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环杭州湾产业带农业发展规划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0/01/2010 19:49:00

  前  言
   
  环杭州湾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包括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六市,全区域陆域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浙江省的43.80%;人口2304.2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0.80%,城市化水平达到50.87%,比全国平均高出三分之一以上。环杭州湾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长三角重要的组成部分,2002年全区域国内生产总值5507.5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70.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16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90%。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环杭州湾六市均进入50个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2年区域内的萧山、余杭、富阳、鄞州、慈溪、余姚、奉化、象山、绍兴、上虞、诸暨、海宁、海盐、桐乡、平湖、嘉善、德清、嵊泗等18个县(市、区)被列入全国社会经济综合百强县。
  编制环杭州湾产业带农业发展规划,是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全力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全面接轨上海,打造长三角“金南翼”的战略决策,也是本区域农业顺应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趋势,进行战略性调整与重组,建立与区域经济相匹配的农业发展新格局的需要。
  规划的目标:一是提出环杭州湾产业带农业发展总体思路与战略定位;二是提出产业区空间布局、支持保障体系设想。
  规划的期限:近期为2004-2010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一、环杭州湾产业带农业发展背景和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
1、“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环杭州湾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新的挑战
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该地区越来越成为全国经济通向世界的窗口,以及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大市场,这将对环杭州湾地区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国际化大通道。在此背景下,环杭州湾地区农业正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农业将进一步与国际融合,农业外向化程度将大幅度提升,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广范围参与国际大循环、大协作、大竞争。农业的竞争将由产业竞争向整体素质竞争演变,农业发展将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巨大的挑战。
2、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兴起,为环杭州湾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杭州、宁波两大都市作为环杭州湾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浙江省中心城市,在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的迅速崛起,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全面提速,特别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主动接轨上海、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平台的战略决策后,一个以杭州、宁波为中心的城市连绵带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将在环杭州湾地区展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以及人口的集聚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本区域的农产品消费需求量进一步扩大,预计今后10~15年内每年农产品消费量将达到800亿元左右,而且市场容量还将以每年2~3个百分点递增。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本区域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杭州、宁波两大都市的发展,与长三角经济圈的进一步融合,将突破传统地域分割,给本区域的农业空间布局带来深刻的变化,也为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和实施新一轮空间布局,建立与区域经济相匹配的农业新格局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3、绿色浙江和生态省的建设,为环杭州湾绿色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与时俱进,着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为环杭州湾绿色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了很好的政策与社会环境平台,迎合了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将成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纲领,这将有助于本区域进一步发挥农业生态功能,扩大绿色农产品生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也将为环杭州湾农业向生态化、绿色化、都市化和效益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全面建设小康和率先实现现代化战略的实施,对环杭州湾农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小康成为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环杭州湾地区地处长三角南翼,紧邻上海,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最具率先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基本条件,理应成为全省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为此,环杭州湾地区农业要顺应本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充分借助长三角生产要素的平台优势,以发达农业、高新技术农业为突破口,力求实现与国内外要素接轨,做到破壁互融、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不断提高农业自身素质,主动融入长三角大经济圈,成为长三角现代农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农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二)现实基础
环杭州湾地区区位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条件好,是我省粮、菜、果、桑、渔、畜禽及林特产品的重要生产区域。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尤其是199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关于以效益农业为突破口,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业发展方针指导下,该区域依托市场、资源、区位、技术、资金等诸多生产要素的集聚所产生的比较优势,率先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趋突出。
1、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农业亮点凸现
