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和环境
“十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不仅夯实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且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展望“十一五”时期,我县面临着更好的发展机遇,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十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突破菏泽”战略机遇,按照“四个突破、四个重点”的工作思路,团结拼搏,扎实苦干,有力推动了“三个文明”的协调健康发展,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五”计划主要指标超额完成。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呈现逐年加速增长的良好态势。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4.8亿元,比2000年年均增长15.6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660元,比2000年增加2470 元。地方财政收入预计达到1.76亿元,年均增长12.7%。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7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9倍,年均增长31 %。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初步形成一批以瓜菜、林果、畜牧为主的特色生产基地。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2.7亿元,年均增长8%。医药化工、塑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产业初具规模,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0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1.2亿元,年均增长28%。商贸物流、房地产开发等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9亿元,年均增长13.8%。三次产业比由2000年的52.2:25.7:22.1调整为 41.4 :38.6:20。民营经济迈上新台阶。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方针,坚持发展特色板块经济,初步形成了一批较具活力的民营特色产业集群。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更加便捷,105国道、单丰路单县段经拓宽改造为二级路,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全县通车里程达到2218公里。完成了农村电网和县城电网改造,供电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通讯网络实现无缝隙覆盖,全县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16万户、11万户。水利建设成效明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3平方公里,新增灌溉面积30万亩。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顺利完成了合乡并镇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快。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迈出新步伐,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财税、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户籍等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五年累计利用外资达到5728万美元,比“九五”增长2.2 倍。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500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2.3倍。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化工、木制品、纺织服装、果蔬、工艺品等主导产品。
城市面貌明显改观。编制完成了县城第三轮总体规划。县城20平方公里中心区域的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40%,城镇化水平达到23%。实施了“3451”和“碧水蓝天·十百千万”工程,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完成了城区主要街道的绿化、亮化工程,建设改造了刘隅首小广场、胜利公园、北关休闲广场和10个健身小区,疏通治理了护城河、城区坑塘与河道,整治完善了老城区的胜利路、湖西路、单父路、纪元路4条主干道和百条巷道,移栽万棵树木进城。新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载体功能日益完善,10平方公里实现“五通一平”,初步构建起24平方公里的发展框架。建立了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大力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5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50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969元和245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00年的15.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1.8亿元,人均增加1311元。实现了村村通电、通电话。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获市 以上科技进步奖95项,获国家专利42项。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年位居全市第一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化大县”建设步伐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加强,建立了疾病预防和传染病救治体系。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有效开展,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为4.2‰。国土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平安单县”、“文明单县”、“和谐单县”建设扎实推进,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
“十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是县委、县政府把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与单县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积极进取的结果。“十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是我县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今后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条件
“十一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阶段,也是实施“突破菏泽”战略显现具体成果的一个时期。必须充分发挥我县区位、资源、产业和政策等优势,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协调发展。
优越的区位优势。我县位于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素有“中原锁钥,四省通衢”之称。境内有四条国道、省道,正在规划的徐(州)菏(泽)、济(宁)商(丘)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形成十字交叉。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丰富的资源优势。土地资源丰富,黄河故道和大沙河沿岸有5万亩土地可开发利用。农产品资源丰富,已形成粮食、棉花、油料、林果、畜牧、瓜菜等主导产业,可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供丰富的原料。煤炭资源丰富,预测区282平方公里,预测储量22亿吨。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电力供应充足,电价低,年供电能力达到10亿千瓦时。
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优势。我县工业初具规模,以医药化工、纺织、食品、机械、造纸、塑料、木材加工业为主的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配套水平不断提高,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国际资本正将其非核心产业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并且外商投资更加注重资源优势和产业配套优势。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土地、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显著上升,由比较优势决定的产业跨地区转移,将会给我县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适宜的生态人文环境优势。我县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正在开发的浮龙湖休闲度假旅游区、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将会进一步改善我县生态环境。我县属孔孟之乡,文化底蕴浓厚,造就了单县人纯朴、诚实、守信的品质。加快发展系列政策的实施,我县自我加压、艰苦奋斗、奋勇争先、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凝铸了人心思变、思干的人文环境。
