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湾区五里桥街道紫荆新苑的老人们,最近挺高兴。根据他们的建议,街道正在小区里的20只水泥长凳上逐一加装木条。这样,老人们坐上去,不会再抱怨“冬冷夏热”。
看似简单的木条,背后却有故事。今年7月,得悉老人的需求,街道便会同施工单位、居委会、业委会等多方召开听证会,探讨改造方案;初步共识达成后,又在业委会、物业和居民代表中进一步听证,并将结果在小区张榜公示。经大多数居民认可,项目顺利启动。
对卢湾区居民而言,参加听证会是平常事。本世纪初,卢湾区在全区规范和推广“三会”制度——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在街道、区有关职能部门支持下,由居委会主持召集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务评议会,以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和社区建设。近年来,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五里桥街道进一步创新深化“三会”制度。今年前8个月,五里桥街道召开听证会39次、协调会45次、评议会15次,化解缓解矛盾纠纷21起,信访数量同比下降了12%。
更值得珍视的,是“三会”在百姓心中的口碑。“我们真正感到自己是社区的主人。”老居民施丽珠说。卢湾区委书记徐逸波道出其中奥妙:“‘三会’制度是民主协商制度在基层的落实,成为推进社会建设,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新路径。”
听证会:让居民畅所欲言
去年6月的一天,瞿西居委会一间小会议室,来自街道、房管、市容等部门的代表与居民代表们,坐得满满当当。一场听证会在这里举行,议题是——瞿溪路1200弄作为老式工房小区,列入迎世博综合整治计划。对小区整治,居民有何看法,有啥要求,可以畅所欲言。
小区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设施陈旧,几户合用的厨房和卫生间又脏又乱,老鼠乱窜,见了人照样大摇大摆;电线老化杂乱,一旦出问题要维修,光理清哪根电线通哪家就要费半天劲。综合整治,本是利民的好事;孰料,第一次听证会上,不少居民拍桌子:“房子这么旧了,还整什么?我们等着动迁呢。”
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耐心解释:瞿溪路1200弄目前还不能彻底改造,“我们分两步走,先帮大家改善居住条件,以后再彻底改造。”这样的听证会开了5次,居民中的“反对派”终于改变态度。接下来,怎样整治成为讨论的焦点。整治项目逐渐明晰,包括楼道粉刷、厨房改造、电线更换、水管翻新、路灯安装、绿化调整等。为了让居民们更放心,整治工作小组决定在小区23幢楼里选一幢,做出个“样板房”。
工程队开进了小区,工作小组不断向居民征询整治意见。有居民说,“小区里老年人多,应该有健身场地”,有关部门便想方设法辟出一方健身园地;有居民说:“我家用惯了大的水斗,可以放个脚盆在里面洗衣服。你们换的小水斗用不惯。”于是,工作人员特意为这家定制大号水斗……
“样板房”完成后,工作组邀请居民参观;见了整修一新的老房子,大家争先恐后要求工程队先开进自家这幢楼。79岁的居民严九林,当初和妻子分为“两派”:妻子反对小区整治,他则支持,但有一肚子整治建议。一次次听证会后,妻子心里的“疙瘩”解开了,老严的许多合理化建议也被采纳。如今,老房换新颜,老两口乐呵呵:“亲戚朋友都说这里大变样了,我们很有面子!”
