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大关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18/2010 12:41:00

  第一章 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原则和步骤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全局,统筹城乡发展,认真贯彻落实 “多予少取”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建设农村小康为目标,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科技进步和加快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基础,紧紧围绕四大战略和建设四大基地,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示范村(点)标准

  (一)总体目标

  1、生产发展

  到2010年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三带”农村区域经济结构和农产品优势的产业带,农业增加值达3亿元,年递增2.24%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主要农产品产出能力稳步提升,支柱和优势特色产业基本实现产业化经营。农村工业企业实力壮大,农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普及

  率达到50%以上,60%以上的农户掌握1门以上的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

  到202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基本建立起具有资源优势和较强的致富产业体系,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产品流通体系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2、生活宽裕

  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年递增12%以上。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快速发展,初步形成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7年以上,幼儿学前教育达50%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初中毛入学率达98%以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乡镇有卫生院、村有卫生室,自然村有简易医疗条件,农民看病难基本解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0平方米,60%以上的农户使用安全性自来水(水窖或水池),农户通电率达100%,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形成政府救助、社会互助、子女赡养机制。

  到2020年,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村级公共设施齐全,户户通电、通广播电视和电话,移动电话和数字通讯覆盖面达95%,网络宽带入户率达60%以上。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达80%,全县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建成与新农村相适应的学习型社会,人均住房面积达28平方米;基本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率达28%;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100%,建立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制度,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

  3、乡风文明

  到2010年,树立起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新风尚,传统的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形成讲科学、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行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艰苦奋斗的风尚初步形成,平安村社初步形成。乡村公共文体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相对集中的自然村有文化活动中心、乡(镇)和村所在地有一个群众健身活动场所。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创建9个文明乡镇,40个文明新村,1.5万个文明户。

  到2020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农民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80%以上的村达到“乡风文明”的要求,平安社会基本建立,享受文化服务的人口达90%以上。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下。农村经常性参加文体活动的人数达60%以上。

  4、村容整洁

  到2010年,农村道路、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全县实现村村通公路,乡镇公路达三级以上,村级公路硬化率达50%以上。乡镇通班车,30%以上的村通班车,相对集中的自然村有便于人马通行的驿道。农村使用安全饮用水面达60%。“两建”(建沼气池或节能灶、建清洁坝);“三清”(清路障、清淤泥、清垃圾);“四改”(改水、改厕、改圈、改灶)达40%。主要道路、村庄、房屋前后、沟旁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

  到2020年,村镇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农村基础设施根本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得到妥善处理,实现人口与自然和谐发展。

  5、管理民主

  到2010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巩固,执政能力明显提高,各项制度基本建立,全县70%的农村基层组织达到“五好”标准要求。乡村党组织“两推一选”机制基本规范,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提升落实。基本建立和逐步规范村务公开,村两委联系会议,村级重大问题决策,民主评议等制度。实现干部村民选,大事村民议,财务村民管,村务、财务公开率达100%。

  到2020年,农村基层组织全面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各项民主制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显著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全县绝大多数农村基层组织达到“五好”目标。村民民主权力得到充分尊重,村民自治组织决策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

  (二)示范村(点)目标

  1、发展新产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构筑起具有资源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致富体系,基本建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80%以上的农户有一项稳定可靠的增收项目,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农业发展路子。特色产业和二、三产业综合发展,90%以上的适龄劳动得到就业。

  2、建设新村镇。村镇建设规范,房屋院落富有特色,村容村貌整治卫生,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庄路网整洁畅通,改厕、改水、改灶和改电到位,通电、通路、通电话和广播电视。

  3、创造新生活。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明显提高,明显改善农民的物质、精神、社会和政治生活。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值的30%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村人口90%以上,有合格的办公楼卫生室、兽医室和党员科普和文化活动室。

  4、塑造新农民。农民的政治、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致富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强,80%的适龄劳动接受技能培训,每户农民熟练掌握一项农业实用技术或一门职业技能。

  5、完善新机制。有一个团结干事的“两委”班子和致富带头人,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满意率达80%以上。