优惠的政策优势。我县不仅有加快发展、扩大开放的优惠政策,而且有省委、省政府加快“突破菏泽”的倾斜政策,省发改委、东营市、龙口市、胜利油田的对口帮扶,在资金、项目、基础设施等方面将得到大力支持。
二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泽”“三三一一”目标的总体要求,继续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大力抓环境”的指导思想和“四个突破、四个重点”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快构建和谐单县,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文明富裕的新单县。
(二)发展目标
完成“十一五”时期的总任务,我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将达到一个新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五大变化”。
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2010年达到125亿元,人均1300美元;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 %、27%和20%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4.4亿元。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工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服务业不断繁荣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1:56.2:21.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累计达到630亿元。
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万元生产总值综合消耗每年降低2.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5 %。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
经济发展的外向度显著提高。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0%,达到1.3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
开发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开发区进区项目投资占全县的60%,招商引资占80%,生产总值占60%。
社会和谐程度显著提升。初步形成城乡统筹发展局面,城镇化水平达到33%以上。巩固完善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完善,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提高到2.5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年均分别增长9%和8%。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总人口控制在121万人以内。初步建立起公平的收入分配、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
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一)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大力推进工业化,是实现富民强县主要途径。“十一五”期间,要着力一个重点建设(开发区建设),培育壮大两个支柱(造纸和化工),规划建设三个板块(以黄岗为中心的木材加工、以郭村为中心的皮毛加工、以单城镇为中心的塑料玻纤加工),加快启动煤电焦化工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机械和医用制品传统工业,不断膨胀工业规模,以工业化带动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推进工业小县向工业大县的跨越。
举全县之力建设开发区。举全县之力,加快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强化招商引资、产业集聚的平台作用,力争“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0%,工商税收年均增长40%。一要加快园区规划。在新一轮城市规划的基础上,搞好开发区工业、商业、金融等九大功能分区规划、主要路段的修建性详规和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切实按规划合理布局项目,有序进行各项建设。二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4平方公里内全部实现“七通一平”,形成高起点、高标准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体系。三要加快大项目建设。坚持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制定政策,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入区步伐,确保到2008年24平方公里全部布满项目。新增投资过3000万元的项目200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40个。坚持“政府办区,企业办园”,走功能分区,一区多园的路子,鼓励支持大企业创办工业园,加快产业聚集。建成东营工业园、尚舜工业园、四君子工业园、信合工业园等特色园区,培育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逐步发展高科技产业,在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实现突破。力争到“十一五”末,建成全县经济发展的龙头、对外开放的窗口、体制创新的示范、城市建设的样板,走在全省前列。
培育两大支柱产业。积极创造条件,集中力量,加快发展造纸、化工两大产业,使之尽快发展成为我县经济支柱。
(1)造纸业。以天元纸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2400纸机生产线建设,尽快开工建设35万吨轻涂纸生产线和35万吨彩色胶印新闻纸生产线,达到年产100万吨生产规模。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林纸一体化项目,加快建设年产25万吨杨木APMP浆制浆、年产30万吨DMC催化法清洁制浆和10万亩制浆用材林基地项目。加快建设年产15万吨高档纸巾、年产12万吨高强瓦楞纸项目。力争到“十一五”末,使我县成为全省重要的新闻纸和制浆造纸生产基地之一。
(2)化工业。加快化工工业园建设,做好化工有限公司M、DM等主要产品扩产和产品配套工作,扩大不溶性硫化剂生产规模,发展与汽车配套的橡胶制品业,加快新产品的研发。重点建设年产8万吨促进剂CBS、年产2.4万吨防老剂TQ系列及二苯胺、年产1.8万吨橡胶促进剂配套原料叔丁胺、环己胺等项目,争取早日建成集生产、销售、科研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橡胶促进剂生产基地和世界一流的橡胶促进剂工业园区。壮大东泰化工、涂伦化工等企业规模。加快建设千奥化工项目。新建年产400吨腈菌唑原药项目和奔马磷化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有机尿素生产项目。
规划建设三大工业板块
(1)木材加工板块。加快建设以黄岗、单城镇、莱河、浮岗、高韦庄为中心的木材加工区。充分发挥国花、森源、盛达、运通、豪泰、东升、华兴等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以杨桐木加工为重点,推动木材加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的精深加工项目,促进木材加工业向高档板材、高档家俱、工艺品等方向发展。积极发展林业化工、林业机械、产品包装等相关产业。重点建设年产300万张细木工板、年产8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年产500万件相框、国花木业新增400万张胶合板、运通木业年加工2.5万立方米木材项目。
(2)皮毛加工板块。加快建设以郭村、高老家为中心的皮毛生产经营加工区。以雪山绒毛、兔皇毛业、东纺原料等企业为龙头,积极引进皮毛深加工企业,新上羊毛、兔毛洗白及炭化加工项目。建设梳绒、漂染、毛条、纺纱等项目,向羊毛衫、兔毛衫、羊毛被等深加工业延伸。进一步拉长皮毛生产链条,发展皮毛玩具、皮毛制衣等皮毛新产业,大上毛兔现代化养殖项目,形成与短兔毛相配套的长毛兔养殖加工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皮毛经营加工集散地。
(3)塑料制品工业板块。加快董庄、鹿湾和北关塑料、玻纤工业小区的建设。以塑料、玻纤龙头企业为主体,进一步强化行业协会的管理协调功能,不断提高产业档次,膨胀产业规模,建成全国知名的窗纱、鱼网生产基地。支持天成玻纤公司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印制板玻布,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信远玻纤、桂芝玻纤发展拉丝、涂塑、涂胶等产品,实现产品多元化。重点建设年产1500万米玻璃纤维增强网格布、年产2.6万吨增强材料玻璃纤维短切毡、年产5000万米玻璃纤维窗纱、年产1600万条塑料编丝袋、年产1.9万吨可降解农用地膜项目。依托佳裕电器公司150万台洗衣机基地建设,发展与之配套的塑料聚压制品,扩大塑料制品的市场占有率。
