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文化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体育事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各民族思想、文化、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6年到2010年,是国家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建设,夯实景洪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不断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民族文化体育事业,积极推进“县域文化建设试点县(市)”的各项工作,努力把景洪市建设成为文化繁荣发展,地方民族文化气息浓郁的“文化型城市”。
一、“十五”期间景洪市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我市的文化体育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按照社会主义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加强文化体育事业建设,文化体育各项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一)群众文化建设有新发展,群众性文化艺术欣欣向荣
通过文化艺术作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是文化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形式。按照文化工作的“二为”方向和党中央“三贴近”的要求,我市广大的文化工作者和群众文艺爱好者不断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如舞蹈《宣广禾禾》、《孔雀飞来》、《啯嗂讷》,小品《自食其果》、《生育证》等。这些作品来自群众又走进群众,普遍受到群众认可和接受。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些作品在被选送参加全省和国家级各类文艺比赛中获奖。广大农村和基层是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最广阔的天地,是文化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群众是群众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和忠实的实践者。“十五”期间,我们一方面坚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把一些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送进基层单位和乡镇的村村寨寨,忠实履行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每年下乡20余场次,观众达5万人次以上。“文化下乡”给基层群众送去了精神食粮,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激发了基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每逢节日,特别是傣族“泼水节”、哈尼族“嘎汤帕节”、基诺族“特懋克节”等传统的民族节庆期间,群众自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民族节庆成为我市对外展示各民族多姿多彩的乡土文化的重要平台。我市在认真组织民族节庆文化活动的同时,根据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举办章哈比赛、民族歌曲演唱会、民族服饰展演、农村文艺会演、职工文艺调演等活动,并逐步形成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和重要载体。
积极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和在机关乡镇开展“流动图书馆”活动。每年开展送书下乡两次以上,“流动图书馆”十个单位以上,服务3000余人次,同时,作好图书馆的阵地服务工作和对基层文化单位的图书管理工作的指导。每年到馆借阅1万余人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不断增长,广大干部、军警、农民对“送书下乡”、“流动图书馆”等形式的文化服务的需求不断高涨。追求科学知识,学习文化正逐步成为社会风气。
(二)加强群众体育工作,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内容。提高国民体质,是开展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在景洪城区和各乡镇,认真开展全民健身、万人健步走、健身气功、早晚晨练点等各种群众性的体育锻炼活动;举办小学生、中学生、成年人等各个年龄段的体操、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陀螺等各类运动会;鼓励和支持各单位和系统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锻炼活动和体育运动会;组队参加省、州中小学生运动会,全省的城市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积极指导各乡镇的群众体育工作。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大促进了全民参加体育锻炼及群众性健身活动的蓬勃兴起,带动了数以万计的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和健身运动的行列,同时,也促进了城乡体育运动设施的建设。据2003年的体育场地普查,景洪市共有体育运动设施1067个,其中,篮球场552个,运动场52个,全民健身活动点11个。而且这些设施正以每年新建10余个的速度在增长。加强体育运动,追求健康生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潮流。
(三)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体育创先活动
“十五”期间,我市继续积极争取“千里边疆文化长廊”、“百县千乡文化建设工程”、国家体育彩票“雪炭工程”等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至2005年,共投入492万元,完成了普文镇、大渡岗乡、景讷乡、勐养镇、基诺乡、勐罕镇、景哈乡、原景洪镇、原小街乡、勐龙镇等十多个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50余万元完成了市民族体育馆、全民健身乐园、景讷乡陀螺场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共争取省补资金434万元。这些工程的实施,使我市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得到明显的改善。为进一步促进基层群众体育工作,2003年开始,我市积极参与我省开展的“体育特色乡镇”的创建活动,把体育“创先”活动作为我市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落实,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创“体育小康县市”。2005年,普文镇已被省体育局命名为“体育特色乡镇”,景讷乡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乡镇”。景洪市争创“体育特色县市”的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四)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不断加强,专项整治取得成效
