一步多元,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了新挑战。
1、新社会阶层加快形成的挑战。中等收入群体和现代职业阶层快速形成壮大,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各类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一批新的社会阶层迅速形成,社会分层日益复杂,社会利益趋于碎片化。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经济主体25344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7739户,个人独资3613户,有限公司2841户,技术工人占全市职工人数比例达20%以上。如何较好地反映和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一个较大挑战。
2、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的挑战。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因此,需要越来越多的管理主体参与到公共管理之中,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大趋势下,各类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不容小窥。他们可以转接许多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既有效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也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然而,虽然近几年我市社会组织增长速度加快,但总体都规模偏小,结构不甚合理,管理不够完善,全市现有108个社团组织中,60%属专业性团体,维权类、公益类仅占0.08%,对社会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作用有限。
3、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市目前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8.53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9.84%,老年人口比例位居嘉兴市第二,浙江省第四,属于全省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严重的县(市、区)之一。当前社会政策的制定执行,必须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社会发展格局和社会精神气质的一系列变化,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全球化与信息化加速,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课题。
1、全球化带来风险扩散以及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的影响。全球化带来了巨大收益,也加速了风险传播扩散。随着国际国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因素增多、渠道扩大、程度加深,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之间因价值取向不同而发生的碰撞乃至冲突难以避免;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甚至颓废腐朽的价值观念也乘机而入,导致了一些陈规陋习死灰复燃,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沉渣泛起,一些道德沦丧现象和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社会秩序的根基。
2、网络信息社会带来社会管理新课题。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兴起和发展,网上信息发布传播的无国界性、自主性,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新的挑战,虚拟社会管理已成为社会管理的一个新课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网民超过30万,网民数量已经接近于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如何增强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相互融合,消除网络信息化的负面影响,也是“十二五”时期必须要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
3、金融危机后续影响不容忽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对我市的对外贸易、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产生了深刻影响。“十二五”时期将进入金融危机的复苏期,仍可能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今年以来,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框架下,中央出台了调控房地产市场、控制信贷总量和节奏、清理地方融资平台、节能减排、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等一系列政策,这些宏观政策变动也制约到我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三、“十二五”时期我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在“十一五”改革发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强化制度建设为主线,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要抓手,以构建社区、社团、社工“三社互动”的社会管理工作运行机制为重点,有效制定和执行各项社会发展政策,加快形成与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格局,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互动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机制不断强化,社会组织更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社区自治水平和管理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增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人民安居乐业,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
(二)基本要求
——理念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努力让城乡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教育疏导,从社会心理、运行秩序、利益关系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疏导,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和社会风险;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社会政策的重要取向,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机会。
——内容上,突出抓好三大领域。即统筹抓好重点人群的教育管理与服务维权,统筹抓好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与任用发挥,统筹抓好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方法上,特别强调共建共享。不断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创新公众参与载体,结合推广“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做法,推动平安创新工作向基层末端延伸;不断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形成人人参与、共享平安的浓厚氛围。
——机制上,更加注重规范有效。着重建立完善在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下,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团为载体,以社工和志愿者骨干的“三社互动”的社会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和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形成对社会管理齐抓共管的合力。
——途径上,切实纳入法治轨道。一方面,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提高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
(三)主要任务
1、突出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一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保障人群全覆盖、保障形式多样化、保障标准相适宜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进程,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努力改善就业结构。三是进一步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社会保障等政策,不断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四是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抓手,继续深化“五城同创”工作,加快建设文化名城和体育强市,广泛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推进文体设施向全社会开放。五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市,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十五年教育,重视新居民子女就学问题,推动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六是加快建设卫生强市,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切实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加大卫生资源整合力度,在依托好上海等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的同时,积极鼓励发展民营医院;继续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七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优化政府对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实施。
