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跑马拉松时我们收获了些什么(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12月6日

  ——写于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圆满落幕之际
  ( 2010年12月6日 )
  参加一场马拉松比赛,跑完42公里又195米,相当于从人民广场一直到昆山花桥的距离。对大多数人来说,有可能跑下来吗? 
  就在12月5日,在2010年东丽杯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11900人共同参加了全程、半程马拉松,10100人参加4.5公里健身跑,共同享受着跑步带来的快乐。
  一场马拉松赛,其魅力到底在哪?就在比赛前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马拉松专家与赛事组织者们齐聚上海国际网球中心,参加上海国际马拉松高峰论坛。在论坛上,共同讲述了更多有关马拉松与人、与城市、与发展有关的故事。
  有点难题但好处多多
  国际田联竞赛部琼斯·肖恩华莱士
  从一个战士奔跑的传奇至今,马拉松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和积极向上的城市必有的符号,没有一个伟大的城市会错过它。那么,对组织者、主办城市和国家、大量民众而言,参与马拉松的好处有哪些?
  我想说的是,虽然马拉松赛会带来一些消极因素,但好处肯定更多。
  先从消极的方面讲,举办马拉松赛对城市管理者而言,可能意味着很多麻烦,因为它需要关闭一些城市的动脉道路长达半天时间,而且需要动员组织安全和急救等相关力量。城市管理者需要进行数天甚至更久的大量额外工作。
  但若我们将这些因素放在一边,并且考虑马拉松赛的自身特点,其积极因素就多了。
  马拉松赛的一部分吸引力在于它会产生一些积极的能量。任何人当在看到数以万计的人们在一起和谐快乐地奔跑时,都会感受到这种能量。它会创造一种“我感觉很棒”的因素渗透进整座城市。
  马拉松赛带来的健康效果也很明显。事实是,这项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社会事件,而今,你还可以看到一家老少几代人一起参加比赛,不论是参赛还是观赛。他们可能不会变成马拉松选手,但很多观众都会去想,也许我也能跑一跑。
  如今,还有许多国家在研究如何利用马拉松比赛或训练,治疗那些有社交障碍或毒瘾的青年。因为很少有事件能像马拉松那样激起一个人的自尊心。即使那些落在后面独自奔跑的人们也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他们的身边会有很多人不断鼓励支持,而且不论是谁,都要战胜同样的困难到达同一个终点。
  退一步来讲,马拉松赛对城市干道交通的影响,也会因减少污染等得到一定的补偿。因为至少在这一天里,通过策划,选手与观众都可以利用公共交通到达比赛场地。
  搭着地铁一站站助威
  荷兰鹿特丹马拉松组委会主任马利奥·卡蒂斯
  鹿特丹马拉松赛是世界上6个最好的马拉松比赛之一。在它30年历史中,我们致力于为选手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达到个人最好成绩,打造胜利者。
  从鹿特丹马拉松赛的成绩看,1985年、1988年、1998年等都有选手创造了当时马拉松的世界最好成绩,去年我们的冠军也仅比世界最好成绩慢了几十秒。
  鹿特丹马拉松赛的特点,在于这条赛道是一条快速赛道,在设计时,我们就相当仔细,综合衡量了城市、环境的各种因素,甚至比赛当天的风向,我们都会考虑其中。
  同时,我们与市政府合作,将比赛的起点和终点都设在市中心,形成一条环形跑道,方便观众更好地欣赏比赛,为选手加油助威,去年有90万观众沿途观看了比赛。
  为了方便观众,我们将赛道顺着地铁线延伸,这样很多一家老小,都可以搭乘地铁到现场观看比赛,甚至可以坐着地铁,不断地到下一站为参加比赛的家人助威。
  由此,鹿特丹马拉松赛形成了自己的许多特点,比如连续11年成为这座城市规模最大的一天内活动;观众热情极高,甚至会有观众递给正跑步的选手生蚝吃,我不知道大家能否想象得出这是一幅怎样有趣的场面。
  在筹办过程中,我们不仅仅组织马拉松比赛,而且致力于向市民传递一种“参加马拉松跑,跑出的是健康”这样的想法。面向青少年组织活动,号召他们参加训练,与肥胖等疾病作斗争,保持身体与精神的平衡,将马拉松与个人走向成功结合在一起。
  在我看来,马拉松就像一块钻石,它晶莹剔透,代表了坚韧,同时也有很多切面,将它放在灯光下旋转时,它就会熠熠生辉。同时,钻石要有戒托才稳定,这个戒托,就正是城市支持的象征。只有城市不断举办与支持马拉松比赛,才会使马拉松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两种方式都取得成功
  霍普金顿田径协会主席蒂莫西·奇达夫
  我想通过比较美国两个最著名的马拉松赛——波士顿马拉松赛和华盛顿海军陆战队马拉松赛,来看马拉松完全可以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都在经济上取得成功。
  波士顿马拉松赛与华盛顿马拉松赛都是相当成功的国际性比赛。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波士顿马拉松赛拥有114年历史,是一场面向精英选手、需要选手通过预选赛方能参加、并有奖金的专业马拉松赛。而华盛顿马拉松赛则仅有35年历史,是面向普通民众、没有奖金的群众性马拉松赛。
  去年,波士顿赛有2.6万人参加,而华盛顿赛的参赛者有3万人。它们的成功中也有着相似的地方,比如都在赛道设置上加入了城市历史、景观等因素,都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都会在比赛前举行各种展览和教育活动,吸引人们参加比赛。在今年,两个马拉松赛还都举行了纪念马拉松战役2500周年的活动。
