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六盘水市畜牧水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26/2010 21:08:00

  “十五”期间,全市畜牧水产业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好成绩,已成为农村经济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为全面分析畜牧水产业发展的优势、机遇和制约因素,规划“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提出对策措施,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全市畜牧水产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进一步优化畜牧水产业结构,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十五”期间畜牧水产业发展情况、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十五”期间畜牧水产业发展情况
  一、 “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一)产值及比重
  2005年,全市畜牧业产值(90不变价)5.2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09.89%,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95%,较“十五”计划目标高出2.95个百分点,2001~2005年,年均增长11.15%,较“十五”计划目标高出4.25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畜牧业产值达到10.5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12%,较2000年的27.69%提高8.4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9个百分点。
  (二)畜产品产量、人均占有量
  2005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0.24万吨,人均肉类占有量33.83公斤,分别完成“十五”计划的127.68%、112.8%;禽蛋、奶类产量分别为0.51万吨、495吨,分别完成“十五”计划的42.5%、81.28%。
  (三)牲畜存栏数
  2005年,全市大牲畜、猪、羊、禽存栏数分别为50.18万头(匹)、118.47万头、30.67万只、432.46万羽,分别完成“十五”计划的91.34%、118.47%、105.76%、87.72%。
  (四) 牲畜出栏数量及出栏率
  2005年,全市牛、猪、羊、禽的出栏量分别为9.2万头、89.77万头、14.19万只、416.38万羽,出栏率分别为22.75%、79.62%、50.46%、105.8%。
  (五)水产业主要生产指标
  “十五”期间水产业持续增长,200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607吨,较2000年的481吨增长26.2%,年均增长率为4.78%。
  二、 体系建设情况
  (一)良种繁育体系
  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引进优良种公牛211头,共建成牛改点254个,其中冻配点59个、鲜配点195个;引进优良种公羊124只,建成羊改点126个,其中冻配点13个、鲜配点113个;建成猪改点601个;建成驴马杂交改良点32个;建成鱼种场1个。2001~2005年,共输配母牛16.82万头次,产杂交犊牛8.28万头;输配母羊5.23万只次;输配母猪50.49万头次;驴马杂交配种6.09万匹次,产骡3.99万匹。
  (二)饲草饲料生产体系
  2001~2005年,全市累计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三叶草、皇竹草等优质牧草18.67万亩;科技处理农作物秸秆和优质牧草47.52万吨;建成饲料加工厂7个,年生产能力6.8万吨;饲料经营点419个,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5年累计推广全价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工业饲料41.97万吨。
  (三)动物疫病防治体系
  截止2005年底,全市设有动物防疫监督机构6个,有监督员26名、检疫员386名、村级畜牧兽医员1147名。建成兽医实验室25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3个、乡级21个,村级兽医室建设已开始启动。市和六枝特区、水城县的动物防疫及冷链体系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盘县动物疫情测报站已正常开展工作。市、县两级动物疫情专用网络已全部建成,使疫情信息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和传输。
  (四)技术推广体系
  截止2005年底,全市市、县、乡三级共有畜牧水产科技推广从业人员648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131名。2001~2005年,全市以“四良四改三提高” 和“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为主要内容,累计举办畜牧水产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2358期,培训人数16.58万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24.86万余册(份)。
  三、 主要项目建设情况
  (一)盘县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项目
  该项目于2000年1月开始实施,2003年通过了验收。项目投资313.08万元,参与实施农户490户。通过项目的实施,建成养牛示范场2个、黄牛改良点8个、联户牛场54个,新建牛舍1180间共2.23万平方米、青贮、氨化池1.3万立方米,购置大型铡草机11台,累计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种植优质牧草580亩,青贮、氨化秸秆26.09万吨,秸秆科技处理利用率达22.87%。项目示范户共出栏牛1213头,户均2.5头;共增收182万元,户均收入3713元。
  (二)财政扶贫资金科技养牛项目
  项目实施地点为盘县和水城县。
  1、盘县实施情况
  盘县2001 年启动实施,2001~2003年,累计扶持示范户1718户,建成集中联户牛场99个,新建牛舍1418间4.25万平方米,改造牛舍300间9310平方米,新建青贮、氨化池1.02万立方米。人工种植牧草3736亩,培训农民5900人次。建成黄牛品改点21个,累计输配母牛1.2万头次。户均养牛由项目实施前的1.1头增加到2.4头,其中能繁母牛户均2.2头。累计出栏7856头,创产值1648万元,纯收入919.5万元,户均5352元。
  2、水城县实施情况
  水城县2003年开始启动实施,2003~2004年,总投入资金182万元。建成牛冻精输配改良点3个、配种室1间、兽医室3间,购置饲草饲料加工粉碎机15台,新建牛舍200间2630 平方米、运动场3600平方米、青贮池1200立方米,人工种植牧草1260亩,购进能繁基础母牛400头。在项目的带动下,项目区内的牛存栏增长了57.3%。
  (三)盘县优质肉牛产业示范场基地建设项目
  该项目2002年立项实施,总投资90万元。项目购牛1528头,当年育肥出栏1163头,平均每头获纯利200元,共计获利23.26万元。新建牛舍625平方米、饲料加工房235平方米、草料房315平方米、青贮池620立方米,改造牛舍637.1平方米,购置兽医设备一套、拖拉机组1套、大型铡草机一台、饲料加工机组一套、饲料粉碎机2台、青贮拉膜3.86吨。种植牧草4400亩,青贮处理带棒玉米秸秆500吨,制作青贮打捆包4330个,培训农民516人次。
  (四)钟山区奶牛项目
  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发展奶牛养殖专业户9户,购进奶牛100头,新建牛舍1000平方米、维修改造500平方米,建青贮池750立方米、挤奶平台1个、牛冻配点1个、兽医室1个,购移动式挤奶机4台,种植优质牧草500余亩,青贮玉米秸秆300吨。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共产奶350吨,基地奶农及中心示范场共获纯利24.4万元,养牛农户户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
  (五)六枝特区郎岱(市级)良种猪扩繁场建设项目
  该项目2005年1月开始实施,总投资60万元。建设地点为六枝特区郎岱种畜场,建设目标为新增纯种母猪200头,年出栏仔猪2800头。建设内容为建种猪扩繁场1个,其中,改造或新建圈舍1200平方米、各种功能性房屋240平方米,健全场内兽医室和人工授精室,完善场内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设备,引进良种猪208头,其中种公猪8头,种母猪200头。
  (六)生态渔业建设项目
  “十五”期间,实施以推广生态渔业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稻田生态渔业工程项目,到2005年底,全市累计完成实施面积2600亩,实施地点分布在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累计创渔业产值57.46万元(90不变价),有效地推动了项目实施点的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
  第二节  “十五”期间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发展速度加快
