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重庆市双桥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28/2010 19:59:00

  世纪之交,我区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世纪初叶,又跨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进一步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促进全区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全面总结“十五”教育成就、深入分析未来几年全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全区教育事业发展概况及“十一五”教育形势分析
  (一)“十五”期间双桥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十五”期间,我区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1、各类教育发展基本协调
  一是学前教育蓬勃发展。通过鼓励扶持,幼儿教育迅速发展,在园幼儿由2000年的1322人发展到1750人,学前三年和学前一年入园率分别为87.6%和100%。通过建立办园水平督导评估制度,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园水平有所提高。二是“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双桥区顺利通过市政府“两基”复查验收。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小学教育整体水平领先邻近地区,与沙坪坝区接近。小学在校学生数与本区学龄人口数之比达到了107%。全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一直为100%,毕业率由98.4%提高到100%。初中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8%左右,辍学率控制在1.58%以内,毕业率由90.8%提高到95.68%,初中教育质量稳步上升,整体水平位居渝西地区第一。三是高中教育实现普及。2003年双桥中学进入全市联招学校行列,2005年实行了高中阶段免试入学制度,入学率由2000年的67%提高到89.4%。双桥中学高考升学率由2000年的30.3%逐步提高到2005年的64%,高中教育开始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四是职成教育稳步发展。一是制订了新一轮职教发展规划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引导中等职业学校深化办学模式、教学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指导红岩中等职业学校积极争创市级重点职业学校,积极做好学校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和跟踪服务工作,努力为职教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2005年我区中等职业学校万人口平均在校人数达174人,超过了全市120.5人/万人的44.3%。二是我区将成人教育工作重点由农民的扫盲转为对农民进行文化技术培训,支持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养殖业,脱贫致富奔小康,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结合全区的退还林工程和工业化、城镇化趋势进行新的探索。2005年,我区举办了近50期农民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40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00人。
  2、不断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全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累计投入5678万元,年均递增39.76%,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一是有效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布局调整,校点布局日趋合理。与2000年相比,2005年全区幼儿园由26所调整为9所,园均幼儿数由58人增加到156人,增加168%;小学由14所调整为11所,校均学生数由309人增加到386人,增加24.9%,班均人数由36.7人增加到38.6人;初中校均人数由550人增加到684人,增加10.9%,班均人数由47.1人增加到48.9人;高中阶段校均人数由264人增加到1099人,增加316.3%,班均人数由41.5人提高到54.95人。二是顺利实施危房改造工程。自2001年开始实施危房改造工程之时,我区就成立了以区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危房改造领导小组,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危房改造工作。2001年、2003年经有资质机构鉴定,我区共有C级危房127㎡,D级危房8339㎡。这些危房已全部拆除,并多渠道筹措资金731万元,用于新建校舍,目前,新建校舍已竣工交付使用的面积达8766㎡。三是积极推进双桥中学创建市级重点中学工程。已投入530万新建第二教学楼,建筑面积5350㎡,现已投入使用。拟投入资金400万元新建学生宿舍(4750㎡)和运动场改建(8000㎡),现已动工开始建设。办学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基本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求。
  3、教育体制全面理顺。一是顺利完成区域内国有企业中小学校的剥离工作。2002年重汽集团的子弟中学和子弟小学分别更名为双桥区实验中学和双桥区实验小学。二是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理顺。设立了中心学校,组建了会计核算中心,教师工资统筹统发,教育经费统管统用,全区教师统配统调,形成了“在区政府领导下,区、镇(街道)两级负责,以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全区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民办教育取得发展。全区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吸引社会力量投入资金700余万元,创办了“华茵学校”。
  4、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不断提升。五年来,由于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双百”工程、“名师”工程,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全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与“九五”期末相比,小学由66.5%提高到100%,初中由87.5%提高到97.9%,高中由73%提高到91.9%;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全区现已拥有市区县级骨干教师11名,各级学科带头人80名。
  5、电教教仪工作成绩斐然。“十五”期间,抓住“两基”复查的契机,有力地促进了我区教育技术装备和信息技术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在全区基本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部分学校还投资装备了多媒体电教室和语言实验室,一些学校还为教师办公配备了计算机,使现代化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已初步建成。“十五”期间是我区现代远程教育起步、推进阶段。2003年,我区正式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光盘播放系统和卫星接收系统。我区小学已全面普及了教学光盘播放系统,中心校以上的小学和所有的中学普及了卫星接收系统。为使远程教育能管好、用好,我区还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将远程教育设备运用于教学、教研中,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
  6、教育环境全面优化。一是建立健全了贫困助学制度,“两免一补”减免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二是中小学乱收费得到大力治理。三是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的氛围已初步形成。
  总之,经过近5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区“十五”期间的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已实现,教育事业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较好地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二)“十一五”时期全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今后五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也是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期,要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必然会为我区教育带来重要发展机遇。
  一是科技竞争的加剧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新的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和科技竞争的日益加剧,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扩大教育总量,更需要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扩大教育规模,扩展教育内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而这种需求,也必然成为推动新世纪我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是人民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为教育发展拓展了空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关心子女的教育和自身的培训,对教育的需求迅速增长。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迫切需求,为教育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就我区而言,目前,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和职业教育,都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尤其是优质高中教育。因此,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必将推动我区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是“中部崛起”战略给双桥教育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2004年初,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也给双桥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实现中部崛起,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而大力发展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和政府必将加大对教育发展的投入,这无疑会为改善办学条件、推动教育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各类人才,也必将引起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更大关注和支持。