  三、基本原则

  1、规划先行、以点带面,积极推进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发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具有可操作性。以规划为龙头,示范引路,分步实施,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2、城乡统筹、互促互进、一村一品的原则。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优势,突破传统经济模式,加快建设肉禽蔬菜基地,着力构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新农村建设可以是整村,也可以是相对集中连片的村民小组组成的一个片区或片区内的几个村民小组。对不同的区域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势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

  4、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产业支撑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整合人力、物力、财力,捆绑使用涉农资金,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统一部署,合力共建,抓产业,建基础,全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5、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愿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领导,转变职能,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组织和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增收致富。

  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以农民自愿,村民自主为主,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动行、创造性,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

  四、新农村建设步骤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渐进和不断提升的过程,必须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全县519个自然村按交通沿线、低热河谷、城郊结合、二半山经济相对稳定发展区和高寒贫瘠少数民族散杂居的不同地域分布状况、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分别建设小康型、宽裕型、温饱型三种不同类型的新农村。从2006年起到2020年,全县新农村建设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十一五”期间,为启动示范阶段。按照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要求,首先由县级选择翠华镇联合、金海、玉碗镇旧公馆和9个乡镇选择24个示范村(点),经过1-2年努力,分别达到小康、宽裕、温饱三种不同类型的目标任务要求,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总结经验指导大面。其次每年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50个自然村(点)启动新农村建设,到2010年实现180个自然村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并为“十二五”启动的村作好建设准备工作。

  第二步:“十二五”为整体推进阶段。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到2015年,争取全县75%的自然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分三个层面推进:既对“十一五”建设的新农村巩固成果,继续提升;着力抓好“十二五”启动的新农村建设,力争全面基本达标;为“十三五”启动的村作好建设工作准备,全县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三步:“十三五”期间,为攻坚提升阶段。对高寒边远贫瘠的130个自然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攻坚,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基本达标的村全面提升建设水平。基本实现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平等、协调和均衡发展,从总体上改变全县农村面貌,使城乡二元化的状况明显改善,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规划依据

  一、新农村建设基础条件

  大关县是山区农业县,也是云南省国家重点扶贫工作县之一。辖6镇3乡、76个村委、2个社区、519个自然村、1762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1692平方公里。总人口67429户261507人,其中农业人口54983户24362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3%。农村劳动力126000人,耕地面积28.84万亩。

  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2736万元,人均占有1252元,农业增加达26849万元,人均占有1024元。粮食产量达71426吨,人均占有粮食273公斤。烤烟产量3.14万担,生猪出栏15.39万头,肉牛出栏0.31万头,羊出栏1.7万只,家禽出笼21.21万只,肉类产量达16885吨。以水电、矿冶为主的农村工业不断壮大,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7.7%;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4:12:34;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建成高稳产田(地)8.9万亩,水利化程度达18%;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观:全县乡村公路达573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建成了3个农村客运站。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3.5平方公里,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4.8万亩,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解决了10.59万人的饮水困难。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5年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初中毛入学率达96%,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县县乡各类医疗机构15个,村级卫生室29个。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0%。通讯事业发展较快,农村通讯信号覆盖率达80%。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10.08‰。

  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55元。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户通电率达90.5%。修建沼气池1.4万口,改造节柴灶1200眼。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16平方米,村容村貌不断改观。扶贫工作卓有成效,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6.16万人。县外异地搬迁1458户5920人,县内易地搬迁947户4480人,解决了茅草房、杈杈房4408户,高寒贫瘠地区农民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

  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取得新进步。通过全面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明显提高。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生活的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民主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取得新进展。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创新。

  二、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大关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党重视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了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业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出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分关注西部新农村建设,大关属西部山区农业县,可以多方面享受国家投入政策,具有更多的发展机遇。

  鲜明的资源优势。大关县因属中山深切割地形地貌,河床陡、落差大,境内“五大”河流水能资源可开发量41.52万千瓦。矿产资源有煤、铁等18个矿种,原煤储量8000万吨。铁矿1000万吨,铝土矿762万吨,硅矿及石灰石矿均超过亿吨。旅游资源有以黄连河瀑布群为代表的“四片一线”旅游景观。生物资源有占中国西南43%的筇竹10万余亩,云南独特的小叶茶及名贵中药材天麻、杜仲等。自然资源必将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提供更好的条件。

