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病房里,陈先生因急性肾衰、心衰入院有段时日。尽管他还不能下床,可家人并不觉得护理劳累,这要归功于床位护士谈燕平。小谈不但为病人输液、打针,还几乎包揽了患者的所有护理事务。一大早,她会带着微笑为陈先生梳头、吹发、洗脸,晚上则不忘擦个脚让患者舒服一下。家人由衷地表示,“生病住在这里放心很多。”
近日记者了解到:中山医院改革护士护理模式,变以往的功能性分工为责任制分工。从入院到出院,指定专人护士全程护理。这也是自今年初卫生部提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后,中山医院率先朝着“有陪无护”方向探索。
据介绍,“有陪无护”是一种更具人性化的护理模式,即所有的护理工作都由护士承担,家属只需陪在患者身边给予精神和亲情支持。虽然尚未完全实现“有陪无护”,但中山医院新举措实施以来,医院护理满意度一下升至97%以上。许多患者家属感慨,“护理质量提升了,人情味也更浓了。”
很多住院患者都有类似经历:入院后被护士“踢皮球”,输液发药找A护士,做检查收费找B护士,常感觉一头雾水;至于翻身擦身、洗脸洗头甚至吸痰,不是护工“代劳”就是家属“上阵”。中山医院护理部主任徐筱萍告诉记者,以往院内护理服务以功能来分工,发药的专门发药,打针的只管打针,缺少患者与护士一对一的沟通,护理服务难以深入人心。此番试点推出“责任制护士”服务模式,每名入院患者皆有对口的床位护士,全程负责所有护理工作。徐筱萍解释,“简单说来,患者一入院,只要记住护士一张脸就行了。”
护士对口护理患者,全新的探索刚开始推广时,遇到不少阻力。撇开任务繁重不说,许多护士对生活护理仍心存芥蒂,有的甚至为此受到委屈。曾有蛮横家属说,“你们也帮我洗脚吧,反正你们不就是专门洗脚擦身的吗?”面对少数人的不理解,护理部通过多种形式来做通护士思想工作。网名为“小豆芽”的年轻护士,通过邮箱发问:“护士工作难道就要这么服侍人吗?”护士长娓娓道来,“即便是生活护理,也是基于专业护理基础上的生活照料。不管患者家属怎么看,我们本身应对自身职业心存敬意。”
迈过关键的“思想关”,一系列相关医院配置的跟进,也为“责任制护士”落实提供了便利。二十病区门口护士长赵莉萍介绍,自从医院开设配置中心后,分药、冲输液药水等活儿全由配置中心人员“包干”了,护士得以从琐事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集中在护理本行之中。
护理服务渐入佳境,改变最大的还是护患互动。前不久,刚住医院的林奶奶突发低血糖,护士小金连忙为她递来巧克力,让林奶奶坐下稳定情绪,并及时拨打电话通知家人。原本上白班的小金过了下班时刻,却仍坚守岗位,直至晚上7点多家属到场才肯离开。小金坦言,“专人对口后,患者就像我的家人一样时时互动,感情不用刻意培养就油然而生。”有了源自心底的主动责任意识,护理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以健康宣教为例,以往护士大多蜻蜓点水,而今护士们会利用空余时间,自行编写健康宣教的规范蓝本。患者“出院后先吃流质”不再一句话带过,“什么是流质、为何要吃流质、吃流质注意点啥”……一条条都明确框定出来。此外,护理服务中呼叫铃应用频率、患者对护士的熟悉程度等考量指标,也相继得到有效规范。
据悉,至今中山医院已在院内7个病区试点护理新模式,今后还将持续推广至全部病区,让更多患者受益。
记者手记
敢于迈出第一步
有陪无护,堪称医院护理的理想境界。曾有一度,卫生部提出推广“有陪无护”的理念,但后来被渐渐淡化了,原因很简单:实行起来太难!护士人手紧缺、护理收费常年不变……许多医疗机构反复强调护理界的尴尬现状,放弃了改善护理服务的努力。在中山医院,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但可喜的是,医院勇敢地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护理学家皆知,想要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生活护理不容或缺。数年前,许多医院在护工盛行时,纷纷把护工“请”进重症监护室来帮忙。面对这样的“流行”,中山医院护理部却未曾动摇,护理部主任坚定地说,“对于危重的病人,大小便就是最关键的护理,怎么可以交付给护工去做?”将病人的实际需要视为工作目标,中山医院的这一理念始终贯穿,也正是此次医院得以改革护理模式的基石所在。
尽管,迄今为止中山医院并未完全实现“有陪无护”,不过探索刚起步,效果已立竿见影。采访中,众多病家拉着记者的手,有说不完的话要感激。一名病人如此描绘,“有这样的护士在,我真切感觉自己是被尊重、被呵护的病人,而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病号。”由衷的感激,也换来了护士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病区内,以往不善沟通的护士学会说话了,以往板着面孔的护士学会微笑了……
中山医院的经验告诉我们:条件所限,不应成为放弃尝试改革的理由。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改善护理服务内涵,哪怕只是一小步的前进,也会为病家带来便捷,最终赢得病家的信任与美誉。
来源地址: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serobject21ai466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