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红花岗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26/2010 21:03:00

  一、“十五”科技发展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我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重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发展取得突出成绩,科技进步迈上新台阶,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等称号。
  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遵义市高新技术产业园以药业为主,已有20家企业入驻,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72亿元。遵义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坪桥基地是以钛、锰、铝等金属生产加工为主,园区内钛、锰、铝等金属基础产业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现有企业30多家,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亿元。辖区工业逐步向两大工业园区聚集,园区经济已经成为红花岗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城郊型农业取得新进展。针对我区城郊型农业特点,结合全区畜牧业、无公害蔬菜、中药材种植三大主导产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无公害蔬菜种植、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同时积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了区、镇、村三级农技服务推广体系,从优良品种引进、推广,实用技术运用到农副产品生产、储藏、加工、销售配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贵州百花医药集团等5家企业获贵州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遵义新地锰业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获遵义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遵义钛业通过科技创新,企业关键设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仅2006年就申请专利21项,特别是年产5000吨海绵钛现代化生产技术,使我国迈入世界钛工业生产大国行列。遵义市医药科技工程研究开发中心落户我区,该中心将成为遵义市医药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和中药现代化发展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十五期间,我区部分科技项目被列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贵州省中药现代化重点项目等。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㈠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继续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利用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建设实力红花岗、活力红花岗、和谐红花岗区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㈡基本原则
⒈科技领先原则。必须实行科技发展领先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真正把经济社会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的轨道上来,努力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⒉以人为本原则。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科技发展与推进结构调整、市场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高度重视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区内经济与对外开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⒊市场主导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协作和国内外市场竞争。
⒋政府推动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积极做好营造环境、制定政策、规范市场、吸引投资、培养人才、整合资源等方面的工作。
⒌重点突破原则。坚持有进有退,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选准发展方向,实施重点突破,集中力量办大事。
㈢发展目标
⒈“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建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明显进展;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重大进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实现重点突破;科技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打造科技平台和推进资源整合迈出重大步伐,进一步提升现有工业园区的质量和水平;引进科技成果和推进产、学、研结合成效显著,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率和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科技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作用不断提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作用发挥明显增强,科学技术普及迈上新台阶,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明显提高,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到2010年,力争把红花岗区建设成为全省有科技特色的经济强区,为红花岗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提供科技支撑。
⒉主要预期目标
⑴科技投入和效益显著增加。基本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投入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8%以上,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以上。财政性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以上。
⑵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2010年占辖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以上;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到60 家,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项目80个以上。
⑶科技基础和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在区域内建成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启动建设红花岗区科技大厦。进一步完善并发挥区科技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乡镇科技指导站作用,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
⑷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高。力争新增省部级科技成果5项左右,专利授权数达到 300件以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全区万人拥有的专业人员数达到300人以上;科技普及率提高到95%以上,人均科技普及经费达到0.3元以上。
⑸促进建立节约型社会取得积极成效。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好一批循环经济重点科技示范项目,万元GDP综合能耗在现有基础上下降20%以上;科技在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十一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㈠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加快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科技和人才资源整合,实施科技创新重点突破。积极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力争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与科技示范区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和重点企业连为一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投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