  明显的区位优势。大关县地处昭通市腹心地,是全市唯一不与外省市接壤的县,内昆铁路横跨四个乡镇,“213”国道经4个乡镇。明显的区位优势,必将进一步带动大关新农村建设步伐。

  较好的群众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大多数农民群众求富、想富、爱美、学知识、保健康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生产、生活、社会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建设美好家园,过上宽裕生活,共享发展成果,不仅是全县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二)不利因素

  大关县新农村建设还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一是地处岩溶石山区,山高谷深无平坝,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极易造成多种自然灾害交叠发生,因灾致贫、泛贫率高,防灾、抗灾任务繁重。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脆弱,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农村生产、生活设施等级低,发展后劲不足、靠天吃饭、行路难、灌溉难、安全饮水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支柱产业单一,农民收入低,农民增收缺乏应有的产业支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平均值14个百分点,村级组织无经济实力,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内力不足,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弱。四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长期投入不足,欠帐过大,上学难,看病难,文化生活贫乏等问题普遍存在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五是县域经济弱,人均占有经济总量低,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限制了地方政府自身的作为和能力。工业不发达,尚处在初始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较弱。这些不利因素决定了大关县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三章 生产发展

  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富民的根基,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一切困难的关键。始终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快农业结构性调整,着力培育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加强肉禽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一、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继续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按照“适应市场、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效益”的原则,一是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按照“三带”农村经济发展布局,建设东部粮经结合经济区,以发展蔬菜种植、魔芋和茶叶为主导产品;建设北东部粮经畜经济区,以玉米、水稻、薯类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推进特色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发展;建设西南林畜经济区,大力发展以洋芋、荞子为主的种植业和发展牛羊为主的畜牧业。二是调强优势产业,调优特色产业。稳定粮食生产,粮食种植面积控制在37万亩以内,粮食产量年平均增长1%左右,确保粮食安全。继续稳定烤烟生产,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内,在努力提高内在品质质量的前期下,实现年产量达300万公斤。大力扶持具有大关特色的“小叶茶”发展,改善和新种茶园达3万亩,加工商品茶达300吨。积极推进以天麻为主的中药材发展,形成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结构。三是调整林业经济结构,发展经济林、公益林和竹林基地12万亩,大力发展农家庭院林业经济,推进板栗、核桃、樱桃、柑橘等经济林果种植,力争到2010年林业产值突破6000万元,实现林业稳定增收。

  二、建设肉禽蔬菜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大力推进肉禽蔬菜基地建设,继续做大做强畜牧业,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业,壮大以筇竹为主的竹产业,培育农产品加工业。

  畜牧业。围绕发展生猪、黄牛、羊和土鸡四个主要畜禽产品,突破常规增长模式和方法,促进饲养方式转变,强化新品种引进、推广和繁殖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冻精改良技术,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大力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到2010年,年产仔猪32万头,生猪出栏28万头,肉牛出栏1.7万头,羊出栏5.3万只,鸡出笼45万只,肉蛋总量达3.36万吨,畜牧业产值突破3亿元。

  无公害蔬菜种植业。以无公害蔬菜生产为重点,建设冬春早蔬菜示范区、夏秋冷凉蔬菜示范区,培育地方特色品牌。建设以天星、吉利为主的低热河谷早熟、返季蔬菜示范区。建设以木杆、高桥为主的冬季冷凉蔬菜示范区。继续抓好县城和乡(镇)所在地城郊蔬菜种植,丰富城镇居民“菜篮子”,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5万亩。继续扩大以悦乐、木杆为主的魔芋种植,推广高产优质魔芋品种和繁育,建成魔芋基地2万亩。进一步加强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的引进繁育、与推广扩大脱毒核心种苗及种薯生产能力,建成马铃薯基地10万亩。继续加强以翠华、天星沿董董山一带为主的“小叶茶”、苦丁茶的改造和扩种面积,建成茶叶基地3万亩。到“十一五”末蔬菜种植业产值突破1.7亿元。

  竹产业。壮大以筇竹为主的竹产业,加强对木杆、高桥、吉利为主的10万亩筇竹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新培育筇竹面积5万亩,力争产量突破2000吨以上。积极引导楠竹、斑竹、大竹等笋材两用竹类的发展,打造“中国筇竹之乡”品牌。

