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亚太总裁协会全球首发世界新兴产业发展报告
报告主持人:著名国际经济学家 亚太总裁协会全球执行主席郑雄伟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把加大科技创新和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振兴、抢占新的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全球即将进入以知识为基础、以资讯和生物科技为主导,以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生物科技、通讯、电脑、机器人等为主要内容的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新一轮新兴产业革命将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全球形成新的产业链及市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现今,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活动也已经由过去的一种单纯企业化行为,发展成一种政府职能化、政府推动和引导的社会化行为。而历史经验表明,在新兴产业兴起并成长为主导产业的过程中,有的国家抓住产业更替的机遇后来居上,而有的国家却因丧失机遇而衰落。以史为鉴,任何一个国家要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就必须在新兴产业领域取得突破,这是一条基本经验,也是落后国家获得跨越式发展实现后来居上的有效途径。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不仅是立足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更是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低碳、绿色经济发展趋势、着眼长远抢占世界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为更好地把握这次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快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亚太总裁协会(APCEO)继2010年9月于中国吉林省成功主办“首届(2010)世界新兴产业大会”后,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将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全球新兴产业的发展攻略、发展动态及问题等总结形成了全球第一份《2010世界新兴产业发展报告》,并进一步提出了培育发展中国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报告全文如下:
第一部分 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
一、新兴产业的内涵界定、特征与分类
1、新兴产业的内涵界定
至今,对于新兴产业的定义还没有公认而严格的界定,也没有从增长率等数字角度来进行衡量的方法。一般来说,新兴产业是指承担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能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代表着市场对产业结构作为一个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新水平,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过程的形成期阶段的产业。这种说法因为包括的内容过于庞杂,而难以把握。因此,对新兴产业的界定还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限制:
第一、它必须是由技术创新所催生的新兴产业。因为由根本性创新所诞生的产业,往往对经济的整体带动性最强,对经济持续增长贡献也最大。
第二、它还必须是世界范围内的新生产业。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产业发展程度也不同,在发达国家一项已经标准化了的技术到了发展中国家可能还属于高新技术。因此,选择发达国家主导的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目标,才能紧跟时代步伐。
第三、它必须是严格意义上的高技术产业,是新兴科技和金融、工业、商业的深度融合。
第四、它必须是随着新兴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应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对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主导产业。它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能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新兴产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此,对新兴产业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或某一些行业。任何一种产业都不可能永久的处于新兴和主导产业的地位。而同一时间,在一个国家是新兴产业的,在其他国家就有可能是成熟产业。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新兴产业的内容也不一样。
2、新兴产业的特征
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生力量,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是满足社会需求和增加供给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讲有如下特征:
(1)创新性。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原有技术的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是新兴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 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迅速的部门, 也能够迅速引入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
(2)成长性。成长性是指某一产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续存状态和不断变革的过程。新兴产业一般处于在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期和成长期、技术上先进、具有较快增长率、有较大潜在需求,因此具有高成长性特点。
(3)风险性。 新兴产业是新形成或再形成的产业,它们是来自技术的创新、相对成本关系的转变、新的消费者需求的产生、或者其它经济或社会的改变,因此会存在较大风险,表现为:技术风险因素,其来源主要是关键技术预料不足,相关实验基地和设备的缺乏以及技术与其他环节的不配套;市场风险因素,考虑市场风险因素时尤其应防止技术至上主义;生产风险因素,对于产品创新来说,推出的新品能否大规模生产,原材料来源是否有保障,都具有不确定性;财务和政策风险因素,几乎大部分创新都不同程度会遇到中途资金不足的问题,甚至资金链断裂;管理风险因素,企业组织内部的不协调等。
(4)地域性。对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国家而言,其农业可以被视为传统产业、而工业可视为新兴产业;而在技术先进国家,一般农业可以是传统产业、而生物科技农业则可视为新兴产业。
(5)国际性。新兴产业需要开放的国际环境,在科学、技术、教育、人才乃至文学艺术等方面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以改善社会基础与文化观念。其次是新兴产业所需信息是全球的,所需的资本需要通过与国际资本的合作、利用外资以及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来筹措、积累。
(6)对科学技术的依存性。这首先是因为能否形成不同特点的高素质的配套的科技人员群体, 是否具备对高科技产品的综合研究开发能力是新兴产业存在、发展的决定因素。其次, 由于现代化仪器、设备、高技术集成度的生产技术手段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再次是设备和工艺的统一,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对原理成因、微观机理的探求,成为技术实施的前提,科学和技术愈益成为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因此, 新兴产业又被视为科技产业。
3、新兴产业的分类
新兴产业相对旧产业来说,是在业已存在的产业墓础上,伴随着社会进步而出现的新兴生产的事业,是一种革命的力量。根据产业特征可以将新兴产业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型是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产业。新技术一开始,属于一种知识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其成果逐步产业化,最后形成一种产业。比如说生物工程技术,在五六十年代或更早的时候,它只是一项技术,现在则成为了生物工程产业,让这些成果服务于社会。
第二类型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产业。比如在几百年前人类用蒸汽机技术改造手工纺机,形成纺织行业,使得整个纺织行业有了飞速的发展。相对而言,纺织行业在当时就是新兴产业。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商业,变成现在的物流产业,也同样归属此类。这些产业改造的核心,都是使经济效益比传统产业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类型是基于产业融合的新兴产业,如休闲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产业等。还有就是对我们原来认为是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业进行产业化运作,比如说传媒业,教育产业等。