我市有音像制品零售出租、音乐茶座、歌舞娱乐、网吧、书报刊销售、文艺演出等16种文化经营项目,共有文化经营户780余个,从业人员5500余人。我市一直坚持对文化市场的从严管理,并适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把市民关心的热点和文化市场管理过程中的难点作为市场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如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超时营业问题;音像制品市场销售盗版带、淫秽带的问题;歌舞娱乐场所噪声扰民问题等。一方面,加强对文化经营户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严把年检关;另一方面,加大对文化市场经营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同时,不断加强市场管理人员和行政干部《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行政法规的学习,提高有关人员依法行政和管理的能力和素质。在加强平时的巡查、检查的同时,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联手,统一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有时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中、小学校教师参与文化市场的巡查和专项整治;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实行对举报人的奖励制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对文化市场的监督;落实市场管理人员与乡镇、社区的挂钩联系制度,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实行管理人员分片负责,责任到人。通过加强管理和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景洪辖区文化市场中存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管理和遏制,文化市场逐步出现健康有序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素质,树立良好形象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文化工作的需要,在全市文化体育工作队伍中,认真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文化体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不断加强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意识。
总之,“十五”期间,在州、市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各级、各单位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我市文化体育事业得到长足的进步,出现了全面繁荣和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目前我市的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一是我市的各级领导干部对文化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与实际需要尚有较大的差距,难于形成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形势和局面;二是与省内其它县市相比,我市的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仍然较为薄弱,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设备,缺乏专业人才;三是不论从事业,还是从产业的角度而言,我市的文化体育企业还比较弱小,层次比较低,规模、数量和布局都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四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当地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有逐步被取代而失传的威胁,挖掘、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而我们又缺乏必需的人力物力投入和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五是文化体育工作的行政管理和文化事业发展具体工作内容、具体运作模式、有效载体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理顺和规范,并形成长效机制。这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于改进和逐步解决,否则,势必对我市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构成制约和障碍。
二、“十一五”时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州、市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精神,促进我市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发展景洪市的文化体育事业,提出以下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机遇
1、景洪市文化发展现状
一是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景洪拥有举世闻名的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珍稀动物亚洲象、绿孔雀重要的栖息地,是 “绿色明珠”、“孔雀之乡”,是“天然的影视拍摄基地”。神奇美丽的亚热带风光构成了景洪山水文化;与山水相依,与自然相容,掩映在绿树竹林中的干栏式民居建筑为特色的民族村寨文化;以傣族文化为代表的13个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原始宗教信仰、饮食、服饰文化;以佛塔、佛寺及一系列宗教活动为代表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傣族《孔雀公主》、《葫芦信》,哈尼族《嘎赞嘎》、基诺族《大鼓的传说》、《巴突的故事》等为代表的民间传说文化;以傣武术、孔雀舞、象脚鼓、冬巴叉、大鼓舞等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以及知青文化、名人文化、茶马古道等等。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异彩纷呈,享誉海内外。这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市文化体育事业发展重要的群众基础。
二是文化体育事业具有一定的基础。我市有图书馆、歌舞团、文化馆、体育馆、10个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室162个;有标准体育场地911个,规范演艺场地5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 7个艺术团体(包括歌舞团),400余名演员;省上确认的民间艺人和民族文化传承人9个;各种群众性文化体育组织728个,10个乡镇都有若干较为固定的群众性文艺演出队伍,群众演员达2000余人;西双版纳素有“民族歌舞之乡”的美誉,傣舞剧《召树屯与南木诺娜》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刀美兰、杨丽萍出神入化的舞姿使傣族舞蹈蜚声海内外;我市创作的民族舞蹈、歌曲、小品、摄影、绘画等文艺作品经常在省内比赛中拿奖;正出现并逐渐成长一批现代民间艺人和文艺组织,“贝叶经”、章哈等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正得到积极的保护。景洪市作为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市辖区内的州属、省属单位的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客观上构成了我市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文化产业的初步发展,也带动了我市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随着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也逐步出现,并得到一定的发展。橄栏坝的傣族文化园、金孔雀集团的原始森林公园、曼听“澜沧江·湄公河之夜”和大型歌舞《勐巴拉娜西》是我市旅游文化企业中经济和社会效益都较好的企业,正在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品牌。这些优势企业的做强做大,一方面,在当地营造了文化繁荣发展的浓厚氛围,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地为当地培养和输送一批一批群众文化工作的骨干,为我市文化事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据我局初步统计,我市现有各类文化企业(包括经营户)780余户,从业人员5500余人。
2、我市文化发展的机遇