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新型科技创新平台
按照“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依托区内外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选择重点领域,集中重点扶持,加快建立以企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特别是主要工业企业全部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力争在区域范围内初步形成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2—4个;基本建立起以中药现代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
依托省内高校以及区域内外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立红花岗区知识创新基地,广泛开展产、学、研结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重点支持区内科研机构开展地方疾病及特殊疾病基因筛查、防治基因缺陷的药物筛选等高技术科研项目研究。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能力。根据红花岗区产业发展需要,依托骨干企业和重点发展项目,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和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产品、技术、设备和科技成果;重点支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快生产技术与设备的改造与更新;大力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⒉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努力提高科技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水平,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推广创造良好的科技环境和条件。
重点扶持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发挥街道和乡镇科技指导站的作用,继续扶持发展基层科协;建立红花岗区科技中介服务信息网络,努力提高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充分发挥中介服务对促进科技发展的作用。
建立政府与区内外重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技术中心的联系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服务;组建科技、经济顾问咨询服务中心,发挥各方面专家对政府重大科技、经济活动的参与和咨询作用。
⒊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加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社会筹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进一步增加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科技发展基金、专利资金、科技进步贷款贴息资金和科普活动经费等科技投入。积极推进科技领域的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科技投入资金管理、监督和效益评估制度,规范科技经费资助的申请和立项方式,扩大科技经费资助的范围。大力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或投资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制和运行机制。
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
⒈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使我区二、三产业增加值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重点发展钛、锰、铝、镁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锂电池开发、生物制药业和环保产业。
⑴大力发展以海绵钛及钛系列产品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
重点支持遵义钛厂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加强开发钛的系列产品钛白粉、海绵钛、碳化钛、硼化钛,氮化钛及钛材深加工;支持新地锰业、天磁锰业、玉隆铝业、世纪天元等企业对锰及锰合金,铝、镁、硅及加工材料的系列开发;积极开发超微粉材料制备及其应用技术;扶持高纯材料,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⑵大力发展以锂电池为代表的化学物理电源开发
积极配合梅岭化工厂大力发展新能源(化学物理电源)产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基本形成动力型锂电池(含锂聚合物电池)等为主的新能源产业。
⑶大力发展中药现代化产业
“十一五”期间,要以信息化促进中药现代化。积极培育一批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高、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能力强、管理先进的现代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建立1-2个年销售额达到5亿元以上的制药企业。要进一步依托贵州中药材资源优势,加强民族药品的开发与重大工艺创新。建立以百花医药集团为主的生物制药研发平台。加快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强化中药产业的自主创新。重点扶持原创性、创新性、特色性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力争到2010年全区实现新研发三、四类以上新药5个(其中国家二类以上新药2个)。建立中药行业技术示范工程;努力实现中药材优质、安全、高产栽培技术,加强医药用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强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使红花岗区成为全省生物技术重要的研发中心之一。
⑷大力发展新兴环保产业
要通过发展新兴环保产业,加大对有毒气体如氯气的治理,防止跑、滴、漏对城区大气环境造成污染。支持遵义碱厂等化工企业对生产废水的回收利用;对冶金化工企业排放的固废物开展综合利用。积极支持瑞安水泥有限公司对坪桥园区锰矿渣、电石渣的开发利用。积极发展新型环保产业,贯彻落实综合利用工业固废物的环保产业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
⒉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适应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努力增强现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⑴冶金工业
支持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依托上海同济大学、贵州大学,联合水城钢铁公司,加强钢铁线材制品制造新工艺技术开发平台“贵州省线材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促进其技术、信息、人才的共享和交流,加大新工艺、新结构和高、尖端产品的开发、引进、吸收、转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力度。以合金刚丝开发、1×19W多丝大直径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开发,钢丝绳疲劳试验机的设计开发及钢丝绳疲劳性能研究等为重点。  
⑵化学工业
支持遵义碱厂与清华大学环保工程学院、浙江省化工研究院、贵州大学等进行产学研及人才培养的全面合作,利用遵义碱厂与贵州大学化工学院共同组建的“贵州氯碱化工研究与开发工程中心”以项目为载体,开展氯碱化工工程技术,三废资源化利用、氯碱化工产品制备技术等方面的研发。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菌PVC树脂、纳米抗菌塑料、硬硅钙石保温隔热材料的研究开发,促进其成果快速转化。
⑶食品工业
重点支持遵义特色食品如折耳根的深度开发,发展辣椒及系列产品。加大对干鲜果品的开发,依托畜牧业大力发展肉类食品加工。积极扶持董酒厂在巩固传统名酒生产工艺的基础上依托其品牌效应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省内外市场。
⑷建材工业
支持建材工业积极开发新型环保建材,淘汰落后工艺和产品。重点支持遵义瑞安(忠庄)水泥厂的搬迁和技术改造,引进国内先进生产工艺建设年产80万吨的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
