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催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2/19/2011 07:55:00
来源:学说连线
[内容摘要] 新兴产业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具有十分明显的催化作用。在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的背景下,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新兴产业发展催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努力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当前化“危”为“机”的重要抓手。为此,我们要建立与完善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系列制度安排。
[关键词] 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际金融危机
席卷美国的金融危机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笔者以为,在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的背景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方式,以新兴产业发展催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努力扩大内需,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当前化“危”为“机”的重要抓手。
一、新兴产业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的催化作用
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现在世界上讲的新兴产业,主要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从广义的层面上看,新兴产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新技术产业化所形成的产业;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所形成新产业;三是传统服务业细分化、家庭服务社会化、社会公益事业产业化、企业内部流程市场化等所形成的现代服务业。
(一)以新兴产业催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助于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
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演进的历程看,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确定了不同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特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作为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典型代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明确制定了未来将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例如日本在工业化初期将纺织、食品、钢铁、电力等确定为未来的重点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又及时地确定了造船、石油化工、汽车、家用电器等新兴产业;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加大了对一系列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信息通讯、物资流通、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等产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可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针对本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初始条件,及时确定未来的新兴产业,用新兴产业替代已丧失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才能保证经济可持续的繁荣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得到转变,走的是一条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而迅速扩张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这种高增长积累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一种以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为依托、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事实上,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当中,我国受冲击最严重、经营状况最困难的,正是那些技术和管理水平粗放、低端、落后的行业和企业。众所周知,金融海啸是外因,内因是中国长期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同构化与低度化所造成的产能过剩。而这种产业结构的形成又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不平衡和国内经济社会不平衡密切相关。当前,不以新兴产业的发展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环境、资源与市场均难以承受;不以新兴产业的发展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如果不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冲击较小、有望以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我国将面临着与发达国家在下一轮经济发展周期中拉大差距的可能。
(二)以新兴产业催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助于扩大内需
以新兴产业的发展催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可以进一步扩大国内的投资与消费。目前我国市场总体上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那只是在较低需求层次进入了,而高层次需求方面仍然是相对短缺的。比如,价廉物美、节能环保的汽车在国内就还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发展新兴产业能增加有效供给。在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的背景下,我们要卓有成效地扩大内需,增加有效供给无疑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怎样才能增加有效供给呢?主要路径就是,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来催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如果不能有效地发展新兴产业,不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来增加有效供给,内需则无法受到新的激发。
以新兴产业催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可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从过去应对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实践看,一些成功的企业主动做出的反应,便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来开发新品。比如,日本汽车企业抓住石油危机对小型节能车的迫切需求,迅速组织开发出可节油的新车型,成功占领全球市场,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期。事实上,我们国家现在的市场饱和是低层次的市场饱和,而人们对高层次的需求仍然是非常旺盛的,也是不断增长的。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娱乐、休闲等一系列的方面都有较大的需要。近几年的假日经济方兴未艾,就说明了人们对现代新兴服务业需求的旺盛。
(三)以新兴产业催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经济发展不能失去实体经济的稳定支撑。实体经济是国家尤其是大国经济稳定增长和发展活力的根基,也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载体。抵御风险和抗击危机的途径是靠经济实力,而增加经济实力的有效办法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实现财富的持续增加。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只有资本的不断投入和劳动力的持续增长,经济未必保持持续增长。因此,尽管某些特定的技术突破可能是随机出现的,但技术的整体增长同投入的资源成正比;技术进步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率,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因此,以科技、体制等层面的创新来发展新兴产业,是提高全社会的效率、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经济增长不能失去企业创新的微观基础。
