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是我国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04]30号)和国家发改委的要求,为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解决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问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取得的成效与存在问题
(一)“十五”期间我州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的成效
“十五”期间,全州积极贯彻“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针,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强化政策法规引导,依靠技术进步,完善基础管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
1、制订和完善政策法规,把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自1996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发〔1996〕36号)及若干配套政策出台后,我州认真开展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认定,加强废旧金属资源管理、加强散装水泥管理和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等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的贯彻落实,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的规定和管理办法,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认真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在“十五 ”期间,我州开展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工作,2005年全州共认定综合利用企业10个,从业人员1360人,总资产5.35亿元,工业总产值3.56亿元,销售收入3.8亿元,利润总额0.5 4亿元,实交税金0.67亿元。共利用剥离物13.44万吨,锰渣等12.1万吨,粉尘、废石52万吨,废旧物、废纸1.4万吨;综合利用产品有:32.5级、42.5级水泥107万吨,卫生纸0.42万吨,废旧物0.72万吨,磷渣砖444万块;综合利用产品销售收入3.3亿元,总产值0.88亿元,利税总额1.1亿元。
3、整治污染源,保护自然资源。从2002年5月15日起用一年半的时间对“一河两片51个点”213个污染源进行的“5.15”专项整治成效明显。“一河为盘龙河,整治和保护文山城沿河两岸30余万人的饮用水源;两片为马关县都龙选矿片区、以砚山阿舍为主的铁合金冶炼;51个点为以广南、富宁为主的金矿采选点。213个污染源中,已验收153个,试运行28个,责令停产治理32个。此次污染源整治行动,国家和企业投入治理资金6008.4万元,建设和建成治理设施118台(套),共治理废气22.67亿标立方米,废水324.25万吨,削减废水46万吨、COD2.87万吨、悬浮物10.21万吨、镉897.68kg、砷807408.77kg、铅13777.69kg、锌364840kg、烟尘6687.58kg、固废35.88万吨。通过开展污染源整治专项行动。大幅度削减了污染物,有效地遏制了局部地区和流域污染恶化的势头,基本上消除重大环境事故隐患和国际环境纠纷隐患;淘汰、关停取缔污染严重,资源浪费大、经济效益差的“五小”企业,提高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企业的环境意识。
4、积极开展发展循环经济试点。2005年,我州丘北普者黑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珠江水系富宁普厅河污染治理、砚山平远特色农副产品加工污水污物治理等12个项目进入省级项目库,共争取到资金1565万余元。丘北普者黑旅游循环经济、文山壮山公司已被省列为第一批试点开展工作。完成了丘北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并经省评审通过;丘北湖滨带污染治理等项目已完成科研规划;作为全国4个试点之一的医疗废弃物处理项目已经省评审通过。
5、推广应用散装水泥和墙体材料改革取得成效。“十五”期间,全州累计销售散装水泥7.4万吨;累计建成页岩砖生产线21条,生产能力达2.9 亿标块。 2005年全州累计完成机制砖11.98亿标块,实现工业产值2.16亿元,其中新墙材2.5亿标块,占总产量的21%。推进了新型墙体材料的改革,节约了大量土地。
6、大力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将农村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州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镇为平台、村为网点的劳务输出格局。州政府在广东东莞市设立了“文山州劳务输出驻东莞市办事处”。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以各级职业学校为主体、各类培训机构相配合的培训体系,加强对劳务输出的输出前培训,使劳务输出人员“出得去、稳得住、能致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资源综合利用上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民对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还不高;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有待提高,工艺装备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对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质量差,个别企业存在二次污染现象;三是投入不足,融资困难,制约着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的推进;四是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成本高,缺乏竞争能力,企业经济效益差;五是资源管理水平较低、全州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体系、核算体系和激励机制尚未健全,缺乏有针对性的地方经济政策对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持;六是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及推广力度不够,资源综合开发总体利用量和利用率低。目前,全州工业废物利用量仅29.91万吨,按现有产生量折算,每年还有387.79万吨废物没有得到利用。
(三)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我州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更少。如矿产资源,主要矿产新增探明储量的增长低于开采速度;水资源时空、地域分配不均;全州人均耕地不足1亩,低于全国1.59亩和全省1.43亩的水平,且质量不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并且资源利用水平不高,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阶段。全州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高于国家和省的平均水平,矿产资源平均回采率40%左右,煤炭资源回采率35%左右,“三废”回收处理水平,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建设用地容积率低等等。全州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总体供给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积极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对构建和谐文山,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显得十分迫切,意义更大。
二、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全方位开展以循环经济为主题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构建起法律法规体系、科学技术体系、优惠政策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绿色标准体系,走出一条具有文山特色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基本原则:第一,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针。第二,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努力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第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第四,坚持推进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和强化管理。第五,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的原则,既重视科技创新,以降低生产成本,又重视制度创新,以降低交易成本。第六,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努力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
(三)发展思路:一是把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指标体系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二是建立和完善符合州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体系,企业运行机制,中介组织社会化服务网络,形成以政策法规规范企业行为,以经济政策鼓励和扶持企业,以信息和宣传等途径引导企业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管理模式。三是以文山三七、马塘两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和两个基地为基础,形成4个优势明显的资源综合利用工业(特色产业)园区。四是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以企业为主体,优选先进适用技术,建设一批在全州有较大带动作用,在全省具有重要影响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拟在全州矿产、三七、煤化工、电力、烟草、建材、林浆纸、农副产品加工八大产业中创建50家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四)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州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全州城镇新建建筑实现节能50%;各县城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0-15%;全州新增建设用地容积率有所提高;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节水率提高20%以上;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下降10%;建筑行业新建采暖居住建筑节能50%;全州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8%;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75%,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5%,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率达15%;散装水泥供应量突破30万吨/年,散装率达到10%;新型墙体材料总产量 6 亿块标准砖,建制镇以上城镇建设采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建筑面积占当年城镇总建筑面积的50%;各类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平衡,加大土地整理的力度,努力提高基本农田的等级和质量。