  全市畜牧业产值(90不变价)和肉、蛋、奶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1.15%、12.83%、13.56%、61.54%,分别比“九五”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出8.59、9.66、11.38、74.16个百分点。
  牛、猪、羊、禽存栏数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95%、5.59%、7.09%、9.71%,分别比“九五”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出5.6、3、4.95、8.21个百分点。
  牛、猪、羊、禽出栏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9.54%、11.53%、18.91%、21.04%,分别比“九五”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出14.36、8.48、15.36、21.05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各项指标的平均增长率都明显高于“九五”期间的平均增长率,畜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二、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由于以“四良四改三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面逐步扩大和“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全市畜牧业生产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5年,牛、猪、羊、禽出栏率分别达到22.75%、79.62%、50.46%、105.8%,分别比2000年提高11.52、19.55、21.78、45.28个百分点。
  
  三、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全市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提高草食牲畜在畜群中的比重。2005年,牛、羊存栏数分别比2000年增长33.49%和43.72%,出栏数分别比2000年增长144.03%和137.69%。肉类结构进一步优化,牛、羊肉产量2005年分别为0.78、0.21万吨,相应比2000年的0.258、0.098万吨增长202.33%和114.7%,牛、羊肉产量共计0.99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9.67%,比2000年的6.36%提高了3.31个百分点;猪肉8.57万吨,比2000年的4.97万吨增加3.6万吨,占肉类总产的83.69%,比2000年的88.74%下降了5.05个百分点。
  
  四、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
  “十五”期间,全市畜牧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通过畜牧业“100强村”项目建设,已发展养殖大户7710户,实现畜牧业收入7215万元,户均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有所提高。畜牧业企业从无到有,涌现出了钟山区凉都乳业公司、水城县奔牛食品有限公司、六盘水机械化屠宰厂、盘县冠博饲料有限公司、盘县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畜牧业企业。在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畜禽养殖基地,如六枝特区洒志乡畜牧养殖示范基地、岩脚镇金钟村三元杂交猪繁殖基地和罗家寨村肉鸡饲养基地、钟山区大河镇大桥村三元杂交仔猪繁殖基地等。同时,盘县优质肉牛基地、水城县优质奶源基地、钟山区奶牛项目、六枝特区优质肉猪基地、钟山区优质奶源基地等项目的实施,为全市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五、养殖新模式初见成效
  在实施畜牧业建设项目进程中,探索总结了“三统两分”小区联户养牛经营新模式。“三统”即统一规划圈舍设计、统一水电路三通、统一技术服务,“两分”即分户投资、分户经营。由于该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现代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与农户分散自主经营的矛盾,使传统的养殖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加快了全市畜牧业的发展步伐,扩大了畜牧业养殖规模,在全省产生了较大影响,先后有数十个县组织专门的考察团到盘县参观学习。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市已建成联户牛场393个,参与农户5762户,存栏牛2.02万头,初步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养牛格局。
  第三节 主要经验和措施
  一、认真贯彻执行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
  “十五”期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先后转发了《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是由于认真贯彻执行各级党政关于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全市畜牧业在“十五”期间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好成绩。
  二、切实加强对畜牧业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政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在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把加快畜牧业发展放到了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政府把牛、羊品改点建设列入2002~2004年的“十件实事”之一,重点督办。盘县政府把畜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提出把盘县建成贵州畜牧大县的目标,全市上下形成了大抓畜牧业的氛围。
  三、多渠道增加畜牧业投入
  畜牧业投入渠道进一步拓宽,财政资金、金融贷款、社会资金对畜牧业的投入逐步加大。据统计,“十五”期间,市级财政投入发展畜牧业的资金达到1580.6万元,为“九五”期间投入424万元的3.73倍,全市无偿投向畜牧业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有偿小额信贷资金达到24000余万元,畜牧业投入的增加,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发展后劲逐步增强,促进了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五”期间,全市各级畜牧部门以“四良四改三提高”、“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为主要内容,以项目为载体、培训和示范为手段,加大了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牛羊杂交改良、三元杂交猪生产、人工种草养畜、秸秆加工利用、优质肉牛肉羊短期规模育肥、优质畜禽规模生产、稻田生态渔业、动物疫病监控、优质饲料生产等技术,使全市畜牧水产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第四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畜牧业总量小,畜产品人均占有量低
  尽管全市畜牧业近几年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畜牧业基础薄弱,生产总量小、人均占有量低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变。
  用总量比,本市畜产品产量与全省总产相比,占有量偏低,人口是全省的7.7%,而2005年的畜牧业增加值5.84亿元,仅占全省121亿元的4.83%;肉类总产量10.24万吨,仅占全省总量187.01万吨的5.48%;猪、牛、羊、禽的存栏数分别仅占全省总量的5.13%、4.73%、5.64%、4.94%;猪、牛、羊、禽的出栏数为89.77万头、9.2万头、14.19万只、416.38万羽,分别仅占全省总出栏量1911.34万头、103.08万头、280.26万只、7038.77万羽的4.7%、8.93%、5.06%、5.92%。
  
  用人均占有量比,2005年全市肉、蛋、奶、水产品人均分别为33.83、1.67、0.16、0.2公斤,分别比全省平均的47.57、2.83、0.95、2.41公斤低13.74、1.16、0.79、2.21公斤,仅为全省人均占有的71.12%、59.01%、16.84%、8.3%;与全国相比,肉类比全国人均占有的58.89公斤低25.06公斤,仅为全国人均占有的57.45%;水产品比全国人均占有的39公斤低38.8公斤,仅为全国人均占有的0.51%。
  
  二、畜牧业生产水平有差距
  2005年全市猪、牛、羊、禽出栏率分别为79.62%、22.75%、 50.46%、105.8%,除牛的出栏率较全省平均的19.67%高3.08个百分点外,猪、羊、禽的出栏率分别比全省的95.5%、71.7%、116.1%低15.88、21.24、10.3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服务体系薄弱
