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 论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我县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新一轮增长上升期所要制定的五年规划,是承前启后的一个规划,是今后五年甚至更长时期和田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蓝图。
一、行政区域
和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处东经78°-80°30"、北纬34°30"-38°07"之间,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之间。东临玉龙喀什河与洛浦县毗邻,东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西临喀拉喀什河与墨玉、皮山两县隔河相望,西南同印控克什米尔相交,北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与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接壤。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1500公里,航程1050公里,和田国际机场位于我县吐沙拉乡境内。
全县行政土地面积4.0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5%,沙漠占3.7%,绿洲仅占1.3%。南北长500公里,东西宽20-150公里,略呈葫芦状。南部高山连绵,峡谷遍布,北部地势低平,属塔里木盆地。现有耕地面积39.21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5亩。有可垦荒地100万亩。
全县共辖11乡1镇1个园艺场,216个行政村,115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88万人,6.51万户,其中农业人口27.59万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汉、回、克尔克孜、锡伯族等民族聚居的边境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气候温适,水源充裕,“宜谷稼,宜园艺、宜棉花、宜蚕桑”。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一颗璀灿明珠,是蜚声海内外的玉都和织毯业名城。毛泽东等历代伟人曾用“手持玉龙三百万”,“万方乐奏有于阗(和田)”等诗词称颂它。
二、自然资源
1、光热资源。和田县属于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年降水量34.8mm,年蒸发量2563.4 mm,平均气温11℃,平均大于15℃—20℃的温度达3000小时,长达125天, 年日照2470-2795小时,四季分明, 冬温夏暑,昼夜温差大,春夏多沙暴浮尘天气,无霜期达210-230天。
2、水土资源。和田县地表水资源量为10.88亿立方米,实际利用量6.1亿立方米,占资源量的56.07%,主要集中在玉龙喀什河及喀拉喀什河河水。地下水资源贮量4.52亿立方米,可开采量3.8亿立方米。全县有中、小型水库4座,年平均蓄水4330万立方米,机电井382眼。
3、产品资源。和田县是久负盛名的瓜果之乡,土特产主要有核桃、葡萄、无花果、小茴香、沙枣等。年产干鲜果5.65万余吨,其中地产核桃个大、皮薄、味美,补脑益智,年产量达4335余吨,占全疆核桃总产量的70%,是目前全疆最大的核桃生产基地。野生动物有黄羊、狐狸、旱獭、野猪、狼、雪鸡、野驴等。野生药用植物有甘草、大芸、枸杞、锁阳、党参、紫菜、大黄、青兰、麻黄等。自古以来 “和田地毯”和“和田玉”闻名遐尔,和田县是羊脂玉的主要产地。
4、矿产资源。本县矿产资源有煤、铁、云母、玉石、铅、黄金、锂辉石、锌、粘土、铜、石灰石、滩盐、石膏、铍、锂、钽等稀有金属,地下还有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中煤的储量达到9319.6万吨,可开采500年。
5、旅游资源。和田县古称“于阗”,系古“丝绸之路”西南之要冲,文化遗迹较多。有米里尕瓦提、约特干、奈加拉哈尔、布盖乌依里克、库玛尔石窟等遗址。曾出土唐宋货币,金饰品、陶器等多件,有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余处,县境内有“千年核桃王”和被称为人间仙果的500年“无花果王”;有被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称为“天下奇观”长达1050公里的“葡萄长廊”。“农田藏在林网中,渠水流在树林间,道路躺在林带下,葡萄长廊通四方。”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快速发展,每逢夏秋,游人如织,竞相领略塞外田园风光。
6、人才资源。全县具有相关职称的科技人才0.36万人,其中:拥有初级职称科技人才0.28万人,拥有中级职称科技人才0.08万人,拥有高级职称科技人才0.002万人,重点分布在教育系统和医疗卫生系统。
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74392万元,比上年增长13.28%,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55.72元,比上年增长15.1%。2004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500元,比上年增长9%。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经过“九五”、“十五”计划的实施,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得到不断优化,农业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优势作物的种植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农牧民增收重要渠道。目前全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59.01:18.84:22.15。
3、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十五”以来,国家、自治区大力支持和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和田县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交通、水利、民航、电信等配套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创造了便利条件。
4、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进步、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基本形成了九年制基础教育体系。农牧区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
第二章 “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设想
第一节 “十五”计划的回顾
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十五”以来,和田县经济保持稳步增长,规模持续扩大。十五期间和田县生产总值计划6.5亿元,实际(2005)完成7.44亿元,完成计划的114.46%,较“九五”末(2000年)增长61.02%。其中:第一产业实际完成增加值43902万元;第二产业实际完成增加值14015万元;第三产业实际完成增加值16475万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由“九五”末的75.6%:7.4%:17.0%调整到目前(2005年)的59.01%:18.84%:22.15%。