二、 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路径分析及影响因素
1、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路径分析
(1)市场主导的内生路径。其实质是新兴产业在自然市场环境下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生存竞争,并获得市场拉动的成长过程。该路径长处有二:第一是新兴产业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严酷市场的竞争,得到了锻炼,从而产业素质比较高;第二是新兴产业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市场的严格选择,其固有优势得到了固化和加强,因而产业的抗外界干扰能力、应变能力和自发展、自创新能力比较强。不过,该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形成与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新兴产业从萌芽到市场地位的确立所需时间比较长;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会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波动性,易受经济系统本身不确定性的强烈影响。
(2)政府作用下的外推路径。其实质是产业在人为市场环境下进行生存竞争并逐步谋求发展的结果。政府培育的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方式的长处有三:第一是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产业从萌芽到市场地位的确立所需时间比较短;第二是政府培育新兴产业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前瞻性强,确定性程度比较高,政策不易波动,而且不易受经济系统本身不确定性的强烈影响;第三是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新兴产业的极化效应的时间跨度会比较短,其作用从极化转向扩散的时滞缩短,因而社会所承担的新兴产业成长成本可能会比较低。不过,政府培育的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新兴产业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经历自然市场的严酷竞争,因而产业素质与市场自发方式相比可能会比较低;新兴产业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经过自然市场的严格选择,其固有优势固化和加强的程度可能不如市场自发的方式高,因而产业的抗外界干扰能力、应变能力和自发展、自创新能力可能相对较弱。
(3)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共同作用的发展路径。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而言,通常情形是新兴产业在市场与政府政策共同构筑的环境中形成与发展,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市场与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遵循市场主导下的内生发展路径,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激励功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政府应保有一定的控制权,发挥其举足轻重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市场的内生动力与政府政策的推动在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市场的内生动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量,处于决定性地位,而政府的推动则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技术亟待突破,市场竞争力不强,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尤显重要。
(4)内源式发展和外源式发展路径相结合。内源式路径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技术创新,达到技术进步的目的;外源式路径则指从外部引进技术。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有贸易、FDI与自主研发三个途径。贸易方式即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FDI方式即引进技术较先进的外商直接投资;自主研发则由本国企业或研发机构自主创新。源于贸易和 FDI的技术进步途径属于外源式路径,自主创新途径属内源式路径。两种路径各有优劣。内源式路径的优势在于可获得技术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掌控技术命脉;劣势在于研发成本较高,且存在技术风险。外源式路径的优势在于成本低,引进成本通常是自我研发的 1/3至 1/5,且引进技术风险较小;不利之处是某些技术进口难度大或成本过高,也难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应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市场”,遵循内源式发展和外源式发展相结合的路径。一方面,走内源式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引进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实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进步目标。走内源式道路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然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技术引进是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来源,是快速、低成本的技术进步路径。两条路径的结合具体体现在要对外源式路径引进的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和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避免陷入“引进—再引进—落后—再落后”的恶性循环;技术成熟度较高或可获取性强,可采取外源式道路,可获取性不强、难度较大、成本也高的尖端技术,自主研发。对于新兴产业技术重在自主创新,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进则重在引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力求实现内源式道路和外源式道路的优势互补,最终落脚点在自主创新上。
2、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虽然有其内在根据性,但在整个演进过程中,它还要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般而言,制约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新兴产业的市场容量及其发展前景。新兴产业的形成与成长和产业的市场容量及其扩展前景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形成受到最小市场容量的影响:从最一般意义上讲,经济系统内生分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分工的需要;二是要有分工的收益。既有分工的需要,又有分工的收益之最小需求量,即为最低限度的产业市场容量。只有经济系统中存在某一最低限度的市场容量时,相应的产业分工才会在该系统内被采纳。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受到市场容量及其发展前景的影响。我们知道,新兴产业的成长离不开其内部各部门、企业间分工的深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新兴产业的成长过程就是产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分工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而产业分工的程度和速度,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容量的扩展程度和速率,因此,新兴产业的成长速度是受市场容量扩展的水平和速度的直接影响的。
(2)新兴产业的创新条件与环境。最主要的创新条件和环境包括:新兴产业内的企业家才能状况、经济系统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条件、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环境等等。新兴产业创新的条件及环境对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企业家才能既影响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又影响创新的方向和创新的潜在空间大小;现有技术条件为新兴产业创新提供技术基础,从而也影响创新的能力、方向和创新的潜在空间;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决定新兴产业创新的运行方式,从而影响创新的制度成本;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新兴产业创新的价值观念,从而影响创新的选择。