⒊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加快高新技术在服务业中的推广应用。要重点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高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传统服务业,大力提高房地产、旅游、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科技进步,努力增强服务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积极扶持各类市场引进、吸收现代管理技术。发展货物中转、仓储配送、货运代理,物流经营管理等新型业务,规范和完善租赁市场、旧货市场和拍卖市场,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中介市场和服务性消费市场,构建各种层次与各种类别相结合的流通网络。
积极引导社区服务业的科技进步。加大科普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科技素质。完善社区服务硬件设施,构建区、街道和社区三级社区服务体系,重点加强社会服务业的科技进步。“十一五”期间,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建立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积极开展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残疾人服务站、社区就业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等社区组织的现代化建设。
促进旅游业的科技进步。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打造、提升我区旅游景区、景点,提高服务质量。紧紧围绕食、住、行、购、娱等旅游服务业和城市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娱乐、文化会展、特色饮食等特色旅游项目的发展,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展示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中心的红色旅游、地方历史文化及高原城市风采。在中心城区布局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有档次的旅游住宿接待设施、娱乐健身设施、购物中心等。
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⑴积极开展“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以《遵义市红花岗区鱼腥草种植基地建设及产业化》项目为载体,把“科教兴区”战略切实落实到企业和农村。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壮大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药业特色支柱产业,有效带动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促进建立富民强区的长效机制,实现民富区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公共服务能力,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⑵积极发展畜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自然资源为基础,注重牲畜良种的引进和培育,在抓畜产品产量的同时,重点抓质量的提高。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加快畜牧产业化步伐。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协会)”的生产模式建立养殖示范带和畜牧养殖小区,大力发展生猪,突出发展肉牛、奶牛,提高优质家禽的数量和质量。支持畜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发展畜牧业,促进全区经济快速发展,在利用好资源的同时,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和整治力度,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到2010年畜牧渔业产值达到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达到46%以上;肉类总产量达4万吨、禽蛋产量2800吨、奶类总产量7700吨、水产品产量达到800吨。
⑶积极发展蔬菜产业。合理规划、突出特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努力向“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发展。提高蔬菜安全质量水平,逐步建立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制定特色和优势种类无公害蔬菜的操作规程,加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扩大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努力发展有机蔬菜,使蔬菜业成为繁荣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㈢以信息化促进科技进步
“十一五”期间,按照“统筹规划,政府主导、安全可靠、统一标准、联合发展、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市场驱动”的原则,以实现科技现代化、经济社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为方向,进一步提升红花岗区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普及,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健全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区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力争到2010年,努力把红花岗区建设成为全市重要的网络中心、数据中心、信息中心和全省信息化城区。
⒈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普及
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努力促进信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结合城市现代化、产业结构升级、科技信息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实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科技信息和社区信息工程建设。力争到2010年,使全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普及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大力推动工业信息化。在全区工业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广泛推广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微电子技术、CAD/CAM/CIMS技术及MIS、ERP系统,加快企业上网工程,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的全面渗透与融合。力争到2010年,全区80%左右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企业上网,50%左右的企业注册企业域名、建有企业网站,70%左右的企业基本实现企业信息化;建立起全区工业企业信息网,全区工业企业联网率达90%以上,初步实现“厂厂通”。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专业化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商贸流通、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与融合;重点建立各类专业市场、企业产品信息和政府采购信息库相联网的电子商务网。积极发展网上选购、洽谈、推介、招商引资等新的贸易和服务方式;建立和完善电子数据交换中心(EDI),开展CA认证工作;积极引导发展企业之间的(B to B)电子商务。到2010年实现全区100%的专业市场、100%的政府采购信息上网发布,90%以上企业产品上网发布;建成1至2个电子商务平台,使电子商务发展进入新阶段。
以构建数字红花岗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以加快实现电子政务为目标,逐步建立以区政府为核心的办公业务网,完善政府公众信息网,建立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的政府信息资源数据库,加快网上应用项目的开发推广,构筑以“三网一库”为基础的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网络,实现机关办公业务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实现政府公用信息资源共享。力争到2010年政府系统基本实现信息、公文传输电子化,逐步实现会议、办公网络化,主要业务电子化。