随着环杭州湾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强度的逐步增大,农业、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亮点纷呈,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农业先进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等)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设施栽培面积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02年全区域设施栽培面积已发展到42.31万亩,占全省的50%;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30个,占全省的53%。农业产业化建设成绩斐然,拥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2102家,占全省的66%;农业产业化组织3608个,中介组织1028个,专业市场292个。同时,区域内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蓬勃兴起,先后建设了嘉兴秀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慈溪长河创汇蔬菜示范园区、萧山浙江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等国家、省级农业园区,这些园区正成为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的平台和集聚各方人才的高地。
2、农业国际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日益提高
我国加入WTO后,环杭州湾地区加快推进农业国际化、市场化进程,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日益提高,农产品创汇基地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了加工业发达,原料基地辐射省内外的萧山、慈溪、余姚、诸暨、海宁、平湖、秀城等一批重点出口创汇市(县),出口市场已拓展到日本、美国、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农业外资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环杭州湾六市共引进农业外资约3.2亿美元,涉及水产品、蔬果、竹木、畜禽等生产、加工领域,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3、农业区域化、基地化布局初露端倪,块状经济日趋明显
随着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进程不断加快,环杭州湾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宗农产品逐步向优势农产品集中,优势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产业集聚特征也日渐明朗,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配套日渐形成,产业带优势逐渐显现,初步形成了水产、蔬菜瓜果、竹笋、畜禽、干鲜果、花卉苗木、茶叶等7个优势产品的特色产业带或产业区。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通过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本区域的农业块状经济特色日益明显,形成了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有一定比较优势且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群体。同时,环杭州湾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亦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全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对推动全省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优势产品的区域化布局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当然,环杭州产业带农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度不够,且农业劳动力价格提高,致使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二是与国内其它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农业的外向度还不高,区域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产业组织体系不健全,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大;四是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压缩了农业发展空间,造成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五是农业环境污染特别是面源污染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坚持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顺应“绿色浙江、都市化农业”的发展要求,主动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都市化、产业化、国际化、绿色化为方向,大力发展优势农业、创汇农业,超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市场流通业,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农业竞争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打造环杭州湾特色优势农业带(群),加快建设块状农业发展区,以进一步推进环杭州湾都市型、效益型和外向型农业发展,奠定环杭州湾农业的核心和龙头地位,实现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新一轮的跨越。
2、基本思路
——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拓展农业发展功能。要围绕城市化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调整区域农业空间布局,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功能,充分挖掘环杭州湾文化底蕴,构造都市型农业,努力向效益、观光、休闲农业拓展,使农业从主要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品的产品农业向绿色安全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转变,成为具有生产、绿化、观光、旅游、体验、休闲乃至教育等多项功能的现代农业。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农业与城市化、工业化互动发展。要借助大都市和制造业基地的发展,充分利用城市的技术、市场、信息等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分化,实现农业与城市化、工业化的互动发展。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开放型农业。不仅要注重本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要注重外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鼓励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种养能手到省外、境外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展跨区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开发利用外地资源,扩大国内外交流,大幅度提升本区域的农业产业层次,把环杭州湾农业融入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大市场,逐步建立起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
——积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在长三角都市农业圈中,要实施错位发展、差异竞争,进一步确立环杭州湾地区农业的战略目标与地位,充分发挥地缘与资源优势,全面参与长三角地区农业区域分工与协作,继续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以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