加快启动煤电焦化工业。煤电焦化工业是决定我县经济将来在全省地位的标志性产业。要把煤田开发、煤的系列化加工,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点,超前谋划,全力推动,尽快启动。规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分步建设张集煤矿(300万吨/年)、徐寨煤矿(120万吨/年)、陈蛮庄煤矿(90万吨/年)3对矿井。以煤矿开发为切入点,建设300万吨/年的焦化厂、4×60万千瓦发电厂。生产15万吨/年焦油、5万吨/年甲苯、3万吨/年硫铵、35万吨/年甲醇、20万吨/年二甲醚等产品。加快开发徐寨、十里铺、蔡堂煤层气。力争将我县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大型煤电焦化产业基地。
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围绕资源优势和现有基础,不断加大投入,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使纺织服装、机械、医用制品发展成为我县的优势产业。
(1)纺织服装工业。以建设中高端优质棉纱生产基地为目标,重点培植奇峰、泰信、嘉林华、华荣、宇航、宏宇等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水平和装备水平,积极推广高速喷气纺、转杯纺等新型纺纱技术,提高精梳纱、无接头纱、色纱等高支纱比例。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整合纺织资源,优化行业结构,逐步形成纺织、染整、服装加工产业链条。重点建设年产400万米高支高密提花无梭织物、奇峰纺织公司年产110万米高档服装面料与10万纱锭技术改造、15万吨棉纱锭及配套无梭织机生产高档服装面料和特宽幅大提花装饰布、30万锭棉纱与30万锭纱纺棉丝纺织项目。
(2)机械工业。以湖西轴承为龙头,以科信轴承、乾坤铸业、纺织机械为骨干,加快产品研发,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轴承、钢球、棉机等优势产品,不断向高、精、专、深发展。加快湖西轴承有限公司汽车车桥零部件生产线建设,加强与一汽、青岛特种车辆集团的合作,尽快形成年产4.2万吨汽车车桥零部件生产能力。建设乾坤铸业年产5000吨汽车用镁合金压铸、科信公司年产3000吨G10钢球项目。
(3)医用制品工业。成立医用缝合线协会,对威高、金环、创鑫、博达、恒康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等羊肠线加工企业,努力扩大可吸性医用逢合线、超细神经缝合线及文体用羊肠弦生产规模,实行销售、标准、价格、研制、品牌五统一,形成整体合力,提高竞争优势。
(二)繁荣发展服务业
依托我县基础条件,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和餐饮娱乐业,积极培育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到“十一五”末,把我县建成苏鲁豫皖交界处的商贸物流中心和旅游休闲中心。
商贸流通业。健全和完善物流配送体系。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以乡、村两级农贸市场为基础,建立三级农产品物流配送网络。以大型批发市场、连锁零售企业为中心,建立工业品物流配送体系。在城区规划建设服装鞋帽、塑料制品、装潢材料等特色商业街。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乡镇市场为辅的商品市场体系。建设一批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在西郊蔬菜批发市场的基础上,改造建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加快轻工轻纺城批发市场建设;在商贸城的基础上,建设日用品批发市场;建设农用车辆批发市场、木材家俱批发市场、建筑装饰材料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果品批发市场。力争到2010年全县市场交易额达到100亿元,年交易额过10亿元的5处。进一步搞好十月文化物资交流大会的策划、宣传和推介,突出特色,提高档次和知名度。到“十一五”末,把我县基本建成市场体系完善,功能齐备,特色突出,生产和流通相互促进,对外辐射力强的区域性流通中心。
餐饮娱乐业。围绕建设集吃、住、健身、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消费环境,加快星级酒店宾馆和大型综合娱乐城建设。建设顺河美食一条街,定点规范城区内早点夜市。挖掘和发展地方风味小吃,培育地方名店。加快百寿坊羊肉汤连锁经营,做大做强羊肉汤品牌,开发全国市场,不断提高单县餐饮质量和知名度。
旅游业。重点规划建设五个旅游区:(1)浮龙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将浮龙湖和月亮湾建成以大型水体景观为主体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度假区。到2007年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建设,2010年全部规划游乐项目投入运营。(2)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将浮龙湖西北角建成以森林生态观光为主,以科普旅游、野营远足为辅的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到2008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部分游乐项目投入运营。(3)黄河故道旅游带。将单县南部边界黄河故道沿线,建成以生态观光、科普探险旅游为主,农业观光旅游为辅的旅游带。2010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部分游乐设施投入运营。(4)红色旅游线路。充分发挥湖西革命老区根据地的优势,重点建设湖西烈士陵园、湖西区委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加强与菏泽、徐州红色旅游线合作,建成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红色旅游线。(5)古城风貌旅游区。搞好规划设计,逐步恢复古城风貌,着力打造牌坊古街区、护城河、护城堤等旅游景点,力争2010年基本建成。到“十一五”末,把单县打造成以休闲渡假旅游和生态旅游为主要目的地的旅游区,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亿元。
房地产业。坚持“综合开发,配套建设,集约化经营”的方针,促进房地产开发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建设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开发的宏观调控机制,保持住宅建设的合理规模和增长速度。严格管理和控制一级市场,搞活和发展二级市场。完善配套服务,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房地产交易机制,不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形成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开发和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年均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主攻方向,突出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结构调整两个重点,积极培植产业龙头,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产品竞争力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思路,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逐步把农业纳入系列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轨道,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1)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突出特色,调整结构,膨胀规模,努力培植四大特色产品生产基地。粮棉油生产基地。粮食生产要按照稳定面积,提高质量,猛攻单产,增加总产的要求,努力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棉花和花生生产,不断引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改善品质,提高产量,面积分别稳定在40万亩和20万亩,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国粮棉油基地县地位。瓜菜生产基地。充分发挥“中国西红柿之乡”和“香芋之乡”的品牌优势,带动西红柿、香芋、西瓜、芦笋、大蒜、圆葱、食用菌、山药、洋香瓜等优势品种瓜菜生产,面积稳定在60万亩,创建全国闻名的瓜菜生产基地和城市菜园。林果生产基地。用材林生产,要抓住我县被列入全国速生丰产林基地和黄河中下游防护林重点建设工程基地的有利时机,迅速扩大以杨、桐为主的速生丰产林面积,林木蓄积量达到350万立方米;果品生产,要以黄河故道和大沙河故道为依托,加大果品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名特稀优果品生产,面积达到20万亩,再造我县经济林新优势;蚕桑生产,要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为目标,稳步增加桑园面积,达到5万亩。畜牧生产基地。充分发挥“中国青山羊之乡”和“作物秸秆过腹还田示范县”的品牌优势,在稳定食粮畜禽猪、鸡等饲养数量的同时,重点发展食草牲畜牛、羊饲养;加快良种引进、繁育、推广速度,走以地生草、以草变肉、以草变奶的路子;加快规模养殖厂建设,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大牲畜存栏达到20万头,羊300万只,生猪80万头,家禽1000万只,肉类总产10万吨,禽蛋总产6万吨。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速测点,尽快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同时,加强对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控,防疫密度达到100%。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加快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80万亩。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认证工作,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达到20个,为优质、绿色农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有效服务。