一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为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随着我市基本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以后,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文化的消费不断增加,给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进一步推进和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具有广阔的空间。
二是省、州的文化建设战略给我市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保证。省里提出要把云南建成“民族文化大省”,州里提出要把我州建成“民族文化交流展示区”,并把文化建设列为省、州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来落实,给我们创造了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三是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我市文化建设营造了发展的有利条件。
四是我市的经济实力逐年增强,省、州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增加,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国家对社会投入公益事业建设的各项鼓励政策的落实也使企业提高了对进行文化建设投资的信心,重视文化建设正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这是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立足民族传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增强文化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推动全市的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我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2、基本原则
——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协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体现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争取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促进我市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支持和鼓励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
——改革创新和继承传统相衔接。继承地方各民族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优秀文化,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建设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西双版纳文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立足本源的条件下,积极改革创新,广泛吸取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提升民族文化。
——积极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明确行政管理职能与市场的作用。一方面,要强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工作,强化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职能,努力办好文化体育事业。另一方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参与文化产业主体的培育工作,发展我市的文化产业。
3、发展动力
——改革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理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行政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转换职能,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着力加强宏观管理。
——创新文化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文化体育事业单位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从“养人”向“养事业”转变。通过加强文化体育事业建设,加大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力度。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做到文化体制基本理顺、文化机制充满活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文化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文化市场繁荣有序、群众文化体育蓬勃开展、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市场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市场得到有效治理,其数量适度,质量优化,经营行为规范,竞争有序,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以傣、基诺、哈尼、布朗等为主的世居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确立保护项目、保护措施,民族文化保护区建设有实际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民族文化传承人得到延续,队伍得到壮大,各项保护的项目有新的发展,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文化基础设施基本配套。以国家、省、州重视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为契机,积极争取资金、上项目,加强我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市文化馆、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等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市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四)具体工作任务和措施
1、认真落实“五个一批”,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
州委、州政府提出,搞好我州的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创作一批文艺作品、挖掘一批传统文化、发展一批民族文化、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培育一批文化人才”。
(1)创作一批文艺作品
支持和鼓励原始森林公园、野象谷办成景洪山水文化的精品;傣族文化园办成傣民风民俗文化精品;“澜沧江·湄公河之夜”、《勐巴拉娜西》办成民族歌舞文化的精品;对我市在省级、国家级获奖的作品进行进一步创作和改进,建立我市文化精品库;建立对文艺创作激励奖励制度,鼓励文艺创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我市每年新创作5个以上新作品。在保持特色,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的运作方式和手段,大胆创新,把 “泼水节”办成我市民族节庆文化的品牌。
(2)挖掘一批传统文化
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以后确定的傣、哈尼、基诺、布朗、拉祜等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项目、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民族艺术之乡、民族文化传承人,落实抢救、保护的各项具体措施,用五年的时间把现已明确的所有保护对象都得到有效保护。并争取增加和完善哈尼族文化保护区等部分项目。
