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连云港市沿海滩涂开发“十五”规划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0/11/2010 20:21:00

  我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黄金海岸,亚欧大陆桥东端,正处我国沿海经济带与沿桥经济带给合部,是建设徐连经济带和“海上苏东”的重点地区。沿海滩涂面积160万亩,占全市陆域面积1l%涉及沿海四县二区18个乡镇和四大盐场,总人口28.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5%,1999年社会总产值93.45亿元,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15.6%,其中滩涂农业总产值29.88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20.6%,涉滩农民年人均收入3959元,高于全市农民人均收入27个百分点。因此,加大沿海滩涂开发力度,科学合理制定“十五”规划、对于落实省委、市委建设“海上苏东”、 “海上连云港”的发展战略及发挥亚欧大陆东桥头堡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以1999年为基期年,2005年为规划目标年。
一、滩涂资源概况与开发利用现状
(一)概况
  我市沿海滩涂、北自绣针河口,南至灌河口,面积160万亩,其中潮上带130万亩,潮间带30万亩,潮下带浅水海域400万亩,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我市海岸类型齐全,大陆海岸线总长188公里,岛屿岸线28公里,有江苏唯一的基岩海岸40公里,分布在连云港港区附近,有全省独特的砂质海岸30公里,分布在海州湾北部,其它为粉砂淤泥质海岸。
  我市滩涂水文条件优越,自北向南绣针河、龙河、青口河、朱稽河、新沭河、烧香河、善后河、五图河、新沂河、灌河等大小20余条河流由西向东入境出海,年入海流量100亿立方。一为开发滩涂提供充足水源,调节生态环境,为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给近海鱼虾索饵徊游,生衍繁殖创造了条件;二是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河汊渔港,为近海养殖、捕捞提供了基础条件。
  我市地处暖温带南缘,气候温和湿润,水热条件良好,年平均气温13.2—14℃,年均降水量900—1030MM,多集中在6—9月。年蒸发量1700—1860MM,年日照时数2400—2630小时左右, 是全省蒸发量最大区,对发展农、林、渔、盐生产极为有利。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市海洋生物资源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海州湾渔场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主要经济鱼虾贝蟹达30多种,底栖生物110余种。资源量达300多万吨。许多稀奇海珍品也应有尽有,这为发展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水生物工程、海洋药物和食品等工程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日照充足,蒸发量大,决定了海盐和盐化工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市盐区面积50多万亩,占全省63%,年产原盐能力200多万吨海洋化工有20多个品种,是全国重要的原盐及苦卤化工生产基地连云港碱厂年产纯碱60万吨,是国内重要制碱工业基地。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我市滩涂基岩海岸和数十条入海河口,是宝贵的港口航道后备资源。连云港依山傍海、港阔水深,是全国主要枢纽港之一,又是亚欧大陆桥东头堡,年吞吐能力2250万吨,有生产性泊位3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2个,与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现已建成散货、杂货并重,客运、货运兼备,港贸结合的国际性、多功能的内外贸口岸。此外还有灌河口和燕尾港都具备天然良港基本条件,亟待开发。渔港有连云港(原国营八大渔港之一),还有海头、三洋、太平庄、燕尾、连岛等五个群众性渔业生产基地。
  我市有着丰富多彩的海岸和滩涂旅游资源,是江苏省三大旅游区之一,形成“海、古、神、幽”四大特色。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冬夏短则春秋长,旅游时间比江南长1个半月。这里有江苏省唯一的山海相依的云台山景观,得天独厚的海滨浴场达五外之多,还有全省仅有的13个基岩海岛,富有各种鸟类150多种和千奇百怪的海洋动物,不仅可以观赏垂钓,还可以潜水遨游,是海上观光旅游绝佳去处。
(二)开发利用现状
  我市沿海滩涂开发历史较早,建国前主要是进行盐业生产,解放后于50年代修筑与加固了盐场“老海堤”,新建了一些“新海堤”,并先后拓峻了一些河流,兴建了挡潮闸,为堤内的滩涂开发创造了基本条件,建起了一批大中型国营农场。六七十年代,由于政策原因,以开发宜农荒地,改造盐碱地建设农田为主,并围垦了一部分滩涂地兴办乡镇级小盐场,经济效益不高,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
  八十年代开始至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我市滩涂走上了以粮棉生产和水产养殖为主体,农林牧渔盐综合开发、规模经营、发展创汇农业的路子。“七五”期间,借助于“利用世行贷款开发滩涂项目”的资金,我市以对虾养殖为主体掀起第一次滩涂开发热潮,全市虾池面积猛潮到近十万亩。其中赣榆县对虾面积、单产、总产、规模创下四个全国第一。全市对虾年产总产达9000吨,总产值3.6亿元。九二年后,由于受海上污染、品种单一等因素影响,对虾病害严重,曾一度跌入低谷。