  水产业。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健康的水产养殖方式,加快水产养殖基地建设,不断优化养殖结构,在改善水域水环境质量基础上,科学利用养殖水面,以水库、坝塘、养殖池为重点,以推进“稻田养鱼”、“河水鱼”城郊休闲观赏鱼养殖为补充。力争到2010年水产品放养面积达1.2万亩,总产量达100万斤以上。

  农产品加工。着力抓好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农产品就地消化的比重,改变出卖原料,粗放加工方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畜类加工。扶持、引导冀明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壮大屠宰加工规模做大做强。引导和扶持1-2个乡镇个体屠宰户创造条件,融资合作组建食品加工企业,形成全县加工活猪5万头,活牛羊3万头,活禽6万只的生产能力。

  林特产品加工。以扶持和引进外来投资建设木杆筇竹加工企业,开发竹笋系列产品和山野菜产品,形成年产2000吨规模。二是重点扶持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扩大加工规模,提高加工水平,形成年产300吨商品茶能力。三是进一步改扩建环保快餐盒厂,开发环保餐饮具品种,形成年产1亿只生产能力。

  三、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原则,以提高农业承载能力,抗灾避灾能力,投入产出能力为目标,通过增加投入,完善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田整治工程。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地,结合国家实施以工代赈、片区开发、沃土工程、土地整理等项目,对全县基本农田保护区30余万耕地,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抓好新一轮沃土工程10万亩,建设基本烟田7万亩。同时通过土地开发复垦与整治,改造河滩、沙滩、矿山垦复新增耕地1万亩。力争到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有0.5亩高稳产(单产400公斤)农田。

  水利工程。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水利化程度。坚持以出水堰、罗汉坝、梭锅坝水库“三大”灌区为主攻方向,小流域和片区综合治理为中心,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为重点,力争新建翠屏(小一型)水库,新增蓄水库容155万立方米。抓好罗汉坝、梭锅坝两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抓好维护、改造加固出水堰、天星南北干渠和梭锅坝南北干渠为重点的水利工程,新建1000件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加大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新修管饮工程、水池、水窖,解决3.8万人的饮水安全,水利化程度达到25%。

  防灾减灾工程。抓好以生态环境治理为主的防灾减灾工程,不断提高和增强农村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实施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和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新增造林面积10万亩,封山育林8万亩。切实抓好关河、高桥河、洒渔河流域综合治理和五个片区开发,综合治理面积248平方公里,从源头上抑制水土流失。结合国家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启动,突出抓好上高桥、玉碗和翠华石质荒漠化治理,治理面积112平方公里,基本抑制石漠化不再扩大的趋势。加强县城、寿山铁线溪、天星南马坎、悦乐塘房村集镇滑坡治理。抓好农村“四旁”和村镇庭院种树绿化,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防灾减灾取得明显成效。

  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公司+农户”、“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协会+农户”、“支部+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整合农村流通资源,逐步建立以县城农贸市场为重点,乡(镇)所在地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商通网络,推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动。引导和鼓励大集团公司向农村流通领域延伸,建设和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流通服务业,活跃城乡市场,延伸服务触角,扩大市场覆盖面。积极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个体商贩进村入户收购农特产品和供应农村日常生产生活必须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各类农特产品交易批发市场,解决农民“卖难”问题。

  加强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种子产业化发展,重点建设玉米、水稻、洋芋标准化的制种基地,良种繁育、种子加工中心和种子质量中心,为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加强畜禽良种基地建设,抓好生猪、肉牛、羊良种的繁育和推广,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三是加强动植物保障体系建设,搞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和控制重大疫情发生。逐步建立健全设施完备、监管有力,队伍高效精干的动植物保护体系,有效控制重特大动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为农村种养植(殖)业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第四章  生活宽裕

  一、拓宽增收渠道,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1、加大主导产业强村和科技兴村作力度。充分挖掘农业自身增收潜力,不断增强农业自身活力,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按照高寒地区、二半山区、干热河谷地区、城(镇)郊区的不同自然地理条件,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打造自身品牌,形成一定规模,实现增值增效,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应技术,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大以科技入户和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强化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增强农业自身增收潜力,促进农业节本增效,使农民依靠科技进步稳定增加收入。