五里桥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武平说,要让“政府想做的”与“群众想要的”达成一致,决策听证会是一座很好的桥梁,而听证会能不能达到效果,扩大群众参与度、收集最真实的信息很重要。为此,街道配套公示制,采取多轮听证和公示告知等方式,让更多居民群众获得参与社区事务协商的机会和平台。
协调会:用真心化解矛盾
去年5月,毗邻世博园鲁班路出入口的紫荆新苑,迎来了建成10余年后的首次大修。若干次听证会后,工程正式上马。但过不多久,人们便发现,“好事”原来“多磨”——
“平改坡”刚开始不久,几户顶楼居民反悔了:他们在房顶自建了“屋顶花园”,“如今,我们的花园问谁要?”废水管道改造行将启动,又有人抱怨:新管道必须穿越每户居民厨房,“我家新装修,凭啥要敲掉?”……“居民和施工方、居民和街道居委,甚至居民之间,矛盾多得难以想象。”居委会主任李大宽记得,工程刚开始那阵,办公室外隔三差五就会围拢一群居民,争吵不休。
街道和居委干部明白,单一的行政主导模式无法应对这些多元矛盾。于是,每周四上午,成了小区固定的“协调会时间”——街道、居委、物业、居民、施工方……大家坐下来,说困难,讲道理。
大大小小的协调会开了45次,矛盾逐个化解。在此过程中,原本各自为阵的居民,逐渐成为协调劝导、缓解矛盾的主力军。居民凌韵琴不止一次走楼串门,向那些“还没想通”的邻居们做工作。她说:“居民跟居民推心置腹地谈,思想容易沟通。”
在五里桥,协调会是化解矛盾的法宝。为使协调成果落实,街道配套责任制,尝试以契约化方式明确各相关主体责任。今年街道21项公益设施建设都由街道办事处、职能部门、物业公司或业委会签订“三方契约书”。另一方面,让居民在协调会上唱主角,也常上演真心换和谐的故事。
瞿溪路904弄的居民,曾因驻扎在小区的清扫作业班冲到居委会“告状”。这个隶属于申洁公司作业班在弄堂内有一间简易休息房。世博期间,他们负责世博园鲁班路出入口的清扫工作,任务繁重,清扫车辆和工作人员都增加不少,最多时有20多辆小型机扫车停放在小区内,堵塞了道路。居民抱怨声此起彼伏,有时还会与清扫工发生口角。
矛盾怎么解决?居委会和居民区党总支了解情况后,立即找到申洁公司与业委会,召开协调会,让居民和公司沟通对话。清扫队大队长表示,今后机扫车进出和工作人员休整时,把噪音减到最低,并规范车辆停放;居民们则了解到清扫人员的辛苦。“你们每天要扫7800平方米啊”,“看你们个个都晒得墨墨黑,太辛苦了”……居委会和党总支又趁热打铁,建议申洁公司与904弄“邻里点”结对互助,公司定期上门探望独居老人,业委会则组织居民为清扫人员送上绿豆汤防暑降温……
评议会:评出实绩和满意
依常人所见,处于“三会”框架尾端的评议会没有听证会、协调会那般“火药味十足”,而往往是大功告成之际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在五里桥,评议会所画的往往是逗号。
今年初,瞿溪路1079弄出现乱设摊现象。街道会同相关部门来到居民中间,召开数次听证、协商会后达成共识:小区出入口增设铁门,并展开数次集中整治。一番努力,乱象少多了。
然而,“大功”远未“告成”。在整治评议会上,居民在肯定此前工作后又直言不讳:“拆除弄内违法建筑、增设护栏制止乱停车、整治跨门营业等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继续改!”根据群众评议情况,街道负责人决定进一步落实拆违办拆除违建、物业加装护栏;工商、城管部门则作出承诺,一个月内根治弄内环境综治治理问题。街道还组织居民组成督导队,逐一核查督促。多方努力下,违建拆了,护栏装了,乱设摊和跨门营业等现象得到根本性转变。
“评议会就要评出实绩,评出效率,评出满意。”街道办事处主任沈军介绍,街道为评议会配套承诺制,把被评议对象承诺的落实情况作为量化考核指标,并将派出所、工商所、房管办等10多个行政部门纳入评议会的监督范围。
更根本的变化,则在评议主体。老小区物业收支倒挂、物业服务满意率低,是困扰社区多年的瓶颈。去年9月,五里桥尝试“政府补贴激励、劝导队考核评定”的制度,引入第三方——1100名居民组成的25支文明劝导队进行评议。他们每周检查、每月打分,对物业工作进行考评;街道则根据考评结果,负责“奖勤罚懒”。试推几个月,群众满意率一下上升了10个百分点,物业费收缴率也达到80%。
如今,“群众考官”们的监督,已覆盖到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城管执法等方面;评议会也从会议室开到街头巷尾。在街道文明劝导队总队长、67岁的居民章泽民眼里,成为评议主体的群众,也在监督过程中获得再教育:“大家意识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来源地址: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serobject21ai446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