  “八五”期间,百里滩涂上又掀起新一轮紫菜生产的热潮,共吸引日、韩、台等外资和国内投资3.5亿元,发展紫菜养殖面积3万多亩,加工生产线80条,年产紫菜1.88万吨、年加工干菜4亿张,年产值2.5亿元,创汇1000多万美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紫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九五”期间,我市滩涂开发管理走上农、林、牧、付、渔、盐综合开发,鱼、虾、蟹、贝、藻、苗全面发展的快车道。根据1999年统计数字,全市130万亩潮上带滩涂已开发利用122万亩,其中耕地24万亩,播种面积36.4万亩,粮食面积和经济作物面积之比为3:1。林业和牧业2万亩,盐田53万亩,海水养殖7.3万亩,淡水养殖8.7万亩,其余为工业、集镇和道路用地。潮间带滩涂已养殖紫菜3.38万亩,护养和围养贝类9.93万亩,年产贝类10万吨,护养沙蚕2千亩。同时,海水养殖向浅海发展,养殖海带和裙带菜1万多亩,网箱养鱼2000多箱,扇贝、牡蛎吊养已取得成功并在积极推广之中。
  在滩涂养殖业全面发展的同时,我市十分注重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育苗一一饲料一一养殖一一加工一一贸易”一条龙的格局。全市现有对虾育苗场36个,鱼种育苗场8个, 紫菜育苗场30个,河蟹育苗场174个。育苗水体28万立方米,年产河蟹、对虾等苗种7万公斤,年收入超过6亿元,沿海滩涂有河蟹苗暂养大棚5006个,成为全省最大的水产苗种繁育基地。全市共有饲料(饵料)厂100多家,其中大中型饲料加工企业20多家:冷库及冷冻加工厂50多家,冷冻冷藏能力1亿吨;紫菜加工厂25家,紫菜加工机86台(包括2次加工)。全市涉滩外资企业44家、年创汇2500万美元。沿海水产品集贸市场30多个,其中初具规模的有远大、燕尾、墟沟、鑫鑫、海头五大海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水产养殖产供销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  ?
 (三)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沿海滩涂开发热火朝天,方兴未艾,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存在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
  1、水质污染严重,治污刻不容缓。
  我市地处淮河流域沂、沭、泅水系的下游,由于上游工业,生活废水逐年增多,农业上化肥施用逐年增加,加上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使得我市沿海水域各项污染指标大大增加。近海多次出现赤潮,严重影响了沿海养殖业特别是育苗业的发展,鱼、虾、贝、藻病害盛行,产量不稳,滩涂各种生物量比过去相对减少,有些品种濒临灭绝边缘。治理环境污染,保护滩涂的生态环境及生态平衡,已成为各级政府刻不容缓,重中之中的大事。
  2、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较差。
我市滩涂开发历史较早,利用率较高,但是基础设备建设相对滞后,跟不上滩涂开发速度的需要。“九五”期间,省级财政投资中断,我市滩涂开发无计划投资,使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全市沿海十几个港口尚无贯穿南北的公路和航道,至今沿海还有三分之一岸段没有公路、缺乏淡水供应和电力设施,处于进不去,出不来的封闭状态。依靠地方和群众自筹很难解决这些困难。
3、滩涂管理体制不顺,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由于滩涂是一个多部门、多学科的产业,隶属关系复杂,部门推诿扯皮现象较多,滩涂管理缺乏一套有效制度和措施,存在无序开发现象。狂捕滥采,争抢滩涂事件时有发生。为此省人大于1993年颁发了《江苏省海岸带管理条例》,省政府于1999年颁布了《江苏省滩涂开发利用管理办法》,省委、省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文件。但是至今尚没有实施办法或细则出台,从上到下管理和执法机构尚未健全。滩涂开发缺乏统一的、科学的、合理的规划,或者有了规划也得不到落实,使有限的资源不能合理利用,出现急功近利、重复建设倾向,造成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局面,不仅浪费了资源,损失了效益,而且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也极为不利。
二、滩涂开发“十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区域共同发展和建设“海上苏东”的发展战略,根据我市滩涂开发的实际及特点,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合理高效开发利用资源为中心,以科技创新和多元化投资为动力,以土地围垦开发和潮间带利用为重点,紧紧围绕建设“海上连云港”的总目标,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优质、高效、出口创汇产品,把我市沿海滩涂建成新兴产业开发带,全面推进滩涂资源的综合开发,促进沿海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规划原则
1、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2、坚持近期与中远期目标相结合;
3、坚持积极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4、坚持高效合理利用,防止粗放型开发。
(三)奋斗目标