  2、坚持工商企业富村。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撑和引导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强产业引导,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型企业发展,着力培育农村工业和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第三产业,积极发展为城镇居民生活服务的相关产业,不断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能力。

  3、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加强农民外出就业的指导服务,做好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对接工作,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培训工作,重点开展定单培训,流动培训、创业带头人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贫困农民援助培训、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监测,完善农民就业综合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到2010年,全县农村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达6万人,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4、加快扶贫开发步伐。坚持开发式扶贫和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以贫困村为主战场,贫困户为主攻方向,产业开发、整村推进为重点,加大产业扶贫、科教扶贫、项目扶贫和挂钩扶贫力度,实施好重点扶持村、以工代赈、安居温饱、易地转移安置工程。继续坚持挂钩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建立和完善帮扶绩效考核制度。通过集中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提高扶贫效益。到2010年,基本解决6.16万绝对贫困人口和8.8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建立起稳定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努力完成180个自然村整村推进、165个小康示范点、5个民族村综合开发,易地搬迁2万人,改造8000户茅草房的帮扶任务,争取“十一五”期间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

  5、落实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执行好中央“两减一补”的惠农政策,严格涉农收费管理,严格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建立起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切实落实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各种税费能减则减、能免全面,严格控制各类审批收费,确保中央、省、市的各项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

  二、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加快农村各项公共事业发展,增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改善和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结构与水平,满足农民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断丰富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1、发展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实施好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巩固和提高农村“两基”成果,切实抓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不断扩大、提升职业教育规模和档次。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和职业技能。积极推进农科教相结合,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推广农业技术,提供经济信息,普及卫生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以及开展农村党员教育和农民培训的重要基地。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基本上根除有安全隐患的校舍,不断完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积极发展高中教育,突破高中“瓶颈”制约。到2010年,幼儿学前教育率达50%以上,小学儿童入学率达99.5%,初中毛入学率达98%以上,高中毛入学率45%,青壮年文盲控制在3%以内。

  2、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加强重大疾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传染病、地方病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扩大重大疾病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不断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加强农村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率和新法接生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医院、中医院、传染病医院,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中心医疗设备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突出8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承担农村疾病控制、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工作任务。着力抓好76个村委会卫生室建设,基本上实现每个村有60平方米的医疗卫生室、配备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器械和常用药品,努力实现一般疾病不出村的目标。

  3、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力度,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覆盖体系,加快有线电视普及率、使广播电视通村率达100%,实现县乡村全程全网。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千里边疆文化走廊工程和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发展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建设,逐步实现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繁荣文艺创作,推进出好一本书、唱响一首歌、拍好一部片、演好一出戏“四个一”工程。实施好“2131”农村电影工程,实现每个乡镇有一套数字电影放影设施,力争达到每个村每月一次“政府买单,农民看电影”。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实施“亿万农民健身工程”,抓好县综合体育运动场建设,大力提倡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农村体育事业。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镇有体育活动中心,力争村有简易的体育健身活动场所。

  三、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稳步推进“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把重大传染病防治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按照省市的部署搞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水平,适应农民健康需要和承受能力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优抚对象抚恤、特困户生活救助、丧失劳动能力残疾人救助和灾民救济的社会保障制度。力争完善和建设好9个乡镇的敬老院,到2010年全县五保户对象集中供应率达70%。认真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逐步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经济水平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章 乡风文明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

  1、加强农村政治思想工作,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大力加强农村政治思想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重点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开展“育新人、树新风、建新村”活动,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实施“乡风文明”工程,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广泛开展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教育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反对迷信和邪教,倡导文明,消除愚昧,摒弃宗族观念,自觉克服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不良陋习。树立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思想观念,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新风尚。

  3、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和谐村、文明家庭活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村规民约》和《文明标准》,倡导尊老爱幼、守望相助、邻里团结、家庭和睦、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积极开创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尊纪守法户活动,努力形成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文明祥和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过快增长。建立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核心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完善“奖、优、免、补”激励措施,抓好“三结合”、“少生快富”示范工程。进一步落实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奖励优惠政策。建立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体系,不断增加投入,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构建以县服务站为龙头,乡镇服务站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到2010年,全县人口控制在27.15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下,农村人口出生率不超过15‰,农村新生儿出生差陷发生率明显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基本正常。