2、突出资源整合,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是进一步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力度。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切实推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切实避免因决策和行政行为不当造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更加注重运用多种手段化解矛盾纠纷,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二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进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和村、社区综治组织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形成以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为基点,上下联动、左右协调、运作高效的基层维护和谐稳定工作网络和机制。继续推进“综治进民企”工作,力求取得明显实效。三是进一步加大防范和打击力度。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重点完善社区、社会面、单位内部和边际地区四大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以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团伙犯罪和多发性侵财犯罪作为主攻方向,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确保社会治安取得明显进步,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四是进一步加强平安创建工作。继续深化以“平安镇、街道”、“平安村、社区”和“平安企业”、“平安校园”等为内容的平安创建活动,把创建活动与改善环境、服务群众相结合,与提高社区管理、村民自治和群众自我管理能力相结合,与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创建内涵,改进创建方法,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建立以家庭、社会、校园“三位一体”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和预警监督机制,有效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上升势头。着力构建规范管理机制,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转变对新居民的服务与管理理念,进一步推进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
3、突出基层基础,加快推进社区社团社工建设。一是着力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在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积极展开工作的基础上,2011年底前各镇(街道)建立与市社工委相对应的社会工作机构,加快构建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团为载体、以社工和志愿者为骨干的“三社互动”的社会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社团、社工在推进社会转型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二是着力提高基层自治水平,加快推进城乡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社区自治,积极构建“属地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职责明确、社区服务”的城乡社区管理体系,强化政府对于社区建设的公共服务。创新工作机制,按照“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权随责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的要求,理顺和明确政府部门、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的关系,建立健全政府工作进社区的申报准入制度,实现社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增强服务功能,加快城乡社区“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到2011年,90%以上城市社区达到嘉兴市级和谐社区标准,2-3个社区成为省级以上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三是着力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加快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和加快服务类市场社会组织发展,简化登记制度,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强化服务和监管。加快将部分社会公共服务从政府机关剥离,通过政府购买、合同外包等多种方式,形成开放竞争的公共服务市场。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四是着力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定、评价和准入制度,从2012年起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必须优先录用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工作者,逐步做到持证上岗,并建立相应的进退机制。建立多层次的社工薪酬保障激励机制。建立社会工作教育培训体系,提升社工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积极开展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试点,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建立社工和志愿者联动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共进。
4、突出公平公正,不断健全社会管理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利益协调中的作用,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上的调节,按照“调高、扩中、保低”的调节原则,建立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收入分配制度。二是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不断强化基层组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完善民情工作日、信访工作汇报会、市镇两级领导信访接待日、领导干部下访约访群众等信访问题协调制度,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三是建立健全矛盾调处机制。全面落实全员维稳责任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劳动仲裁、工会维权等相配套的矛盾纠纷调处平台,健全完善由镇(街道)、村(社区、企业、行业)调委会、调解小组以及调解员或纠纷信息员组成的四级人民调解工作网络,扩大调解的社会覆盖面。建立各类专业调委会,特别是发挥现已建立的医调会作用,防止由一般性医疗纠纷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四是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加快建立与各级职能部门定期研究和联动维权的制度,着力形成全社会维权的合力。不断拓展参与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途径,发挥人大、政协、妇联等在依法维权中的监督作用,形成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五是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特别要积极构建“以宣传部门为主导、公安部门为主力、涉情部门为主体、相关网站主动配合”的虚拟社会监管防控体系,加强信息舆情汇集和分析研判。
四、“十二五”时期我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措施
“十二五”时期,是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把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力保障,完善法规体系,健全评估考核,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取得较大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社会管理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是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社会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重视社会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加强城乡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情况的调查研究,加强对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关系等方面情况的调查研究,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的调查研究。
2、强化财政支持。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保障。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于社会发展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支持力度,形成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长效保障机制。完善收入再分配制度,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低收入人群享有相应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完善政策制度。加快完善社会管理政策体系,重点加强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三社”建设、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政策制度研究,营造良好的社会管理政策环境。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支持和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使政府职能由“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
4、健全评估考核。将社会管理纳入党政机关综合考核体系,并适当增加相应考核分值。加强对社会管理的动态监测,特别是及时反映我市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体制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积极探索,带动全市面上改革的顺利推进。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ph2009.zjol.com.cn/phnews/system/2010/12/09/0130045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