(2)大力培植龙头企业。以培育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为基础,围绕我县粮棉油、瓜菜、林果、畜牧等主导产业,加速现有加工龙头企业的壮大,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00家。一是以现有面粉和植物油加工企业为依托,通过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等方式迅速膨胀规模,积极鼓励和引导开发生产等级粉、专用粉、混合粉、高档色拉油、专用油、保健油等品种,重点建设年产1.7万吨高级花生、大豆、棉籽烹调油、年产5万吨玉米粉深加工项目。二是以百寿坊、琴台(华英集团)等企业为龙头,搞好冷鲜肉精细分割,开发低温肉制品、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蔬菜,重点建设年产10万吨青山羊肉类食品开发项目、年产5万吨鸭肉系列食品开发项目。三是以海林维尔、立兴食品等企业为龙头,发展芦笋、食用菌、蔬菜汁等产品,重点建设年产1万吨芦笋罐头、年产1万吨高浓缩纳米级大蒜素、年产3万吨果乳果汁和5万吨番茄原汁系列饮料项目。四是以莱河乳业为龙头,积极开发有机奶、免疫奶等高附加值乳制品,使乳品加工成为我县食品工业新的增长点。加快壮大四君子酒业、莱河酒业,采用新技术,开发低度、营养多功能等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
(3)培育农产品流通体系。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完善建设西郊蔬菜、徐寨农贸、郭村芦笋、黄岗木制品、蔡堂畜牧等一批辐射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鼓励物流配送和连锁超市等各类物流企业直接从事农产品收购经营,开辟优质、绿色农产品进城市、入超市的绿色通道。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和运销专业户,大力扶持农产品流通队伍建设。通过加工企业和批发市场的带动,加速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逐步形成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十一五”末,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0%。
努力推进农业规模化和农民职业化。在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合理流转办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互换、转包等具体形式,促进土地向种养能手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主集中,着力培育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运销大户和服务大户5000户,加快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步伐。继续实施“农村富民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培训,通过科技下乡、远程教育、技术培训,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2万人,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到“十一五”末有40%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农民的专业分工,促进农民经营的职业化,促进农民转化就业和劳务输出,每年新增转移3万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培育各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鼓励引导企业和农民建立行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走“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路子,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到“十一五”末,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00个。
加快黄河故道开发步伐。黄河故道在我县境内呈带状横贯南部,西起高韦庄,经浮岗镇、黄岗镇、杨楼镇、蔡堂镇入安徽省砀山县境,单县段总长44.2公里。立足故道区独特的优势,积极策划一批生态农业项目,加大对外招商的力度,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严格按照生态农业标准,进行产业化开发。力争“十一五”末,把黄河故道建成集生态农业、旅游为一体的经济带。1、生态旅游观光区。以浮岗镇为重点,依托浮龙湖旅游开发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速生丰产林、桃、梨、玫瑰园为主,建设森林公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2、绿色杂果种植示范基地。以高韦庄镇为重点,依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成方连片发展干鲜杂果经济林。 3、林草牧一体化综合开发示范基地。以黄岗镇、浮岗镇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故道林带,发展林草间作,实施立体种养,综合开发。4、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以蔡堂镇、杨楼镇为重点,依托高科技农业示范区项目,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5、竹产业基地。搞好南竹北移,与速生丰产林相配套,形成林纸一体化资源基地。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交通、电力、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交通建设。1、公路。完成单曹路、单鱼路的铺修,继续改造升级单虞路、105国道、定砀路。积极做好菏徐高速公路和济商高速公路单县段建设争取工作,力争“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2、铁路。积极做好徐州—菏泽铁路单县段的争取工作,力争“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成为连接京九、京沪、陇海铁路的纽带,为我县人流物流的大进大出创造条件。
电力建设。加快建设国能生物发电项目,2006年竣工投产。本着“中等适用,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进一步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的需要。“十一五”期间,供电能力达到15亿Kwh。
水利建设。按照“南北灌区中间井”的发展思路,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原则,大力开展水利设施建设,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完成浮岗水库续建工程,库容蓄水达到1.04亿立方米。加快浮岗水库灌区配套工程(大型灌区配套工程)建设。建设惠河、翻身河二处拦蓄工程,最大限度地拦蓄地表水和调蓄黄河水。对蔡河、惠河、翻身河、西支河、黄白河5条河道按20年一遇防洪、5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治理。努力发展节水灌溉,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充分开发地下水资源,新打机井10000眼。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和人畜吃水工程。加快城市供水工程建设,利用浮岗水库水源向县城供水。
信息建设。以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功能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为目标,整合网通、电信、广电、移动和联通网络资源,构筑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平台,形成覆盖全县的共享型、集约化信息网络体系,以促进政府、企业、社区和家庭信息化,基本形成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网络体系。“十一五”末,固定电话入户率达到80%,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
(五)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根据区位优势、城镇基础和发展趋势,坚持科学规划、适度超前、集中统一、保证重点、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原则,按“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三个层次布局,逐步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集散适宜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到“十一五”末,城镇化水平达到33%。
1、县城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营,高质量管理,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城、卫生城、文明城,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生态优良、景观丰富、文明氛围浓厚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性质和规模。县城是全县的经济、文化和行政中心,规划县城是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能源化工为支撑的新兴工商业城市。2010年城区人口发展到25万人,城区用地面积50平方公里。