——加快农业机制与体制不断创新,推进农业组织转型。环杭州湾地区在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等机制与体制创新方面已先行一步。随着经济一体化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组织形式与流通方式等将应运而生,环杭州湾地区要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建立开放进取、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机制与体制,集聚先进农业产业要素,保持产业带的持续竞争力。
(二)战略定位
1、接轨“大上海”都市农业的前沿区
利用本区域地处接轨“上海大都市圈”的前沿阵地,深化农业“生产”主体功能,拓展农业“生态”、“文化”与 “社会”功能,逐步建立起以城市食物消费、休闲娱乐消费和文化消费为导向的都市农业体系。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农业、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工厂化养殖业,以及绿色、安全、环保型农业;超前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物流业,积极发展观光型农业、休闲型农业和体验型农业,紧跟上海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步伐,确立本区域农业的功能和定位,有选择地主动承接上海大都市圈农业的转移,共筑长三角现代都市农业基地。
2、浙江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领航区
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全面参与国际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交流与合作,趋利避害、有选择地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利用环杭州湾突出的区位优势,大力引进外来资本、先进技术与设备;立足国内、国际两大资源与市场,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农业分工与协作,发展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浙江特色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加工型、营销型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加速农业向外向型、国际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农业外向度和市场竞争力,使之成为我省外向型农业的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与流通中心。
3、浙江省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先行区
巩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协调工、农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率先在我省建立起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发展的新的运行机制与格局,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立足农村,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朝着外向化、生态化、标准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注重协调发展,区域分工,搞好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布局,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经济综合竞争力;注重环境生态化和农民知识化改造,努力改善农村科教文卫条件,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精神文明程度,率先建立农业发达、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的现代化新农村,从而带动全省的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
4、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的示范区
以《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为指导,注重和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抓住生态农业的关键技术和关键产业,积极推广生态农业种养模式,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规模;合理布局城市片林、城市绿地和绿色交通走廊;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生态牧业园、大型畜禽养殖场粪尿无害化处理等生态工程建设。通过环杭州湾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示范作用,提高我省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发展目标
1、近期
到2010年,环杭州湾产业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000亿元以上,人均超过6000美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环杭州湾产业带农业的开发和建设初显成效,农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省定基本现代化目标,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明显、环杭州湾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良好、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业带,并为进一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农业、农村经济总量持续扩张,总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左右,到2010年达到970亿元以上;农业总产值中牧、渔业产值比例有较大幅度上升,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优化。
——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得到转移,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业劳动力比重由2002年的39.44%下降到20%左右,农民人均收入年均递增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00元以上,农民生活水平全面达到小康水平。
——“二带二圈”的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竞争优势更加突出。初步形成平原都市和外向型农业带、丘陵山区生态型特色农业带以及杭州和宁波大都市农业集群圈的农业空间布局结构,都市农业的各种功能日益显现,水产、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竹笋、茶叶、水果、畜禽等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更加突出。
——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块状经济区建设初具规模。传统农业得到根本性改造,高科技农业、设施农业和工厂化养殖业占主导地位,农产品加工业与流通业日益完善,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初具规模。农产品出口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产品物流中心等块状经济以及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群体进一步发展壮大。
——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环境竞争力大大增强。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到达国家级生态县标准,秸秆综合利用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污灌达标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为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生态家园,建设生态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2、远期
到2020年,环杭州湾地区建成特色优势产业突出、产业高度集聚、布局分工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建设互融、生态环境优美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区;在全省现代农业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成为浙江省现代农业的创新平台,以及全省未来农业发展的核心和龙头。
