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服务业>  正文

舟山市普陀区“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05/2010 14:27:00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促进和指导海洋经济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舟山市普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标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五”人才发展概况
  (一)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我区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才总量迅速扩大,结构进一步改善,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具有海洋经济特色和优势的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为“十一五”人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人才总量快速增长。到2005年底,全区共拥有各类人才24150人(包括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和渔农村实用人才),占全区人口总量的7.3%,比2000年增加13150人,增长119.5%,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比2000年增加2046人,增长23.1%,人才资源总体实力明显增强。
  2、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到2005年底,全区人才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0385人,占43%,比2000年增加5610人,增长117.5%;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442人,比2000年增加1263人,增长58%。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市“11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1人、第三层次39人,被评为市第六届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市拔尖人才4人。
  3、人才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我区积极发挥发展中地区的比较优势,为加快吸纳和集聚海洋经济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切实加强人才创业基地建设,不断完善海洋高科技创业园区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和智力引进渠道进一步拓宽,人才集聚速度不断加快。“十五”期间全区共引进各类人才520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5人。
  4、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出台了《关于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人才引进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舟山市普陀区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管理暂行办法》、《舟山市普陀区人才柔性流动若干规定》、《舟山市普陀区实行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等一系列人才工作政策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
  5、人才工作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市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并逐步朝着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服务领域扩大到行政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实体,服务对象延伸到各级各类人才。同时,人才社会化管理和人事代理业务发展迅速,目前已有1900人实行人事代理。建立了党政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家和优秀专业人才制度,通过举办“企业家论坛”活动,大力开展培训、技能大比武和渔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
  (二)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我区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经济建设或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人才结构、行业分布不够合理。人才专业、层次等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人才分布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和非生产领域,一、二产业人才数量偏少,特别是随着我区临港工业快速发展,港口和船舶修造行业技能人才明显短缺,仅占从业人员的18.9%。渔农村实用人才匮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较少,仅占人才总量的1.25%。高技能人才明显不足,仅占技术工人总量的5.8%。
  2、人才使用、配置、投入机制不够完善。现有人才队伍中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现象时有发生;高层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够,特别是作为人才吸纳和使用主体的用人单位,由于观念和效益等原因,对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培训经费严重短缺;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人才流动不畅,促进人才成长和引进人才的力度不够。
  3、人才的吸附能力与承载能力不强。从整体上看,我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高,规模不大,产业层次较低,创业载体较少,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缺乏足够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未能形成较明显的人才集聚效应。
  二、“十一五”人才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十一五”时期我区人才发展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大开发整体性人才资源力度,不断创新人才机制,积极培养紧缺人才,大力引进急需人才,全面推进人才队伍总量扩张、质量提高,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二)“十一五”时期我区人才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创新培养方式,拓宽培养渠道,加大培养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重点培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创新能力。
  2、坚持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建立人才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良性互动机制,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功能。
  3、坚持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技能人才队伍扩张为重点。围绕我区临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突出各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技能型人才队伍总量扩张,满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4、坚持以创新人才机制为动力。围绕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管理的水平。
  (三)“十一五”时期我区人才发展的目标任务:按照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全面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专业化、勤政廉政的公务员队伍;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努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培养和引进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着眼于临港工业发展,大力培养和引进职业技能人才;积极推进新渔农村建设,着力造就一支渔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
  1、人才总量目标。到2010年底,全区人才队伍总量达到35000人,年均增长8%以上,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6000人,各级各类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2000人,渔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5000人。
  2、人才素质目标。到2010年底,人才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比例从现有的43%提高到60%以上;人才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45周岁以下中青年人才比例从现有的51%提高到65%以上;拥有硕士、博士50人,高级专业人才达到600人,进入市“11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45人,第三层次90人。
  3、人才结构目标。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临港工业发展需求,积极调整专业技术人才的结构比例,促使人才分布更趋合理。第一、二、三产业人才分别占人才总量的13%、35%、52%,专业技术队伍高、中、初级人员构成比例从现在的1:13:31调整为1:5:20。
  4、人才引进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区引进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1000人,重点引进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人才,尤其是临港工业所急需的各类人才。