从2001年至2005年,依靠科学技术、优惠政策和规范管理,在巩固已开发利用成果同时,以农林、水产开发为重点,总规模50万亩,其中新围滩地4万亩,开发已围滩涂(荒地和废盐田)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鱼虾池10万亩,发展潮间带贝类围养10万亩,发展浅海养殖10万亩。把滩涂建成水产品养殖和特种经济作物种植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到2005年,完成全市虾池改造,高产精养塘达到5万亩,虾贝、虾鱼混养面积达到10万亩,工厂化养殖发展到4万平方米,育苗水体30万立方,全市海水养殖面积达到50万亩,滩涂农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海洋旅游业收入达到30亿元,海产品加工业收入达到20亿元,港口运输业达到10亿元,盐业及盐化产业达到50亿元,使我市沿海真正成为百万亩滩涂百亿元收入的“黄金海岸”。
三、“十五”滩涂开发利用总体布局
(一)种植业
沿海18个乡镇共有耕地24万亩,其中中低产田面积12万亩,“十五”期间计划投资809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确保沿海高产稳产农田在20万亩以上。调整产业结构面积12万亩,使粮经比达到4:6。同时花大力气建设十个优质农产品的高产示范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其中有:赣榆柘汪1万亩良种繁育基地,九里庄1万亩稻田养蟹示范基地,海头0.5万亩优质水稻示范基地,东海太平垦区1万亩良种繁育基地,灌云圩丰0.5万亩绿色蔬菜基地,燕尾三百弓1万亩优质牧草基地。灌南堆沟0.6万亩稻田养蟹示范基地。计划“十五”期间投资200万元,从柘汪至海头沿海堤内侧建宽50米,长20公里沿海防护林带。
(二)水产养殖业
1、潮上带养殖业
我市潮上带滩涂现有淡水养殖面积8.7万亩,海水养殖面积7.3万亩,由于长期的养殖利用,已达不到高产标准,加之对虾病害困扰,大都采用低密度、粗放型养殖方式。“十五”期间,计划投资1.1亿元,改造低产鱼虾池10万亩,结合围垦和废盐田改造,新挖高标准鱼虾池8万亩。这样全市潮上带滩涂养殖总面积可达25万亩。其中淡水养殖面积稳定在10万亩,重点发展河蟹、甲鱼、罗氏沼虾和蟹苗暂养等特种养殖;海水养殖面积确保15万亩,主攻对虾精养高产示范,选育东方对虾优良品种,进行南美白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三倍体对虾和梭子蟹的规模养殖示范。鱼类做好七星鲈鱼、石斑鱼、红东方豚、黑鲷、牙鲆等示范推广,贝类引进墨西哥扇贝,进行青蛤、多倍体牡蛎的养殖试验,缢蛏、西施舌的增养殖示范,全市共建养殖试验示范基地15个,沿海每个乡镇都有养殖试验示范基地。
2、潮间带养殖业
全市30多万亩潮间带滩涂,目前已开发利用13万亩。“十五”期间计划再开发10万亩,引进和推广优良贝类苗种,进行高度密精养围养,大力发展经济价值较高的泥蚶、青蛤、兰蛤、缢蛏、竹蛏的养殖,确保潮间带贝类围养增养面积20万亩以上,总产15万吨以上,紫菜面积稳定在3.5万亩,稳步发展鲍鱼养殖。
3、潮下带养殖业
我市有浅海水域400万亩,大小13个岛屿,近年来在浅海养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这是建设“海上连云港”的希望和潜力所在。“十五”期间,计划在潮下带浅海水域发展养殖面积10万亩,其中网箱养殖和高滩围养1万亩,网箱2万箱,全浮流紫菜养殖1.5万亩,海带和裙带菜养殖3.5万亩,贝类吊养2万亩,在前三岛建设海上牧场2万亩,进行海珍品养殖。
(三)水产品加工、贸易
切实加强水产品加工和贸易两个环节,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十五”期间,全市计划投资4300万元、按照“营养、卫生、安全、方便”的要求,建设烤鱼片、虾仔酱、烤紫菜和海产品小包装等六个加工项目。带动和促进水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向多样化、系列化、休闲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建成一批产加销、贸工渔一体化的企业集团,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海洋收鲜船,直销日、韩、香港,参加国际渔业市场。按照建设区域性水产品贸易 中心的目标,在原有中小型市场基础上,建成远大、燕尾、墟沟、鑫鑫、海头五大海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形成幅射淮海经济区的海产品集散中心和贸易口岸。
(四)盐业
全市现有盐田50多万亩,海盐生产立足现有盐业,稳定现有盐场,发展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调整结构,主攻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低纳盐生产,形成以盐为主,多业发展的新格局,逐步摆脱盐业生产现有困境。
(五)滨海旅游业
充分利用我市沿海优美的海滨风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继续抓好景点景区深层次开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计划投资一亿零五百万元,对赣榆海州湾度假区,云台徐圩垂钓中心,连云黄窝浴场,西墅浴场和苏马湾高级浴场进行改建和扩建。要坚持突出特点,突出重点,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标准管理的原则搞好规划:要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接待能力,要充分利用海岸线,海岛等旅游资源,有计划拓展海洋旅游的范围,推出海洋生态旅游,渔业观光旅游、海岛观光旅游等新的旅游项目,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年年有创新。
(六)基础工程建设