城市布局。城市布局结构为“一环、两轴、三带、两片区”。“一环”指以城市外环路为载体的城市外围联系线。“两轴”指以平乐路为南北发展轴,以胜利路为东西发展轴的两条城市发展轴线。“三带”指莱河绿化景观带、东沟河绿化景观带和城区中心绿化景观带。“两片区”指老城片区、开发区。老城片区东至平乐路,北、西、南至城市用地边缘,该区域以环境保护为主、适当开发为辅,搞好古牌坊周边地区的城市设计和规划控制,展示古城风貌,突出历史文脉。开发区西至嘉单河、北至北外环、南外环以北的区域,该区域北部主要布置二类工业,南部集中布置商业、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单县的政治、文化中心;东沟河以东以现代工业为基础,努力打造成单县重要的产业基地。
功能分区。(1)文化区。完善老城区文化中心的基础上,沿新区中心东建设新的文化中心和新的体育中心(体育公园)。(2)商业区。依据市中心、片区中心、小区网点等层次逐步细化服务内容,沿湖西路、胜利路、新行政中心周围形成城市大型的商业服务中心。(3)行政区。在东沟河以西、平乐路以东,建设全县的行政中心,基本完成行政中心搬迁。(4)居住区。老城区内以居民点改造为主,重点对老城环堤以内街区加以改造,加强居住区绿化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新区居住用地主要建设东部新区和市区北部居住区。(5)工业区。坚持工业项目集中布置的原则,新建项目集中布局在东部工业区,主要沿单父路、创新路、胜利路布局项目,东沟河以东形成产业集群,形成现代化工业区。
道路交通。贯通城市外环路。改造完成旧城区与东部新区内部道路网对接,加强老城区与东部新区的联系,完善东部新区道路系统。城区道路由“六纵、六横、一环”组成,并以此为主体,辅以其它主次干道形成完整的城市道路网络。完成城区主次干道给排水、弱电入地、绿化、亮化、人行道硬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形成功能明确、网络完善、设施齐全、便捷通畅的城市道路系统。
绿化和水系。将城市的大环境绿化、市区内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相互衔接,形成完善的绿地系统,利用城市外围的自然条件,加强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通过绿—城—水的和谐关系,展现“城中有水,城水相溶,绿化相映”的环境特色。城区以水系绿化为中心,道路绿化网络为框架,公共绿地系统为主体,城周围大片生态绿化为城市生态保护圈,形成城、郊一体化的复合型生态绿地系统。城区内重点建设张崮堆公园、新城中心绿地公园,建设城区五个主要出入口绿化、环护城河、东沟河、莱河、嘉单河绿化带,加强城区坑塘、环堤绿化,大力提倡拆墙透绿和庭院绿化。随着城市外环路的全线建设,形成以外环道路绿化为主的城市道路绿化隔离带,真正实现城市绿地网络化、综合化。2010年绿化覆盖率达到35%。
给排水工程。逐步实现以公用自来水为主的供水系统,结合水利大型灌区建设,完成引黄河水入城,在开发区建一大型供水厂,“十一五”期间供水能力达到20万立方米/日。建设完善排水渠系,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加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管理,对工业用水和生活污水进行达标处理。
2、城市管理。加强规划管理。完成全县城镇体系规划和小城镇发展布局规划。在完成县城规划基础上,编制给排水、绿化、环保、环卫、消防、抗震防灾等专业规划。“十一五”期间,详细规划覆盖率县城达到80%,乡镇达到50%。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认真实施“一书两证”制度,杜绝零征零建,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加强城市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实现城市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3、城镇体系建设。根据区域城镇现状集聚特征,结合城镇发展趋势,规划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核心放射、网络发展的空间格局。县城要提升核心城市功能,强化核心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中心镇——黄岗镇、终兴镇、郭村镇、蔡堂镇、徐寨镇。充分发挥五个中心镇的交通、基础优势和发展潜力,在生产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产品集散,加快发展成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城镇。“十一五”末,镇驻地人口达到2万人以上。一般乡镇是地域内最基层的经济、商贸、文化活动中心,是联系农村和县城的主要纽带,是发展农业的主要基地,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十一五”末,每个乡镇驻地人口达到1-2万人。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乡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建设文明富裕新单县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积极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推动专业村和专业小区发展。积极支持和发展产业协会、技术协会、营销协会等新型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深加工规模化和土地集约化经营,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要按照城镇建设的理念,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重点加大对农村道路、人畜吃水、农田水利、信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改水、改灶、改厕步伐,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村村有医疗卫生室和文体娱乐场所,改厕率达到100%,学校无危房,“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5%以上。三要按照社区建设模式,推进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以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优美为目标,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加快旧村改造,消灭空壳村,集约利用土地。建设生态家园,清除“三堆”,倡导庭院养花种果,搞好村镇绿化,在郭村、终兴两个中心镇先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开。到“十一五”末,50%的村庄建成环境友好、生活舒适的生态村。四要推进农村社会新风貌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大力加强农民教育培训,造就一代文明守法,又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新农民,为农民创业和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积极开展党员设岗评星、星级文明户和文明乡村创建活动,破除婚丧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农村社会安居乐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良好环境。到“十一五”末,全县90%的村基本达到文明乡村标准。五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速民主管理进程。坚持村级班子民主选举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和村务监督制度,确保村务、财务公开。按照“民议、民决、民建、民管”的原则,规范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健全农村调解机制,确保农村稳定,使农村管理更加民主规范。
(六)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推进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人口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单县。
1、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着力实施“两基”巩固提高、职业教育振兴、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强化学生素质教育五大工程。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初中入学率达到98%以上。继续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力争创建省级规范化高中1所,市级规范化高中2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职高和普高在校生比例达到5:5。普及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努力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重视发展幼儿教育,每个乡镇建成1所中心幼儿园。
卫生事业。进一步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为主的三大卫生体系,努力提高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水平,群众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一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基层预防保健机构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强妇幼保健,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力争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较“十五”期间下降5%以上。二是加强医疗救治服务网络建设,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造步伐,推行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力争群众就医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镇、重病不出县”的目标,在全县建立起覆盖农村居民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是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和卫生执法队伍建设,切实保障群众医疗、食品、餐饮等公共卫生安全。