三、产业发展框架
(一)重点发展六大传统优势产业
要充分发挥环杭州湾地区农业资源特点、生产基础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水产品、蔬菜瓜果、干鲜果、竹笋、茶叶、畜禽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的分工与协作。
1、水产品
充分发挥区域内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流域广阔的资源优势,以及历史悠久的养殖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淡水渔业和海水渔业,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淡水产品发展方向为:以养殖珍珠、白对虾、龟鳖等名优产品为主,实行集中连片布局,改善养殖基础设施,发展新型加工产品,打响品牌特色,进一步提高特种水产养殖比重;稳定发展苗种生产,使苗种的品种、数量、质量以及规模等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适度发展网箱养殖、生态养殖和工厂化养殖。
海水产品发展方向为:以养殖大黄鱼、海水蟹、对虾、泥蚶等品种为重点,大力发展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主攻优质种苗选育、提纯复壮和人工繁育技术;推行无公害、健康养殖模式;加大优势养殖品种的病害防治、配合饵料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开发海水优势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2、蔬菜瓜果
环杭州湾地区是我省蔬菜瓜果的主产区,具有明显的自然、技术和市场优势。
蔬菜瓜果的发展方向为:以面向城市销售和出口创汇为主,开发推广蔬菜标准化和绿色生产技术、耐贮运、加工良种的培育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及现代设施栽培技术,加快形成鲜菜和加工、出口蔬菜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提高蔬菜安全水平;扶持发展蔬菜加工企业和流通组织,增强采后保鲜及速冻、脱水等加工能力。
3、干鲜果
环杭州湾地区特色干鲜果资源丰富,鲜果主要有早熟蜜梨、杨梅、桃、葡萄;干果主要有香榧、山核桃、银杏等。
干鲜果发展方向为:推进品种更新和果园的嫁接改造,调整品种结构,积极发展早熟蜜梨、杨梅、山核桃、香榧等特色干鲜果,建设一批无公害、规模化的优质干鲜果出口加工基地;加快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扩大优势品种的种植面积;推广配方施肥、果实套袋、病虫综合防治等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优质果品比例;加快建设区域性大型批发市场,提高鲜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
4、竹笋
环杭州湾地区是我省竹笋的重点产区,产品主要有毛竹笋和早竹笋。
毛竹笋发展方向为:在稳步开发优质笋用林面积,不断提高冬鞭笋产量的同时,广泛采用增施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等技术,发展有机笋等优质春笋和冬、鞭笋,处理好大面积竹林的产笋与养护关系,并通过加工和包装技术水平的改进和提高,努力增加出口,开拓国际市场。
早竹笋发展方向为: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提高砻糠地膜覆盖面积比例,增加提前上市笋的数量;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发展保鲜加工技术,提高包装水平,努力扩大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地的市场占有率;同时,通过上海进一步开拓对外贸易渠道。
5、茶叶
环杭州湾地区是我省茶叶的主产区之一,是本省主要的珠茶生产基地。
茶叶发展方向为:充分利用该区规模大、产业化程度高的优势,重点扶持和发展名优茶、有机茶、出口眉茶、珠茶和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抓好无性系良种母本园建设和老茶园更新改造;实施绿色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跨地区联合打造茶叶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
6、畜禽
养猪业一直是环杭州湾地区的优势产业,在我省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推动下,一些特种畜禽养殖业如奶牛、湖羊、麻鸭、蜂等获得了长足发展。
畜禽养殖业发展方向为:扩大规模化养殖,积极发展节粮型、食草型动物养殖,特别是奶牛养殖;提高优质品种的良种覆盖率;强化动物疫病防治;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畜禽养殖区域,设立禁养区和非禁养区,积极创建生态牧业园,保护生态环境;深化畜禽产品加工,加强产品的检验、检疫,实施无公害、绿色生产标准,创绿色食品名牌,提高畜禽产品的安全卫生和市场竞争力,建立与城乡经济、社会、生态功能相协调的现代畜禽养殖体系。
(二)积极扶持新兴优势产业
充分发挥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带来的市场、技术、信息优势,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强化产业导向,重点围绕种子种苗业、花卉苗木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全面推进新兴优势产业建设。
1、种子种苗业
以浙江省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湖州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等为载体,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紧紧依靠我省科研单位的技术、人才优势,强化生物工程、设施农业工程等高新技术在种子种苗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发展粮食、蔬菜瓜果、畜禽、水产、花卉苗木、林特等六大种子种苗产业,把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种子种苗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块,以吸引省内外、国内外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企业的集聚。同时,大力培育省级种业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和带动能力,将种子种苗业培育成该区域的优势产业,从而带动全省以及周边地区农业的产业升级。
2、花卉苗木业
围绕城市化发展、生态省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进一步发挥和提升花卉苗木的产业优势,在继续提高花卉苗木生产水平,加强市场建设,城市绿化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快发展鲜切花、鲜切叶、盆栽花卉、观赏植物及优良种子种苗等适销产品和花木园艺工程技术,适度发展盆景、绿化苗木,兼顾发展观赏与食用、药用、工业用相结合的花卉,将环杭州湾地区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花卉苗木生产、销售基地。
3、休闲观光农业
充分利用环杭州湾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悠久的农耕史,发挥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搞好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开发生态型的休闲观光农业。面向城镇居民开发融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集科技性、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建立城市森林公园、水乡风情游乐区、休闲垂钓园、渔家乐和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满足人们渴望返朴归真,追求乡情野趣的愿望。进一步挖掘环杭州湾文化底蕴,不断拓展和丰富农业的内涵、功能,使环杭州湾地区成为吸引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游客观光的“后花园”。
(三)超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