(3)新兴产业投入要素的供给状况。新兴产业投入要素的供给状况是指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所必需的投入要素的供应状况。它既包括劳动、资本等硬要素的供给状况,也包括技术、知识、信息和企业家才能等软要素的供给状况。
(4)有关新兴产业的政府政策。有关新兴产业的政府政策包括旨在促进新兴产业形成的培育政策、旨在促进新兴产业成长的扶持政策和旨在保护新兴产业利益的保护政策等等。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因素,政府政策对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政府政策影响新兴产业的成长环境,影响新兴产业内企业的经济行为从而影响着新兴产业的形成、发展的进程。可见,政府的有关新兴产业培育、资助、扶持与保护等各项政策措施,对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有着重要的推动与导向作用的。
三、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必要性
1、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推动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引发了抢占新的科技制高点的大竞赛,并最终将催生具有强大发展推动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任何一个国家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不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就必须密切关注和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大力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有所作为。
2、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是营造未来新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是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广、市场空间大、节能减排的潜在朝阳产业。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测算,未来3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6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产值。因此,对中国而言,除了发展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外,及早谋划,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不仅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经济回升势头十分必要,而且对营造国家未来的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发展新兴产业,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把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通过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为发展新兴产业奠定扎实基础。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意义尤其重大。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增大等问题已充分表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已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轨道的重大举措。
第二部分 全球新兴产业的发展攻略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着手进行规划,加快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力图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此背景下,我国也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旨在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使其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国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
1、 美国:以新能源为主导的产业革命
20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得益于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新能源技术由于应用成本较高,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不具备经济优势,因此在上个世纪并没有得到广泛地应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需寻找一个新的产业以拉动经济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美国的首选。美国政府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法律和计划等,通过法律强制、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多种措施创造适于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首先,推出“能源新政”,其核心理念是,实现美国的“能源独立”,确保美国的能源安全。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2月签署了《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ARRA),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分别投入1200亿美元、1059亿美元、199亿美元、190亿美元和145亿美元;在1200亿美元的科研(含基建)计划中,新能源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占468亿美元,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性投入占100亿美元;20亿美元追加科研投资则主要分布在航天、海洋和大气领域。有人认为,奥巴马发起的“能源新政”及其“绿色产业革命”,对于美国维持其全球霸主地位,很可能起到与上世纪后半叶的“数字化革命”、“信息高速公路”同等重要的作用。
其次,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2009年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由此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此举表明,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已充分认识到不能依赖于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拉动经济,开始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再工业化”成为美国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再次,酝酿着一场跨产业技术革命。美国除了将189亿美元投入能源输配和替代能源研究、218亿美元投入节能产业、2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外,还将投入7.77亿美元支持建立46个能源前沿研究中心;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提出要在宽带普及率和互联网接入方面重返世界领先地位,加大对信息传感网、公共安全网、智能电网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总体来看,美国为了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在推动一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革命。通过对新兴产业投入巨资,通过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以保证美国在这些领域尽快建立全球技术优势,推动美国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2、 欧洲:“绿色技术”撬动低碳经济发展
本轮金融危机是二战之后欧洲面临最为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严峻的形势迫使欧洲各国寻找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首先,确定了低碳经济为主的目标,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看作新的工业革命,将低碳产业列为新兴产业的重点。2007年3月,欧盟27国领导人通过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欧盟一揽子能源计划,预计到2020年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总体消耗中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提高到10%。这一目标的制定,在欧盟气候和能源政策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2008年2月,欧盟运输、通信和能源部长理事会在布鲁塞尔通过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该计划将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以促进欧盟未来建立能源可持续利用机制。在2009年3月的欧盟气候变化与能源峰会上,欧盟成员国在能源安全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达成了一致,并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具体方针。这些方针包括:发展欧盟的能源基础设施;提高石油和天然气的存储量,加强危机反应机制,促进能源供应的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能源及其供应多样化。
