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栾晓龙
“新新”向荣背后,与新兴大国发展阶段相对应的技术、市场、政策等方面的不足,是我们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在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的国家竞争中,如何做到“补课”与赶超并举,中国面临选择。
核心技术之忧
在对中国“新”事物、新现象等研究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制约中国发展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高点的“瓶颈”问题,核心技术能力的不足首当其冲
繁荣之下,尤需冷静。在前面的研究中,我们提到中国在新能源和信息网络领域有两大技术基本与世界同步,一是新能源汽车,二是物联网,这是中国登上新一轮产业革命“头班车”的重要支撑。但就整体而言,技术“短板”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很不乐观,尤其是在新能源科技领域。
目前,一个大趋势已经形成,即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空前严峻,控制碳排放势必更趋严格,这对世界各国而言其实是一个经济发展权的博弈,在现有发展模式下,限制新兴国家的碳排放,一定程度上就是限制其工业化进程。
因而,一方面是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围绕减碳问题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激烈较量,另一方面便是竞相发展新能源,尤其是谋求在一些关键技术上的突破。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在新能源各个领域,中国缺乏产业链上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比如,发展最快的风电领域,无论是整机,还是零部件的生产,尽管我国整机生产厂已有70余家,但鲜有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研发者,很多企业热衷做整机组装,扩大生产能力,而在叶片的先进性设计技术或关键零部件生产先进技术等基础领域缺乏热情。
与此相反的是,美日等国在这方面功课做得非常扎实,像日本就有很大的实验室在野外,以检验叶片转得是否最有效,寿命是否最长,能否经历复杂条件等。
风电尚且如此,技术复杂、涉及新材料研发等的光伏领域更显差距。目前,尽管国内也有无锡尚德等知名企业,但多晶硅核心技术——三氯氢硅还原法被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少数企业垄断,中国企业很难获得关键技术。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中国光伏电池生产规模虽已居世界前列,但仍走不出“两头在外”挣小钱的代工模式,并触发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难题。一旦国外技术有新突破,国内企业便会遇到较大麻烦。比如,最近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与中国达成200万千瓦太阳能电池发电协议,而中国到2020年的规划据说才2000万千瓦,对方凭借的便是其很低的多晶硅成本。
核电虽已发展多年,国产化率也不断提高,但与国外依然有差距。
即便是在技术与国外基本同步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国内汽车业发展滞后,一些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这使得不少业内人士疾呼,在新能源汽车起步之时,要特别注意对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的支持。
应该说,新能源领域的这种重生产、缺乏核心技术的状况,与国内所处发展阶段以及产业发展模式有很大关系。国内很多产业的通病是,忽视在基础研发领域的投入,使得关键技术“瓶颈”始终未获突破,自主技术路线迟迟不能成熟,导致行业发展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
对于新能源领域核心技术的“短板”,头脑清醒者大有人在。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一位人士的话讲,“因为金融危机,有的人很轻视美国,但是,美国仍然是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国家顶多是一个生产大国、而不是生产强国,很多领域都是这样”。
产业化“短板”
产业化能力弱,是长期困扰中国的一大难题,不少新领域在技术上最初与国外差距并不大,进入产业化差距便拉开了
在对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进行研究时,产业化方面存在的缺陷同样令人担忧。经过梳理,我们发现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产业发展模式畸形,对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利。这方面主要与上述不具备核心技术以及国内企业传统的发展方式有直接关系。比如,在光伏产业中,尽管中国已是世界太阳能电池大国,很多企业看似高科技企业,但因为95%的市场在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实际是重复了很多产业曾遭遇的、在国际分工中充当别人生产车间、加工厂的老路。也许现实是无奈的,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再繁荣也无法占领制高点。
第二,产业整合不足,缺乏集成能力。我们发现,上世纪50年代的半导体、60年代的激光,在研发阶段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并不算大,但进入产业化阶段差距就拉大了,一方面是技术受制于人,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与其同步的其他环节配合。
在目前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偏重单项技术突破,而缺乏综合解决方案的状况比较严重。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一位专家认为,单从新能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看,无论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制造,还是终端产品组装以及各种可能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新能源相关设备和产品,技术上的难题基本已被攻克,但具体到实际应用,无论是以新能源进行发电,还是直接使用新能源相关的设备和产品,成功案例却寥寥可数。
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研发仍停留于产业内部整合的阶段,比如从原材料到中间产品,再到组件系统,它们之间的相互磨合相对已比较成熟。然而,市场需要的却是能够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整套综合解决方案的新能源技术及产品。除考虑成本因素外,消费者同样也关心新能源产品使用过程的便利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等特质,要在这些领域实现等同或者超过传统能源已有的水平,新能源产业技术发展就必须跨出内部整合的阶段,开始着手外部整合的工作。