充分发挥市场、技术、信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势,以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外向型农业发展为目标,超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围绕建设都市型农业目标,适应经济一体化与国际化竞争的需要,以接轨上海大都市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契机,依托特色优势农业、强势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三大优势,积极实施农业竞争性发展战略,突破农产品加工业滞后的瓶颈,增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能力。坚持发展、提高、整合、聚集并重,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并重,利用本地资源和外地资源并重,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培育水产、蔬菜、畜禽、茶叶、粮油、水果、竹笋等加工业,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增值率。其中杭州市重点发展蔬菜、茶叶、畜禽等加工业;宁波市重点发展水产品、蔬菜、畜禽、水果、竹笋加工业;绍兴市重点发展茶叶、蚕茧、蔬菜、珍珠、畜禽、竹制品加工业;嘉兴市重点发展蔬菜、畜禽、粮油、饲料加工业;湖州市重点发展茧丝绸、水产品、竹木、粮油、畜禽、果品加工业。同时,进一步加快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完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2、加强农产品流通业建设
要强化现代流通业的“通道”作用,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打造长三角地区农产品流通基地。要通过统筹规划,优化市场布局,按照“全国性物流中心、区域性流通市场、产地集散市场”三个层次建设市场体系,加强市场流通资源、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是突出杭州、宁波两大中心城市“集聚”、“扩散”农产品的功能,在城乡结合部择地重点建立3~5个集贸易、储存、加工、配送、检测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并逐步培育成我省乃至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功能设备最完备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二是以集聚辐射本地和外地专业农产品为主要功能,以现有市场为基础,完善与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其中,绍兴市重点搞好名茶、珍珠、水产品市场建设,嘉兴市重点搞好蔬菜瓜果、生猪、粮油批发市场建设,湖州市重点搞好粮油、竹笋、湖羊市场建设。三是以比较优势、块状特色经济为基础,集散产地农副产品,在各县(市、区)按需设置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推进各地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化服务。同时,加快对区域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的“骨干市场”的功能创新,使市场逐步成为商品展示中心、商务活动中心,货物配送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技术交流中心,并逐步把拍卖、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引入到农产品市场体系中。要大力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建设,鼓励国内外知名流通集团参与区域内的农产品流通与销售。
四、产业区空间布局
根据环杭州湾产业带农业区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把握国内外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特征,依托环杭州湾城市群的拓展、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兴起,立足本区域的区位和特色优势资源,积极架构“二带、二圈”的环杭州湾产业区农业空间布局结构。
(一)积极构建二大产业带
1、平原都市和外向型农业带
(1)总体定位
平原都市和外向型农业带包括杭州市区的下城、西湖、拱墅、江干、滨江、萧山区的全部,余杭区、富阳市的平原地区;宁波市区、慈溪市、象山县的全部,余姚市、奉化市、宁海县的平原地区;绍兴市区全部,诸暨市、上虞市、绍兴县的平原地区;嘉兴市的全部;吴兴区、南浔区的全部,德清县和长兴县的平原部分;舟山市的全部。其总体定位为:以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契机,积极面向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内的大中城市,大力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外向型农业,联动发展服务型都市农业和体验教育型农业,积极构筑农产品加工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做强做大都市型和外向型农业。
(2)发展方向
顺应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围绕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进行战略性调整与重组,主要以接轨长三角,参与国际竞争、服务城市为目标,做到与长三角大都市农业梯度转移对接,与长三角大都市农产品市场消费需求对接,与长三角大都市农产品准入制度对接。建立面向国际市场和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都市型、外向型和休闲观光型农业,形成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技术先进、优质高效的都市型、外向型农业带。发展的重点是:大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重点为:抓住上海大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区位和产业比较优势,有选择地主动承接国际农业转移;同时加大本区域农业的整合力度,加快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提升、市场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着重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瓜果、特色水果、生态型畜禽、特种水产等产业,提升优化传统优势产业结构。
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为:着重围绕城市、依托城市和服务城市,用新的理念来谋划农业的新一轮调整。在发展业态上,要体现功能的拓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并注重生产、生态、生活等多项功能的有机结合,催生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具体来说:应重点发展优质种子种苗业、精品花卉园艺业、现代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精深农产品加工业。
(3)重点农业区布局
——嘉湖都市农业区
以接轨上海大都市,构筑都市型农业、建设上海大都市“菜蓝子”为目标,重点发展特色蔬菜、名优瓜果、生态畜禽、特种水产、优质粮油等产业。蔬菜主要布局在长兴、吴兴、秀城、平湖、桐乡、海宁等县(市、区),以形成太湖南岸的蔬菜优势产业带;嘉善、秀城、平湖交界为中心的东南部大棚瓜果蔬菜产业带;桐乡南部、海宁北部及沿海一带的加工出口蔬菜产业带。畜禽主要布局在平湖、秀城、秀洲、海盐、海宁、桐乡、德清、吴兴、南浔等县(市、区),以形成秀城、平湖、海盐、德清为主的生猪主产区;德清为主的家禽主产区;桐乡、海宁、秀洲、吴兴、南浔为主的湖羊主产区。同时,要积极建立以平湖、长兴为主的名优瓜果基地;以海宁、海盐为主的花卉苗木基地;以嘉善、平湖、海宁、桐乡、海盐、秀城、秀洲、吴兴、南浔、长兴、德清为主的水产基地;以平湖、海宁、秀洲、海盐、长兴、南浔、吴兴、德清为主的优质粮油基地;以桐乡、海宁、海盐、南浔、德清为主的优质蚕茧基地。要按照“大生态、大手笔、高起点、高质量”的要求,启动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工程,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平原绿化林带、沿海防护林、环城林带、城市森林公园和主要通道沿线宽林带建设,构筑嘉湖都市农业区林业生态安全体系。继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着重发展蔬菜、畜禽、水产、粮油、饲料、蜂产品加工等农业龙头企业。要大力加强产品流通环节建设,尤其抓好面向上海大都市的集加工、储存、配送、检测为一体的大型农产品销售中心,做到与上海农产品市场消费需求对接,与上海农产品准入制度对接。
——宁绍创汇型农业区