其次,重在发展“绿色技术”。欧盟在经济复苏计划中,强调“绿化”的创新和投资,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欧盟委员会已制定了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主要内容是欧盟将筹措总金额为1050亿欧元的款项,在2009-2013年的5年时间中,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计划将130亿欧元用于“绿色能源”,280亿欧元用于改善水质和提高对废弃物的处理和管理水平,另外640亿欧元将用于帮助欧盟成员国推动其他环保产业发展、鼓励相关新产品开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并落实各项相关的环保法律和法规。欧盟希望以此作为产业调整及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点,以便实现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两大目标,为欧盟在环保经济领域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奠定基础。
再次,大力推进信息网络建设。欧盟提出加快建设全民高速互联网,到2010年实现高速网络100%覆盖率。在物联网的发展上,欧洲IT和工业领域十分重视一个统一标准的制定。由于各国存在不同的标准,因此需要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项目是“全球射频识别标准协同论坛”,该项目得到欧盟的资助,不仅在欧洲设有相关机构,还在中国、日本和美国举办研讨会,加强国际合作,以寻求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标准。
第四,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在欧洲,文化创意产业在2006年之后就已经压倒其他传统行业,成为重点发展的新兴行业。在金融危机中,文化创意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3、 日本:继续加强低碳、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其受冲击和经济恶化程度更是超过欧美,并呈愈演愈烈之势。所以,日本在考虑“后危机时代”的经济振兴时,特别重视对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扶持
首先,高度重视新能源技术开发。日本2008年出台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高科技,重点发展太阳能和核能等低碳能源,并且为产业科研提供财政关税等政策扶持以及资金补助。同年,日本政府修改《新经济成长战略》,提出实施“资源生产力战略”,为根本性地提高资源生产力采取集中投资,使日本成为资源价格高涨时代和低碳社会的胜者。为增加能源的自给率,日本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156亿日元。日本大力开发核能,目前全国共有核电站54座,总装机容量4712.2万千瓦,是世界第三核能大国,核能占能源供给总量的15%,核能电化率近40%。日本还高度重视太阳能利用,是世界上太阳能开发利用第一大国,也是太阳能应用技术强国。金融危机后,日本宣布今后对中小企业安装太阳能设备提供补助金的门槛将会降低。根据风力资源极其丰富的特点,对风力发电大力支持,对风电设备给予补助,剩余风电可卖给电力公司。风力发电的快速增长,使其跻身全球十大风能市场。日本政府还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风力发电蓄存技术研发。
其次,大力发展新兴业务领域。2009年4月,为配合第四次经济刺激计划推出了新增长策略,发展方向为环保型汽车、电力汽车、低碳排放、医疗与护理、文化旅游业、太阳能发电等。2009年12月30日,日本政府又公布了到2020年的“增长战略”基本方针,认为应着重拓展有望带来额外增长的六大领域:环境及能源、医疗及护理、旅游、科学技术、促进就业及人才培养。根据该战略,到2020年环保、医疗、旅游等产业合计将创造逾400万个岗位。公共与私营部门在科技相关研发上的投资占GDP比例将超4%。此外,日本政府还把信息通讯、节能和生物工程、宇宙航空、海洋开发等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领域。
再次,用技术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2009年3月,日本出台了为期3年的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侧重于促进IT技术在医疗、行政等领域的应用。日本还放眼2025年,在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医药等各个领域制订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并加以实施,力图通过创新能力和开放的姿态给日本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如在用新型科技改造汽车工业方面,日本提出了关于正式普及新一代汽车的总体战略建议,该总体战略包括三个方面:技术开发战略、制度整备战略、促进普及战略。技术开发战略的最大课题是开发在性能和成本方面可与汽油汽车相匹敌的电池和马达。日本政府还于2007年度开始启动下一代汽车用电池的技术开发项目,旨在开发取代锂离子电池的新电池。日本政府通过加强同产业界与科研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产学研共同研发机制,包括支持产业界与大学共同研究、政府委托产业界与科研部门共同研究等各种形式,推动各种技术创新。
4、 发展中国家发展新兴产业的做法
(1)韩国:政府将低碳与绿色发展作为重要主题,综合推进新兴产业发展。韩国政府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 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规划将在2010 年中期,通过政府研究与开发资金,向26个商业项目共投资1550亿韩元,以支持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在此投资计划下,韩国的大型企业将和中小企业共同在生物制药、机器人技术、脱盐设备、发光二极管、新型半导体、绿色轿车等领域获得政府研究与开发资金支持。如三星打算组成生物技术公司,SK 能源和浦项打算开发天然气和洁净煤,LG 则打算研究电池等。
(2)巴西: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巴西,也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巴西政府因地制宜,着力发展生物能源、风能和核能等新能源产业,鼓励发展灵活燃料汽车,制定发展生物燃料的发展规划和产品标准。通过Proinfa 立法(对可替代资源发电项目的鼓励计划),制定了管理风电场发展的政策,已拥有“安格拉1 号”“安格拉2 号”两座核电站,并开始建设“安格拉3 号”核电站。此外,巴西利用激励机制推动本国制药业的发展, 希望在全球制药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并拟定多项计划,增进其空间行动规划的竞争力。
二、中国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
我国早在20纪80年代初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就把自主创新战略作为国家的核心战略,把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放在优先位置,并先后实施了“火炬计划”、“863计划”等一系列旨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科技计划,在此推动下,我国的新兴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不断涌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21世纪,高科技和软性经济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兴产业正越来越被重视。
从表4和表5中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2.8%到2006年的4.6%,高技术产业代表的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年价总产值已由1995年的4098亿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57087亿元,并且这一比重还在快速增加。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到来的前夜,中国密切关注和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2009年9月下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天时间内先后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行业协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在随后公布的会议公告中,定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11月23日召开的首都科技界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其中再次对新兴产业作出更为具体的解释。在2009年12月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备受关注的新亮点。会议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把推动自主创新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创新发展” 从政府主要领导人的讲话到中央决策层形成共识,预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进入具体操作层面。