积极建立红花岗科技信息网。要依托科技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条件,重点吸收和引进技术、项目、人才。建立全区科技信息综合网络和科技信息资源综合导航系统,建立科技政策法规、科技项目、科技成果、新产品、新技术及科技人才、专利项目、科技文献等数据库,对科技项目、人才、企业及投资等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发布科技信息,开展网上科普活动等。力争到2010年,建立起人才数据库、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及招标等数据库。
⒉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加快政府信息、公共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企业信息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加强各类应用系统和专业数据库建设,开发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业务信息系统及基础性、公共型、战略性的政务数据库;加强对信息产品的严格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组织好产业信息、企业信息、市场信息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与上网,建成教育信息库、医疗医药信息库、影视娱乐信息库和信息技术等信息库。
积极引导和扶持对公益性信息的收集、加工,加强资源、环境、农业、金融、财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公用事业等公共数据库建设。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信息资源开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共同建设,通过建立数据库和区门户网站,实现更广泛的资源共享。
㈣以科技进步促进教育卫生事业发展
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树立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意识,充分发挥红花岗区的教育资源优势,加大教育的财力投入,重点加强农村教育基础实施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巩固两基教育,大力普及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推动全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教育,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探索全区同级同科统一备课、说课的教研方式,推进全区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2007年以后每年递增2.5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每10万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人数达到1.20万人以上,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率达到85%。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相结合。加强与企业、行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探索针对岗位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
积极推进卫生事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发展人口、健康及生殖保健技术;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地方病、重大流行病防治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水平;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区公共卫生安全快速反应及应急处理体系建设。在保证城乡居民基本卫生要求,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基础上,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卫生需求,不断增强全区人民的健康素质。
加强卫生基础实施建设,改建市人民医院,完成市妇女儿童医院门诊综合楼改造项目。加快卫生信息化、卫生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建设,构建区卫生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处理、贮存和传输网络,实现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信息联网,实现辖区内外医疗卫生科技信息的共享和交流。逐步推行网上医疗服务咨询和药品销售,进行疾病早期诊断、早期筛查,提高治疗和预防效果。
积极整合优化卫生资源。积极支持区属医疗机构与省内外医院和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建立起以区内医学科研机构、高等医学院校为主体的医学科学研究体系,以制药企业、医疗卫生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和以中介机构为主的科技服务体系,实现医、教、研、产更广泛、更紧密的联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高校、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联动的卫生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医务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加快开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促使医疗、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㈤以科技进步推进可持续发展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的主要任务,积极依靠科学技术推进人口计生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是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工程,建立覆盖市、区、镇(街)的人口计生广域资源网和信息交换平台,重点突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数据库建设及应用,构建育龄妇女信息系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系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监测干预信息系统、人口计生政务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形成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动态监测,决策支持和公共服务等信息化应用体系。2008年完善村(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数据库建立,实现人口计生数据库与计生技术服务平台的资源共享;2010年,建成红花岗区人口计生公众网与内部专网的建设,逐步实现部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实现人口计生管理现代化、服务优质化、决策科学化;二是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区、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建成以区站为龙头,镇中心服务站为骨干,普通镇服务站为依托,村(社区)服务室(站)为基础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全面规范推进“三大工程”,积极推广、使用新型避孕方法,实施儿童和青少年健康促进计划,对0—6岁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2008年完成城区婴(幼)儿早教基地建设及村级计划生育室和卫生室的整合工作;2010年,完成区生殖健康实验室和出生缺陷干预中心实验室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善环境质量,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建立示范工程,推广环保最新实用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在农业方面,建立以沼气池为主的再生能源,支持农业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尽快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在保护与治理环境的同时,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到2012年基本建立适应红花岗区实际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环境污染状况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辖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积极支持企业的节能降耗技术。对高耗能冶金企业积极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技术,在“十一五”期间要节能降耗20%。以实现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对产品没有市场,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大,长期亏损的高耗能企业实行整顿转产。