以实施“走出去”战略为重点,构筑外向型和加工型农业为目标,出口创汇为主导方向,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实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蔬菜瓜果、水果、花卉苗木、生态畜禽、水产等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逐步形成以余姚、慈溪为主的加工蔬菜瓜果基地;以上虞为主的水果基地;以余姚、慈溪、绍兴、上虞、宁海、象山、奉化为主的水产品基地;以诸暨为主的珍珠产业基地;以慈溪、余姚、绍兴、北仑、奉化、上虞为主的花卉苗木基地;以诸暨、上虞为主的生猪基地;以余姚、宁海、上虞为主的家禽基地;以慈溪为主的蜂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业要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以发展蔬菜、水产加工为主,重点建设余姚、慈溪、绍兴、上虞、诸暨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区,通过“在外建基地,向外招商引资,对外拓市场”,实现初级农产品及精深加工品出口创汇。休闲观光农业主要布局在余姚、慈溪、绍兴等城市周边区域,重点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水乡风情游乐园、农业生态景观园等,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城市居民优美的休闲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沿海防护林、城市生态公益林、主要交通干线两侧林带的建设,构筑林业生态、产业两大体系。
——舟山沿海岛屿生态渔业区
立足海洋渔业资源优势,培育海洋经济与产业的新增长点,重点发展以海水养殖、海洋特色旅游、水产品加工业为特色的产品型都市渔业、出口创汇型渔业和休闲旅游型渔业。主要建设五大海水养殖基地,即贻贝养殖基地;对虾养殖基地;梭子蟹、石斑鱼、鲍鱼、扇贝等海珍品养殖基地;蛏子、蚶、蛤、泥螺等贝类养殖基地;海带养殖基地。加快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行业协会建设,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水产加工业和物流业,逐步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产业一体化的产业格局。要重视海岛生态体系建设,大力营造农田、村庄、海塘防护林,逐步建立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体,兼顾商品林发展,多林种、多树种、多功能的海岛森林生态防护体系。海洋特色旅游以普陀、嵊泗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海洋科普教育及其它特色旅游项目,使之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2、丘陵山区生态型特色农业带
(1)总体定位
丘陵山区生态型特色农业带包括杭州市的桐庐县、建德市、临安县、淳安县的全部,余杭区、富阳市的丘陵山区;宁波市的余姚市、奉化市、宁海县的丘陵山区;绍兴市的嵊州市、新昌县全部,诸暨市、上虞市、绍兴县的丘陵山区;湖州市的安吉县全部,德清县、长兴县、吴兴区的丘陵山区。其总体定位为:立足丘陵山区资源,重点发展特色产品型农业、绿色生态型农业和休闲旅游型农业,成为我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和绿色食品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2)发展方向与重点
努力发挥丘陵山地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导作用,着力打造环杭州湾生态型特色农业带,建立面向国内外市场,尤其是面向长三角地区的绿色生态型农业、特色产品型农业和休闲旅游型农业,努力构筑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的生态结构体系。重点发展高山蔬菜、特色干鲜果、特种畜禽、名优茶、竹(笋)、休闲旅游农业等产业,把环杭州湾丘陵山区生态型特色农业带建设成环杭州湾地区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经济型“绿色屏障”。
(3)重点农业区域布局
——东部丘陵山区生态型特色农业区
本区位于环杭州湾丘陵山区农业带东部,由四明山、会稽山、龙门山和天台山余脉的主体部分组成,系曹娥江、奉化江、姚江、浦阳江水系的源头,本区山间盆地广布,主要有诸暨盆地、新嵊盆地。根据本区所处区位条件、资源特征和产业优势,农业以维护东部丘陵山区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型旅游农业为主,重点发展茶叶、特色干鲜果、竹笋、高山蔬菜、草食畜禽等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其中茶叶重点布局在余姚、宁海、绍兴、新昌、嵊州、诸暨等县(市),以形成四明、天台、会稽、龙门四大山脉为主体的高丘低山名优茶基地;特色干鲜果重点布局在余姚、宁海、诸暨、绍兴、嵊州等县(市)的低丘缓坡、盆地及山区,以形成姚江两岸的杨梅产业区,会稽山脉中段为中心的香榧主产区,四明山区为中心的水蜜桃、樱桃、柿子、蜜梨基地;竹笋重点布局在嵊州、新昌、诸暨、绍兴、鄞州、余姚、奉化等县(市)的丘陵山区,以形成会稽山、四明山为主的竹笋主产区;高山蔬菜重点布局在诸暨、嵊州、新昌等县(市)的山区,以形成东部高山蔬菜基地。
同时,建立以会稽、四明、天台、龙门等丘陵山区为主体的林业生态体系,其中在会稽、四明、天台、龙门山区和大中型水库四周建设水源涵养林,在曹娥江、奉化江、姚江、浦阳江及其支流两岸建立水土保持林。要重视本区域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挖掘四明山区浓厚的农业文化底蕴,将本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集旅游、度假、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生态型旅游农业。
——西北部丘陵山区生态型特色农业区
本区位于环杭州湾丘陵山区农业带西北部,境内有天目山、白际山、龙王山、千里岗等山脉,为东、西苕溪源头,主要河流属钱塘江水系和苕溪水系,拥有“二江一湖”和莫干山风景名胜区以及西天目清凉峰、龙王山等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根据本区所处位置、资源条件和发展定位,农业发展将以维护东、西苕溪源头、钱塘江流域和杭嘉湖平原生态环境,构筑具有西北部山区特色的产品型都市农业、绿色生态型都市农业和休闲旅游型农业为主,重点发展竹笋、茶叶、特色干鲜果、高山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以安吉为主的毛竹笋优势产业;以德清沿104国道两侧和长兴、临安为主的早竹笋优势产业区;以临安、淳安、安吉丘陵山区为主的山核桃基地;以长兴、吴兴丘陵山区为主的青梅、杂果优势产业区;以临安、余杭、桐庐、淳安、建德、安吉丘陵山区为主的优质茶叶产业区;以临安、富阳、建德山区为主的高山蔬菜基地。
要积极建立现代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其中除继续搞好莫干山等风景名胜区的风景林外,重点在天目山、龙王山和新安江等大中型水库四周建设生态公益林产业带,在钱塘江、苕溪及其支流沿岸建立水土保持林。要充分发挥本区域的地理位置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大力挖掘浓厚的竹文化、茶文化以及山区文化等农业文化底蕴,推进休闲、度假、文化、生态产品开发,将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与旅游农业结合起来,积极推出森林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等项目,着力开发生态型的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本区域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农业。
(二)重点发展二大都市圈
1、杭州大都市农业圈
杭州大都市农业圈包括杭州市区、所属的富阳市、建德市、桐庐县、临安市、淳安县以及周边的德清县、海宁市等。杭州大都市农业(产业)圈以核——轴式结构为框架,即以杭州市区为核心,以区域内的钱塘江、苕溪为发展轴,依托众多县域中心城市和各级交通走廊,形成了网络型空间结构形态。
(1)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杭州大都市农业比较优势,深化都市农业生产功能,努力拓展杭州大都市农业资源的生态、文化、教育、旅游功能,重点发展城市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形成现代农业物流中心、休闲观光农业基地、精深农产品加工基地、优质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和旅游农产品生产基地,以构筑田园风光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的大都市农业圈。
(2)功能分区
综合杭州大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圈的经济、社会、文化、地理以及发展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确定杭州大都市农业发展圈分为三大功能区。
——城市生态农业区。城市生态农业区由下城、西湖、拱墅、江干、滨江五区及萧山、余杭两区的部分组成。城市生态农业区以杭州市区乃至整个都市圈为依托,围绕服务城市,重点发展以城市森林、观光农业、湿地农业、高科技设施农业等为主的生态型城市农业、服务型城市农业和体验教育型城市农业。