“十五”期间,全县总人口计划286016人,实际总人口288888人,比计划增加2872人,自然增长率为14.6‰。
“十五”期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为12.89亿元,累计安排和田县扶贫资金11830.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763万元,财政扶贫资金6067.5万元。
“十五”期间,林业面积计划60.32万亩,实际完成94.53万亩,完成计划的156.71%,其中:经济林规划30万亩,实际完成40.43万亩,完成计划的134.76%;防护林规划13.42万亩,实际完成13.25万亩,完成计划的98.73%;天然林规划16.9万亩,实际完成39.7万亩,完成计划的234.9%。
“十五”期间,畜牧业年末存栏计划100万头只,实际年末存栏77.47万头只,完成计划的77.47%,较“九五”末增长2.8%;商品畜计划41.3万头只,实际提供商品畜32.82万头只,完成计划的79.47%,较“九五”末下降30.2%。
“十五”期间,粮食总产量计划20.91万吨,实际完成17.59万吨,完成规划的84.12%,粮食面积计划23.8万亩,实际种植22.22万亩,完成计划的93.36%。
“十五”期间,棉花总产量计划1.5万吨,实际完成0.62万吨,完成计划的41%,较“九五”末增长6.9%,棉花计划面积12.5万亩,实际种植5.1万亩,完成计划的40.8%,较“九五”末下降44.54%。
“十五”期间,工业总产值计划7000(不变价)万元,实际完成4188(不变价)万元,完成计划的59.8%,较“九五”末下降30.4%。
“十五”期间,乡镇企业总收入计划19938万元,实际完成22630万元,完成计划的113.5%,较“九五”末增长33.5%,其中:乡镇工业产值规划8653万元,实际完成9900万元,完成计划的114.4%,较“九五”末增长54.7%;利润规划1228万元,实际完成1420万元,完成计划的115%,较“九五”末增长51.2%。
“十五”期间,计划架设10KV线路315公里,实际完成10KV线路681.9公里,完成计划的216.5%;计划10KV配电变压器156台,实际完成10KV配电变压器379台,完成计划的242.9%。
“十五”期间,防洪工程规划130公里,实际完成各类防洪工程174.24公里,完成计划的134%。干渠建设与改造工程规划98公里,实际完成112.5公里,完成计划的114.8%,新增各级灌溉渠道216.4公里。
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规划11.4万亩,实际完成1.5万亩,完成计划的13.16%,改良盐碱地面积0.13万亩。
人畜引水工程水厂计划9座,实际完成17座,完成计划的188.8%。解决6.7万人,13.4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实际完成13.2万人,2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完成计划的197%和185.5%。
新修县乡道路35公里,建成1560米大桥一座,从根本上改变了北部两乡四农场6万人的交通问题,加快商品流通,增加运输量,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一二三产业的生产结构调整缓慢
“十五”计划的实施中,和田县与发达地区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目前,一二三产业的生产结构为59.01%:18.84%:22.15%,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85.21%:1.36%:13.43%,与自治区一二三产业的生产结构19.1%:42.0%:38.9%的比重相比相甚远,我县生产结构中,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较低,三产比重明显偏低。产业结构单一,调整缓慢,农村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产品经济仍处于简单粗加工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偏大,种植业仍占主导地位,林果业、畜牧业没有形成规模。
2、农牧民增收渠道狭窄
2005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455.72元,只有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445元的59.53%,差距较大,来自一产业收入882.42元占总收入的60.62%,来自二、三产业及其他收入占39.38%,其原因是增收渠道狭窄,农村低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产品和生产能力过剩,而许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而又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生产能力则供给不足,产、供、销、贸、工、农等社会服务体系相互脱节,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3、基础设施投入少
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条件差,特色资源欠开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和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有县无城,财政十分困难,无力解决基础设施资金,而每年全县到位的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又是有限的,因此还需不断加大力度,加强投入,增强县域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
4、市场体系不完善,产品开发力度不大
和田地处边远、基础设施滞后,远离中心市场,交通线长,运输成本高,信息不灵、农产品难以运出、产品在竞争中缺乏竞争力。优势林牧农产业和恶劣的生态环境给特色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其主要原因有优无势,发展规模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市场开拓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不利于产品向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5、科技投入少,人才短缺
科技欠发达,劳动者素质较低,人才缺乏。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文化落后,农村人口掌握实用技术的人口少。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低。人才奇缺是扶贫和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因素。
三、“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和田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分析“十一五”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十一五面临的机遇和发展潜力
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际互融性进一步增强,国际形势基本处于发展与稳定状态,国际大环境为我县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发展基础。