此后,中央部委积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与规划起草工作。2010年春节前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研究工作启动暨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会上,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了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小组,成员包括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个部委或单位负责人。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工作。这次会议还决定成立由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任组长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文件起草组,负责起草《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被称为继四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又一轮刺激经济方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第一次协调小组会议后,部际小组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包括区域调研、重点行业调研和政策问题专题调研的系列调研活动。经过精心准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0 年9月8日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会议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决定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重点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从财政、金融等多方面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10年5月31日联合出台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这一政策是中国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7月20日,国家能源局宣布《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即将出台,该规划的规划期为2011-2020年。规划对先进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非常规天然气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的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以及重大政策举措做出了明确部署。总体来看,新兴能源产业规划对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地方政府热情高涨。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2个省市正着手或已经完成了新兴产业调研、规划,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发展已经拉开了帷幕。
可以看出,在政府重点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植下,新兴产业在技术、资金、政策的支持上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的产业结构将面临新一轮的调整,我国的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份额将不断加大。
第三部分 世界新兴产业的发展动态及问题
一、世界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1、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选择新兴产业的侧重点及相关规划
目前,世界各国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均选择了不同的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详见表1。
表1: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选择新兴产业的侧重点及相关规划
2、国外七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通过上表我们看到世界各国选择了不同新型的产业作为突破口。中国政府经过精心调研和科学论证,确定了选择新兴产业的三个标准:一是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要具有稳定、广阔的市场前景;三是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根据此标准,我国确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方向。
这七大产业在国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新能源产业是目前各国都非常重视的产业,其中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的利用较为成熟;新材料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受到重视,这些国家在制订国家科技与产业发展计划时,将新材料技术列为关键技术予以重点发展;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都在积极制订本国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新医药产业和生物育种产业在美国、欧洲和日本最为发达、欧洲在基础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在节能环保领域,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已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本国经济复苏的强心剂,纷纷宣布并实施了多项发展低碳经济的计划;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近年来纷纷出台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各个产业在不同国家的发展概况见表2
产业
主要国家
发展概况
新能源
太阳能光伏
核电
表2:国外七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3、中国七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已较为扎实,资源条件较好,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在七大产业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总体来讲,在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我国的技术研究与国外差距不大,甚至在某些领域还领先于世界水平。在物联网产业领域,我国有关部门正在联合开展对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究。我国新医药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仍存在缺乏国家发展战略等问题。我国2008年启动转基因生物育种重大专项,2010年决定转基因新品种推向产业化。2009年我国承诺在2020年之前将单位GDP碳排放的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0%-45%。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仍处于培育阶段,但已经呈现出较有发展潜力的特征。
我国七大产业目前的主要发展概况见表3
表3:我国七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二、世界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极大加速了新兴领域若干重大技术的更迭演进和产业化进程,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种种迹象表明,未来15-20年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虽然各方对未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方向还存在不同认识,但是这些认识揭示了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1、信息网络技术正在并将继续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下一代信息网络、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型集成电路、电子