  在我看来,它们成功中的相似之处,正在于此。一个好的比赛能够为与其利益相关者,比如政府、社区、选手、观众等创造各种机会,实现各自目标。
  就像其他大型活动一样,马拉松也创造了一个媒介平台,为举办城市创造机会向世界展示它最好的一面,借此机会为当地发展赢得机会。
  把组委会搬进警视厅
  东京马拉松竞技运营部部长田中学
  日本原来的马拉松赛分两块,一是日本田径协会负责的马拉松赛,只允许专业选手参加,规模约300人左右;另一个是市政厅组织的市民马拉松赛,每次规模约1万人左右。
  随着时代发展,世界上专业选手和普通市民分开比赛的城市马拉松赛越来越少。后来,全世界只有日本还实行“分离制”。一个融合精英与业余,体现团结与包容的城市马拉松赛方案呼之欲出。
  2003年,东京提出要在心脏地带举行一个参赛人员超过1.5万人、时间长达7小时的国际城市马拉松赛。这个方案一提出,就遭到警方强烈反对,因为东京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压力可想而知。
  为此,组委会与东京警方展开了多轮协商,几经拉锯,不断克服双方意见分歧。比如道路交通疏散压力大,组委会就把线路设计成全沿着地铁站的方式,缓解地面交通压力;为了防止意外,赛前组委会派工作人员到马拉松线路沿途每一个站点、商户、居民家去登记资料,最大限度防止意外;组委会甚至把办公室也搬进了东京警视厅,有问题随时一起解决。
  经过4年沟通和筹备,2007年,首届东京国际马拉松赛开幕。7万人报名,最终抽签选取30870人参加,动用警力5000人以上,志愿者超过1万名,全程7小时,取得了空前成功。第二、第三届的影响力更大,但组委会仍践行了当初对警方的承诺,始终把人数控制在3万人左右。在成功的背后,组委会和警方的紧密合作功不可没。
  上海一定能做得更好
  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执行主任陈一平
  创办于1996年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是上海自主的传统城市景观体育赛事,迄今已连续举办15届。回顾历程,我欣喜地看到,它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明显提升,参与规模已从第一届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人,扩大到现在53个国家与地区的2.2万人,赛事运作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得到各方面赞誉。
  当然,和国际上一些历史悠久的著名城市马拉松赛相比,甚至和国内一些兄弟城市相比,上海要走的路还很长。要举办世界一流的马拉松赛,我感觉上海还要做好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办赛模式,这是我们多年来的办赛经验。
  二是依靠精心的路线设计。从今年起,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半程、全程比赛线路首次实现了浦西浦东大联动,一条包含南京路商圈、新外滩、中国馆等城市景观的赛道,更集中地展现出上海的城市魅力。
  三要依靠周到的服务保障,传承发扬“拼命工作、努力向前,不断破解难题,千方百计把工作做好”等世博精神,把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工作做细做好。
  四要依靠立体的宣传报道。做好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宣传,吸引更多民众关心、参与赛事。从今年起,我们已对赛事进行全程直播,多视角宣传,实现一年上一台阶的提升。
  打造世界一流的品牌赛事,任重道远。但我相信,上海一定能做得更好。
  记者体验
  我跑,我收获
  说实话,大清早挤在一大群人中间,个个摩拳擦掌地,等待着开始一段可能自己也觉得无法完成的旅途,这样的感觉与环境,让久已习惯于在生活中循规蹈矩的我,倏忽间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奇妙。
  昨天清晨7点刚过,南京路世纪广场,我的身边早已挤满了人群。突然间,遥遥的发令声响了,青年、老人、外国人、一家三口们蜂拥着向前跑去。
  人群中,还有人是特意化了妆前来的,戴着五颜六色的假发,或者干脆全身武装成了蜘蛛侠,夹杂在人群中,分外显眼。看得多了,甚至会让人产生错觉,好像是一场开心舞会。
  人群逐渐拉开距离,跑步开始了。敞开胸怀呼吸清晨清冽的空气,蹬踏坚实的地面,不由得会有一种喜悦从心中苏醒。呼吸声、脚步声与心脏的搏动交织,营造出独特的节奏。似乎只要你乐意,就能无休止地跑下去。
  路上,我看到有跑步的人插着耳机,听着音乐,想来这也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享受。随着运动,让自己的心脏逐渐强壮,身体的赘肉逐渐消失,心情不由得轻松起来。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虽然大多数只是参加娱乐保健性质的健康跑,长度只有4.5公里,但这似乎已经足够。想来自己作为记者,参加上海马拉松赛也有三四次了,每每虽然总是因为报道任务,跑步只能意思意思。但时间久了,总会想,要是能有一次毫无顾忌地奔跑,我一定要尝试一下,自己到底能跑多远,还能想到些什么。
  更奢侈的想法是,如果一座城市能够让我们天天清晨,都能这样来跑跑步,看沿途美景,那会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来源地址: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serobject21ai464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