  三、推进民主法制教育,保障农民民主权力

  广泛开展农村法制教育,增强农民法制观念,进一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结合农村实际,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进一步为村民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使法律法规宣传经常化、制度化、村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自觉遵纪守法、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依法参与社会事务。大力加强农村法律服务工作,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把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土地承包、土地征用,相邻边界纠纷,假劣农资等引发的利益纠纷等作为重点,维护好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服务,解决好农民“打官司难”问题。建立和健全预防群体事件,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认真做好农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把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消灭在萌芽阶段,从源头上预防和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第六章 村容整洁

  一、科学编制村镇规划

  规划是龙头。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群众参与、逐步实施搞好村镇建设。遵循全县城镇发展,以县城为中心、天星为重点、玉碗、吉利为门户,乡村集镇为支撑的城镇发展思路,修订和完善县城总体规划,集镇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年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7年启动6个建制镇规划。2008年启动一般集镇和有条件的村集镇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指导农村集镇建设。

  切实加强和搞好自然村,民居民宅规划,是村容整洁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大关高寒地区、二半山区、低热河谷区、交通沿线和城郊不同的地理条件、经济基础和农民群众经济承受力的不同状况,以村委为半径,自然村为单元、农户为重点进行规划。既坚持统一规划,节约土地,又从山大坡陡的实际出发,依山就势、顺势而为,体现农村山水田园风光。基本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容美化”的目标。

  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坚持生态家园建村,紧紧围绕“奔小康”,建新农村的目标,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着力抓好“一化两建三清四改”,实施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五通”工程。

  (一)一化两建三清四改

  1、一化。加强绿化建设。充分利用村旁、宅旁、路旁及宅间空地、种植经济林果,绿色植物、花卉、开展绿色庭院创建活动,实现农村庭院花果化、农村道路林荫化。

  2、两建

  (1)指导和规划村民建房。由城建规划部门,按照不同结构、不同风格作好建筑施工设计图,无偿提供给农民群众照图施工。新建或改建住宅使用功能方便合理、日照充足、通风良好,体现单体建筑风格,形成地方特色。

  (2)建沼气池或节柴灶。适宜于建沼气池的自然村,大力扶持建设沼气池,到2010年全县新增建沼气池10000眼;对不适宜建沼气池的自然村,大力扶持建设节能灶,到2010年新增建节能灶20000眼。

  3、三清。着力抓好清理污水、垃圾、乱堆放杂物,经常保持室内外整洁,形成制度化。

  4、四改。抓好改厕、改灶、改水、改圈。集中抓好住宅与畜圈分离,厕所与畜圈分开,改变畜禽散养为圈养,改善雨水、污水排放条件,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陋习。

  (二)五通工程

  1、通水。以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提高供水质量,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结合国家实施农村人饮工程的契机,加大农村安全饮用水投入,有水源条件的自然村实施管饮工程集中供水;无水源条件的自然村实施水池、水窖,采取分散供水方式。到2010年解决3.18万人的饮水困难。

  2、通电。结合农村电网改造的实施,加快输变电工程步伐,不断提高供电质量。积极争取尚未进行农网改造的乡镇、村尽快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筹措资金,尽快解决40个自然村5000户农民用上电。到2010年全县户通电率达100%。

  3、通路。按照全县“两纵两横”为骨架,通乡通村为网络,集镇客运场(站)为枢纽,通社公路为补充的道路交通建设总体规划,加强道路交通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搞好乡村运输线路和5个客运站点设施建设。加强乡村公路的改造、维修和养护,不断提高乡村公路路面质量和等级,提高乡村公路承载能力,基本改变“晴通雨阻”的状况,农村行路难,货运难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变。

  4、通电话。加强农村通讯设施建设,引导通讯部门扩大村村通电话工程建设,促进农村通讯网络发展,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到2010年全县通讯信号覆盖率达100%,所有村委实现宽带上网和电信全业务服务。