2、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县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发展机遇。
3、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自治区提出和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重点在南疆,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4、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县加快工业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5、地区提出的“6个30万”富民工程的深入实施,丰富的绿色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为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打下坚实基础。
6、富有民族特色和自然特色以及文物古迹的旅游资源,为我县发展旅游业提供发展空间。
(二)挑战和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
2、工业发展落后,工业化率低,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3、科技文化发展水平较低,人力资源丰富但知识型、专业技术型人才十分缺少,结构不合理,等等,这些将对我县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总之,“十一五”期间,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机遇,正确分析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又快又好的发展作为主题,运用发展的眼光和方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将会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
第二节 “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及2020年远景目标
一、“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又快又好的发展作为主题,以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幅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力实施六个30万富民工程,围绕“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南核北葡、增收富民”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林、牧、农”产业格局;立足特色,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进能源、矿产、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绿色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资源节约为先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稳疆兴和、固边富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到2020年把和田县初步建设成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社会文明、环境优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小康社会。
二、经济总量目标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张,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46200万元)翻1.4番。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23112万元,(以2005年74392万元为基数,下同)年均递增10.6%,力争达到12%,其中:第一产业63911万元,年均递增7.8%;第二产业26631万元,年均递增13.7%;第三产业32570万元,年均递增14.6%。人均GDP达到3959.3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55.72元,年均递增200元。
──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03741万元,(以2005年为基数,下同)年均递增10.6%,力争达到12%,其中:第一产业93040万元,年均递增7.8%;第二产业50606万元,年均递增13.7%;第三产业60095万元,年均递增13.82%。人均GDP达到6066.1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55.72元。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37173万元,(以2004年为基数,下同)年均递增10.6%,力争达到12%,其中:第一产业135446万元,年均递增7.8%;第二产业96161万元,年均递增13.7%;第三产业105566万元,年均递增13.18%。人均GDP达到9609.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55.72元。
三、经济结构目标
“十一五”时期及更远时期,力争使全县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更加优化:
2005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9.01:18.84:22.15;
2010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1.91:21.63:26.46;
2015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66:24.84:29.50;
2020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17:28.52:31.31;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
“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为12.8亿元,“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累计达到20.8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62.73%。投资领域重点分布:林、牧、农、水利、交通基础建设项目32个,总投资89124.43万元,“十一五”期间投资45516.23万元;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4个,总投资45836.57万元,“十一五”期间投资44806.57万元;旅游项目3个,总投资1216万元;招商引资和工业项目13个,总投资162435万元,“十一五”期间投资82150万元;公、检、法项目6个,“十一五”期间投资3370万元。