目前,在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方面,新能源产业已开始研究和尝试,比如建设智能电网以提高能源并网效率,但短期难有很大突破。
新能源汽车领域也面临同样问题,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基础材料体系中的电池、电机、电力、电子,电机驱动控制部件系统、整车综合控制部件系统等。还有从科研向市场过渡的应用研发领域以及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等。
第三,由于新兴产业在发展之初,主要靠政策推动,但我们发现,目前国内的政策支持同样缺乏系统性。比如,有关新能源发电上网电价的厘定,尤其是光伏发电,相关政策出台滞后,而由于并网问题,风电企业等实际在亏损。
同样,我们看到在一些新能源领域,尽管政府已出台补贴等优惠政策,但其激励方向有较大弊端,成效并不佳。比如,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已有经验看,政府补贴等主要集中于用户方面,旨在提高消费者的需求能力,然后让消费者选择使用新能源产品,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而中国在新能源产业激励上则相对侧重于供给方,无论是补贴上的激励,还是投资上的激励,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对企业的直接支持,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其账面收益。
这一举措貌似合理,实则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一方面容易形成供给有余和需求不足,引发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产品市场推广。而且,在生产性激励措施下,新能源产业的大量扩张必将导致原材料价格的攀高,例如国际硅价攀升。在此情况下,激励性的投入很容易被原材料价格的增长所抵消,这不仅无助于新能源实际生产成本的降低,还将造成国家宝贵财政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更严重者,还有一些不良企业做新能源,就是为了套取国家优惠政策,影响整个产业健康发展。因此,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
中国抉择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中国面临“补课”与赶超的双重考验与选择
对于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种种“瓶颈”或“虚火”,已将其置于国家战略高度的中国政府显然是清醒的,对如何推进其快速、健康发展,正在总体谋划,其最有说服力的例证正是新兴战略性产业概念的提出。
实际上,温家宝总理关于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标准就是答案——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要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
而从大型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参谋”发出的声音以及官方不断推出的政策举措综合分析,关于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与一揽子措施制定,正在进行中。
再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由于其发展是涉及国家能源战略、城市规划、电力系统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有关制定一揽子措施、积极有序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步骤已开始实施。比如,逐年提高燃油经济性标准和排放标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开始实现国IV标准。同时,有关中海油投资动力电池生产线,并有意在全国建设电池更换站网络的消息,说明国家已开始考虑插电基础设施的跟进问题。
目前,由于新兴战略性产业刚提出,《新能源振兴规划》尚未公布,而传感网也刚被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轰轰烈烈向前挺进的中国“新”还需要更清晰的国家战略规划和一揽子政策引导。
不过,国家对其发展的思路已很明确,路径也日渐清晰,即加速“补课”,紧盯国际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谋求赶超。
“补课”补的是工业化与市场化这一课。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即所谓重化工阶段,工业化水平相比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尤其是在高精尖产品制造方面,客观上制约着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
同时,工业化还与由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化同步进行,我国在IT方面与发达国家也有较大差距。这也是中国近年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工业转型的时代背景。
而产业化短板,则与我国市场化发育程度不够有直接关系。2009年10月,中国的创业板在深圳交易所开通,其主要上市对象便是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等在内的“两高六新”企业,在市场化“补课”上迈出了一大步。
紧盯国际前沿技术,谋求赶超,与我国在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方面曾有过的诸多教训有直接关系。我们注意到,国内一些产业起步很好,但因没有把握新一代技术研发,导致整个行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彩电行业就是典型案例。由于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刻,没有很好地跟踪世界新一代液晶彩电技术发展方向,今天,我国彩电技术与世界先进彩电技术至少相差了一个技术周期,国内传统彩电制造业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纷纷陷入困境。
正因如此,温家宝总理在有关新兴战略性产业的讲话中,专门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曾经丧失的四次发展机遇,以史为鉴,抢抓由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这,也是中国的抉择。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ccce.dahe.cn/s6/news/t20091225_1721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