  近年来,虽然各级逐年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牲畜品种改良、动物防疫、饲草饲料等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加强,但全市畜牧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技术服务体系依然十分薄弱。主要表现为品改点数量少且分布不均、优质饲草饲料的推广应用不够广泛、兽医防疫装备水平低、技术人员数量少且素质有待提高等,还不能满足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四、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通过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十五”期间,肉类结构比重得到进一步改善,猪肉占肉类总产比重下降了5.05个百分点,牛羊肉上升了3.31个百分点,但在2005年的肉类结构中,猪肉比重还是偏大,占83.69%,牛羊肉比重太小,仅占9.67%。
  五、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全市还没有一个上规模、上档次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农民与企业间大多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畜产品加工环节落后,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程度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少,养殖农户自我服务能力弱,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传统养殖模式仍占较大比重,户均养殖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全市除一些传统的活畜交易市场外,没有辐射面较大的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市场发育滞后。
  六、发展投入不足
  发展畜牧业除政策和项目性投入外,主要靠农户自主投入,由于农村贫困面大、农民收入水平低,对发展畜牧业投入能力弱。

  第二章
  “十一五”畜牧水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条件
  一、地理与气候条件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云贵高原一、二级台地斜坡上,地跨北纬25°19′44″至26°55′33″、东经104°  18′20″至105°42′50″,总面积991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63%。市境东邻安顺市,南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接云南省曲靖市,北毗毕节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中部切割剧烈。一般地区海拔在1400米至1900米之间,最高海拔2900.3米,最低海拔581.0米,相对高差2319.3米。地貌景观以山地、丘陵为主,还有盆地、山原、高原、台地等地貌类型。市境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受低纬度高海拔的影响,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有“凉都”之称。年均温13至14℃,1月均温3.0至6.3℃,7月均温19.8至22.0℃;年降水量1200至1500毫米;无霜期200至300天;气候温和、四季常青,非常适宜多种植物和牲畜的生息繁衍。
  二、草地资源
  天然草场:全市草坡、灌丛和疏林草场宽阔,牧草种类繁多。各种天然草场面积390万亩,其中成片草场毛面积180万亩,平均每亩产鲜草0.7吨,年产鲜草273万吨,可养草食畜30万个黄牛单位。
  人工草地:全市现有人工牧草地保留面积13万余亩,平均每亩产鲜草4吨,年产鲜草52万吨,可养草食畜7.5万个黄牛单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种植结构调整开始起步,“十五”期间示范面积累计达到1.8万亩。
  其它草地:退耕还林还草可进一步扩大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场的面积,也是今后重要的饲草资源之一。田边、路边、沟边和水边的“四边”草地虽然零星分散,总面积不大,但是这种类型的草地除了天然牧草外,还可种植优质牧草,方便利用,又是优质饲草的一大来源。
  三、饲料资源
  谷物和薯类:2005年六盘水市粮食总产量77.86万吨,其品种构成主要是玉米、稻谷、薯类、小麦、高粱、小米、荞麦等,其中玉米45.04余万吨,占57.85%;每个农村人口平均每天按食粮0.6公斤计算,年需49万吨,尚有近19万吨可用作饲料。
  粮食和食品加工副产品:主要有糠麸和糟渣,这些副产品数量可观,是饲料来源之一。
  农作物秸秆:全市农作物秸秆总量80万吨左右,折合饲草约48万吨,通过推广青贮、氨化等科技处理技术,秸秆的利用率将会大大提高。
  青绿、多汁饲料:主要有各类绿肥、树叶、灌木枝条及部分蔬菜。绿肥的主要品种有光叶紫花苕、蓝花籽等,都是饲料资源。
  工业饲料:截止2005年底,全市建成投产的饲料生产企业7个,年生产能力6.8万吨,生产的品种有猪、禽和鱼用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及菜籽饼等单一饲料。
  四、良种资源
  全市共引进美系短角牛、安格斯、西门塔尔、海福特等优良种公牛211头,现建成牛品种改良点254个,其中冻配点59个、鲜配点195个,分布在83个乡、镇、办;引进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等优良种公羊124只,建成羊品种改良点126个,其中冻配点13个、鲜配点113个,分布在53个乡、镇、办;建有本地黑山羊保种基地1个,基地存栏羊1.4万只,其中能繁母羊0.64万只;猪品种改良点601个,建成三元杂交猪生产示范村30个,全市猪杂交改良率达95%以上;有良种猪纯繁场4个,品种主要有大约克、长白、杜洛克及关岭猪等。
  五、渔业资源
  全市水域总面积8.8万亩,其中可养水面0.93万亩,占总面积的10.57%。2005年已养水面0.5万亩,尚有0.43万亩未利用;在规划期内,随着以光照水电站、黔中水利枢纽等一批水利建设工程的完工和兴建,全市水域面积将达到12.54万亩,可养水面为3.5万亩。市内冷泉水资源十分丰富且出露点高,水质优良,大部分水温常年恒定在16-18℃,发展冷水性鱼类或亚冷水性鱼类养殖的条件十分优越。
  第二节  社会资源
  一、政策环境
  国务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和加强畜牧业工作的政策性文件。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把全省建成“生态畜牧业大省”的战略决策,并制定了《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3}14号),明确要求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发[2004]16号),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全市畜牧业发展步伐,把畜牧业培育成我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要求各级党、政把畜牧业工作作为年度考核目标,实行政府一把手负责制。由于各级高度重视,为加快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市场前景
  2005年,全市肉、蛋、奶、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分别为33.83、1.67、0.16、0.2公斤,如欲分别达到全省同期47.57、2.83、0.95、2.41公斤的人均占有量,我市肉、蛋、奶、水产品年产量需分别增加4.16、0.35、0.24、0.67万吨。
  从本市消费分析,根据《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到2010年,食物与营养发展摄入量:城市居民人均每年摄入肉类32公斤、蛋类18公斤、奶类32公斤、水产品22公斤;农村人口相应为26公斤、13公斤、7公斤和13公斤,照此计算,六盘水市2010年除可外销肉类9.71万吨外,其余的蛋、奶、水产品生产目标分别仅占摄入目标的14.16%、8.58%和3.37%,市场空间很大。
  据有关专家分析预测,2010年全省猪肉、牛羊肉、禽蛋、牛奶的需求量分别为:168.84、13.69、10.36、22.64万吨,与2005年全省的产量相比,市场潜力分别为12.65、-4.31、-0.75、18.89万吨,发展奶牛潜力最大。
  三、资金投入
  省委、省政府决定,2003~2005年,每年安排5100万元畜牧业专项资金,以后继续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4年起,市级安排的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500万元,县级不少于1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同时规定财政扶贫资金的40%以上投向畜牧业。随着畜牧业投入的不断增加,畜牧业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将逐步得到改善,畜牧业发展后劲将不断增强。
  四、区位和交通优势
  六盘水市地处川、黔、滇、桂结合区域中部,乌蒙山脉南端,是国家确定的“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及“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境内大企业相对集中,拥有水城钢铁、盘江煤电、水城矿业、六枝工矿、盘县电厂、水城水泥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同时,还有盘南电厂、发耳电厂等一批西电东送的国家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六盘水市交通发达,贵昆铁路(株六复线)形成的东西大通道和由南昆铁路、内昆铁路、水柏铁路及盘西铁路支线构成的南北大通道在市境内形成“十”字交叉,被誉为川滇黔桂四省(区)的铁路立交桥;已建成“水-黄”高等级公路,随着国道65线镇(宁)胜(境关)段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六盘水的区位优势还将进一步提升。城市人口的增长、经济的繁荣、交通的便利,为畜(水)产品的消费提供了广阔和潜在的市场,为畜产品的流通提供了便利条件,为畜牧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第三章