元件和平板显示等新兴信息领域已成为全球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ITU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成员国宽带普及率已达25.9%,约为2000年的4倍;2009年全球移动用户普及率为67%,是2000年的5倍多;移动宽带普及率为9.5%,正在经历摩尔定律描述的成倍增长。因此,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一种普遍看法是,信息技术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主导力量和主要方向,传统信息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至少还能持续10年,新兴信息技术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影响不可限量。
2、未来生物技术将在医药、农业、能源等领域引发系列变革
生物技术在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干细胞、生物芯片、转基因生物育种、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等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进入大规模产业阶段。2008年,全球生物技术药物售额超过1000亿美元;诊断试剂业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 5%-20% 左右的水平;2009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大约有3360亿美元,而2008年这一数字为3000亿美元;2007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国家增至23个,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新增1230万公顷,增幅为12%;2008年,转基因农作物种植国增至25个,种植面积持续增长9.4%。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生物技术革命成为未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主要方向,生物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之后世界经济中规模巨大的又一个主导产业,生物技术将渗透现有产业体系的各个方面。像OECD报告所描述的那样,到2030年,将有35%的化学品和其它工业产品来自工业生物技术。
3、目前新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费的比重“微不足道”,未来将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利用、生物质能源
等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稳步推进。2009年,全球风机装机容量、光伏总装机容量、太阳能电池总产量较上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1.7%、44%和49%。到2012年将有约20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车上路。采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和一体化电力驱动系统技术的纯电动汽车性价比得到提高,在全球推广规模已达20000辆左右。尽管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消费目前所占比重仍然“微不足道”,但是,伴随全球资源能源环境压力增大,未来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和绿色能源消费必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关研究表明,目前,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特征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4、新材料技术继续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提供物质基础
材料技术既是当代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有观点认为,信息能源和材料并列为21世纪现代文明和生活的三大支柱,同时,材料又是信息和能源的基础。近年来,全球新材料产业快速扩张,2008年,世界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接近800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新材料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生产经济性强、产品性价比优、制造过程绿色化特征明显,世界新材料产业呈现出专业化、复合化、精细化发展趋势。以稀土材料为例,应用领域已渗透到新能源、节能环保、国防军工等方方面面,品种和规格已逾万种。基于新材料技术的基础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提供物质基础。
5、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的交叉和融合将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未来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方向不会仅仅依赖于一两类学科或某类单一技术,而应该是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其中,信息技术将进一步发挥基础和支撑作用,生物、纳米、材料等技术将更广泛的渗透、交叉、融合,产生若干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进而引发新的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兰德公司有关研究指出,生物、纳米、材料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有可能对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例如,新材料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有可能在微创手术、健康、生命检测、寿命预测等领域产生一批新技术;而信息技术将为遗传学、生物芯片、医疗设备、智能材料等等领域提供广泛的技术支撑。
三、目前中国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研究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新兴产业投资体制尚不健全,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投资风险大,回收期长,银行存在惜贷现象;另一方面, 民间资本对高新技术直接投资的热情不高,从而使新兴产业难以获得基本的资金支持,虽然其产品有广阔市场,但因资金短缺,不能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往往错失良机。近年来,我国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不足1%,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平均2%的水平相差更远。究其原因有:一、新兴产业投资体制尚不健全,融资渠道单一;二、大多数科研机构没有能力自我投入,但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使新兴产业的产品开发资金短缺,政府提供的科研经费也不足;三、广大群众对新兴产业的信心不足,不愿投资。所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步伐。
2、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机构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鸿沟还没有完全消除,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相当低。根据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抽样调查,我国的高技术成果的商品化率为25%,产业化率仅为7%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国家“863”计划已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中,得到应用的成果仅占了38.2%,真正形成产品的只有10%,有较大经济效益的只有2.5%。有近90%的科研项目仅仅通过鉴定后便束之高阁,根本得不到转
化,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3、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尚不健全
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从一开始就给予全方位的有力支持,各项政策措施之间互相配合和协调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撑体系。然而当前的制度环境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并不十分相适合。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发育还不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科技等体制尚不健全,政府在发挥其经济调节职能作用方面经验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在确定重点扶持产业时对市场需求重视不够,以至于某些产业投入过多,产品滞销,而某些重要领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产品供不应求,不利于从整体上培育我国新兴产业的成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此外,我国对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支持略显滞后,政策体系和投资环境不完善,对于企业没有科学合理的政策支持,使得很多企业缺少发展机会,企业发挥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的关系把握不好,也影响了整体的科研的水平,都影响了新兴产业发展。