文化事业。以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为目标,以建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风尚优良健康的文化名城为基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艺创作,推出一批较有影响的在省级以上获奖的艺术精品,培养出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拔尖人才。大力加强“楹联之乡”、“武术之乡”、“戏曲之乡”建设,弘扬历史传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文化信息化建设,完成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强化文物保护,搞好百寿坊、百狮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报批工作,切实采取保护措施。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活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体育事业。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继续推动行业、乡镇、社区举办各具特色的健身活动,不断发展体育社团,举办传统性健身系列活动,大幅度提高体育参与率,有效改善全民体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在开发区建设一座多功能体育场,在城区建设50条健身路径,新建30处居民休闲健身场所,为全民健身、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提供可靠保障。
广播电视事业。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出发点,全面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县委、县政府加快发展的战略和决策,宣传好全县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风貌,着力营造开拓创新、奋发图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要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引导水平,实施精品工程,打造5个有较大影响的精品栏目。努力提高广播电视制作、传输和覆盖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启动广播电视数字化,基本实现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交换网络化。
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维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保障女职工享有特殊劳动保护。积极培养后备女干部,提高妇女参与决策与管理的比例。健全完善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和服务体系,为妇女儿童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援助,依法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优化妇女儿童生存的社会环境。加快建设1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为妇女儿童教育培训创造良好条件。老龄事业要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 进一步加大老龄工作的力度,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全县形成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劳动就业。坚持市场就业方针和人本服务理念,着力促进劳动就业。加快建设统一开放、城乡一体化的2600平方米劳动力市场。努力拓宽国际国内市场,扩大劳动力输出。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继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做到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都能得到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技能。认真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不断提高就业率。“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农村新增劳务输出10万人。
社会保障。按照“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提升统筹层次,实现城乡对接”的思路,加快健全完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城镇尽快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医疗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全面实行县级统筹。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70%。发展城乡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事业,加大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建立可靠、稳定、规范的社会保障筹措机制。
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文明单县”、“诚信单县”、“和谐单县”建设。以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着重抓好营造环境、文明养成、繁荣文化、塑造品牌、科学普及、诚信友爱、容貌整治、环境保护、奉献爱心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等十大行动。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品牌战略,广泛开展做文明市民,创文明街道、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乡镇、文明村庄和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创建“双拥”先进县。
平安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推动社会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完善和加强信访工作,建立健全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和制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完善群防群治的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实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卫生防疫、市场监督等配套联动。通过加强平安单县建设,使打击犯罪、社会治安、治安防控、公众安全感等位居全省前列,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2、推进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人口协调发展
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人民生存生活安全健康。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建设生态示范县为主线,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契机,以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保护区域,实施分类指导和依法保护环境,全面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快县城环境基础设施、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积极推进城镇污染治理的集约化和社会化,城镇污染防治与建设同步进行。大力推行工业企业清洁生产,确保工业废水、废气烟尘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物全部综合利用,“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对不能通过环评的项目坚决不允许建设。加快生态示范县建设步伐。通过拦蓄工程建设,在东沟河下游建设人工湿地,种植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继续开发整治黄河故道和大沙河,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林木覆盖率及绿化水平;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及化肥使用量,确保环境质量与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资源节约和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一是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喷灌、微灌技术。加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推行城市分质供水和一水多用。建立水资源综合调度机制,统筹安排城市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二是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通过调整、置换、盘活存量土地,合理开发土地,充分利用荒地进行开发建设,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对各类建设用地实行总量与项目双重控制,努力形成良好的土地管理秩序。以农用地整理和村庄改造复垦为重点,增加耕地面积,实现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三是努力节约能源和其他资源。建立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的新机制,重点引导和支持化工、建材、电力等资源型行业,采取节能设备和工艺,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和物耗。
