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产城合一”规划改善“社会生态” “绿色创新”将引领后世博发展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12月10日
  后世博,什么引领上海发展?“绿色创新”!这并非玩弄概念,而是上海世博会上各国最佳实践区所体现的理念、各国展馆所展示的各种节能技术的总领。在前天举行的“世博科技推广应用合作论坛”上,“绿色创新”成了专家阐述的中心词汇——分布式供能、车载信息系统,乃至张江园区的未来规划,都在用行动为“绿色创新”作注解。
  “绿色创新要提高的是生态效率。”循环经济学家、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诸大建教授道出了“绿色创新”与以往技术发展的不同:科技的任务是提高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直至工业革命,人类社会不缺资源,却缺少劳动力,因此技术发展总是在提高劳动效率,用更少的人力生产更多的产品;然而,到了后工业时代,资源环境变得稀缺,人反而多了出来,科技的首要任务就变成了节约自然资源,以及提供就业机会。
  在“绿色创新”的时代,人们要精算的不再是GDP,而是资源生产率,即用尽量少的资源环境消耗,获得尽量多的经济社会发展。缩小碳足迹、提高生态效率,将成为社会价值取向的一大重心。诸大建说,在上海世博会上,德国的被动屋、荷兰的快乐街,都是这一理念下的产物:做厚玻璃窗、外墙保温,被动屋的节能技术并不“高新”,却有实效——在一个新的理念下,所有技术都可进行重组,发挥不同的作用。
  同样,快乐街所体现的是“垂直城市”的理念,在一个步行可及的空间内,居民所有生活需求都可被满足。诸大建说,这是对中国目前“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的一个启迪。“不需要交通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可以从系统上降低能耗。”这句话,引起了张江高新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于晨的共鸣。他说,这正是张江目前的窘境:每天一大早,至少有18万人涌入张江,地铁站拥挤不堪,而一到夜晚,张江又冷冷清清,路上行人难觅——涌入涌出的人流既给交通带来压力,也未能充分利用张江的资源。“从明年起,张江在扩区时,将考虑‘产城合一’的规划方式,把工作区、休闲区、居住区糅合在同一区域中,改善张江的‘社会生态’。”
  在“绿色创新”的时代,生态非但不是赔钱的买卖,而且还可以赚钱。世博会中,瑞典馆就以自己国家的经历,告诉人们:GDP可以随着生态的改善而提高。中船重工第711研究所所长金东寒的报告,恰好给出了“中国版”的注脚:他带领团队十几年如一日,从事分布式供能技术研发,逐步形成了一套热电联供、合同能源管理的推广模式。大型电站属于集中供电模式,其一次能源转化损耗、传输过程损耗,导致平均能源利用率不足50%。而分布式供能,则因地制宜,利用天然气、沼气,乃至垃圾、粪便来发电,在发电的同时还可根据需要,提供热水、冷气。“这不仅使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到70%以上,还降低了集中供能的风险。”他说,目前该项目已在华夏宾馆、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商务区展开,还远布山东、安徽等省。“业主不需先掏钱,可以用项目改造之后所得的利益来分期付款。”金东寒说,生态节能的价值在这个项目中,就是看得见的真金白银。
  车载信息系统,在中科院院士何积丰眼中,同样是城市低碳的一项重要创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15城市居民出行,因交通拥堵而浪费的时间难以计算,因堵车而产生的排放、消耗的能源,都十分惊人,而集物理传感、信息处理、信息服务于一体的车载信息服务产业,正应运而生,为人们安全、合理驾驶,提供服务。然而,这其中包含的大量芯片研发、系统开发,乃至商业模式创造,并非靠大学或科研院所能完成,从技术向产业转化,还需要强劲的应用技术创新研发的支撑。为此,以发展上海应用技术创新体系为己任的上海科学院,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签订了合作意向书,联合成立上海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研究所,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形成。

来源地址: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21ai466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