4、缺乏技术创新机制
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引导及健全的创新机制。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这主要是由于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不够,核心技术科研投入少。
如果把新兴产业化分为技术实用化、产品商品化、经营市场化三个阶段,那么它的每个阶段都必须伴随着技术创新,而中国的产业界正缺乏这种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机制。因为技术创新伴随着高风险,许多商家宁愿维持现状,生产利润并不很高的产品,也不愿意冒风险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兴产业的产品,这也是长期实行计划体制所造成的弊端。
5、相关部门机构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
新兴产业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如,顾客困惑和不稳定的质量等,因此,新兴产业在金融界的形象和信誉较差。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企业取得低成本融资能力,而且可能影响客户取得信用的能力。
此外,新兴产业在获得有关规章制度管理部门的承认和批准方面经常遇到困难,监管部门拖延的现象时有存在,同时由于政策规章不够细致完善,当新兴产业的要求与规章制度现在所用的款不一致时,审批更是难以通过。
第四部分 培育发展中国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
1、加强国家层面的战略布置,做好产业规划
新兴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国家安全。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应依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强统筹规划,坚持规划先导、规划调控原则,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不同空间层次、不同产业类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工作方案,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路线图,并注重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发展规模,使其与国家整体战略、产业战略都能够较好协调,发挥协同效应。
此外,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国经济发展特点不同,我国应立足于本国国情,基于不同初始条件,及时确定经济发展的主导新兴产业,不能照搬别国经验,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有的放矢的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替,从而发展有本国特色的新兴产业。
2、有效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受到价格、传统认知、性能等影响,新兴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优势不明显。因此,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及相应的产业激励政策,通过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不断完善和推进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外部环境,可以为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使各种资源向新兴产业集中,拓展新兴产业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
(1) 制定产业政策, 为新兴产业发展立法。新兴产业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产业发展中的各项政策、措施必须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为产业发展提供规章制度。客观地讲,我国以往也推出了许多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法规、规章,但是这些政策措施内容上不系统、不规范、不统一,在总体上不配套,不够权威,也缺乏透明性。因此,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以往各部门制定的政策、措施及以往的新兴产业立法进行全面的清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全面、系统、操作性强的新兴产业立法。
(2) 制定和实施新兴产业激励政策。新兴产业内在动力在于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外部动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激励扶持政策。从我国实际看,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因此,政府制定和实施产业激励政策的目标和重点在于引导、鼓励技术成果转化,从总体上促进新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此,应实施积极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和装备技术等政策。在此基础上,还应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消费市场的培育,在市场推广、示范应用、政府采购、财政补贴、市场秩序方面加大扶持,引导消费。
(3) 全面推进新兴产业的创新体系建设。首先是培育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其次是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设一支稳定服务于国家目标、献身科技事业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再次是推进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努力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军民之间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
(4) 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对这些外部条件往往无能为力,政府在优化和维护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工作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完善通讯、能源、电力、水、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利用政府网站开展面向新兴产业技术企业的信息服务。完善并积极鼓励设立人才、技术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建立网上产权交易平台,以促进人才技术、设备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流动。
3、依靠技术创新,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首先,通过技术改进,促进传统产业分化及派生。世界上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关键是要通过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使现有产业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攀升到高端环节。要在新兴产业领域实施关键共性技术重大专项,大力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在技术上突破一点、在产业上带动一片的格局。
其次,依靠技术突破,促进新兴产业的新生。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着力抓好现有产业自主创新工作的同时, 积极培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避免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4、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稳步增加财政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是新兴产业发展的物质保障。因此要重点解决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就有必要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比如综合运用财政拨款、基金、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探索提供适应科技创新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建立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新模式,鼓励科研单位与商业银行开展买方信贷、金融租赁等新的合作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争取建立专业化的科技银行,为科技创新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科技保险,吸引保险金投向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建立完善提高创新资金集成度的机制,建立适应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