(3)发展一批民族文化
积极作好勐罕镇曼听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基诺乡基诺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景讷乡“陀螺民间体育之乡”的建设,加强指导,努力使之成为基层文化工作及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示范地区,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积极创建省级“体育特色乡镇”,努力在五年内有四个以上乡镇达标,同时,争取在2010年以前,达到“体育特色小康县市”的要求。
(4)建设一批基础设施
争取省、州的支持,继续开展乡镇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好市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支持鼓励辖区各单位继续重视对本单位、本系统文体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探索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我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拓宽我市对文体公益事业的投资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建设,保持我市辖区每年新增文体设施10个以上。
(5)培育一批文化人才
利用省、州开展各种培训的途径,积极选送有关人员,培育一批文艺创作、策划创意、宣传促销、市场运营、声乐、舞蹈、编导、音响、灯光、舞美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不断壮大我市文体人才队伍,提高专业水平;开展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各类文化艺术培训,建立广泛的群众初级人才队伍;大胆尝试到外地签约演出,拓展“走出去”的渠道,煅练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经营人才;挂钩辅导景点、民间和农民业余文艺团队,培育更多、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2、推进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
积极开展文化体育“三下乡”活动,继续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方式,用文明进步的文化体育活动占领我市城乡文化阵地。对群众开展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和指导。鼓励各乡镇根据实际,量力而行地建设一些简便、经济、实用的群众文化体育设施,逐步改善城乡文化体育基础条件。加强与农业、民族宗教、教育等部门的联动,共同创造我市农村文化体育活动的蓬勃兴起。根据州委、州政府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国民素质。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国民体质监测。继续办好小学、中学、青壮年、老年人各项赛事及各系统、单位的运动会。积极探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训练的新途径 ,提高我市体育竞赛的水平。
3、继续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
根据工作性质和实际工作需要,继续深化文化馆、歌舞团、图书馆、体育辅导中心、文化市场稽查队、农村电影管理站六个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以“养人”向“养事业”转变为目标,继续推行全员聘用制,理顺并强化岗位职能,严格按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明确责、权、利,逐步形成一套对干部履职情况科学的评价体系,不断增强文化事业单位社会事业的职能作用。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加强我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文物的挖掘、收集、整理、出版、保护等工作;有利于我市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对外促销和推广;有利于民族节庆文化的开发和提升工作,并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根据我市“县域文化建设试点县市”的工作进程,积极探讨歌舞团体制改革的有效、有力的途径和形式,一旦市委、市政府明确改革路线,努力作好各项改革的具体落实工作,按时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4、积极引导文化企业规范经营,走规模化路子
现我市的文化经营户数量多,但普遍小而散,总体质量较差。电子游戏和录象放映行业要逐步退出市场;书报刊、互联网、音像制品行业要控制其个体数量的增加,逐步引导联合或规模化经营,创造规范化经营的条件;歌舞娱乐行业要继续提高档次和服务水平。通过努力,使我市的文化企业发展布局合理,数量适当,充满活力,繁荣规范。
5、重视文化产业化发展,努力树立对外文化品牌
以开发利用山水文化发展起来的原始森林公园、野象谷,以傣族民风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橄栏坝傣族文化园,以版纳民族歌舞表演为主的“澜沧江·湄公河之夜”和《勐巴拉娜西》是我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文化企业,且规模和档次都较高,对外影响也较大。要把他们作为我市文化品牌来加于,积极支持他们进一步拓展市场,扩大再生产。这既是文化企业自身经营发展需要,也是丰富我市旅游文化内容,增加城市的亮点,增强吸引力,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加强我市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尽力与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五)组织领导
1、加强和改善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提高认识。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充分认识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加强对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领导,牢牢掌握对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方向及宣传内容的控制权。把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作为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职能转换。健全和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以及文化经营单位的运行机制,积极作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实行规划、审查、监督等宏观管理和市场监管的行政职能。加强文化管理体制和队伍建设,建立依法管理市场的工作机制,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进行对文化领域的宏观管理能力。实现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合法经营。切实加强对互联网及各类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坚决禁止伪科学、封建迷信等不良文化行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文化环境,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培养、引进、用好文化人才。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引进文化人才,选拔文化人才到省内外进修、学习深造,切实引进和培养一批自己的各类文化专业人才、管理经营人才,形成我市的文化人才阵容。
——培育文化人才市场。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文化人才单位所有向社会所有转变,促进文化人才的合理流动。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