人口与计划生育。坚持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切实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建立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出生人口的正常性别比例关系。强化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实施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和离职审计、跟踪奖惩制度。“十一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21万人以内。
四、实施规划保障措施
(一)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全县上下要把扩大投入,加强项目建设做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推进,全力以赴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调整、以开放促发展。
全力抓好招商引资。一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采取集中推介与分散宣传推介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集中组织好境内外大型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大力宣传我县区位、资源、政策、投资成本等比较优势,提高我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要改善招商引资方式。在做好项目准备的基础上,以大项目招商为重点,坚持已有的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大力开展产业招商、资源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不断创新招商方式,要把对外贸易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使贸易伙伴变成投资伙伴。实现对日韩招商引资有新的进展,港台招商引资有大的提高,南方和沿海招商引资迈上新台阶。三要加强与省发改委、东营市和胜利油田的联系,以东营工业园为结合点、切入点和启动点,搞好项目对接,吸引对口帮扶单位更多的项目支持。四要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抽调有关单位的业务骨干,组建知识化、专业化和高层次的专业招商团队,明确责任,强化素质,走专业招商的路子,提高招商引资的档次和成功率。
提高项目策划水平。搞好项目策划是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要紧紧围绕我县产业发展,加快项目的策划和论证,建立完备的项目储备库。在项目的选择上,要瞄准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同行业的技术制高点,立足我县优势和国内外两个市场,策划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项目。要有针对性地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寻求项目线索,跟踪研发动态,争取储备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见效快、适合我县产业发展和投资需要的新兴项目。要适应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和审批方式调整的要求,做好项目申报、备案工作,力争有尽可能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发展规划,进入政策支持范围,增强项目的可行性和吸引力,提高项目投资的成效。要形成开工建设一批,及时论证补充一批,策划考察一批的良性循环,确保500亿元的项目储备。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变原料型产品出口为加工型产品出口。鼓励出口企业更新改造设备,改进工艺流程,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现有出口企业向深加工、精加工的方向发展,拉长加工生产链条,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工艺品等优势出口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出口实体,最大限度地简化审批程序,努力使我县更多的企业从事自营进出口业务。加快膨胀出口骨干企业规模。在大力增加进出口企业数量的同时,着重培育化工、羊肠线、果蔬、木材加工等进出口骨干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突出抓好利用外资扩大加工贸易规模,注重提高加工贸易质量和水平。加大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培植力度,支持企业走大进大出的路子。积极承接国外制造业转移和服务外包,发展现代加工贸易。努力提高劳务人员素质,扩大输出规模,打响单县外派劳务品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力争在国际工程承包和境外办企业方面实现突破。到“十一五”末,我县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要达到150家,进出口总额达到1.3亿美元。
(二)切实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到“十一五”末,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项目达到150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5%。
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机械制造、造纸等优势行业,建立企业研发中心12个。企业要按比例提取科技研究开发经费,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聚集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促进企业技术升级。扶持发展有潜力的科技型企业,使其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到“十一五”末,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特派员工程,在全县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0个,科技特派员队伍达到100人。每月开展2次科技下乡、科技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实施农村科普工程、良种化工程、农用生物制剂工程、工厂化高效设施农业技术工程和沃土工程。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20处,发展农业科技中介机构8家,推广重大农业科技成果30项。
建立开放的科技创新机制,增强科技创新活力。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突出抓好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促进技术升级和再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强化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赢、和谐发展的模式,规模以上企业要与2-3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实现企业技术需求与供给的对接,提高自身科技创新水平。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全面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和智力引进力度,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发挥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作用,企业发挥主体作用,营造人才高地,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引进各类急需人才,提高全县科技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引进高级人才100人,具有大专学历的人才占全县人才总量的60%以上。
(三)广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