5、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文化的弘扬
首先,重视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树立人才兴业的观念和意识。政府要制定政策,加快建立健全企业家制度,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给企业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营造开放竞争、有效激励的人才开发格局。
其次,建立人才遴选培养制度。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光靠引进是不够的,还需要自己选拔和培养人才,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可以凭借自己的需要建立起切合自己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再次,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制定肯定人才劳动价值的薪酬制度。使人才的薪酬不仅和企业资产增值相关联,而且也和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相结合。
此外,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还需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需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营造人人关注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浓厚创新氛围。
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强化技术标准
政府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技术标准,完善科技决策机制和管理体制。按照“培育、做大、拓宽”的思路,对事关新兴产业的重大科技领域,以掌握核心技术及其知识产权为主要目标,侧重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核心技术的名牌产品,并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中长期规划,发挥名牌带动作用,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在国家层次上组织实施专利战略,通过科技计划和建设投入给予重点支持。全面强化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切实保障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权益,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鉴于目前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还缺乏行业标准,我国应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建设。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竞争中,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掌握发展主动权。如,奥巴马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46届年会上宣布,将把美国GDP的3%投向研究和创新,成倍地增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等3家国家主要科研机构的经费。
制定标准时应坚持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同步推进的原则,努力实现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融合,进一步确立并扩大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上的话语权。同时还要引导国内企业采用统一的行业标准,促进规模化运作、市场化经营。
7、加强新兴产业链延伸,促进整体发展
新兴产业中各个领域的发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的。只有建立新兴产业链,并将其进一步延伸,才能将某一领域发展壮大,形成规模优势,从而促进整体的大发展。例如,美国在工业化初期选择铁路建设作为新兴产业,通过后向关联,在铁路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产业,促进了依赖铁路提供原材料和设备的工业部门的发展,而且通过旁侧关联,带动了纺织业、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烟草、皮革、造纸、印刷等部门的发展。
新兴产业只有加强产业链的有效延伸,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从而使整个经济向多元化良性发展。
8、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对外科技合作
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信息高速流通,科技创新也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引进来走出去同样重要。引进来即通过整合利用国际资源,同时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走出去即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国门,支持科研单位或企业到国外收购研发机构。
在此背景下,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大工程计划, 鼓励并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的大科学工程,充分利用国际平台,分享世界最新研究成果。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教育部211、985工程,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相结合,依托有优势的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与国外合作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研发中心和基地;利用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海外科技园,建立一批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园区和示范服务机构。
在引进来的同时,还应走出去,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兴产业中涌现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这些企业群体中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正脱颖而出。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和引导我国有实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走国际化道路,除了设立海外销售分部和生产分部外,还应建立研究开发分部,重视知识的国际来源, 按照所在国的客户需要进行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占领海外市场,推动我国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9、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低碳经济正逐步成为全球意识形态和国际主流价值观,低碳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美国、欧盟、日本等都将低碳产业视为发展的重点,通过发展低碳产业降低单位GDP能耗,发展低碳经济。
从表6中可以看出,世界主要国家GDP能耗差异较大。2008年,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能耗值均在2.00万吨油当量/亿美元以下,而中国、南非、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能耗值均在4.00万吨油当量/亿美元以上。这说明,中国等国家的能源利用率较低,能源结构及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发展低碳产业也十分迫切。
表6 世界主要国家单位GDP能耗比较(单位:万吨油当量/亿美元)
8.12
9.00
9.96
7.00
5.68
4.95
4.82
4.58
4.78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来源地址: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10-11/12/content_21331253_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