  四是区七届党代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区第七届党代会提出了“到2015年,在渝西地区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率先实现城镇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对我区教育事业提出了新任务。相应地作为全面小康目标之一的教育目标也应在2015年前实现,否则,就很难发挥教育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十一五”期间,全区教育虽然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双桥教育的新腾飞,同样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
  “十五”期间,全区教育在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显现: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较少,与群众的期望值尚有一定差距;教育投入与事业发展需要矛盾较为突出,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初中教育的整合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小学教育的发展不能满足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教育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适应双桥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教育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二、“十一五”时期全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十一五”全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整合资源,提高质量和效益,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升教育总体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富民强区、实现区七届党代会提出的“在渝西地区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率先实现城镇化、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全区教育进行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调整教育结构,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总体水平,办出特色。
  ——城乡协调、教育公平原则。坚持城乡协调、公平发展,分步实施充分发挥城市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创新原则。大力推进教育观念、体制、机制、内容、方法、模式创新,全面推进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同时,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强化教育内部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基础;以教师为本,把教师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主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始终把握教学这个核心要素,全面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学生的学科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体魄。
  ——坚持依法治教的原则。坚持依法治教、以德治教相结合,加强教育法制建设,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强化宏观管理和调控;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保障全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十一五”时期全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我区“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左右,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基本实现“小学示范,初中优质,高中普及,城乡一体,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的发展目标。全区学前1年和学前3年儿童受教育率分别达到100%和95%。义务教育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创建市级示范小学、优质初中各1所。普及高中教育,本区适龄少年的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建成市级重点中职学校1所,市级重点中学1所,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达到3000人,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比例达到6︰4。本区适龄青少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学习型城区框架基本形成,双桥教育对周边县(市)的辐射作用明显增强。
  (二)具体目标
  1、学前教育
  ——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坚持“政府办骨干,鼓励社会办”的多主体办园策略,进一步提高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到2007年,建成2所区级示范幼儿园,到2010年左右,建成1所市级示范幼儿园。到2010年,基本普及幼儿教育,使学前1年和3年幼儿受教育率分别达到99%和95%,85%的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基本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
  2、普及十二年教育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到2010年,全区80%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办学标准化,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8%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确保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5%以上并跻入全市前列。
  ——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努力改善高中办学条件,确保双桥中学实现市级重点中学目标;不断扩大高中招生规模,确保2010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0%以上。
  3、职成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按照“政府统筹、依托企业、面向市场、优势互补、降低费用”的原则,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力争红岩汽车技校建成市级重点中职学校,培养现代制造高技能性紧缺人才。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在职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4、教师队伍
  到2010年,幼儿园教师80%、小学教师95%达到专科学历,中学教师75%达到本科学历,积极鼓励高中教师进行研究生学历、学位的学习。强化学校管理人员培训,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校长和教育行政领导,全面提高管理干部素质。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校长队伍的本科学历比率达80%以上,校长队伍的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岗前培训完成率达100%,校长参加提高培训的比率达80%以上。
  ——加大教育人事改革力度,尽快建立起吸引高素质人才从教、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和教师队伍稳定的保障机制,建立开放性、流动性的师资来源体系。
  5、教育科研
  ——由教研室牵头,围绕面向未来的双桥教育模式和教育热点问题确定5-10个市级以上科研课题,整合科研力量,扎实推进,确保取得实质性成效。
  ——各学校主要针对教育管理中的典型问题和学科建设确定研究课题,各教师针对教育教学课堂中的典型问题开展案例研究,形成“上下联动、全员参与、以研促管、以研促教”的教科研新局面。
  ——加大对已有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运用,用科研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为教育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争取中央专项投入。“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采取专项教育拨款方式,加大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重点项目的投入。我区要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市对危改工程、贫困助学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布局调整工程专项资金的倾斜。要加大对农村偏远学校建设的倾斜力度。
  ——加大区级财政投入。“十一五”期间,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区政府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严格管理,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牢固树立勤俭办教育的思想。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健全教育经费公告制度、统计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进一步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二)实施六大工程