五、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左右,实现初中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力争达到30%左右;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左右,实现初中入学率达到97%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财政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城乡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好转。
六、可持续发展目标
2010年年均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22.7‰和14.7‰。总人口控制在31.09万人;2015年总人口控制在33.59万人,年递增14.58‰;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35.09万人,年递增14.58‰;
2010年农业人口控制在29.01万人,年递增控制在14.58‰;2015年农业人口控制在31.18万人,年递增控制在14.58‰;2020年农业人口控制在33.52万人,年递增控制在14.58‰。
201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0.74%;2020年年均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23‰和15‰。森林覆盖率提高到0.76%,城乡环境质量改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七、主要经济指标
(一)财政收入。2005年财政收入为2114万元,2010年财政收入达到3965万元,年递增13.4%;2015年财政收入达到7465万元,年递增13.4%;2020年财政收入达到14055万元,年递增13.4%。
(二)农牧民人均收入。2005年人均收入为1455.72元,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2455.72元,年递增11.02%(200元);2015年人均收入达到3455.72元,年递增9.03%;2020年人均收入达到4455.72元,年递增7.74%。
2005年林果人均收入为272.97元,2010年林果人均收入达到420元,年递增9%;2015年林果人均收入达到646.22元,年递增9%;2020年林果人均收入达到994.29元,年递增9%。
2005年畜牧业人均收入为112.28元,2010年畜牧业人均收入达到157.48元,年递增7%;2015年畜牧业人均收入达到220.87元,年递增7%;2020年畜牧业人均收入达到309.78元,年递增7%。
2005年种植业人均收入为497.17元,2010年种植业人均收入达到496.92元,年递减0.01%;2015年种植业人均收入达到496.67元,年递减0.01%;2020年种植业人均收入达到496.42元,年递增0.01%;
2005年工业人均收入为204.44元,2010年工业人均收入达到335.24元,年递增10.4%;2015年工业人均收入达到539.91元,年递增10.2%;2020年工业人均收入达到869.52元,年递增10%;
2005年劳务输出人均收入为113.35元,2010年劳务输出人均收入达到182.55元,年递增10%;2015年劳务输出人均收入达到294元,年递增10%;2020年劳务输出人均收入达到473.49元,年递增10%;
2010年旅游业人均收入达到12.68元,年递增5.56%;2015年旅游人均收入达到22.35元,年递增12%;2020年旅游人均收入达到39.38元,年递增12%;
2005年其它人均收入为255.51元,2010年其它人均收入达到850.85元,年递增27.2%;2015年其它人均收入达到1235.7元,年递增17.07%;2020年其它人均收入达到1272.83元,年递增11.3%。
八、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和田县重点产业布局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围绕“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南核北葡、增收富民”的发展思路,一是突出实施好“南核北葡”和“核桃立县”的战略布局,以优质核桃、杏桃、葡萄、石榴、红枣生产基地为基础,发展果品保鲜、批发、储运;二是大力发展实施六个30万富民工程;三是发挥畜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和田羊毛为主的优质地毯、商品畜、肉产品和以15万亩优质牧草为主的深加工;四是依托农业结构调整的优势,利用现有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绿色食品工业;五是围绕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大力开发力度,以旅游观光带动旅游产业,辐射推动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六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建材、化工、房地产、矿产资源开发,通过搭建平台发展园区经济,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七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村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八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快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落实两级攻坚任务,提高教师素质,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现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九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方式,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切实保护耕地,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突出林果业
按照和田县独具的区域优势、光照优势和水土优势,深化实施林果业“南核北葡”的经济发展布局,到2010年,核桃面积达到32.7万亩,年产核桃10万吨。在英阿瓦提乡、色格孜库勒乡、斯玛瓦提乡、塔瓦库勒乡、英尔日克乡建设优质葡萄带,2010年葡萄面积达到7.31万亩,总产6万吨。在绿洲边缘地带发展红柳大芸,2010年达到3万亩,为农副产品深加工奠定基础。
(二)做强畜牧业
紧紧围绕调强畜牧业的要求,牢牢抓住发展畜牧业的大好机遇,全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坚持以“开发草业,引进良种,畜禽多样,培育大户,形成规模”为主攻方向,突出发展养牛业和养驴业。全力实施“百村万家畜牧大户经济”,建立优良畜种快繁中心。一是发展驴产业,到2013年达到15.52万头;二是加快牛产业,到2013年达到14.26万头;三是提高适龄母畜比重,改善畜群结构,加大母畜冷配力度,增加畜存量。“十一五”期末适龄母畜比例突破46%以上目标。培育发展畜牧养殖大户,通过抓大户带小户实现典型引路,整体推进,扩大规模。到2020年牲畜存栏达到目146.7万头(只),商品畜51.8万头(只)。
(三)优化种植业
种植业作为农业基础,必须优化结构,突出地方特色,走内涵挖潜和高效发展的路子。一是保护基本农田,狠抓种子工程,加快吨粮田建设,每年保持20万亩小麦(其中11万亩吨粮田),确保粮食安全,实现长久恒定的小区总量平衡;二是突出抓好棉花和温室大棚的生产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到2010年棉花播种面积达到7.2万亩,亩产达到150公斤,建温室大棚2.74万座;三是依靠科技,大力推行水旱轮作、粮果间作、粮经间作、葡粮间作、复播套播和节水灌溉等技术,切实提高耕地和水的利用率,实现以质增收。