  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规划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全市实际,按照“能快则快、能超则超”的要求,加快畜牧水产业发展,提高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草食畜禽在畜禽群中的比重,提高畜禽出栏率和商品率,提高畜牧水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总体思路
  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无害化生产为重点,根据全市资源条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猪,突出发展肉牛,积极抓好城郊奶业和禽肉、禽蛋生产以及特种养殖。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培育区域性畜牧支柱产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品,立足本地市场,积极开拓省内外市场,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畜产品竞争力。
  三、 发展原则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畜牧水产业,坚持以人为本,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实行圈养牲畜,减少山羊放牧强度,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发展畜牧水产业,要坚持市场取向,立足本地市场,面向国内外市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市场经济原则,选择需求多、市场大、前景好、基础较好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区域性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全面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优质畜产品市场占有率。
  (三)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和市场前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从实际出发建设有规模、有特色、类型多样、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优质畜禽产品基地。
  (四)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注重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推动畜牧业生产向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转变。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以“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为重点,抓好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工作,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五)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经营是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要大力培育和扶持畜牧业生产、加工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与农户建立诚信的技术服务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第二节  规划目标和布局
  一、 规划目标
  (一)畜牧业产值
  畜牧业产值(90不变价), 2010年为9.33亿元,较2005年的5.22亿元增长78.87%,年均增长12.33%;2020年达到17.5亿元,2010~2020年,年均增长6.4%。
  (二)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2010年,畜牧业产值(按现价计算)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从2005年的36.12%提高到40%以上,力争达到45%;2020年,提高到45%以上,力争达到50%。
  (三)主要畜产品产量
  1、 肉类
  (1)产量
  肉类总产量,2010年为18.64万吨,较2005年增长82.03%,年均增长12.73%。其中,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的产量分别为14.15、2.33、0.66、1.40万吨(其它0.1万吨),分别较2005年增长65.11%、198.72%、214.29%、133.33%,年均分别增长10.55%、24.47%、25.76%、18.48%。2020年达到35万吨,2010~2020年,年均增长6.51%。其中,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的产量分别达到26.58、4.44、1.02、2.75万吨(其它0.1万吨),年均分别增长6.51%、6.66%、4.45%、6.98%。
  (2)构成
  猪肉、牛肉、羊肉、禽肉占肉类的比重,2010年,分别为75.91%、12.50%、3.54%、7.51%,与2005年相比较,猪肉所占比重下降7.78个百分点,牛肉、羊肉、禽肉占肉类的比重分别提高4.88、1.49、1.65个百分点。2010年后,按比例同时加快发展。
  (3)人均占有量
  肉类人均占有量,2010年为58公斤,较2005年提高24.17公斤,年均递增4.83公斤。2020年达到102公斤,较2010年提高44公斤,年均递增4.4公斤。2010~2020年,年均增长6.51%。
  2、禽蛋
  禽蛋产量,2010年为6600吨,较2005年增长30.1%,年均增长5.41%;人均占有量为2.05公斤,较2005年提高0.38公斤,年均递增0.07公斤。2020年达到10000吨,2010~2020年,年均增长4.24%;人均占有量为2.92公斤,年均递增0.09公斤。
  3、牛奶
  牛奶产量,2010年为4000吨,较2005年增长708.8%,年均增长51.88%;人均占有量为1.24公斤,较2005年提高1.08公斤,年均递增0.22公斤。2020年达10000吨, 2010~2020年,年均增长9.6%;人均占有量为2.92公斤,年均递增0.17公斤。
  (四)主要畜禽生产
  1、存栏
  猪、牛、羊、禽存栏,2010年分别为141.5万头、69.4万头(其中奶牛1200头)、55万只、600万羽,分别较2005年增长19.44%、61.21%(其中奶牛增长280.95%)、79.33%、38.74%,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2%、10.03%(其中奶牛30.68%)、12.38%、6.77%。到2020年,分别达到190万头、90万头(其中奶牛4000头)、67万只、1000万羽,2010~2020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64%(其中奶牛12.8%)、2%、5.25%。
  2、出栏
  猪、牛、羊、禽出栏,2010年分别为141.5万头、19.43万头、37.5万只、864万羽,分别较2005年增长57.63%、111.2%、164.27%、107.5%,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53%、16.13%、21.45%、15.72%。到2020年,分别达到221.5万头、31万头、55万只、1600万羽,2010~2020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59%、4.78%、3.92%、6.36%。
  (五)渔业
  养殖水面,2010年为1.37万亩,较2005年增加0.87万亩。到2020年达到2.8万亩,较2010年增加1.43万亩。
  水产品产量,2010年为1700吨,较2005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2.87%。到2020年达到3500吨,2010~2020年,年均增长率为15.54%。
  渔业产值(90价) 2010年为510万元,较2005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2.87%。到2020年达到1050万元,2010~2020年,年均增长率为15.54%。
  二、 区域发展重点
  (一)六枝特区
  六枝特区是全市种植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区域,是粮食和油菜主产区,水域面积大,以发展肉猪、家禽和水产业为重点,同时加快肉牛生产发展。
  (二)盘县
  盘县面积大,人口超过了百万,畜牧业养殖基础和资源条件较好,2005年底止,建成的牛改点和羊改点数量分别占全市总数的55%和65%,以发展肉牛、肉羊为重点,同时加快肉猪及家禽、水产生产发展。
  (三)水城县
  水城县发展畜牧养殖资源条件较好,部分乡镇距市中心城区较近,以发展肉牛、奶牛为重点,同时加快肉猪、家禽和肉羊生产发展。
  (四)钟山区
  钟山区发展城郊畜牧业具有独特优势,且潜力较大,以发展奶牛、家禽和特色养殖为重点。
  三、 规划布局
  (一)肉牛、肉羊生产基地