远期展望(2011—202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有较大降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明显提高,主要污染排放强度有明显下降,基本实现新增建筑占地与整体节约用地的动态平衡;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节水率比2010年再提高1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节水率再提高30%以上;大部分既有建筑实现节能改造,新建建筑节能65%,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2010年再下降20%,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下降3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0%。
(五)发展重点 :一是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重点发展金属矿、煤系共伴生矿、稀土高附加值利用和精深加工技术。二是“三废”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发展全煤矸石一次码烧生产空心砖技术、煤矸石代替粘土生产水泥生料、筑路、复垦和回填技术,高附加值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以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技术、冶炼废液回用技术等。三是农林水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发展林业三剩物替代产品和次小薪材生产人造板技术,农业作物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等生态农业技术。四是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无害化、资源化技术。五是节电技术。重点推广应用高效电动机、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技术、高效电光源及镇流器技术、S9以上变压器和非晶态合金铁芯变压器技术、蓄冷蓄热技术,以及家用电器、电解电镀电源、输变电网系统、工业电炉等先进节电技术。六是建筑节能技术。重点发展门窗密封条、多层保温窗、外保温复合墙体、热反射保温隔热、太阳能建筑、高效照明系统和计算机模拟等技术。七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重点发展废橡胶、废塑料、废家电、废电脑、废电池等再生资源回收、分选和处理的实用技术。八是工业节水技术。工业废水处理后再生回用技术以及配套水处理化学品;工业生产过程中水的重复利用、高效率循环冷却水、高效洗涤技术及装备;工业生产排放中有一定毒性和难降解污染物的工业废水处理稳定达标排放技术和设备;工业废水处理中污泥的处理处置和资源化技术。九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用废弃物生产复合材料、尾矿微晶玻璃、轻质建材、地膜、水泥替代物、工程结构制品等技术及设备,资源化处理成套设备,矿山尾矿整体利用管理系统。十是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产业规模大、资源能耗高及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建材、有色、化工、造纸、酿造、纺织等行业新工艺的清洁生产技术。十一是农特产品加工技术。制糖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高附加值功能食品;高效、高质量、安全性添加剂,研发特色食品加工技术,无菌加工及印刷、包装技术;开发方便高营养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三、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及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州级成立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各县也相应成立资源综合利用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落实国家和省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建立和完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在认真分析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发挥优势,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制定本地区、本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二)用好国家和省制定的优惠政策。各级各部门要用足、用好国家、省已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和扶持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荐具备条件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示范项目上报,争取列入省和国家计划盘子,促进我州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
(三)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重大技术开发,推动“产学研”联合,促进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组织实施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的推广应用。认真组织实施《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和发布国家鼓励发展的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和设备目录及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目录,提高我州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整体技术水平。二是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机制。探索包括基于市场的节能信息传播机制,通过制作和发布节能案例,促进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引导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的技术服务机制,以克服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中的市场障碍;综合能源规划和需求侧管理方法,以引导资源利用的合理规划和配置;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机制,以实现节能产品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加速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政府机构自身节能,以减少政府在能源消费方面的开支,率先示范以推动全社会的节能;企业自愿协议,以引导企业与政府或协会之间采取自愿方式实现节能目标。
(四)进一步发展散装水泥和推广实用空心砖,推动新型墙体材料改革上新台阶。进一步提高散装水泥使用率,加强散装水泥发放、中转贮运、用户接收等基础设施综合配套能力建设,大力推进重点工程、重点企业、重点县和重点乡镇供应使用散装水泥工作。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周边省、市及国际散装水泥市场的竞争,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努力开拓农村市场。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改革和建筑节能。优化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形成以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为主导产品、砖块板瓦相结合和多层次产品相配套的新型墙体产品生产和应用体系,限制和淘汰落后工艺和产品,提高质量档次和配套功能。以建筑市场为导向,实现非粘土类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生产和建筑应用的突破。在全州建制镇以上城市(镇),分期分批限时禁用实心粘土砖。
(五)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一是规范市场,促进大型高效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到 2010年全州家庭住宅太阳热水器普及率达30-40%,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具有较强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二是推进沼气工程建设,开发生物质能高效利用设备。结合新一轮扶贫工作,采取整村推进的办法,到 2010年全州农村家庭住宅新增沼气池20.5万口,普及率达70%以上。三是坚持落实“以废养废”的优惠政策,重点培育和扶持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各类再生资源市场,以市场带动周围乃至全州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工作,鼓励发展废旧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废橡胶、废塑料、化工原料、造纸原料等大宗废旧物资的再生原料性加工,提高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六)鼓励重点工业企业发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产品和项目。一是申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国债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的扶持。二是严格执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项目)享受税收优惠工作流程。各企业对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资源综合利用目录》(2003年修订)的条款,凡综合利用的“三废资源”满足《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及相关税收文件要求的均可申报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项目)认定。经审核考察合格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按有关税收文件规定享受相应优惠政策。