笔者以为,重视企业对国家发展的影响,重树企业创新信心,以新兴产业来激发产业活力至关重要。持续发展不能失去优质投资的良性循环。投资的质量决定着经济的质量。当经济遇到萎缩,需要刺激投资启动需求,但投资短期看数量,长期则在质量。美国的低利率政策导致社会投资预期收益率降低,其刺激出来的主要是低质量投资。而靠低质量数量型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长期这样的政策势必要出现金融危机。应该通过支持创新来刺激投资。符合市场需求的任何一种技术创新都会使得投资收益上升,由此推动企业投资上升和财富的大量增加,使投资创造应有价值,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这样的投资才是优质投资。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经济组织的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或半政府行为,把很多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产业看成只有社会效益,把很多产业当成是社会公益事业来办,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把产业看成一种社会公益事业的话,就不能形成良性的再生产体制,不能良性地再生产就不能增加有效供给,这是经济中最基本的规律。所以,我们现在必须改变观念,对于能够进行产业化运作的社会公益事业,一定要进行产业化运作。把市场能够解决的事情,都要交给市场解决,不要有太多的市场准入障碍、太多的政策约束。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对内开放、对民间资本开放,把一些能够产业化的投资项目、服务项目市场化为新兴产业,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增加国家财富的新来源,为国民经济发展增加新动力,提高综合国力。
二、以新兴产业发展催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适逢其时
国际金融危机为发展新兴产业来催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新的机遇:第一,危机使以新兴产业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更加旺盛。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和技术将更受青睐。危机面前只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基本都无大的风险,企业业绩不降反升。第二,危机使以新兴产业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成本大大降低。无论是人员薪资、设备价格、制造费用等都会有明显下降,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有绩效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第三,危机使发展新兴产业的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受危机影响,更多的跨国公司为集中资源、降低成本实行外包,这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市场资源。同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人才、科研机构也将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国际间优质创新资源的互动明显增强。第四,危机使企业及公众在发展新兴产业上的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
在新兴产业兴起并成长为主导产业的过程中,有的国家抓住产业更替的机遇后来居上,而有的国家却因丧失机遇而衰落。伴随经济波动,一些昔日主导性产业逐步衰退,而另一些新兴产业在创新的推动下茁壮成长,成为支撑经济复苏和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力量。美国在大萧条后依靠技术创新迅速进入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发展高峰期。20世纪初,美国通过石油开采、冶炼、电力与电气技术创新,推动钢铁、汽车、化工、电气等产业快速扩张。自汽车工业采用流水线作业的重大技术革新后,生产能力迅速增加,汽车销量于1929年突破500万辆。在大萧条动荡期间,美国的通讯、化学合成、有声电影等新技术逐步成熟,推动电信、无线电、合成材料等新兴制造业及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带动了经济回升,到1939年美国逐步转入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发展高峰期。大萧条虽然导致经济倒退了近30年,但新一轮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则使美国经济只用了8年就基本得到恢复。
支持以新兴产业发展来催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政府应对危机的战略性举措。近百年来,成功应对重大危机的国家共同之处在于,在尽快稳定经济、恢复生产的同时,着眼于危机后国际竞争力的培育,特别强调以新兴产业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更迭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历史表明,只有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受危机影响才会更小,走出危机才会更快,由此,危机之后的发展也才能更为迅速。要在未来赢得一流的经济竞争实力,就必须拥有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必须以更快的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才能稳定支撑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的背景下,政府应体现远见和魄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大对新兴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的支持,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信念。就企业而言,必须具备勇于开拓创新的胆魄,必须具有敢于创新的气魄和毅力,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切实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使企业永远处于发展前沿。
扩大内需的投资与消费增量给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就应当利用国际金融体系重新构建和扩大国内需求的机会,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毋庸讳言,在危机的背景下调整产业结构可能会造成阵痛,但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正是“壮士断臂、刮骨疗毒”的时候,正是优胜劣汰、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一个契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表示,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和经济造成的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从国际金融格局和国内经济运行形势来看,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由于中国金融体系尚未完全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中,所受到的冲击较小,目前所产生的金融问题主要是间接影响造成的,实体经济增长的活力和竞争力尚未受到大的伤害。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目前所遭遇的一些困难,是发展过程中的困难。要解决这些困难,关键还是看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从宏观层面来看,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还有很多。一是,我国仍然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的潜力很大;二是,劳动力和资金供给仍然充裕,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持续增长的潜力还很大;三是,我国市场空间很大,农村这一庞大的潜在市场还有待挖掘,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可变量颇多。这些都是中国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有利条件。放眼来看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不难发现,其问题的根源都在于经济的粗放增长方式,都在于产业结构有问题。
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的企业恢复重建,不仅意味着新的商机,同时还以前所未有的破坏性和史无前例的规模性为企业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因为,企业重建不能搞原版复制和简单克隆。企业的恢复重建势必会从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人手,通过充分拓展社会资源,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产业结构。也就是说,企业的灾后重建要本着经济高效的原则,形成最佳的工艺流程、最先进的工艺设备、最合理的产业布局,使重建企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企业。在旧设备损毁的前提下,企业在重建过程中可能会提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含量,比如将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等因素纳入到灾后重建中来,而不是简单地复原过去的设备装置。同时,灾后重建对生活生产物资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都有强力拉升作用,给能源、机械、建材、化工、通信、医药等行业中衍生出新兴产业提供了可能。另外,灾后重建为国内本土品牌的崛起提供了契机。特别是,自然灾害可以展现中国企业特有的抗震救灾的组织优势和文化优势,也可以充分暴露企业治理中的各种体制性弊端。企业可借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以发展新兴产业来推进企业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