  盘县以南部的红果、平关、乐民、大山、民主、水塘、板桥、珠东、老厂、玛依、新民、马场和北部的四格、盘江、断江、柏果、坪地、松河、普古、淤泥、保基、羊场、旧营,水城县以南部的鸡场、营盘、龙场、顺场、花戛、杨梅和北部的南开、青林、金盆、木果、比德、化乐,六枝特区以洒志、岩脚、平寨、龙场、茅口、堕却、箐口、木岗、牛场、新华、中寨、梭戛等乡镇为重点区域向周围辐射,建设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基地。
  (二)肉猪生产基地
  以六枝特区的平寨、岩脚、郎岱、木岗、龙场等大部分乡镇和盘县、水城县、钟山区主产粮食和工业相对集中的乡镇为重点,引导带动周边区域的肉猪生产,建设优质肉猪生产基地和示范区。
  (三)奶源生产基地
  以钟山区的老鹰山、水城县的滥坝、发箐等乡镇为重点,建设奶源生产基地,六枝特区和盘县逐渐发展城郊奶牛业,以满足城区人民生活的需要。
  (四)禽肉、禽蛋生产基地
  以六枝特区的岩脚、平寨、郎岱、陇脚,钟山区的大河、老鹰山、德坞 、凤凰,水城县的滥坝、木果、发耳,盘县的响水、城关、柏果、盘江、火铺、红果等乡镇办为重点区域向周围辐射,建设优质禽肉、禽蛋生产基地。
  (五)网箱商品鱼生产基地
  以六枝特区的毛口、中寨、龙场、岩脚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以网箱养鱼为主的商品鱼生产基地。
  (六)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和布局
  1、建设原则和目标
  建设畜禽养殖小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依托,保护和改善生态为前提,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引导、业主经营。按照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无公害畜产品生产要求,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逐步实现小区养殖规模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粪便及污染物处理无害化、经营管理组织化。不断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严格按照无公害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标准,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2、养殖小区布局
  “十一五”期间,建设100个畜禽养殖小区,其中肉牛养殖小区24个:六枝特区6个、盘县12个、水城县6个;奶牛养殖小区6个:六枝特区1个、盘县1个、水城县2个、钟山区2个;肉猪养殖小区25个:六枝特区10个、盘县8个、水城县4个、钟山区3个;肉羊养殖小区10个:盘县4个、水城县6个;家禽养殖小区35个:六枝特区10个、盘县10个、水城县10个、钟山区5个。
  3、养殖小区规模
  肉牛养殖小区:每个小区养殖户10户以上,户均基础母牛存栏20头或户均年出栏商品牛50头以上。
  奶牛养殖小区:每个小区奶牛存栏 300头以上。
  肉猪养殖小区:每个小区养殖户10户以上,年出栏生猪2000头以上或户均200头以上。
  肉羊养殖小区:每个小区养殖户10户以上,户均年出栏商品羊50只以上。
  家禽养殖小区:每个小区养殖户10户以上,户均年出栏商品家禽5000羽以上或存栏蛋禽3000羽以上。

  第四章
  体系建设和重点项目
  第一节 体系建设
  一、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公益性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市、县技术干部创造深造机会,提高整体队伍的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加强对乡级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培训,“十一五”期间,每人不少于2次,同时培养250名中专学生充实村级畜牧兽医队伍。注重发挥经营性技术服务组织的作用,鼓励各种技术服务组织、个人和企业参与实施畜牧水产业技术推广项目。认真组织实施“畜牧水产业科技入户工程”,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发展科技示范户,提高示范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科技宣传培训,积极开展形式各异、内容多样的适用技术培训活动,提高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水平。到2010年,建成完善高效的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畜牧水产业的贡献率,提高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良种繁育体系
  积极实施“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合理布局,抓好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猪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方面,市级要建立纯种猪扩繁场,各县、特区、区建立良种猪商品场,乡、镇建立二元杂交母猪繁殖基地,逐步形成三级协调的良种猪生产、推广体系;2010年,猪品改点达到700个,基本普及人工授精技术;能繁母猪达到10万头以上,其中二元杂交母猪的比重达到80%。在牛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方面,2010年,改良点稳定达300个,冻配率达到70%以上;能繁母牛达到30万头以上,杂交改良配种率达到50%以上。在羊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方面,2010年,改良点达到200个,能繁母羊达到20万只以上,杂交改良配种率达到20%以上。在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方面,配套完善六枝特区和盘县两个鱼种场的基础设施,提高供种能力,2010年,全市渔业生产的苗种自给率达到50%以上。
  三、饲草饲料生产体系
  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大力发展人工种草,积极开展天然草场改良和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积极引导农户利用冬闲田土种植一季牧草;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落实天然草场承包责任制,指导合理利用,保护、改良天然草场;抓住退耕还林还草机遇,推行退耕还草和林草间作,不断扩大草地面积;大力推广饲料青贮和氨化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积极发展饲料工业,大力推广全价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依法加强草地监管,实现草畜平衡。2010年,全市人工草地保留面积达到30万亩,利用冬闲田土种植一季牧草(包括绿肥)120万亩, 农作物秸秆科技处理利用率达到30%,年产草总量达到880万吨,可养畜110万个黄牛单位;2010年工业饲料推广使用量达到10万吨以上。
  四、动物疫病防治体系
  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和执法机构,加强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工作和动物防疫、检疫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的行政执法工作。加快兽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到2010年,建成市级和4个县级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开展动物疫病监测、诊断等技术工作;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兽医防疫冷链体系。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乡镇设立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乡镇畜牧兽医站要根据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将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与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等职能分离开来,提高基层畜牧兽医站的专业化水平和疫病防治能力。加强村防疫员队伍建设,积极建设村兽医室,形成覆盖全市所有养殖区域、具备一定专业素质和物质基础的村级动物疫病防治力量。强化渔业疫情测报能力建设,加强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监测和水生动物病害防治监控工作。2010年,全市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产地检疫开展面、规模饲养动物检疫率、屠宰检疫率、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率、上市动物产品持证率、动物防疫证章标志率等要达到100%,散养动物检疫率达到80%,猪、牛、羊、禽等主要家畜死亡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
  五、畜(水)产品安全体系
  建立健全市、县兽药饲料监管机构,完善检测手段,对兽药、渔药、饲料、畜禽饮用水等畜牧水产业投入品和养殖、屠宰、加工、运输、销售环节的畜(水)产品质量实行全程监控,坚决杜绝使用禁用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行为,确保畜(水)产品质量安全。鼓励和指导兽药饲料生产企业、规模养殖场、批发市场、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配备快速检测设备,开展自检工作。到2010年,建成1个市级兽药饲料和畜产品监测中心、4个县级兽药饲料监测站,形成以市级综合监测中心为骨干、县级快速监测站为基础的畜牧水产业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六、市场体系与信息网络