全民创业是启动民资,调动民力,激活内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要在全县积极倡导以“群众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创业活动,努力形成全民创业的新局面,为全县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群众创家业。要着力打造群众性创业队伍,广泛发动和大力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外出打工创业,帮助群众提高进入市场和创业致富的本领。积极鼓励群众离土创业,引导群众依托龙头、市场、资源创业兴家,倡导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和规模化种植,培植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购销专业户,组织协调好一家一户的生产和加工,不断提高创业的层次和水平。到2010年全县要新增农民人均纯收入1442元,达到4500元。
能人创企业。鼓励各种能人上项目、办企业,当好“全民创业”的龙头。引导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人大力发展民营企业,鼓励机关人员辞职创业,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创办企业,村干部领办企业,在外经商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鼓励能人树立追求跨越式发展、谋求做大做强的意识,加快外向开拓的力度,为全民创业做典型示范、做榜样引导。到2010年,全县要新增县内资本民营企业300家。
干部创事业。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全民创业活动搞服务、造环境、凝民心、聚民力,鼓励发展,引导发家,扶持致富,保护致富,形成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搞好软环境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形成机关竭诚为全民创业服务,全县上下齐心协力谋发展的生动局面。广泛开展机关党员“比服务、比奉献”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全民创业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提高办事效率,打造“服务单县”的品牌。
(四)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继续坚持加强“四个班子、四支队伍”建设,实施以“县级当好五个表率,县直创建五型机关,乡镇打造五种精神,村级实现五好目标”为主要内容的“四五”工程,为我县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作风保障。
1、加强县级班子建设,形成政治坚定、凝心聚力的领导集体。县级班子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形成作风好、水平高的坚强领导核心。一要增强首位意识,当好学习研究的表率。加强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功底,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二要紧扣第一要务,当好招商引资的表率。三要凝心聚力求突破,当好争先创优的表率。对分管的各项工作要在全市,甚至全省争创一流。四要模范执行民主集中制,当好团结奋进的表率。充分发扬民主,搞好团结,形成坚强的领导集体。五要忠实履行廉政承诺,当好廉政勤政的表率。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规定,勤政为民,推动各项工作上水平。
2、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造就吃苦耐劳、奋发有为的乡镇干部队伍。乡镇领导班子要打造“五种精神”,切实提高乡镇班子和干部队伍在农村工作中的凝聚力、战斗力。一要打造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实现思想解放的新跨越。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善于攻坚克难,拼搏进取,赢得胜利。二要打造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勇于拼搏进取,奋力争创一流。三要打造勤政为民的服务精神,实现领导方式的新转变。树立民本思想,转变工作方式,积极解民忧,帮民富,促进群众增收。四要打造求实创新的开拓精神,实现工作作风的新改进。积极在经济发展、平安建设等方面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方法。五要打造甘于清贫的奉献精神,实现自身建设的新提高。
3、加强县直班子建设,打造作风扎实、快捷高效的干部队伍。县直部门要大力创建“五型”机关,树立县直班子和干部在全县改革发展稳定中高效服务的新形象。一要转变思想,创建学习型机关。健全制度,创新方式,丰富内容,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二要转变作风,创建服务型机关。深入开展以“比服务、比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双比”活动,养成“立说立办”的作风。三要转变态度,创建敬业型机关。积极培养主人翁意识和职业精神,完善党政干部考核奖惩制度,在全县形成激励干部敬业爱岗、打造职业品牌的良好环境。四要转变机制,创建创新型机关。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岗位交流,吸纳优秀人才,激活干部队伍。五要转变制度,创建规范型机关。真正以优越的服务环境和良好的自身形象,为我县招商引资和加快发展贡献力量。
4、加强村党支部和村级班子建设,培养办事公道、带领群众致富的村级干部队伍。实现“五好目标”,把村级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成为农村工作的战斗堡垒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一要以提高村级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为重点,实现“领导班子好”的目标。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思路,强化村级党组织整顿和动态管理,提高班子整体水平。二要以提高素质为重点,实现“党员队伍好”的目标。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健全党员活动制度,不断优化党员队伍。三要以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实现“工作机制好”的目标。全面落实《单县村级规范化管理规则》,达到全县村级工作运行规范、服务高效的目标。四要以量化管理为重点,实现“小康业绩好”的目标。建立健全村级干部目标责任制,对村级工作进行考核,加快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步伐。五要以建设和谐社会为重点,实现“群众反映好”的目标。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提高村级班子在群众中的满意度。
(五)继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入手,加大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和整顿的力度,切实搞好人文和社会环境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条件。
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更新管理观念,健全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限期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失职追究制、效能考核评议制、执法责任制等各项制度,努力打造服务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和法治政府。坚持亲商、富商,亲民、为民的理念,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体制创新,着力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府服务平台。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监督和管理,严格依法行政,坚决杜绝“三难五乱”现象。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完善行政执法、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依法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公示制,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打造“诚信单县”,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平等的竞争环境。
营造文明健康的人文环境。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自我加压、艰苦奋斗、奋勇争先、干事创业的拼搏精神,积极开展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干部群众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的文明素养。大力树立正气,狠刹邪气,保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创造风正气顺的干事创业环境。
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努力完善社区功能。搞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积极推进“平安单县”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范体系,创造稳定安全的治安环境,让投资者感到方便、舒适、安全,使我县成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宝地和生活的乐园。
全面实现“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必须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为建设文明富裕的新单县而努力奋斗。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