三、以新兴产业发展催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否在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的背景下、在新兴产业更替过程中抓住机遇,并由新兴产业迅速成长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关键。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与举措。
一是加大各级政府的科技投入。在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的困难形势下,启动和扩大内需应多增加“科技元素”。危机正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对存量资源进行着优化调整,各级政府应该因势利导,加强对增量资源的有效配置,统筹与集中各种增量资金,加大科技投入,尤其是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前瞻性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投入,使内需的启动更多地成为能给经济带来高收益回报和高质量增长的优质投入,以形成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与发展的潜力。
二是培育发展以原创性高技术为内涵的新兴产业。恢复和重振经济需要尽快培育壮大一批作为未来发展增长点和长久支撑的新兴产业。当前,作为结构调整升级的最佳时期,各个中心城市要担负起为中国未来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责任,努力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建立先发优势。特别是,要大力发展软件创意、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未来战略性产业,以赢得产业发展的先机。在这方面,有效的产业政策至关重要。
三是迅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创新发展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企业,当前的困难也是企业。无论是应对危机还是持续发展,都要在结构调整升级中促进企业的稳健发展,不能因为扩大内需和为了解决低水平的就业而使低度重构和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死灰复燃,从而失去结构调整升级的重大历史机遇,进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新一轮的隐患。经过危机时期大浪淘沙般的筛选,一部分企业被淘汰,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顽强地生存下来。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这些有生命力企业的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努力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尽快占领产业技术前沿和市场,真正引导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和未来发展的竞争实力。
四是探索发展新兴产业金融的有效途径。由于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和收益长期性,依靠传统的商业金融体系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会受到局限。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的困难条件下,资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加快探索新的符合新兴产业活动特性、有效满足新兴产业需求的融资机制。从目前实际出发,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信用作用,在现行金融政策和体制框架下,积极探索设立新兴产业融资机构,大力发展私人风险投资,探索新兴产业债券与金融衍生品融资工具,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建立并完善有效服务于新兴产业的专业化融资体系。
五是加大对新兴产业特别是企业创新产品入市的支持力度。要重视做好新兴产业财政、金融、土地、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地服务与实施服务。经验表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与企业创新,既给资金又给政策还应该给市场平台。事实上,政府的产品与服务消费是市场上当前最大的一块内需,也是最好启动的一块消费市场。因此,要加大政府采购、物资储备对新兴产业的产品与服务的扶持力度,完善有关工作制度和操作办法,对企业自主开发并首次投放市场的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实行首购或订购,建立相应的物资储备制度,以拓宽新兴产业的市场渠道与市场空间。
六是灾后重建要把发展新兴产业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放在重要位置。灾后重建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的困难、矛盾、机遇并存。灾后集聚着巨大的生产性需求与消费性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重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重建中的结构调整与加快发展的需求。因此,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特别是新兴产业来促导电力、能源、建筑材料、建工机械以及医药农副产品等行业的长足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促进区域产业的升级换代。
七是扩大内需的过程中鼓励民间投资发展新兴产业。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要防止财政投资的挤出效应,着力发挥财政投资的杠杆功能,以扩大民间资本进入的投资领域,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于新兴产业。政府应当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支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不断调整投资结构,利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健全创业投资的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并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创业投资退出的多种渠道,改善融资和服务环境。
八是加大通讯、能源、电力、水、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为新兴产业发展搭建要素流动平台。利用政府网站开展面向新兴产业技术企业的信息服务;完善并积极鼓励设立人才、技术、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建立网上产权交易平台,以促进人才技术、设备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流动;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支持科研单位或企业到国外收购研发机构,为危机后的新兴产业发展积蓄力量。
九是打造新兴产业簇群的空间载体。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可以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载体,促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产业自身的发展,同时需要一系列配套产业的支持,尤其是进入到信息经济时代以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产业之间的融合性不断增强,在这些情况下,通过规划和建设新兴产业的工业园区,实现新兴产业在地理、资金、人力资本等方面的空间集中,形成产业簇群,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普遍做法。
十是以新兴产业发展催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注意统筹兼顾。发展新兴产业,重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既要“顶天”,又要“立地”。在着眼未来、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努力实现技术与产业跨越的同时,还应立足现实需求,讲求实效,支持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新技术、新产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使企业有更加厚实的创新积淀与基础向高端攀升。特别是在出口企业和产品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波及的情况下,不能因噎废食。值得我们反思的,不是我们过去的产品出口多了,而是我们的产品技术档次还不高,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还要坚持依靠自主创新,以发展新兴产业催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进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坚定不移地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国际竞争中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我们要未雨绸缪,跟踪与抓住国际经济复苏的机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我国有实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和集团走国际化道路,除设立海外销售分部和生产分部,还应建立研究开发分部,重视知识的国际来源,按照所在国的客户需要进行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占领海外市场,推动我国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