  5、人才培养目标。“十一五”期间,培养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50人,培养高技能人才200人,每年培养、培训船舶工程、机械制造等各类紧缺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不少于3000人,培养渔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100人。
  三、“十一五”人才发展主要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1、抓好党政干部培养教育。根据党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以领导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采用出国(境)培训考察、集中培训、学历教育、更新知识、业务深造、挂职培养和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复合型的党政干部队伍。
  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加大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不断更新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积极为专业技术人才学习培训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和技术信息,每年安排一定时间和经费,用于继续教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经费按工资总额的2.5%按实列支。
  3、进一步抓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整合现有职业技校培训资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我区主导产业及大项目大工程的配套,为经济建设输送合格初中级技能人才。
  4、积极实施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拔一定数量年龄较轻、基础条件较好的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赴国(境)外,开展定向培训、进修、挂职培训等,培养和造就一批发展临港产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5、大力开发渔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加强基层渔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和激活渔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依托农函大、成校等培训机构,全面加强对渔农村实用人才现代化渔农业科技、经济管理知识等培训,促进一大批具有现代化渔农业知识、适应渔农村发展需要的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队伍的成长。
  (二)大力引进人才和智力,营造招才引智有效载体
  1、加快引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围绕临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力引进船舶设计与制造、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旅游管理、现代物流、国际经贸等人才。同时,认真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引进人才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调节、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制定完善相关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向企业集聚。
  2、积极营造招才引智有效载体。加快普陀海洋高科技创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强园区内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并以此为载体积极培养和聚集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上述机构在科研产业化过程中的“孵化器”作用,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逐步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期合作、利益共享的机制。
  3、创新人才智力柔性流动机制。把引才和引智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国内外各类人才以柔性流动方式来我区创业,可以在我区各类技术中心和企事业单位兼职、咨询、讲学、担任顾问或名誉主席;可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设备和资金等条件,与我区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研究或创办企业;可以受我区单位委托,承担项目或课题研究,提供智力等服务。
  4、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完善以能力绩效为取向、以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竞争机制,党政机关中层岗位实行竞争上岗。实施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和问责制、公务员辞职制和淘汰制,畅通党政人才“出口”。进一步深化企事业单位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出台经营管理者股权、期权制度的管理规定与指导意见,扩大企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建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按照《浙江省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若干规定》,探索建立管理技能、技术专利等要素入股的新办法。
  (三)着力营造重才氛围,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优化社会人文环境。广泛宣传党的人才政策,宣传爱才重才单位及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积极提高社会各界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营造全社会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
  2、优化创业和生活环境。积极构筑人才创业平台,因才施用,用人所长,给人才提供合适的岗位,发挥其特长和优势。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人才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切实解决人才在工作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人才待遇,建立“人才公寓”,为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提供周转用房。
  3、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各项人才政策,对不合时宜的及时调整,对尚不完善的予以修订,并及时研究和制定新的人才工作政策和措施,充分保障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促进人才队伍成长发展。
  (四)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和保障制度
  1、加强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服务方式,把市场信息网络进一步延伸到渔农村新社区和规模以上企业,形成面向全社会的人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人才资源信息供求合作机制,加强与全国性人才服务机构和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为用人单位提供快速的人才引进服务。
  2、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和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确保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市场主体到位。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区域、部门、行业、所有制等限制,疏通不同人才的流动渠道。积极发展人事代理业务,改革人才档案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人才市场管理规则,促进各类人才依法、合理、有序地流动。
  3、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用人单位要及时为各类人才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手续,并应当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依法按规定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用人单位还可以按规定为人才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切实维护人才的合法权益。
  (五)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巩固党在人才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牢牢把握人才工作的正确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工作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全面推进人才资源开发。
  2、树立人才资本优先投入的观念。政府要加大对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的经常性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投入开发人才,建立高新技术人才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同时积极引导其它社会力量投资,逐步实现人才资本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3、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要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各级各部门的任期目标,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一把手”的考核内容,作为评价党政“一把手”政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并与领导干部奖惩和使用挂钩,定期督促检查,确保人才工作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来源地址:http://dwgk.putuo.gov.cn/info_detail.Asp?id=588&lm=30&lm2=68&lmn=%u533A%u59D4%u7EC4%u7EC7%u90E8&lm2n