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瀛南村的一间旧厂房里,两位农民不断地给机器“喂料”,加入秸秆粉末和煤化剂;3—7天“酝酿”后,机器“吐”出来的已是硬硬的、黑不溜秋的“秸秆煤”。
这里,是叶庭芝临时租借、用于生产秸秆煤的试验场。67岁的叶庭芝原是崇明一所小学的数学教师。退休后,他“盯”上了遍布市郊的作物秸秆:一烧了之,浪费资源,更污染环境;垛在地里,只能任其腐烂。去年开始,叶庭芝自掏腰包20多万元试验生产秸秆煤。近日,他兴奋地告诉记者:“试产的十多吨秸秆煤已被一家饲料厂全部买下。”
变废为宝,自费试验秸秆煤
叶庭芝的试验场外,从农民田地里收来的数十吨作物秸秆堆得像座小山。
“换在以前,这些秸秆是不成问题的。”叶庭芝感慨,那时岛上农村家家户户有灶台,烧秸秆做饭,如今农民都用上液化灶,秸秆就在田头一烧了之。近年来,一心打造生态岛的崇明开始对焚烧秸秆说“不”,政府为此推出了秸秆禁烧补贴、秸秆粉碎还田等举措,可农民烧秸秆的习惯仍难根除。
县农业部门曾经算过一笔账:全县水稻种植面积40万亩,按照3亩地产生1吨秸秆算,每年产生的秸秆达十万多吨,这还不包括换茬种植小麦、油菜、芦笋等作物产生的秸秆。这一问题也困扰着其他郊区。
如何将秸秆变废为宝?平时勤于读书看报的叶庭芝认为有一个好方法——生产秸秆煤。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表明,农作物秸秆为低碳燃料,硫含量、灰含量均比目前大量使用的煤炭低,是一种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每两吨秸秆的热值相当于一吨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远低于煤1%的平均含硫量。秸秆煤售价也只有煤的60%左右。
做足“功课”后,叶庭芝决定自掏腰包搞试验。去年4月,叶庭芝找到县农业部门说了自己的想法,随后便踏上了“取经”之路。年过六旬的他只身前往河南、天津、北京等地考察秸秆煤生产、应用前景,花8万多元买回一套设备,可惜没能生产出满意的秸秆煤。
去年10月,叶庭芝再次北上,又花了近10万元从北京购回一套新设备,还从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那里学到了将秸秆制成块状燃料的关键技术——“煤化”技术。
期盼秸秆煤叫好又叫座
去年10月下旬,水稻丰收后,叶庭芝收购了50多吨秸秆,正式开始了秸秆煤生产试验。由于掌握了关键技术,试验一举成功,至今已生产秸秆煤十多吨。
根据试验,秸秆煤热值可达3500—4500大卡。“秸秆煤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再生能源,不仅稻草、麦秸、玉米芯等作为秸秆可以用来生产,就连城市里的树枝叶、干草等也能用来生产。”叶庭芝说道,在较早利用秸秆煤的丹麦,已建起了130多家秸秆生物发电厂,秸秆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占到了丹麦能源消费量的24%以上。
有乡邻曾对叶庭芝的试验嗤之以鼻,但当看到这位“傻傻”的退休教师自掏腰包雇人去农民地里收购水稻秸秆,并生产出如此实用的秸秆煤后,也打心眼里佩服起来:“地里的废弃秸秆都能卖钱,这不仅增加了咱农民的收入,还解决了秸秆无法处理的心头大患。”
但叶庭芝也知道,虽然生产秸秆煤有了技术,推广依然难。“除了成本因素外,市场化机制不完善、缺乏政策激励等是重要原因,秸秆煤叫好难叫座啊!”
令叶庭芝倍感欣慰的是,最近市发改委出台了秸秆综合利用补贴政策:到2012年和2015年,力争使本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5%和90%以上。“秸秆煤技术还要进一步改进、提高。”叶庭芝说他最大的期盼就是,“丰收时节,秸秆不再田头烧,上海天空变得更蓝、更明亮。”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21ai48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