——平原高效农业区。平原高效农业区包括萧山、余杭两区除城市生态农业区以外的部分,富阳市、临安市、德清的平原地区以及海宁的全部。平原高效农业区立足于满足大都市市场需求,接受城市生态农业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精品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特色水果等为主的产品型都市农业和服务型都市农业。
——山区特色农业区。山区特色农业区包括富阳市、临安市、德清县的山区部分,以及桐庐、建德、淳安三县(市)的全部。山区特色农业区发挥紧邻城市优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以特色干水果、高山蔬菜、茶叶、竹笋、中药材、山区生态旅游等为主的具有山区特色的产品型都市农业、绿色生态型都市农业和休闲旅游型都市农业。
2、宁波大都市农业圈
宁波大都市农业圈包括宁波市区的北仑、镇海、鄞州等区以及所属的慈溪市、余姚市、奉化市、宁海市和象山县。本区域是以宁波市区为中心,以水陆空运输为网络,构成陆岛互动,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格局。
(1)发展方向
依托宁波大都市,呼应杭州大都市农业,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大转移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与上海、苏南地区时空距离缩短的优势,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大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以绿色农业、出口创汇农业、海洋渔业、观光旅游农(渔)业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等产业为支柱的大都市农业圈。
(2)功能分区
综合宁波大都市农业圈的地理环境、地域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特点,以及主导产业布局、农业发展格局等,拟将宁波大都市农业圈划分为三大功能区。
——城市生态农业区。城市生态农业区由宁波市区的北仑、镇海、鄞州等区组成,其以宁波市区乃至整个都市圈为依托,以建设城市农业、服务城市为目标,重点发展以城市森林、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等为主的生态型城市农业,逐步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生产、观光、教育、体验、休闲相结合的城市农业。
——沿海平原高效农业区。沿海平原高效农业区包括慈溪市全部、余姚、奉化、宁海、象山等县(市)的沿海平原部分。本区立足于满足宁波大都市和出口创汇的需求,接受城市生态农业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以名特水产、创汇蔬菜、名优水果等产业为主的产品型都市农业和出口创汇型农业。
——山区特色农业区。山区特色农业区包括余姚、奉化、宁海、象山等县(市)的丘陵山区部分。本区以四明山区为中心,发挥四明山区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以食用笋、茶叶、花卉苗木、高山蔬菜、中药材等产业为主的绿色生态型都市农业和集旅游、度假、传统教育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型都市农业。
 
五、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一)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
以构筑农产品安全化和标准化为核心,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农产品加工、贮运、包装等质量标准,形成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相配套,与国际相接轨,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健全农产品监督检测、质量认证、技术推广、安全执法和安全信息等制度,进一步提高环杭州湾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切实加强国外农业标准及安全信息的情报工作,及时反映最新行业动态,追踪了解国际农产品“绿色壁垒”,以指导本区域绿色农业、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环节的监管,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禁止违禁品在本区域生产、销售与使用,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兽药、渔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有机肥等环保型农业投入品。
加快建立“市县有检测中心、乡(基地)有检测站、市场有检测点”的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组建统一的监督管理机构,全面实施“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规范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全面提升环杭州湾地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把依靠科技进步放在建设环杭州湾农业中的突出位置,紧紧围绕环杭州湾都市型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型农业的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创新、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建立起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相结合、研究推广相配套的开放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要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能力,以区域内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技术力量为核心,加快引进科技骨干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研开发队伍;积极推行科研项目招投标制,吸引国内外一流农业科技力量,加强科技联合攻关能力;加快对国外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设施和新工艺的引进和消化;鼓励支持企业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科研开发,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农业科技创新新主体。
要进一步增强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水平。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大力发展各类中介机构,完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队伍建设,以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推广体系。
(三)投融资体系建设
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的引导功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建设资金筹集网络,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市场化投融资体系。
要加大与规范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尽快制订和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切实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尤其要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科研开发、教育培训、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规范各级政府的农业投资行为,建立财政支农周转金制度,加强政府投资农业资金的匹配管理;支持金融机构对农业项目贷款,尤其要对从事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与营销的经营企业或组织,实行减税和贷款贴息。
要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体系;充分利用环杭州湾地区资金充裕的优势,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开发,使工商企业、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成为农业产业化开发的投资主体。同时,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农业外资,鼓励外来资本投资该区域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流通业。