  加强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巩固和壮大传统畜产品交易市场的同时,依托畜产品商品基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建设一批畜产品专业市场,并与城乡集贸市场结合,逐步建成比较完善的畜产品市场体系,拓宽畜产品流通渠道。到2010年,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各建1个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活畜和畜产品专业市场,钟山区建设兽药饲料批发市场,全市各乡、镇、办建活畜和畜产品交易集贸市场。
  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建设,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传统的畜牧水产业。依托国家公用数据网,建设完善市级畜牧业信息平台和县级信息平台,组织各级畜牧水产管理和服务机构、专业组织、企业和个人提供信息资源,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到2010年,建成能覆盖市、县、乡所有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和大部分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养殖场及部分养殖户的信息网络。
  七、标准化生产体系
  标准化是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推进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畜禽养殖水平,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十一五”期间,要结合“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三绿工程”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建立全市标准化生产体系,引导养殖和加工企业按照标准化进行建设和改造。到2010年,建成肉猪、家禽、奶牛、肉牛和黑山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各一个,通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产地认定的生产区域10个,通过产品认证的畜产品5个,培训一支50人以上的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队伍。
  第二节  重点项目
  一、 续建项目
  (一)盘县优质肉牛基地
  该项目于2004年8月开始实施,建设期限为2年,总投资2927万元,实施区域为盘县平关、红果、断江、盘江、柏果、四格、普古、淤泥等8个乡、镇,建设内容为发展养牛专业户10000户,新增基础母牛1.5万头,年出栏优质肉牛2万头;建人工饲草地3.3万亩,新修牛舍18万平方米、青贮池12万立方米,建牛改点4个、乡镇畜牧兽医室8个、村兽医室16个。
  (二)水城县优质奶源基地
  该项目于2004年8月开始实施,建设期限为2年,总投资1299万元,实施区域为水城县滥坝镇、发箐乡,建设内容:建4个养殖小区,发展奶牛养殖专业户200户,饲养青年怀孕母牛1000头,项目建成后存栏奶牛1800头以上,其中产奶牛1000头,出售青年育成母牛146头,年产奶4500吨。
  (三)钟山区优质奶源基地
  该项目于2005年开始实施,建设期限为2年,总投资1379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投资10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1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33万元,金融信贷或业主自筹1046万元。建设规模为新建奶牛专业户200户,购青年怀孕母牛500头,种草7000亩,建青贮池10000立方米、圈舍7000平方米、挤奶平台4个、收奶站2个、改良点8个,完善4个养牛小区畜牧兽医室。项目建成后年存栏奶牛1800头以上,其中产奶母牛1000头,出售青年育成母牛140头,年产奶4500吨。
  (四)六枝特区优质肉猪基地
  该项目于2005年开始实施,建设年限2年,总投资6326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投资7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7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93万元,金融信贷或业主自筹6039万元。建设内容为带动发展3000户“二元”母猪养殖户,饲养良种“二元”母猪1.2万头;发展2万户商品猪养殖户,年出栏优质瘦肉型商品猪20万头。
  二、 拟建项目
  (一)盘县优质肉羊基地
  1、建设规模:年出栏优质肉羊5万只。
  2、项目总投资:600万元。
  3、项目简介:盘县饲养山羊基础条件较好,建设优质肉羊基地,可引进优良品种种公羊与本地母羊杂交改良,也可选用本地优良黑山羊繁育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商品代羊,并用人工优质牧草饲喂,在无公害条件下育肥,通过屠宰加工组织外销,不仅可以保证养殖户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为地方财政提供税收。
  4、效益分析:年新增出售优质肉羊5万只,以100 元/只纯利计算,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500万元。
  (二)优质肉禽基地
  1、建设规模:在全市建设9个优质肉禽养殖基地,其中六枝特区2个、盘县2个、水城县3个、钟山区2个。每个基地发展养殖户100户,年出栏优质肉禽10万羽,共计发展养殖户900户,年出栏优质肉禽90万羽。
  2、项目总投资:9个基地共计1200万元。
  3、项目简介:六盘水市有50多万城镇居民,且有食用“本地鸡”的习惯,市场消费潜力较大。项目利用退耕还林的林间空地种草养鸡,既减少饲料用量、降低养殖成本,又提高经济效益,有效地把恢复生态与牧草利用有机结合,达到生态与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和和谐发展。
  4、效益分析:每年增加收入1800万元。
  (三)水城县优质肉羊基地
  1、建设规模:年出栏优质肉羊5万只。
  2、项目总投资:600万元。
  3、项目简介:传统养殖的羊个体小,长势慢,周期长,产肉率低。建设优质肉羊基地,可引进优良品种与本地羊杂交改良,取其优势,繁育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商品代羊,并用人工优质牧草饲喂,在无公害条件下育肥,通过屠宰加工组织外销,不仅可以保证养殖户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为地方财政提供税收。
  4、效益分析:年新增出售优质肉羊5万只,以100元/只纯利计算,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500万元。
  (四)六枝特区优质肉牛基地
  1、建设规模:在6个乡镇建设30个养牛专业村,扶持发展3000户养牛专业户,饲养基础能繁母牛1.2万头,年出栏优质肉牛6000头。
  2、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
  3、项目简介:六枝特区具有发展肉牛饲养的良好条件,城镇居民相对集中,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建设规模的日益壮大,喜欢吃牛肉的人越来越多。牛肉是出口创汇的紧俏畜产品之一,优质牛肉价格有上升趋势,发展肉牛潜力很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优质肉牛基地,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4、效益分析:年增出栏优质肉牛6000头,以1500元/头纯利计算,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900万元。
  (五)盘县优质肉猪基地
  1、建设规模:扶持3000户农户饲养良种“二元”母猪1.2万头;发展2 万户农户饲养商品猪,年出栏优质瘦肉型猪20万头。
  2、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
  3、项目简介:盘县建设肉猪基地条件较好,商品肉猪可由加工厂组织加工外销,不仅可以保证养殖户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为地方财政提供税收。
  4、效益分析:年新增优质肉猪20万头,以150元/头纯利计算,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3000 万元。
  (六)盘县黑山羊保种基地
  1、建设内容:新建黑山羊保种纯繁场和本品种配种点。
  2、项目总投资:900万元。
  3、项目简介:盘县珠东乡、板桥镇区域内的黑山羊是本地优良品种,1996年六盘水市农牧局把该区域划定为黑山羊保种基地,县畜牧局制定了选种技术标准和实施方案,通过几年选种选配,生产性能有所提高,经测定,各项体尺均高于贵州黑山羊品种指标。基地近几年已为县内提供种公羊近1000只,现存栏14000余只,其中能繁母羊7000余只。实施本项目,进行选种选配,提纯复壮,提高生产性能,扩大优良种群。
  4、经济效益分析:年能增收100万元。
  (七)贵州优良地方品种关岭猪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1、项目内容:关岭猪监测、保护、开发与利用研究。
  2、项目总投资:100万元。