  1、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工程。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大力实施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工程。大力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设立专门的教师继续教育机构,按规定落实编制,构建以师范院校和其他可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水平大学为依托,以本区培训机构为主阵地,以鼓励教师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主渠道,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协调发展,职前与职后教育相互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组织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师风教育为重点的全员培训,组织优秀教师高层次研修和骨干教师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到2010年,幼儿园教师80%、小学教师95%达到专科学历,中学教师75%达到本科学历,积极鼓励高中教师进行研究生学历、学位的学习。强化学校管理人员培训,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校长和教育行政领导,全面提高管理干部素质。
  3、大力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确保2006年全面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
  4、大力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工程。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形成党政群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重点加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和劳动观念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各部门依据责任分解,认真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情操陶冶、基础建设、环境优化“五大行动”计划,办好15件实事。加强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和青少年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使用和管理。重视和发展家庭及社会教育,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切实抓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长效机制建设。
  5、大力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双高普九”要求和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结合中小学校点布局和教育资源整合,加大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力度,以农村学校建设为重点,分类落实教学装备标准。
  6、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和教育技术工作。加快区内教育城域网和校园局域网建设。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和使用好现有农村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和光盘播放系统,建设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库,全区实现“校校通”,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学校信息资源的作用,学校计算机网络向学生开放,城市学校按教育部新目录基本配齐教学仪器、设备。有条件的学校完成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所有学校按新课程标准开齐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加强图书室建设,按图书室建设规程逐步配齐图书。
  (三)深化五项改革,为教育发展健全运行机制
  ——进一步理顺和完善教育管理体制。要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渝府发[2003]70号)、《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区县(自治县、市)教育管理体制的意见》(渝委办发[2001]56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教委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5]19号)和《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渝委办发[2005]11号)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教育职责,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责任。
  ——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把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一起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加快民办教育发展,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格实行公开招聘录用管理办法,把住教师入口关,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教;疏通出口,建立教师有序流动机制,将不适宜教育工作岗位的人员分流出去,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深入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和全员合同聘用制。在各中小学推行校长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校长负责制,逐步建立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好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学实绩作为选聘教师、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确定待遇的主要依据,继续实行“名师”工程,坚持实行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成果表彰奖励制度。加强学校教职工编制管理,严格按编制规定配备人员。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科学设置学校机构和岗位。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科研指导和培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加强实验教学改革,落实劳动实践基地,做到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很好结合。
  ——进一步深化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改革。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招生考试和招生录取的政策规定,从严治考,严肃招生考试纪律,规范招生录取行为。实行高中阶段免试入学制度,健全区政府统筹协调、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就业指导的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政府已出台的毕业生就业政策,积极创设就业岗位,努力解决本区生员毕业生就业的问题。
  (四)完善教育援助制度。以政府投入为主,完善中小学助学金制度,加大对农村和城镇贫困户子女的资助力度。保证城镇低保户子女入学。继续坚持实行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减免政策;建立各中学对口联系招生范围内的小学制度,加强中小学衔接;实行区内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一帮一”的对口支援制度和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支持区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学生伤害赔偿准备金,提倡和鼓励学生自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中小学参加学校责任保险。切实依法保障残疾学龄人口的受教育权利。
  (五)健全制度,为教育发展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1、健全领导责任制。坚持和完善区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区级领导联系学校制度。把教育发展纳入对镇街和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实行年度目标责任和考核奖惩制度。
  2、强化教育监督。加强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评估和监测手段,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认真落实对镇街、学校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机制,开展年度综合评估,及时公布督导评估结果,接受群众监督,并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政绩考核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3、推进依法治教。加强教育系统普法教育,提高广大师生和学生的法律素质。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加大教育执法力度,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切实提高教师待遇。配齐配强法制副校长并履行好职责。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完善学校法人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规范学校管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4、加强学校安全工作。镇街及有关职能部门,各中小学、幼儿园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公安、消防、规划、市政建设、工商、交通、文化、卫生、教育等部门依据职责,联合执法,彻底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创建安全文明校园。认真执行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学校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维护学校稳定,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教育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做好“十一五”的各项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全区各部门各类学校都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团结一致,开拓创新,加快发展,为建设双桥现代化教育城区而努力。



来源地址:http://sq.cq.gov.cn/ztbd/news/2007-9/1005_34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