加快饮用水源保护和湘江河治理。加快南部工业区的粉尘,含二氧化硫的有害气体以及工业废渣污染治理;对主要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和工业固废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在重点行业推广液化气、电热、煤气、发展洁净煤技术,降低工业与民用燃煤含硫量及灰份;继续推进城区锅炉改燃工作;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积极争取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实施遵义电厂的异地搬迁、红花岗区洛江河治理、中心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工程、中心城区污水截流工程,遵义市湘江河治理工程建设。
㈥大力搞好科普宣传,提高市民群众科技素质。
要充分发挥科协的作用,开展科普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政府网站、报刊杂志、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和科普活动普及科技知识,实现科普宣传经常化和制度化。在农村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开展科技培训,宣传科技知识,反对封建迷信,推广科普要“三为主”(以农业为主、实用为主、普及为主);在城市以社区为主开展科普宣传,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红花岗区科技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⒈科技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红花岗区区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多属规模小、能耗高、技术含量低、污染较重的企业。科技投入与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辖区内的江南航天集团、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遵义碱厂、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专业技术力量雄厚,技术开发能力强,但多是自成体系,和区属中小企业关联度不大。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难以整合区内科技资源并形成科技合力,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的整体效应。
⒉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与科技型、效益型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农产品档次不高,名特优农产品少,市场竞争能力弱;农业的专业化分工不明显,在现有的8个镇,农产品生产的区域优势和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趋同化十分明显。
⒊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建设滞后,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缓慢,现有的科技中介机构功能不强,未能与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的合理流动搭建平台。区域科技资源整合不够,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⒋科技人才引进、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机制尚未健全。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引进不够,虽然制定了一些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但具体操作的效果不很理想。企业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缺乏领军人物。
五、红花岗区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
⒈市场竞争对科技进步的依赖越来越强。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已成为世界新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确保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对先进技术的大量需求;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需要加速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进一步推动红花岗区的科技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有利于促进红花岗区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科技持续发展。
⒊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科技进步。泛珠三角地区经济融合、合作升级的步伐不断提高和“南、贵、昆”经济带逐渐形成以及黔渝经济的融合,资源的共享对推动地区经济及科技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得以显现,将促进红花岗区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红花岗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开发特色经济、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机遇。
⒋工业园区建设将得到更大发展。“十一五”期间,遵义高新技术园区和遵义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坪桥基地列入遵义市重点建设的工业园区,在产业政策、资金上将会得到更多的扶持,通过两个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企业集聚,生产要素集中和资源优化配置,使工业园区成为红花岗区实施工业强区的重要平台。从而成为红花岗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推动全市实现工业化的重要示范园区。
⒌区位优越将成为新一轮客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热点。红花岗区是遵义市的中心城区,交通便利,川黔铁路、210国道穿越全区,同时又处在四川和重庆市出海大通道遵崇高速公路和贵遵高速公路的连结点,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可以充分依托重庆市巨大的经济幅射带动作用拉动红花岗区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红花岗区以冶金、化工、食品、生物制药为主的产业结构和重庆互补性很强。只要抓住机遇积极寻求与重庆市的技术协作,对推动全区的工业科技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⒍红花岗区药业列为遵义市的重点现代化生物制药基地,将会得到遵义市政府的重点产业政策扶持。遵义高新技术园区是遵义市政府在“十一五”期间规划的重点生物制药基地,现代生物制药科技含量高,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生物制药业列入市、区重点扶持的产业后,政府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扶持 ,有利于企业做强作大。
⒎红花岗区列入国家级科技进步示范区为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国家级科技进步示范区的建设,将吸引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入驻红花岗区,产生集聚效应,形成科技型企业的产业集群,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六、“十一五”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
㈠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
⒈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组织管理体系。加大创新体系建设力度,组织、引导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营造完善的体制、机制、政策和法制环境。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纳入区对各部门、街(镇)的考核目标。
⒉健全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引资项目、科技经费投入、专项资金评估制度,积极探索科技成果商品化的途径和方法,健全专利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