  3、项目简介:关岭猪主要分布在黔中、黔南及黔西南地区的36个县、市和特区,是贵州省的优良地方品种。1984年被选编入《中国猪品种志》,是48个优良地方猪种之一。该品种具有体质结实、臀部丰满等稳定的品种特点和肉质好、耐粗饲、抗病力强、母性好等优点。近年来,由于杂交改良速度加快,外来猪种不断增多,关岭猪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面临品种消失的危险,物种基因一旦消失,将不会再生,损失不可估量,保护关岭猪品种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4、经济效益分析:用关岭猪作母本,生产内三元杂交猪,年可增收50万元。 
  (八)水城县天然草场植被恢复与建设
  1、建设规模:围栏改良草场3万亩。
  2、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 
  3、项目简介:水城县天然草场丰富,但大部分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过牧、滥牧现象普遍,草场退化速度加剧,致使生态环境失衡,尤其是项目实施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石漠化面积大, 进行天然草场恢复与建设,是生态建设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需要。实施天然草场恢复与建设项目,为无公害肉类产品生产提供理想环境,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经济效益分析:年增养1000个黄牛单位,年增收100万元。
  (九)盘县天然草场植被恢复与保护
  1、建设规模:围栏改良草场3.5万亩。
  2、项目总投资:1100万元。
  3、项目简介:盘县是贵州省的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县。该项目符合国家、省、市、县出台的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恢复和保护天然草场,可减少水土流失,降低石漠化程度,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建立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现代畜牧业,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经济效益分析:年增养1000个黄牛单位,年增收100万元。
  (十)紫花苜蓿草粉加工厂建设
  1、建设规模:建紫花苜蓿种植基地2万亩,加工厂1个,年产草粉1.6万吨。
  2、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
  3、项目简介:紫花苜蓿素以“牧草之王”著称,适口性好,产量高,草质优良,富含粗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蛋白质中氨基酸成分齐全,动物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紫花苜蓿已在市内试种成功,随着全市畜牧业尤其是草食畜的快速发展,苜蓿草粉需求量较大。实施该项目,可以带动苜蓿种植,提供优质草产品,节约精料粮,同时能培肥地力,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经济效益分析:年加工增收500万元。
  (十一)六盘水市动物保护体系建设
  1、建设内容:建设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的市、县、乡、村四级动物保护体系:1个市级兽医诊断实验室、4个县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及实验室、98个乡镇兽医实验室、1095个村级兽医室。
  2、项目投资:2300万元。
  3、项目简介:全市动物防疫基础薄弱,重大动物疫情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对人类公共卫生造成极大威胁。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制止重大疫情发生,是防止动物传染病发生、流行和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也是维护人类公共卫生的迫切需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4、经济效益分析:每年减少牲畜死亡增收1000万元。
  (十二)畜牧业市场建设
  1、建设规模:建设3个活畜和畜产品批发市场、1个兽药饲料批发市场。
  2、项目投资:1000万元。
  3、项目简介:全市畜牧业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制约了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加快市场建设,对促进全市畜牧业生产发展、搞活畜产品流通、繁荣城乡经济、方便居民生活、保证供需平衡、稳定畜产品价格,推进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经济效益分析:畜产品流通年增收500万元。
  (十三)六枝特区肉类联合加工厂和家禽屠宰加工厂建设
  1、建设规模:年屠宰生猪60万头、家禽480万羽。年产分割肉、熟肉制品、副产品加工品等8000吨,年产分割鸡肉7000吨。
  2、项目总投资:10000万元。
  3、项目简介:六枝特区是贵州省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县和家禽主产区之一。建设肉类联合加工厂和家禽屠宰加工厂,可以延长产业链,实现畜产品加工增值;可以显著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程度,带动养殖户增收致富;可以增强畜产品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可以有效保障肉品卫生达到标准,保障人民群众食用安全食品;可以促进就业,增加税收,社会效益显著。
  4、经济效益分析:年加工销售收入1.5亿元。
  (十四)盘县肉类联合加工厂建设
  1、建设规模:年屠宰肉牛6万头和肉羊30万只,年加工牛肉9000吨、羊肉5000吨,深加工产品600吨,副产品1000吨。
  2、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
  3、项目简介:盘县是贵州省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县,是全省畜牧养殖大县之一。建设肉类联合加工厂,可以延长产业链,实现畜产品加工增值;可以显著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程度,带动养殖户增收致富;可以增强畜产品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可以有效保障肉品卫生达到标准,保障人民群众食用安全食品;可以促进就业,增加税收,社会效益显著。
  4、经济效益分析:年加工销售收入1.4亿元。
  (十五)水城县肉类联合加工厂建设
  1、建设规模:年屠宰肉牛4万头,加工牛肉6000吨,生产分割肉、冷却肉和熟肉制品等1000吨。
  2、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
  3、项目简介:水城县是贵州省优质肉牛基地县之一,建设肉类联合加工厂,可以延长产业链,实现畜产品加工增值;可以显著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程度,带动养殖户增收致富;可以增强畜产品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可以有效保障肉品卫生达到标准,保障人民群众食用安全食品;可以促进就业,增加税收,社会效益显著。
  4、经济效益分析:年加工销售收入7000万元。
  (十六)乳品加工厂建设
  1、建设规模:日处理鲜奶40吨,产品包括巴氏杀菌奶、发酵乳制品、乳饮料等。
  2、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
  3、项目简介:钟山区和水城县是贵州省奶源基地,奶业发展速度较快。六盘水市内人口密度大,消费群体广,对奶制品需求量大。建设乳品加工厂,可以延长产业链,实现加工增值;可以显著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程度,带动养殖户增收致富;可以增强畜产品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可以有效保障乳制品卫生达到标准,保障人民群众食用安全食品;可以促进就业,增加税收,社会效益显著。
  4、经济效益分析:年销售收入5200万元。 
  (十七)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1、建设内容:建设市兽药饲料及畜产品监测中心,在4个县、特区、区各建1个兽药饲料监测站。
  2、项目投资:310万元。
  3、项目简介:项目建成后,将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市、县两级兽药饲料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网络体系,全方位开展生产、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兽药饲料及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有效地监控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4、经济效益分析:年增收100万元。
  (十八)冷水性鱼类养殖
  1、项目建设规模:在4个县、特区、区各建1个高标准冷水性鱼类养殖基地,面积5000平方米,年生产能力200吨。
  2、项目总投资:600万元。
  3、项目简介:淡水冷水性鱼类是高档水产品的一大类群,市场价格高,养殖效益好,前景广阔。市内地下冷泉水资源十分丰富且出露点高,水质优良,大部分水温常年恒定在16-18℃,适宜开展冷水性鱼类或亚冷水性鱼类养殖。
  4、经济效益分析:年增收200万元。
  (十九)稻田、山塘生态渔业