(七)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资源,大力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进程
1、大力推进节约土地。一是加强规划计划管理,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 严格控制用地规模,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和指导各类专业规划用地,发挥规划计划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和土地供应总量的作用。二是推进土地市场建设,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稳步推进工业用地的招标拍卖挂牌供应,积极探索和推行工业用地租赁制;加快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符合规划、权属清晰、界址清楚、依法批准、有偿使用”的原则,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稳步推进集体土地建设用地规范有序流转,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和城乡统筹发展;重视发挥土地储备机构的作用,通过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引入市场机制,优先储备盘活闲置、空闲和低效利用土地。三是立足内涵挖潜、千方百计优先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开展存量土地普查,重点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搞清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摸清土地家底。四是鼓励开展土地整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逐步加大对土地整理投入的力度,重点开展城中村的土地的用地整理,开展迁村并点和村庄改选,引导村民住宅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五是严格建设用地供应管理,防止产生新的浪费和粗放用地。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禁止供地类项目坚决不供地;对限制供地的要设定限制条件;对土地利用率低、盘活不力的地方,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建立国有土地划拨和协议出让公示制度,强化土地供应信息公开制度。
2、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鼓励引进和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装备,提高采选冶综合回收利用率,提高矿产中伴生稀散元素铟、锗、镉等矿产的综合回收利用关。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制度,加大对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力度。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开采规模与矿床规模相匹配,矿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得到提高。矿山总数控制在200个以内。铅、锌、铜、锑、钨的选矿回收率提高到70-85%,锡矿选矿回收率不低于50%。
3、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加快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工程、林浆纸速生丰产林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实施分类经营,管好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开人工林。坚持按公益林区、主要商品林区、石漠化区、村宅农林、城镇社区和水系路区统一规划,以人口相对密集的城镇为主,主要公路、江河两旁为线,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山绿化、石漠化治理为面,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文山林业生态体系,促进林业和谐发展。
4、努力构建节水型社会。通过制定流域和区域水资源规划,明晰初始用水权;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经济、科技等多种措施,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运用经济手段,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通过制定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现用水权有偿转让,引导水资源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提高电能使用效率,积极鼓励使用节能新型电力设备;利用价格杠杆引导节能,对高耗能、低产出的企业实行差别电价,促使高耗能企业节能,提高电能使用效率。
5、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充分挖掘知识和人才第一资源的潜能,构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的新机制,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培育适应国内外需要的企业家队伍,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培育体系,到2010年,累计培训10万名员工,形成素质较高的产业大军。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技术服务中心、协会、学会等组织的作用,大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
(八)提高城乡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建设节约型城镇。一是加强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建立和完善综合促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的规划体系,把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纳入城乡建设用地指标框架体系。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镇发展用地合理布局,加强规划对城镇土地、能源、水资源等利用方面的引导与调控,立足资源和环境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加快编制和实施村镇规划,合理调整居民点布局,促进农村土地集约使用,提高村镇建设用地的使用率。二是建立建筑节能管理网络。在州、县建设局建立建筑节能工作的监管机制,明确落实建筑节能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建立从上到下协同工作的管理网络。三是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公共建筑为重点,抓好城市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工作。四是把建筑节能作为建筑工程质量检查、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检查的专项内容,加强行政监督和管理,做到建筑节能工作中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房屋销售核准等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保证节能标准落到实处。五是加强对各地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或擅自降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或对提出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营造和谐自然生态系统。抓住丘北普者黑旅游循环经济、文山壮山公司为全省第一批循环经济发展的契机,抓好示范工程,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循环经济,推行清洁、节约生产,推进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经济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营造和谐自然的生态系统及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加强麻栗坡县南温河片区和马关县都龙片区尾矿综合利用的研究和开发,在两个片区推行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提高铁合金冶炼渣的综合利用率,提高水泥中铁合金渣的比例。逐步建立县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采用高新技术和以新代老工艺,从源头上控制废物的产生。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鼓励政策,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力争做到少排放和“零”排放。
(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资源、环境、节约意识。提高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宣传形式,进一步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提高社会成员创建节约型社会的自觉性。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积极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合资和吸引外援、外资等途径,利用信息交流、境外培训、学术研讨等方式,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提高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水平。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