(四)发展地毯业
地毯业是我县的重要产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高,发展潜力很大。今后要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推行“三改一创”措施,全面提档升级。在现有织毯户的基础上,每年以6.5%的速度递增,在现年产18.9万平方米基础上,到2010年达到27.3万平方米。
(五)做大劳务输出业
劳务输出作为农牧民今后一个时期内增收的主要途径。一是树立“大劳务、大流动、大收入”的意识,按照“远近结合,以近为主”的办法,政策引导,信息服务,部门组织,加强政府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和协调。二是教育农牧民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走出家门,离土离乡,开辟新的创收途径。三是突出重点,完善功能,加快以巴格其镇、吐沙拉乡和罕艾日克乡为轴心的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六)积极招商引资,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
和田县山区和沙漠占全县总面积的98%,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矿产资源有46种,已开发利用的有煤、水泥、石灰石、玉石、盐、石膏等,今后要重点发展建材、化工、房地产、矿产资源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园区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完善政策,广泛宣传,进一步完善《和田县招商引资若干规定》,充分利用和田县政府网站等信息渠道加大招商引资政策宣传力度,积极筑巢招凤,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重点发展以下项目,一是改扩建30万吨煤矿,二是兴建3000——5000立方米花岗岩加工企业,三是全面启动45万吨的干法水泥厂建设,四是进一步规范和管理铅锌矿和锂辉石矿的开发利用,四是积极推动促成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的落地,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农业增收的新亮点。
(七)大力发展旅游业
和田县有和田-红白山;英艾日克水库-沙漠生态墙-千里葡萄长廊-千年核桃树王-500年无花果王-喀河渠首-王蔚纪念馆-绿色遂道-改水纪念碑;和田-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地毯专业一条街等多处独具西部人文特色的旅游景点,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有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古迹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十一五”期间要突出发展特色旅游,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的功能和设施,积极开发景观、沙漠风光、风景名胜等具有地域民族风情的特色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年增长率达到15%,到2010年达到10万人次的旅游规模,使之逐步成为和田县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八)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做强特色产业,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逐步形成集约化规模发展,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坚持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有序流动,鼓励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大乡镇卫生院、文化站、村级政权等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抗震安居工程,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体系,使全县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提高,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得到改善。通过努力,把农村建设成“管理民主、生活较为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九)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加快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创新体系,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应用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重点在沙化治理技术、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技术、维医药、自然灾害预测及防御技术、环境监测与保护技术、作物及畜禽等新品种选育、引进和示范推广以及配套技术等领域,力争有新的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积极将县域核桃、葡萄生产基地等特色产品申报为全国标准化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落实两级攻坚任务,力争到2010年实现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30%,积极推动人才体系建设,加大人事体制改革,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分布,加快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力争在“十一五”末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合理、种类齐全,农牧民技术员遍及农业生产第一线。
(十)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全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倡导绿色消费,鼓励和引导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手段,重点抓好农业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和推广。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强化政府土地管理职能,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积极开展土地复恳和中地产田以及盐碱地治理工作,增加耕地后备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继续推进退耕还草退牧还草和防护林建设工程,使风沙治理得到有效改善,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加强安全生产,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