⒊进一步推进科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加大科研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建立科技服务平台。积极按照产权多元化的改革途径,积极推进民营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组织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㈡营造良好科技发展环境,积极扩大科技领域对外开放
⒈营造宽松政策环境,构建诚信政府。制定强化落实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优惠的政策,切实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严格依法行政,健全科技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法规和制度的规范、推进、保障作用,把科技宏观管理和微观活动纳入规范管理轨道。建立健全政策征询和反馈制度,完善政策协调沟通机制,增强政策的透明度。
⒉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强与省内外及周边县(市区)的科技合作,完善对外开放的合作机制。积极建立企业间对接合作机制,民间团体互访、研讨和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提升开放层次和完善开放机制,推进资本性合作向人才培训、科学化管理合作拓展。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和以贵阳为龙头的黔中经济圈。加强与西南各中心城市的科技合作,推进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和流动。发挥红花岗区区位和科技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合作开发具有区域资源优势的环保、机械电子、生物工业项目。不断扩展新的合作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全面提高红花岗区的科技对外开放水平。
㈢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
⒈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加大高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制定并落实人才选拔机制,以环境吸引人,以事业留住人。根据需要适时调整人才结构,重视引进、培养拥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技术创新人才以及现代管理人才;引进、培养能把握技术发展趋势,懂得金融、市场营销的科技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建立激励创新创业的分配机制,鼓励和实行技术、专利、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在充分体现知识与技术资本化、产权化和效率优先的原则下,通过科技人员技术参股、技术股份配送、股份奖励和年薪制等方式,实行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⒉努力实施“引才引智”工程。按照大人才观和智力资源共享的思路,强化柔性引进机制,拓宽引进渠道,重点引进我区急需的科技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建立特聘专家制度,实行“引才”与“引智”并举,采取兼职、聘请客座专家、借调、借用等方式,引进国内外、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课题研究,进行科技攻关。
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人才激励、合作竞争的有效机制,完善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措施,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继续实施各类优秀人才计划,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科技队伍结构,重点建设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服务等几支队伍。
㈣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投资效益
⒈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资体系。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银行贷款、上市融资、风险投资为支撑,广泛吸纳各方面资金,形成多元化科技投资体系。通过政策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
⒉逐年加大政府科技投入。逐步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社会公益性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红花岗区科技发展与技术创新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⒊建立吸引科技项目入驻机制。通过政府招商引资积极引进科技成果。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作为投资入股,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参股可以超过35%。
⒋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科技经费的管理制度,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建立财政科技投入效益的评价和监督管理机制。
㈤加强组织领导,整合科技资源,扎实推进科技规划实施
⒈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紧迫性,充分认识加速科技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对我区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性。大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创新氛围,建立鼓励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科研力量,加强对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我区实施转化的服务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⒉牢固树立科技示范区和科技强区的观念。一方面推进体制和制度创新,整合红花岗区区域内的技术、人才、教育、资金、土地、信息等资源;另一方面改善发展环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整合遵义市区域外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加强与周边地区政府间的联系与交流,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合与合作。通过政府之间的联系,促进区域之间企业的联合发展,同时发挥集聚效应和“领头羊”的作用,延长产业链,推进行业间的资源整合。
⒊充分利用辖区各类资源。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在工业园区组建科技研究与实习基地,使其成为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载体和合作创新平台。充分发挥驻遵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用利益连接机制,把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优势整合在一起,建立紧密合作的科研创新体系。
⒋建立知识创新体系,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采用多种形式的联合,共建共管,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组建行业性或区域性的科技研发基地。
⒌扎实推进科技规划实施。各级各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科技规划在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要围绕规划实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提高依法行政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用规划引导企业行为方向。广泛宣传建设科技强区发展规划,使规划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合作,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积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氛围,确保“十一五”科技规划的全面贯彻实施。
 
 



来源地址:http://www.zunyi.gov.cn/cms/http://rkjsj.zunyi.gov.cn/cms/cms/website/zhengfu/jsp/page.jsp?channel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