(四)产业组织运行体系建设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核心,加快区域内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促进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协调发展,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储藏、流通等环节,进一步培育农业企业、农业业主和专业大户,努力打造“专业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的新型产业经营体制。
要围绕环杭州湾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中介组织以及科研单位组建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规划、制定标准、评优等方面的作用;支持鼓励农技推广部门、农村返销专业户牵头组建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资金融通、市场销售等服务功能,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松散型向紧密型方向发展;加快制定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办法,通过法规或规章形式,使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六、实施规划对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规划实施力度
为确保规划的实施,应成立专门的环杭州湾农业规划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决策、组织和协调工作。各相关市也要建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农业规划中本市所承担的重点项目和建设工程,以及管理、监督项目的实施。各级领导要把环杭州湾农业规划的实施列入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结合实际制定实施计划。要建立和落实目标责任制,确定项目或目标责任人,定期检查考核,以强化规划的实施力度。
(二)建立区域分工与协作机制,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首先,协调工农、城乡统筹发展,要服从于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布局大环境,借助大都市、大工业的发展,整合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一步提升、完善农业的功能与内涵,使农业发展融入到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实现农业与城市化、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其次,要充分发挥各地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建立起农业区域间平等互利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各县(市、区)应以资源、特色为基础,推进环杭州湾各地农业的区域分工与协作,要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的形成,培植国际国内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同时,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产业的区域合作与交流,探索建立产业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多边联动的产业协作机制。第三,要通过统筹规划,协调各地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发展。各县(市、区)要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产业优势与产业特色,重点扶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要以“撤、整、改、扩”为主要内容的整合提升,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方面要考虑食品的安全与卫生,另一方面要强化农产品加工园区与工业园区、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共享,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
(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土地集约利用。要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管理,搞好城镇建设与工业区建设规划,促进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用地向工业园区集中,保障经济建设必需的土地。加快实施园区用地年度监测制度,通过实行征地与租地相结合,建立土地预选址、预约、报批三级制度,依法回收闲置土地等途径,提高土地使用价值。
要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切实做到基本农田面积、位置、标志、档案、责任五落实,把基本农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要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应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实现占补平衡。同时继续加大标准农田的建设力度,提高基本农田的综合生产力。
(四)加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农业基地
加强城乡统筹协调,实现农业与城市、工业的联动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农业基地、工业园区和城市建设用地。在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要充分预留农业的发展空间,保留一批建设基础较好的农业科技园区,适当发展一批高标准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尤其要在沿海一带的清洁土壤,建立优质安全的城乡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保障各大中城市的鲜活农产品供应。畜禽基地布局要远离人口密集的城镇及村庄,并通过划定“禁养区”和“非禁养区”,加快建设畜禽绿色养殖小区,推广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城市之间、城市各组团之间、城市与重点工业园区之间,要合理布局城市片林、垂钓中心、休闲农庄等,使观光农业与城市绿色通道和开敞空间相结合。
(五)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持续协调发展
各级政府要把生态杭州湾建设列入议事日程,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有关部门在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审批上应更多地考虑环保项目,尤其要优先发展清洁型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要积极鼓励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农业科技企业对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各个环节进行立项研究,促进环保产品和生产技术的开发。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生产环节的监管,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有机肥料、生物肥料,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推广农业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和完善农业法规及环保法规,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农业行为。同时,要加大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工业和生活污水的达标排放,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等措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地址:http://www.bokee.net/newcirclemodule/article_viewEntry.do?id=1303239&circleId=130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