改善开发投资环境,创造开发物质技术条件,是加快滩涂浅海开发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规划滩涂浅海开发时,必须同时规划建设相应的基础工程建设。“十五”期间,计划投资8000万元,对赣榆青口港、海头港和灌南堆沟港进行扩建和改造。形成以连云港港为中心,以柘汪、韩口、海头、兴庄、青口、三洋、西墅、连岛、前三岛、高公岛、燕尾、团港、堆沟等十几个港口为两翼的港口群。加快沿海公路的建设,尽快形成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立体综合运输网络。计划“十五”期间,投资2000万元,在距岸10公里的秦山岛建设水站一座、通过管道将新鲜海水送上海岸、保证沿海数万亩滩涂养殖和150多家育苗场的需要。
四、投资估算
全市“十五”滩涂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63550万元,其中申请财政投资35291万元,银行贷款17703万元,自筹资金10356万元,分五年实施。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63085万元,年利润29899万元。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
加快滩涂开发利用,建设“海上连云港”是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沿海各县区、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切实加强对“十五”规划的宣传和组织实施工作,在开发规划的指导下,按农业开发项目管理办法,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审批、验收、审计和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实行主要领导责任制,制定年度计划和开发方案,并建立目标管理制和严格的考核机制,确保沿海经济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指标如期完成。
(二)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滩”战略
“十五”期间,要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实施“科教兴滩”战略,建立可靠的科学技术保证体系。首先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鱼、虾、贝、蟹、藻、各种新品、名品要花大力气,不惜大的代价进行引进和试验。二是要引进人才,大力加强滩涂开发科技队伍建设,要加强与部、省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建立长久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三是加强对沿海农民,渔民的技术培训,建立一大批科技示范户,通过试验示范的带动作用,激发广大干群开发热情,加快科教兴滩的步伐。
(三)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制定滩涂开发的优惠政策,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内外各种经济成份、多渠道投资开发滩涂。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实行承包、租赁、联营、独立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鼓励干部和科技人员到滩涂领办、承包或租赁种植养殖企业,开展科研和技术推广。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开发滩涂浅海,从获利年份起,对新开发的荒滩、荒水免征农林特产税5-7年;对行业性技术开发项目,免征所得税3年,再减半征收5年;对为开发滩涂浅海服务的单位,包括科研所、推广站、试验场、乡镇服务站,其育苗和饵料产品免征所得税和农林特产税;对开发性外商投资项目,实行经验特区的优惠政策等等。
(四)坚持依法行政、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
要认真地全面地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江苏省海岸带管理条例》、《江苏省沿海滩涂管理办法》,市、县(区)两级都要拿出具体实施细则,从上至下建立健全滩涂管理机构、理顺体制,加强管理。各级农业资源开发局作为省政府授权的滩涂主管部门要负起责任,依法行政,对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要加强与农林、水利、水产、土地、环保等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彻底转变当前滩涂开发中无序管理的现象。要大力推行“滩涂开发许可证”制度,积极探索水面、滩涂、和池塘承包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机制,推动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五)积极争取资金,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
“十五”期间,要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资金对我市的投资扶持力度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采用自我积累、自我筹集、股份合作、外引内联,以及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广泛筹集开发资金,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发投资体系。市及县(区)政府财政部门要坚决落实《条例》和《办法》中提到的六条滩涂资金筹集办法,建立滩涂开发基金,使滩涂开发资金有长期的可持续的保证。同时健全规范的资金运行机制,保证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