  5、通广播电视。大力发展农村广播事业,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力度,完善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体系,加快有线电视普及率。到2010年广播电视通村率达100%,县城和乡级集镇实现全程全网传输数字广播电视节目。

  三、发展农村小集镇

  认真贯彻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施多元化城镇化战略,积极发展农村小集镇,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功能,带动新农村建设。按照全县以县城为中心,天星为重点,玉碗、吉利为门户,乡村集镇为支撑的城镇发展思路,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城中心城镇发展,建成基础设施完善,有较强辐射能力和吸引力的“精品、山城、休闲、秀珍”旅游县城和昭通的卫星城市。加快天星重点集镇发展,打造成为重要的工业集镇和物资集散地的河滨集镇。加快玉碗、吉利、悦乐、木杆4个建制镇的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其联系农村的纽带桥梁作用。推进上高桥、寿山、高桥、漂坝、向阳、细沙、新场、甘河、小河、石格闹、沿河、幸福、塘房、大桥、青林、妥河、石灰等17个乡村小集镇的发展,成为吸纳农村人口向小集镇集中,安置农村富裕劳动力,发挥以城带乡辐射农村千家万户的作用。

  坚持经营城市理念,引导产业发展为重点,推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商品贸易、交通运输等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需求服务。加大农村小集镇投入,加强农村小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道路交通、供电、给排水,垃圾处理,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美化、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规划合理,设施配套,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

  第七章 管理民主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坚持支部组织带村,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

  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过得硬,人民群众信赖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继续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活动,使基层党组织班子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真正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深入持久开展创建“五好”村总支和“五好”乡镇党委活动,大力发展“支部+协会”、“协会+大户”、“公司+基地+大户”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力争在五年内70%的村总支和80%的乡镇党委达到“五好”标准。

  2、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加强发展农村党员工作,优先把思想领先,带头致富能手发展入党,不断壮大农村党员队伍。继续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继续实施好“云岭先锋”工程,围绕“双带双强”活动,始终保持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建立长效的党员学习、教育、管理、联系群众和党内民主参与机制,大力实施党员“素质工程”,围绕发展新产业,加大理论教育,使用技术培训力度,全方位提高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3、加强村委会建设

  加强村委班子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两推一选、双推双选、群众直选等办法,建立健全村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机制,推进基层组织选拔方式制度化、民主化。进一步理顺以村总支部为领导核心与村委会的关系,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事务,发展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在两年内,全县所有村委建好集办公、卫生、党员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室。加强对村民自治组织和青年、妇女等群众组织的配套建设,做到与村党组织建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二、推进农村民主管理

  扩大农村基层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有力保障。全面推进民主决策,对村级集体经济收益与使用,发展公益事业,土地承包等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要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财务管理、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制度,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管理村内事务;继续推进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切实维护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全面推进民主监督,强化监督约束机制,用制度规范农村基层干部行为,推进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健全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完善村组干部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形成管理民主的长效机制。

  三、维护农村稳定,创建平安农村

  积极推进创建农村平安活动,实现农村社会平安和谐。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大关”、“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创建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严打斗争,依法打击农村犯罪活动,铲除农村黑恶势力、扫除黄赌毒、严厉打击各种邪教活动,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完善打、控、防一体化治安体系,增强村民安全感。大力加强农村法律服务工作,持续开展送法律下乡,及时为贫困弱势村民提供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妥善处理和化解民族矛盾纠纷工作。努力实现农村无重大恶性事件,无群体上访事件的目标,创造农村安全祥和、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第八章 新农村建设保障措施

  一、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活力

  1、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把“两免一补”政策落到实处,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取消一切束缚农民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良好环境。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继续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有偿依法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林木和水利工程责权利关系。