  1、建设规模:稻田生态渔业面积5000亩;山塘生态渔业面积450亩。
  2、项目总投资:340万元。
  3、项目简介:发展稻田、山塘生态渔业可充分利用渔业资源,有效促进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稻田生态渔业实施区域主要分布在六枝特区及水城县、盘县部分乡镇;山塘生态渔业实施区域以盘县为主。
  4、经济效益分析:两个项目建成后,年产鱼400吨,年纯利200万元。
  (二十)大水面网箱商品鱼养殖
  1、建设规模:商品鱼养殖网箱13亩。
  2、项目投资:900万元。
  3、项目简介:利用北盘江光照水电站等水利枢纽截流形成的大水域,开展商品鱼网箱养殖,可大大促进本市渔业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商品鱼一直靠外调进的局面,实施区域主要分布在六枝特区的毛口、中寨、龙场、岩脚等乡镇。
  4、经济效益分析:年可生产商品鱼780吨,年纯利300万元。

  第五章
  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畜牧业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畜牧业工作的领导。对本地的畜牧业发展,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把基地县建设和动物防疫工作列入县(区)长、畜牧(农业)局长、乡(镇)长岗位目标责任制,作为年度考核目标,实行双线考核。 各地要把发展畜牧业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加大投入,拓宽投资渠道
  大力增加畜牧水产业投入,特别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保证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条件。
  充分用好、用足扶持畜牧水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认真贯彻执行“财政扶贫资金80% 用于种养业,其中不少于50%投向畜牧业”的规定。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畜牧水产业的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政府投入资金重点用于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治、畜产品安全、信息体系和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以及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等。投向畜牧业的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圈舍改造、购买畜禽良种、牧草种子、建青贮、氨化设施补助及农民技术培训等。其他涉农资金也要按照规定,本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大力支持畜牧业发展。
  多渠道增加畜牧业投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多种经济成分以多种形式参与畜牧业生产、畜产品加工和流通,充分调动和保护社会各方面参与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贷款、社会资金投入、引进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整体效益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行粮草畜、林草畜、畜沼粮结合,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林业协调发展。按照大力发展生猪,突出发展肉牛,积极抓好城郊奶业和禽肉、禽蛋生产以及特种养殖的思路,加快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通过内部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
  加快生猪品种改良,优化猪群结构,增加适合市场需求的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的比重;加快肉牛和肉羊品种改良,提高优良品种的比重;加快城郊奶牛发展,提高人均奶产品占有量。进一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扶持力度,突出发展优质肉牛、肉猪、奶牛、肉禽,大幅度提高优质畜产品的比重。
  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生产水平
  切实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养殖户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兴办科技养殖示范点,通过示范,由点到片,由片到面,逐步扩大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面,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科技含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畜牧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大力推广以“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为重点的畜牧业综合配套实用技术。即推广林草畜、粮草畜、畜沼粮结合的生态养殖技术,推广优质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小区规模养殖技术;普及畜禽人工授精杂交改良综合配套技术,普及人工种草、天然草地改良和饲料青贮、秸秆氨化技术,普及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提高畜禽出栏率和商品率,提高家畜个体生产能力,提高牧草、饲料转化率和秸秆利用率,提高动物疫病防治能力。
  五、加快产业化进程,培育和扶持畜产品龙头企业
  认真落实有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畜牧业的格局,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支持各类饲料生产厂、屠宰加工厂、畜禽饲养场等企业深化改革,转变经营机制,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发展壮大。打破行政区域、所有制、行业界限和隶属关系的限制,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引进、改制、改造、新建、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在“十一五”期内集中力量建设和扶持2-3个起点高、规模大、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畜牧业龙头企业。
  六、提高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大力扶持养殖专业户,有计划地建设养殖专业村,形成畜禽产业生产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和支持养殖户组建各种畜牧养殖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统一开放的大市场联系起来,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和统一服务,从而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完善推广“三统两分”小区联户养殖模式,引导农户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
  七、探索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推广新模式
  在推广“三统两分”小区联户养殖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完善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推广新模式,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养殖小区建设要按照贵州省《无公害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标准》技术规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动物防疫和环保设施建设。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养殖工艺,强化生态环境控制,做好畜禽排泄物、废弃物和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使养殖小区真正成为现代化畜禽养殖基地。
  八、依法治牧(渔),把畜牧水产业发展纳入法制轨道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实施条例》、《贵州省动物防疫条例》、《贵州省渔业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动物防疫、草地资源保护和监理、渔业资源保护、种畜禽生产经营和种质资源管理等工作;加强兽(渔)药饲料生产、销售、使用环节的监察管理。大力加强法制宣传,增强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提高执法水平,把畜牧水产业的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来源地址:http://nyb.gzlps.gov.cn/art/2008/3/14/art_2152_25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