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国制革业一直在坎坷中前行。从2006年经历国家行业政策的大调整,到后来愈演愈烈的节能减排压力;从国际市场消费一度低迷,到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种种挑战都在近几年不期而至。尽管行业逐渐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霾,数据显示,2010年1-6月我国规模以上制革企业工业总产值583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8.7个百分点,然而,行业中蔓延的迷茫情绪却挥之不去。
“作为皮革产业基础,制革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这是我国皮革行业在‘十一五’发展期间显露出的主要问题之一。”近日,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张淑华在中国皮革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表示。这个问题也引起了行业同仁的广泛关注,据悉,在此次会议上提交的《中国皮革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中,也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制革行业‘十二五’该何去何从,大家可能都很困惑,通过共同梳理问题,科学地规划行业蓝图,我们将会看到未来的方向,并且树立信心。”她进一步表示。
挑战一:治污技术成熟但制污压力仍然很大
她指出:“制革业存在污染,但污水治理技术已经成熟,制革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均有完善的污水治理设施。由于我国各地区环保治理监管力度不一,特别是部分小企业污水排放不达标,严重影响了制革行业的整体声誉,而且这也容易造成制革企业事实上的不平等竞争。此外,由于科研和资金方面投入不足,使我国的制革污水治理效果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都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挑战二:原料皮缺口大加工及营销处在较低水平
制革原料皮缺口大,畜牧业无法满足需要也被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提出。张淑华理事长表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制革原料皮缺口近50%,远远不能满足制革原料的需求,而且猪、牛、羊革的开剥率较低。另外,我国畜牧业仍以粗放经营为主,原皮部位差大、伤残多、粒面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成品革质量。同时由于我国进口生皮关税较高,使制革业与国外同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状态。
在《中国皮革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中,我们也看到其它一些问题也引起了重视,比如我国原料皮加工及营销均处在低级水平。生皮及生毛皮无论从原料皮加工、储存、运输,还是流通方面均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如除定点的肉联厂外,大量皮张由私人无序经营,一方面影响原皮的质量,另一方面造成原皮价格波动大;不仅造成质量不稳定,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foster.aweb.com.cn/2010/0901/6581149569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