  2、农村社会事业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体制改革,加大对农村社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抓好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特别要加快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打破画地为牢,人为分割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群众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3、财政金融体系改革。稳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步伐,合理划分政府支出责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农村社会管理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引导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信用社自身活力,提高支农服务后劲。进一步拓展农村融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发展特色种养业及二三产业。逐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化解农业自然风险,引导农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二、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县域经济质量,不断增强县城经济实力,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建设电矿工业基地。加快电矿工业基地建设步伐,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做大水电业,充分利用“五河”水能资源,强化对已建成和正在建设工程管理,进一步引进资金引导有序开发水能资源。到2010年全县新增装机20万千瓦,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7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加快输变电工程建设,抓好翠华、寿山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建设,充沛的电力成为全县产业升级的支撑,实现水电业产值突破3亿元的目标;做强矿冶业。抓好煤炭采掘业和以硅矿石为主要原料冶炼业的发展。到2010年原煤产量达90万吨,铁合金产品10万吨,生铁15万吨,煤化工产品15万吨,水泥产量达30万吨;大力发展以竹、茶、畜产品为主的农特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化,加工销售一体化,产品质量优质化。进一步发展关河、玉碗和天星“三个”工业集群区,促进电矿结合的特色工业发展,到2010年全县工业产业达到8亿元。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40%。

  2、建设旅游休闲基地。实施旅游富县战略;推进旅游休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黄连河、青龙洞、罗汉坝、三江口和云台山“四片一线”旅游资源,打造“瀑布之乡”品牌,抓好“两个接待中心”打造“四大景区”,建设五条“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建设,推进旅游与文化相结合,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到2010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力争突破5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亿元,旅游业 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

  3、建设物资集散基地。积极推进物资集散基地建设,拉动第三产业发展。加强以县城为中心,天星为重点,其它集镇为网络的物资集散基地建设,集中精力抓好货场、道路网络、运输平台,物资市场建设。建成容纳物流周转量100万吨的货运场和年周转货物30万吨的仓储设施,实现物流量年进出500万吨的目标。坚持以物资集散基地建设与发展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引导和扶持交通运输、商饮服务、邮电通讯、文化体育、娱乐、仓储物业、房地产开发等产业发展,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31%以上。

  4、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撑农村机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障碍,促进城乡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工夫,不断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采取贴息、补助、减免税收等措施,引导和鼓励外来投资、民间资本开发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建立以工补工的政策和融资保障体系,推进城乡优势产业互补,实现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加快小集镇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小集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进城居住,实现农民进城、子女入学、医疗、劳动保障与城镇人口享受同等待遇。

  三、动员广大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1、深入持久抓好宣传工作,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农村建设“五句话”的目标要求,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意义重大。要深入持久地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建设内容、政策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2、动员全社会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拓宽社会参与途径,通过政策激励、要素运作、结对帮扶、捐资、捐物、社会赞助等多种方式,加速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鼓励各类经济实体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全社会支持关心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建设

  1、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县、乡、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齐抓共管,逐级负责制度。

  2、典型示范,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典型示范点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县级集中力量抓好翠华联合、金海、玉碗旧公馆三个示范点,通过采取政策扶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产业发展途径,帮扶帮困,建立和完善公共设施等措施,通过两年的努力,构建产业发展突出、农民生活稳步提高、社会风气纯正、村容村貌整洁、管理模式先进的新农村典型,总结经验,指导大面,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乡镇要根据实际,每年集中抓好1-2个不同层次的示范点,通过示范点辐射、引导和推进新农村建设 。

  3、明确责任。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强化服务,形成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的局面。新农村建设领导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尽职尽责完成工作任务;农林水部门要抓好产业发展,水利设施、农田改造、改水改厕和沼气池建设;交通部门抓好村镇公路、社区公路勘察设计与施工,加强乡村公路养护;科技部门加强使用技术的推广使用;财政部门负责筹措资金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教育部门负责中小学危房改造,新修和改善教育设施,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卫生部门负责农村合作医疗的完善,积极推进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抓好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电力、电信、广播电视部门要协调配合,抓好农网改造,村村通,提高通信、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宣传部门负责抓好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好的典型;国土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划把好新农村建设用地审批关;政法部门负责抓好平安农村、和谐农村建设。

  五、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大关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由全县总体规划纲要、乡镇规划,示范点规划构成。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规划的学习和宣传,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动员全县各族人民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在管理和实施过程中,不能因人事变动而随意更改。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重点突出前五年,时间跨越15年,规划在实施的中期阶段,要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发展加以修订。

   



来源地址:http://jrb.dali.gov.cn/canton_model19/newsview.aspx?id=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